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支高士氣的團隊》,基本原理來源于著名的美國公司蓋洛普公司,他們有個重要的產品就是做美國的民意調研,比如總統選舉之類,還有個重要產品是員工敬業(yè)度調查。 首先了解幾個概念,區(qū)別下員工的分類 1、 敬業(yè)的員工 2、 從業(yè)的員工 3、 怠工的員工 敬業(yè)的員工: 心理上百分百投入工作,遇到問題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敬業(yè)員工的比例不會超過20%。 從業(yè)的員工: 占企業(yè)中大多數的員工,他們可能有能力有才華,但是從心里覺得跟公司沒有強關聯,只是打工的,滿足領導的需求,完成任務就完事了。 對工作目標沒有精益求精的追求。 怠工的員工: 身在曹營心在漢,充滿了各種抱怨和不愉快,還會與身邊的同事分享抱怨,這類員工在組織中大約占10%的比例,通常被稱為害群之馬。 我們舉個例子,看看這三個員工從行為上存在哪些差異。 在超市中,你想買個柚子,但是超市太大,你不想浪費時間找,就問超市人員,柚子在哪里,一個說,你自己去找吧,這種就是第三類員工。 有的會說,您從這邊往前,到頭左拐,問題回答的很標準,但是沒有讓顧客有驚喜。這是從業(yè)員工。 還有一個超市人員會說,那您跟我這邊走,她會把顧客帶到賣柚子的地方,并且告訴顧客,這里就是,并且加一句:柚子是按照由上至下由生至熟排列的,如果您要買生一點的可以選上面的。 這名員工就是典型的敬業(yè)員工,超額完成了工作要求,獲得了客戶的滿意和信任,也讓客戶對這家超市都有了好感。 高士氣團隊有哪些特點,滿足哪些要求,才能讓你的團隊變成高士氣的團隊呢? 蓋洛普公司從2000多個員工需求當中不斷做篩選,最后得出基本結論,總結了12個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員工都滿足了,那他成為敬業(yè)員工的幾率會大大的增強。 員工敬業(yè)度Q12 第一、我知道我的工作要求 第二、我有做好我工作所需的材料和設備 第三、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機會做我擅長的事情,能發(fā)揮我所長 第四、在過去7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 第五、我覺得我的主管和同事關心我的個人情況 第六、工作單位有人鼓勵我的發(fā)展 第七、在工作中,我覺得我的意見受到了重視 第八、公司的使命和目標讓我覺得我的工作很重要 第九 、我的同事們致力于高質量的工作 第十、我在工作單位有個最要好的朋友 第十一、在過去的六個月內工作單位有人跟我談及我的進度 第十二、過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要滿足十二個需求,管理該做哪些行為和動作呢? 打造高士氣團隊的十大招數 一、 設目標要結果 設定目標時符合SMART原則 S=具體,M=可衡量的,A=能達成的,R=和你工作崗位的任務相關的,t=有時間限制 比如我要減肥這個目標就不是合格的目標,不可衡量不具體,也沒有時間限制,如何轉化?我要在30天內體重減少2公斤。 一個好的管理者,給員工布置的任務一定會讓員工清楚領導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么,所以在交代工作時,千萬別只是交代一個任務,而要說目標是什么。 設完目標一定要結果。很多管理者在布置工作時不是有一個很明確有結果的東西。比如只是跟大家說,大家想想下個月如何提高業(yè)績噢!這就讓大家無從下手,所以下達任務,轉化成一個具體可得的結果,比如要求提交方案等。 如果是個長期的任務,就得拆解量化為每個月每個員工需要提交的結果。 二、 給資源 每個管理者交代給員工具體任務和目標后,需要在后方源源不斷的提供資源,讓他去沖鋒陷陣,獲得相應成功。 舉個例子,有美工跟領導申請,要買個蘋果電腦用來做設計 選擇1:立刻買 選擇2:不給買 選擇3:如果你做到了什么,就給你買 很多管理者會選擇第三者,這么貴的東西肯定要給他設定一點條件啊,不能說了就給買啊。 可標準答案是立刻給他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管理者你要給他想方設法提供資源,不是想方設法控制人家的資源。 再講個經典的故事。一家快餐店內人滿為患,服務員都很忙。有個服務員在忙碌中從你旁邊走過并且問,有人招呼你嗎?你說,沒有,他就幫你點餐了,你說要漢堡和可口可樂,他說,店里沒有可口可樂,只有百事可樂,你說,那好吧,就來個檸檬汁吧。過了一會,他來了,還給你帶來了一罐冰過的可口可樂。 你非常感動,就問,不是說沒有嗎?他說,是的,是在街角小店買的,你表示很驚訝,問誰付的錢,他說是他,一點小錢沒關系,于是你心中充滿了感激和信任,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疑問,你那么忙,哪有時間去買?小伙子說,不是我買的,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 這個員工想方設法滿足顧客的需求,但是他沒有資源,他馬上本能的想到經理,這就是一個經理應該給予員工的資源支持。 這里不僅包括硬資源還包括軟資源,就是你在過去工作中所積累的信息和經驗。 這里有個小技巧告訴大家。 在工作計劃表和工作推進表中加一列,繞坑提示,每個員工做完每件事情后一定要寫出這些繞坑提示,才是對工作一種很好的總結,這是所謂知識管理。 如果員工提出了不適當的資源,你要明確的拒絕,而且要告訴為什么,千萬不能使用獎勵的方式。一定要把資源和獎勵分開。 三、 發(fā)揮才干 才干的定義為貫穿始終,并能產生效益的思維感覺、行為模式。 一個員工要成為他所在的崗位上的專業(yè)領域的高手本質上需要四個條件的 1, 態(tài)度上想要做 2, 知識 3, 技能 4, 才干 是能不能干好這個事情的必備條件。 前三者都比較好理解,個人的才干該怎么判斷呢? 我們可以通過學會五種性格,精準識人認人 行為風格測評把人分成五種才干 老虎型:目標性強的人 孔雀型:樂觀派,太做夢,游說能力強 考拉型:沉穩(wěn),做事愿為他人著想,喜歡和諧的環(huán)境 貓頭鷹型:做事精準,喜歡抓細節(jié),做事有板有眼 變色龍型:在這五種之上,是隨著環(huán)境變化發(fā)揮出不同特質。 管理者要按照個人的特點來安排工作 比如銷售員就最好做老虎型加孔雀型的,目標明確還能言善辯。 做規(guī)劃性的事情一定要找非貓頭鷹型的人,能跳出更高的位置俯瞰全局。 做具體執(zhí)行類的工作一定要找個大貓頭鷹,擅長摳細節(jié)和追求完美。 要想讓自己的團隊中的人都能發(fā)揮所長,首先要識別在他們最擅長的才干在哪里,然后匹配出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這樣這個人就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如魚得水,獲得很大的成功。 四、 關心下屬。 員工在八小時外的生活問題可能會影響情緒,影響工作。 關心下屬,幫助解決員工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個優(yōu)秀的管理所該做的。 小技巧,找到團隊中的消息靈通人士,可更好直接了解的情況。 五、 擅用表揚,讓優(yōu)秀的行為重復出現 對于一個菜鳥級的員工,可以先降低這個崗位的所要求的,然后他做到了,表揚和鼓勵他,再慢慢提高標準。根據每個員工的能力一級級的作表揚,再不斷的提高標準,引導員工優(yōu)秀的行為重復出現。 如何表揚的四大步驟 說出表揚的行為,對團隊的影響,說出這個人的優(yōu)點最后給予鼓勵。 表揚還有以下的方法:給予資源和培訓,讓他成為新員工的導師,邀請他列席公司的重要會議,請你的上級表揚他等。 六 、鼓勵發(fā)展 在職場的員工,從根本上的需求無非兩條:有前途和有錢圖。 發(fā)展是員工最根本的需求。除了升官發(fā)財的方式外,還有其他的發(fā)展方式,比如給員工授權,比如讓員工找到工作上的成就感,讓員工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幫他補足,也是一種發(fā)展,讓員工換新鮮的崗位,也是有價值的發(fā)展。讓每個人的能力成長起來,都是發(fā)展。 七、 聽取建議 中國有句老話,下軍盡己之力,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中軍盡人之力,就是用別人的能力去做事情,上軍盡人之智,用別人的想法做事情。所以要聽取大家的建議和意見。要想方設法營造出重視大家意見、發(fā)揮大家創(chuàng)意的氛圍,讓每個員工都積極起來。 聽取意見時要認真,當面不要隨便否定員工的建議,即使他的意見有多不靠譜,也要表現出尊重和鼓勵。如果建議提出的合理,要想法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想辦法落實下去。 八、 畫餅,讓員工感受到工作價值 畫餅其實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是給員工描繪愿景,確定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尼采有句話叫“知道為何就可以忍受任何”,就是如果每個員工在每個平凡崗位上為什么這樣做,他在整個公司發(fā)展道路上的價值時,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不合理和不合適。 舉例:蓋房子還是蓋教堂,就是干活和做事業(yè)的區(qū)別。 所以,要經常畫餅,力圖在這艘大船航行前喚醒大家對大海的向往。 技巧: 公司做任何調整和變革前,先與內部員工做溝通,讓員工第一時間知道公司要做什么變革,這樣由于信息優(yōu)越感,更容易擁護新的變革。 九、 讓團隊形成背靠背的信任,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一個高士氣的團隊不僅僅取決于每個人是高士氣的個體,還取決于這個團隊所有的人湊在一起所體現的能力,他們應該充滿了背靠背的信任。 這類團隊有四個特點 1、 方向和目標一致 2、 無領導指揮下會自動協同 3、 相互補臺不拆臺 4、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如何做到以上四點? 1、 鼓勵員工間成為好朋友 2、 內部信息要透明和平等(內部員工出現猜忌的原因) 3、 來說是非事便是是非人,不允許員工在背后告人黑狀,如果一定要說法,可以當事人一起叫來說清楚。 十、獲得學習和成長 不該給員工設一個宏偉的大目標,要把大目標切成小目標,小目標設定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如何培養(yǎng):注意127法則 10%取決于培訓學習,20%取決于人際互動,有沒有人手把手教他,70%取決于實踐 所以不用只盯著那10%的培訓,要多讓老手幫助他,再經過不斷的輪崗換崗培養(yǎng),給他更有挑戰(zhàn)的任務,通過實戰(zhàn)完成70%的學習和成長。 微信公眾號,行我麗人,生活感悟,心理研究,得到分享者, |
|
來自: 冬榮悅閱 > 《企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