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開發(fā)也是有套路的,而且還不只一種。通過《掌握需求過程》一書,我發(fā)現了下面這樣的套路:由事件驅動用例,由用例導出需求。 它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軟件是為了幫助用戶更好地完成工作的,所以要開發(fā)用戶需求,就要先了解清楚用戶的工作。而要了解用戶的工作,首先就要建立工作范圍。
建立工作范圍,通常的成果就是上下文范圍圖。在圖中以用戶的工作核心,畫出工作的相鄰系統(tǒng),并給出相鄰系統(tǒng)與工作之間的數據流及其流向。通過這種方式,對工作的范圍作出了界定。
在建立了工作范圍的基礎之上,就可以分析影響工作的業(yè)務事件。對于業(yè)務事件的描述可以使用列表的形式,如:
業(yè)務事件的響應有以下兩種方式:數據流觸發(fā),或者時間流逝觸發(fā)。前者,如“顯示導入的數據”事件,就是由“導入數據”事件觸發(fā)的;后者,比如設置了一些定期發(fā)生的事件,“定期備份數據”事件。 研究對業(yè)務事件的響應,不僅要給出每個事件的響應方式,還要考慮產品的目標,上下文范圍,相鄰系統(tǒng),邊界,外部影響等因素,綜合考慮之后,再來確定對工作來說最佳的響應方式。
用例是工作的一部分,由產品完成的那部分響應就是用例。用例正是從業(yè)務事件中推出的,是產品的一組動作序列,這些動作序列都是發(fā)生在某個場景之中。換句話說,用例可以是一個或一組場景,描述場景下的一系列行為。用例的大小,就要看用例包含了多少動作序列。
確定了大小合適的用例后,還要將其與參與者聯(lián)系起來。因為這些動作都是由參與者來觸發(fā)的,所以需要理清楚參與者和用例之間的關系。一般我們使用用例圖來表述參與者、用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用例圖可以使用UML工具來生成。這樣的用例圖就是描述軟件的功能需求的視圖。換言之,軟件的需求已經被導出。 通過上述步驟,我們從了解工作的范圍,識別業(yè)務事件,確定產品的響應,確定產品的用例,最終導出軟件的需求。這樣的開發(fā)用戶需求的套路,是基于對用戶工作場景的了解,能夠發(fā)現用戶真正想要的功能需求,所以,使用這個套路開發(fā)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戶滿意度。 微信號:Ideaof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