高平之戰(zhàn),指的是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lián)軍與后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此戰(zhàn)中,后周初戰(zhàn)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zhàn)場,終于扭轉(zhuǎn)戰(zhàn)局,此戰(zhàn)以后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zhuǎn)強。 戰(zhàn)役起因 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養(yǎng)子柴榮(后改稱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為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zhàn),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余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晉陽(今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 萬,聯(lián)合進逼澤、潞二州,后周澤潞節(jié)度使李筠穆令以兩千步騎抵御聯(lián)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lián)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 長驅(qū)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后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lián)軍。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 封)出發(fā),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超領精騎居中,與聯(lián)軍對峙,張永德領禁兵緊隨世宗。而聯(lián)軍的部局是:北漢末劉崇居 中軍,將臺設渠頭村;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將臺居東,在高都鎮(zhèn)東嶺村;契丹楊袞領右軍,將臺居西,在巴公鎮(zhèn)宮莊村。陣容嚴整,擺出決戰(zhàn)的架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入侵之敵,后周軍隊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在澤州(晉城)境內(nèi)建立了保證軍需供給的府庫和后勤管理機構(gòu)——管理院,分別位于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參戰(zhàn)規(guī)模 戰(zhàn)役名稱:高平之戰(zhàn)。 交戰(zhàn)雙方:后周和北漢、契丹聯(lián)軍。交戰(zhàn)時間:公元954年4月16日(后周顯德元年三月十一日)。 交戰(zhàn)結(jié)果:后周方大勝。 戰(zhàn)役意義: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由弱轉(zhuǎn)強的開端。 戰(zhàn)役背景 高平之戰(zhàn)是后周和北漢、契丹聯(lián)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zhàn)。它最終以周世宗大獲全勝而告終。 五代后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后,后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后,對于幾個執(zhí)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于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后漢乾祐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使者率領人馬搜捕幾個大臣的親戚朋友,進行屠殺。 郭威也是顧命大臣之一,當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統(tǒng)帥大軍坐鎮(zhèn)鄴都防 御契丹。隱帝派人將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殺死,連嬰孩也不放過。又派密使向軍中將領傳旨,要他們誅殺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領大軍回師大梁,興兵問 罪。由于隱帝此事處置失當,使得大部分將領對郭威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將都望風迎降。郭威很順利的挺進都大梁外圍。隱帝再次不顧太后的勸 阻,執(zhí)意親自統(tǒng)帥人馬和郭威交戰(zhàn)。結(jié)果前鋒慕容彥超失利,大多數(shù)將領率領軍隊投降。隱帝倉皇逃走,路上被追兵殺死。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后及大臣商議打算立漢高祖的義子,后漢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的兒子,武寧節(jié)度使劉赟為皇帝。然后郭威起兵入都,弒君作亂,無論是有多大的委屈,這個罪名也無法洗脫了。郭威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機會,在澶州上演了黃袍加身的鬧劇,由部下?lián)泶魉斄嘶实?。而劉赟已經(jīng)到達宋州,就被郭威的部將派人囚禁。郭威入大梁稱帝,改國號為周,郭威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不久郭威在宋州將劉赟殺死。 后漢的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接到劉赟被殺的消息。即皇帝位于晉陽。仍用國號漢,也就是歷史上的北漢。北漢皇帝一即位,立刻派使者向契丹稱臣求援。后周廣順元年十月,契丹發(fā)兵五萬和北漢聯(lián)軍南下,圍攻晉州。后周守將頑強抵抗。年底,后周的援軍逼近,契丹軍先撤退,北漢軍隊撤退不及,遭到追擊,損失很大。這一戰(zhàn),使得北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不敢南下。 戰(zhàn)爭經(jīng)過 一 切準備停當后,周世宗率軍進入澤州(晉城),受到將士們的熱烈歡迎,以至他乘坐的車輦被圍住,許多士兵要一睹皇帝風采,他便從車輦走下,和士兵見面,爾后 上車,因而這會見之地后來被封稱為下輦村、上輦村。三月十八日,周世宗在臨澤村(紀念皇帝臨澤州之意)檢閱了自己的軍隊,講了許多鼓舞士氣的話,便率軍北 上,經(jīng)上村、大車渠,與北漢契丹聯(lián)軍在巴公原相遇。三月十九日,雙方發(fā)生激戰(zhàn)。 戰(zhàn)爭開始時,后周旗開得勝,北漢兵受挫。但后周后續(xù)部隊未以,以少擊多,處于劣勢。北漢主劉崇見周兵不多,驕矜輕 敵。契丹楊袞觀望周軍陣勢后對劉崇說: “強敵也,未可輕動。”劉崇不以為然,憤憤然說:“時不可失,請公勿言!”楊大怒而去年。劉崇命張元徽進攻后周右軍,交戰(zhàn)未幾,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便 敗下陣來,倉皇逃跑,陣腳大亂,千余兵座降漢。 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zhàn)。宿衛(wèi)將趙匡胤見此情景,站出來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zhàn)!” 又讓禁兵將領張永德率弓箭手搶占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周世宗親臨督戰(zhàn),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zhuǎn)危 為安。周世宗領兵沖進劉崇營帳,劉崇急令張元徽策馬迎敵,突然馬倒,后周兵涌上將其斬殺。北漢兵見主將陣亡,陣腳大亂。劉崇舞旗收兵,也阻止不住,大敗。 契丹楊袞怒劉崇不聽勸告按兵不動,全軍而還。而劉崇狼狽逃竄,次年,憂病而死。 戰(zhàn)役過程 折疊聯(lián)軍進攻三年后,郭威死,其養(yǎng)子柴榮(實際上是郭威的侄子,柴榮是其妻子柴守玉的哥哥柴守禮的兒子)即位,就是周世宗。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漢主得知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立刻請兵于契丹。契丹派武定節(jié)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萬余騎兵和北漢會師晉陽,北漢主親自統(tǒng)帥三萬人馬,和契丹合兵南下。 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余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晉陽(今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 萬,聯(lián)合進逼澤、潞二州,后周澤潞節(jié)度使李筠穆令以兩千步騎抵御聯(lián)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lián)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 長驅(qū)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后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lián)軍。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 封)出發(fā),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超領精騎居中,與聯(lián)軍對峙,張永德領禁兵緊隨世宗。而聯(lián)軍的部局是:北漢末劉崇居 中軍,將臺設渠頭村;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將臺居東,在高都鎮(zhèn)東嶺村;契丹楊袞領右軍,將臺居西,在巴公鎮(zhèn)宮莊村。陣容嚴整,擺出決戰(zhàn)的架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入侵之敵,后周軍隊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在澤州(晉城)境內(nèi)建立了保證軍需供給的府庫和后勤管理機構(gòu)——管理院,分別位于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后周昭寧節(jié)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北漢軍隊,自己率領主力在后面扎營。北漢前鋒都指揮使武寧節(jié)度使張元徽設下埋伏,自己佯敗誘敵。結(jié)果穆令均中伏被殺,士卒折損了上千。李筠退回潞州,憑城固守。周世宗得到稟報,打算親自出征。但是大臣們都認為皇帝剛剛即位,人心還未穩(wěn)定,不宜親征,應該派下面的將帥去抵御。但是周世宗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劉崇趁我國大喪來進攻,必輕視我年少沒有經(jīng)驗,一定會親自前來,想一舉吞并我國,我不能不親自出征。宰相馮道與周世宗反復爭執(zhí)。馮道認為:北漢主自晉州慘敗以后,必不敢再親自出征。周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而馮道不以為然。 折疊柴榮親征周世宗下定決心親征,于是從京城開封統(tǒng)帥禁軍出發(fā)。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北漢主不知道周世宗敢親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不攻,南下澤州,直取大梁。北漢兵的前鋒與后周軍在澤州(今晉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后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率領的后軍被落在后面。面對這種敵眾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鎮(zhèn)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wèi)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統(tǒng)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tǒng)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wèi)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zhàn),雙方都嚴陣以待。 折疊劉崇輕敵北漢主看到后周人馬不多,認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 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后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貿(mào)然進攻?!北睗h主不以為然的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睏钚柍聊?,他想我到看看你北漢怎么破敵。當時東北風很大,突然又轉(zhuǎn)為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jiān)李義向北漢主進言,勸北漢主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余精騎沖擊后周的右軍。后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zhàn)心理,交戰(zhàn)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后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戰(zhàn)事緊急,后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zhàn)。 折疊后周血戰(zhàn)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是后周禁軍將領,他先招呼同伴向前沖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zhàn),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zhàn),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nèi)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shù)十敵軍,后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zhàn),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zhàn)馬被射倒,被后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后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折疊北漢潰敗雖然北漢主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楊袞看到后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zhàn)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布謠言,并且企圖阻止后軍劉詞的前進。劉詞不聽,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余人,隔山澗布陣,企圖抵抗。后周軍得到增援,又發(fā)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后周軍一路追殺到澤州的高平城,北漢兵僵尸布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shù)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僅僅率領百余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zhàn),后周軍取得全勝。 戰(zhàn)爭影響 高平大捷后,稍作休整,后周軍隊在澤州的巴公原(今晉城市郊北)新龍山設宴慶功,將山腳下村命名為下元慶,并根據(jù)地勢方位將周圍三村分別稱為上元慶、東元慶、西元慶。 周世宗為了總結(jié)治軍經(jīng)驗,在巴公附近的西澗村講治軍有“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的道理,后人將此村改稱四義村,因其分東西村,便分稱東四義、西四義。 北漢軍大敗逃竄,后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殺過高平城才鳴金收軍。三月二十一日,后周軍隊進入休整軍隊,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余人,軍威大振,以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士兵有升為軍主、廂主者。 高平之戰(zhàn)是歷史上的有名戰(zhàn)役。此后,周世宗選賢任能,南征北戰(zhàn),掃平割據(jù),為以后北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高平之戰(zhàn)后,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軍使以上七十余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重賞高平大戰(zhàn)中的功臣。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稱贊他的智勇。周世宗將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自高平一戰(zhàn),周世宗洞悉禁軍的弊端和虛弱。于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經(jīng)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zhàn)斗力。 高平大戰(zhàn)直接關系了后周的存亡興衰。在右軍已經(jīng)被擊潰的危機情況下,周世宗親自出陣,極大的鼓舞了周軍的士氣,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戰(zhàn)局。周世宗此舉,膽識勇猛不亞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斷的親征, 或者在危急時刻先行逃跑,歷史都將改寫。 從高平一戰(zhàn)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膽識的將領,整頓了禁軍,勵精圖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連收復了幾個州郡,增強了后周的國力,擴大了后周的國土。為以后宋的統(tǒng)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周世宗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就高平一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太少,不然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因為高平大戰(zhàn)中的出色表現(xiàn)而一舉成為后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駕馭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趙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后周效力,屢建功勛。然后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趙光義憑著周世宗打下的基礎,最后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史料記載 丙申,晉王(周世宗)即皇帝位。 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jié)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馀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jié)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jié)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zhàn),筠自將大軍壁于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zhàn),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fā),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馀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筠,即李榮也,避上名改焉。 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北漢乘勝進逼潞州。丁丑,詔天雄節(jié)度使符彥卿引兵自磁州固鎮(zhèn)出北漢軍后,以鎮(zhèn)寧節(jié)度使郭崇副之;又詔河中節(jié)度使王彥超引兵自晉州東出邀北漢軍,以保義節(jié)度使韓通副之;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jié)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jié)度使何徽、義成節(jié)度使白重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將兵先趣澤州,宣微使向訓監(jiān)之。重贊,憲州人也。 癸未,帝命馮道奉梓宮赴山陵,以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乙酉,帝發(fā)大梁。庚寅,至懷州。帝欲兼行速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趙晁私謂通事舍人鄭好謙曰:"賊勢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謙言于帝,帝怒曰:"汝安得此言!必為人所使,言其人則生,不然必死,"好謙以實對,帝命并晁械于州獄。壬辰,帝過澤州,宿于州東北。 北漢主不知帝至,過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鋒與北漢兵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北漢主以中軍陳于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兗軍其西,眾頗嚴整。時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將后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贊與侍衛(wèi)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wèi)帝。帝介馬自臨陳督戰(zhàn)。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諸將皆以為然。楊兗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zhàn)。"兗默然不悅。時東北風方盛,俄而忽轉(zhuǎn)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監(jiān)李義白北漢主云:"時可戰(zhàn)矣。"北漢主從之。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諫曰:"義可斬也!風勢如此,豈助我者邪!"北漢主曰:"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將千騎擊周右軍。 合戰(zhàn)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馀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zhàn)。太祖皇帝(趙匡胤)時為宿衛(wèi)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zhàn)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zhàn)。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zhàn),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內(nèi)殿直夏津馬仁瑀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shù)十人,士氣益振。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言于帝曰:"賊勢極矣,將為我擒,愿陛下按轡勿動,徐觀諸將破之。"即引數(shù)百騎進陷陳。 北漢主知帝自臨陳,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前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元徽,北漢之驍將也,北軍由是奪氣。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楊兗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樊愛能、何徽引數(shù)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馀眾已降虜矣。"劉詞遇愛能等于涂,愛能等止之,詞不從,引兵而北。時北漢主尚有馀眾萬馀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滿山谷,委棄御特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是夕,帝宿于野次,得步兵之降敵者,皆殺之。樊愛能等聞周兵大捷,與士卒稍稍復還,有達曙不至者。甲午,休兵于高平,選北漢降卒數(shù)千人為效順指揮,命前武勝行軍司馬唐景思將之,使戍淮上,馀二千馀人賜資裝縱遣之。李谷為亂兵所迫,潛竄山谷,數(shù)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北漢主自高平被褐戴笠,乘契丹所贈黃騮,帥百馀騎由雕窠嶺遁歸,宵迷,俘村民為導,誤之晉州,行百馀里,乃覺之,殺導者。晝夜北走,所至,得食未舉箸,或傳周兵至,輒蒼黃而去。北漢主衰老力憊,仗于馬上,晝夜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cè),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jié)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茍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于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馀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zhàn)。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帝以何徽先守晉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廢,遂并誅之,而給槥歸葬。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庚子,賞高平之功,以李重進兼忠武節(jié)度使,向訓兼義成節(jié)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jié)度使,史彥超為鎮(zhèn)國節(jié)度使。張永德盛稱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以馬仁瑀為控鶴弓箭直指揮使,馬全乂為散員指揮使。自馀將校遷拜者凡數(shù)十人,士卒有自行間擢主軍廂者。釋趙晁之囚。 北漢主收散卒,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 |
|
來自: 宛平2008 > 《歷史、時政、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