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佛法傳入華夏以來,從一開始的異端逐漸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于現在提到傳統文化,皆以“儒釋道”代稱。然而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不等于人人都是明白人,并非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一句話往往流傳了很久很久,都已經成為了口頭禪,卻無人去關注它本來的意義是什么。這或許就是人類的常態(tài)吧。 比如“出家人,四大皆空”“唯我獨尊”“現身說法”“天花亂墜”等習語或成語,與本來意義相去甚遠,但因年代久遠,世人以訛傳訛,錯誤的倒成了正確的。 東方生命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著名生命學家潘麟先生曾言:世人真是可憐,不學實在是無知;學了更無知。不學習那是愚昧無知,學了之后那是誤入歧途。 今天就以“四大皆空”為例,說說這“習語”的危害。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對“四大皆空”的解釋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 此處的解釋是錯誤的,錯誤如下: 第一,“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說法有誤。這個觀點認為萬物都是“空虛的”,也就是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沒有世界萬物。佛法中的“空”不是指“沒有”,而是指“超越”。這跟翻譯也有一定的關系。嚴格說來,應該翻譯為“空性”,“空性”即“超越性”。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空性”(超越性)才是正確的。世界上的一切不是一成不變的,皆處于不斷的變化中,隨著條件的不斷變化,新的事物不斷超越、代替原有的東西。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無的陷入了邊見。 第二,“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也是錯誤的。印度傳統哲學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物質有四大屬性:堅固性、濕性、熱性、流動性。其中,人體的肌肉、骨骼等具有堅固性,是為“地大”;人體內的各種津、血、汗液等具有濕性,是為“水大”;人體有恒常的溫度具有熱性,是為“火大”;人體內氣血充盈、新陳代謝等具有流動性,是為“風大”。 物質的屬性和物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可以說金磚有延展性、導電性,但絕不能說金磚就是延展性、導電性。同理。物質有“四大屬性”(堅固性、濕性、熱性、流動性)不等于四大物質地、水、火、風。 地、水、火、風四大屬性合稱“四大”。印度傳統醫(yī)學認為,人類的身心疾病皆因“四大”不調所致。四大調和則身心健康,四大失和則百病叢生。 從印度文化孕育而來的瑜伽學、佛法進一步認為,四大不調是障礙我們生命不得解脫和覺醒的根源所在。 所以,修行人(出家人)應該致力于調和“四大”、凈化“四大”、融通“四大”,將“四大”對生命、智慧、佛性等的種種束縛予以超越,最終將轉化、凈化后的“四大”作為彰顯佛性、彰顯慈悲的最好載體。從此,“四大”將不再是阻礙,反而成為修行人安心辦道、證悟佛性(神性)、踐行責任、自覺覺他、成就功業(yè)的上等工具。 綜上而言,“出家人,四大皆空”是指修行人不執(zhí)著于這個粗重的身體,不貪戀自己的肉體,并非一味地否定,更非“遠離酒色財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