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入贛誼謙讓三大祖庭的探討 注:轉(zhuǎn)載自宗親董世策QQ空間 董 世 策 董氏入贛三大祖庭,歷朝直至現(xiàn)在都在爭論不休。有人肯定,有人否定。董氏入贛有無“三大祖庭”?民間自宋纂輯姓氏譜牒以來,代遠年沒,朝庭更迭,歷宋、元、明、清、民國至今,相關(guān)各地支派已五修、七修、八修,但因故或因忌諱記載不一,也有的支派因年代遙遠或口傳失誤導致世系昭穆、名諱字號、生卒葬娶、遷徙年代等出現(xiàn)失真或重復、漏記現(xiàn)象。筆者發(fā)現(xiàn)首先記載誼、讓、謙名諱的是宋理宗時右丞相、熹公八世孫董槐在1258年左右撰寫的《虞鄉(xiāng)遊臨川擴源董氏源流考序》。而明確董氏“誼、讓、謙”為入贛“三大祖庭”的是清嘉慶12年流坑司徒仲五公廿四世孫貢生董楷撰寫的《統(tǒng)宗重立字支派序》:“歷來至晃公之孫曰誼曰讓曰謙三大祖庭焉”。董槐在考序中稱: 翦生子曰誼,仍居霍源。翚生子二:長曰讓,隱居撫州擴源,幼曰謙,潛至流坑遷居焉。 ㈠, 相關(guān)地方董氏族譜世系的記載 ⑴, 武寧泉溪譜: 董晉--全素--完--遜--戩--淮--緯--廷秀--椿--晃--翚--謙(譖至流坑遷居焉)--逑--熹--珪(泉溪始遷祖),,,,,,。 ⑵, 樂安流坑譜:①流坑六修族譜:清然生子二:萬一諱連、萬二諱稱,萬一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諱伸,尚一生子二: 仲一諱全(??谂?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仲二諱含(北源派) ,尚三生子:董合(流坑派)。 ②廣東南雄譜中由流坑合公廿二世孫董開堯在明嘉靖丁未年撰寫的《董氏仕宦紀錄跋》稱:“晉唐末自河中游宦江南,值李氏亂,晉玄孫清然避居臨川擴源,晉傳溪,溪十三傳至清然,清然生萬一,諱連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在宜黃三都,,,,, 尚三諱伸生合,,,,, 合徙廬陵今為樂安流坑派”。 ⑶, 徳安黃田歲進士候選儒學訓導董復昌為修水撰寫《杭口南山分遷源流序》稱:“晉傳十一世而有翚,翚生子二,長曰讓,幼曰謙,讓生連連生申,申字清然。謙生述述生熹,熹字徳昭,清然公與德昭公為堂兄弟皆翚公裔。,,,,, 杭口譜起世于清然,清然生萬一萬二萬三,后萬三公十二世孫以青由樂安流坑遷新泥,,,, 發(fā)先由新泥遷杭口落居焉”。 ⑷,信安(浙江衢州) 廣川董氏宗譜(江西南豐董氏族譜) : 賡承事(名京叔、字青然、號樸齋、葬黃山寺) 生子三:萬一(名甫、號義芝、居士、創(chuàng)黃山寺)萬二(字子盟)萬三(字子成); 萬一--桂秀--革--貢八(后未吊),萬二--梅秀--啻--貢九(后未吊), 萬三(本支派祖)—(松秀、槐秀、柏秀)—(鞏、肇、啟、惟甘)—(貢一至六、元良)—[以下按字輩] 念--景--秉--祖--生--允--仕--仲,,,,,, 。 ⑸,臨川湖溪董氏族譜: 董晉--全素--完--遜--戩--淮--緯--廷秀--椿--晃--翚--董亮(號體泉,也有譜中稱:號讓,本支鼻祖)-- 道緣--文質(zhì)--勵臻--安哲--興詩--如奎--正義--鄭公--仲三(湖溪始遷祖)-- 政一--信一,,,,,, 。 ㈡,對各地譜載的分析釋辯 ⑴江西武寧縣官蓮鄉(xiāng)泉溪村的董氏始遷祖董珪是董謙裔孫董熹(字: 德昭,后唐天成時926--929武寧縣令)的長子, 其后裔董槐南宋嘉定六年(1213)登進士、寶佑三年(1255) 任右丞相,景定三年(1262)病逝。約1258年前后廢遺產(chǎn)、修金譜而撰《虞鄉(xiāng)遊臨川擴源董氏源流考序》。虞鄉(xiāng)即河中(山西永濟虞鄉(xiāng)鎮(zhèn)) ,臨川擴源即撫州宜黃。也就是由虞鄉(xiāng)徙遷擴源??夹蛩惺老祻亩瓡x到董熹共十四世,若按董熹25歲左右任縣令推算,董熹應在900年左右出生。相隔13世、177年左右,平均13-14年左右一代是不合理的,值得方家共同探討。但不能因為世系的瑕疵而否認董槐修譜,否認董謙世系,泉溪董氏以及分支徙遷田鋪、黃荊林莊、峒霞村、瓜源、甫田、濯港、櫟田、北山、山溪口等地和從這些地方分遷外地的董謙后裔是真實存在的。有的人說徳昭是從流坑外遷的。筆者同樣不否認董珪隨父從流坑徙遷至泉溪。但應明白董珪之父董熹(字德昭) 在后唐天成時就已經(jīng)是武寧的縣令了,世系連接不是很目然了? ⑵流坑董氏六修族譜,以合公為始遷祖,并追溯至擴源清然、萬一、尚一尚三以及分柝海口、北源、流坑的仲一仲二仲五。這種修譜方式是對的、很可取的。正如董裕在本源考所云:“尤加詳于司徒合以下,而譜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近也。乃清然以上則不詳者,匪不欲詳,不敢詳也”。 但有人卻節(jié)外生枝,言清然者即董晉之孫居中,‘自812年居中在三叔全素的幫忙下料理完父母的后事,從河南經(jīng)安徽到達江西的叔祖父董申處,隨后遷居宜黃定居,改名清然。’筆者認為: 此說值得商討,①之孫與裔孫的稱謂是有區(qū)別的,裔孫是指遠代子孫。董溪的墓志銘中載:“居中好學,善為詩,張籍稱之”。 張籍(766-830),董居中受教于他,并得到他的嘗識和提攜。由此推斷居中應生于790年左右;若居中是清然,萬一于天佑元年(904)葬其考于庵后,董清然豈不是有115歲了?②居中不是居士,清然也不是居士,萬一才是居士。在《流坑居徙考(一)》和《重修黃山祠碑記》里有明文記載的,并沒有說清然是居士,而是說萬一居士。③若真要排世溯源,筆者認為: 華中師大博導董澤芳撰寫的流坑六修譜序三:“董晉之玄孫清然避居宜黃擴源”。即:董晉(723)--溪(763)--居中(790)--?(815)--清然(840)。這就是: 自已--子--孫--曾孫--玄孫。和董傪的《登科題名錄序》:“一居臨川,一徒鄱陽,一徒廬陵,即五世祖合也”。 即: ?--清然--萬一(865)--尚三(890)--仲五(合915),方為五世,按董晉生于723年、清然生于840計算,平均29年一世,按董合生于915年計算,平均27.4年一世。董氏入贛應是在唐僖宗874至880年王仙芝、黃巢動亂時期,避難而徙遷。董合徙遷流坑應在南唐昇元年間(937—942)。這種提法的年代計算邏輯才較為合理。 ⑶杭口、信安董氏來源于江西南豐董氏族譜中的萬三后裔,并將萬三列清然之子,但筆者查遍相關(guān)譜牒都沒有萬三是清然三子的記載,泉溪明萬歷三十八年董發(fā)春撰寫的譜序中只載:清然娶樂氏生萬一萬二。流坑歷代譜也如是說,就連信安嘉慶十二年(1807)譜載仲三公之裔孫廿三世孫太學生頓春為之撰寫譜序也云: 清然生萬一萬二,清照生萬三。但南豐、杭口、信安、玉山、建寧等地均將萬三列入清然之子。并稱:“始祖清然于宋朝間由撫州遷車干(黎川縣中田鄉(xiāng)車干村民小組),生子三: 萬一萬二俱未吊,我祖萬三自宋徽宗時(1101—1125)金人作亂遂家于其地(這個其地應是南豐)” 。這就使筆者很感迷惑:①這個萬三是清然還是清照之子?②清然在唐末天佑元年(904)已去世,怎么會在宋朝間太祖時(960年以后)任兵部侍郎,遷黎川車干后又葬回黃山寺?③按推算萬三若是清然三子就應出生在875年前后,到宋徽宗時不是有200多歲了。所以筆者分柝: 萬三不應是清然之子。 ⑷湖溪董氏尊董亮為鼻祖,董亮,號禮泉(在‘董氏歷代源流序’中又稱: 號讓) 。生于后唐潞王清泰二年(935),卒于宋天圣二年(1024),世家廬陵,宋至道三年(997) 徙遷盱水南城廣東鄉(xiāng)浮潭陂復遷南豐后花園再徙臨川城南富家崗開基筑室再徙射猴峰后昌源,十世祖董仲三,諱士侃,字淑度,生于宋慶元五年(1195),卒于宋咸淳元年(1265) ,于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 徙湖溪(為本支始遷祖),生子: 政一,諱希圣,字達蒼。譜稱: 來於唐、盛于宋,族稱古族、家云世家,吾鄉(xiāng)之南亦多遜焉。‘我祖亮公遷隱后昌源愛其山水之秀,乃定居其地,凡九傳尤是科甲比肩,人文接種,,,,, ’。 德興董煟也云: 在臨川者,其族尤盛。嘉定間,居誼[注:湖溪八世] 帥蜀,而諸子亦繼世登科。居誼遣人訪先隴於番地,掃祭而去。 筆者曾去湖溪、廖坊等地查閱譜牒,令人迷惑的是:清嘉慶十二年仲三公廿三世裔孫、國學生頓春撰寫的《擴源董氏源流考序》,首次著墨詳敘萬三仲三后裔世系排列、遷徙落居的考序,既然是仲三的后裔,湖溪后來修譜就應引用或出現(xiàn)該《考序》,但找遍兩地的譜牒均末發(fā)現(xiàn)。到目前筆者都沒弄清董頓春是哪里人?屬仲三公哪支系?該《考序》是為哪里修譜而撰寫的?萬三仲三朔上源、續(xù)后世的依據(jù)在哪里?為何湖溪董氏始遷祖董仲三娶彭氏生子政一與《考序》中的敘述雷同?筆者參考上述世系、年代、遷徙分柝:①董亮是董讓、還是董誼?據(jù)推算誼、讓應約出生在815年,而亮出生在935年,與誼讓謙是親兄弟、堂兄弟都不可能相差120年。②董亮是萬三?為何在《考序》、湖溪譜、南豐譜對萬三詳敘的世系、名諱、年代、遷徙又都各有不同?③董亮是董含?據(jù)董頓春的《考序》中敘述“仲二公名含,遷宜黃北源,轉(zhuǎn)遷臨川(即今撫州沙井巷也),復徙樂平、徽州及上峰等處,皆分處焉”,并沒提及遷湖溪等地。④董亮是仲三?雖然倆者在推測年代上很吻合,在915--935年之間,但在世系排列和年代上仍有矛盾。雖然筆者曾去湖溪,但因時間倉促未能細仔研究,靠手工抄錄也不完全。正如湖溪一位宗長說:“湖溪董源流淵遠,從明成化十八年(1482) 首修宗譜以來,共七輪修譜,從沒與他宗支合譜”。筆者認為: 湖溪董以亮為鼻祖,是讓派?誼派?還是董氏入贛的自成流派,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發(fā)現(xiàn)、理順。但筆者在研究湖溪董氏時有幾個值得關(guān)注的記載。⑴董頓春的《考序》已明確:董誼后裔在臨川后昌源?!?,,,,, 誼公生子二,,,,,, 恩公生子一,中,字清照,照公生萬三,三公生尚四、尚五,五公生仲三公,諱金,娶彭氏,生政一,政二,,,,,,, 九支分派,奕葉流光,為修江之望族,不可尚也,,,,,, 自唐時,河中徙臨川擴源,即后昌,徵兵討亂,諸鎮(zhèn)強橫,各處不法。”這里指的“即后昌”,應該是后昌源。后昌源在臨川東南的騰橋鎮(zhèn)戚姑山旁射猴峰下樟枋石嶺背(現(xiàn)已毀),距湖溪村3公里。⑵董頓春清嘉慶九年撰寫的《考序》稱: 尚二生子二:仲三、仲四。仲四失考。但在清嘉慶十二年的《考序》中修改為: 尚二生子仲四,四失考。證明仲三不是萬一尚一、尚二、尚三的后裔。⑶據(jù)湖溪董長老說,宋時曾議修譜,流坑還送來匾幛,董德元還寫了“歷代源流考”,后因董居誼流放,董氏避遷而未玉成。但筆者細閱該《考》,疑是偽作?!袄钏]之晉,丁謗之槐”。董德元(1096—1163)怎么能知道寶祐三年(1255) 的丁大全逐槐呢?更何況董居誼是嘉定十二年(1219)才流放湖南永州。 結(jié)論: 董氏入贛三大祖庭無論是從各地董氏譜牒記載或現(xiàn)有各地董氏居住點的人口分布來看,是真實存在的;連譜、并譜、統(tǒng)譜有利也有弊,反映了各地董氏的脈絡(luò),但又混亂了部份世系的昭穆; 天下一董,聯(lián)誼的目的是聚族,聚族的目的是溯源,冀各地董氏應以寬容之心,團結(jié)一致,光大董氏精神,壯我董氏族風。
2016,06,18, 本文據(jù)各地族譜記載,分柝探討,就事論事,若有不實、不敬或有冒犯,敬請寬容指正。 筆者致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