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橋的故事 祁門謝氏始遷祖——將軍公謝詮 在祁門縣城南鄉(xiāng)的大山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叫將軍橋。 這是一座普通的石橋,但有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一些有關“將軍公”的故事一直在這里流傳,這些故事就如橋下的淙淙的溪水,千百年來永不停息流淌。 這位被百姓稱為將軍公的人名叫謝詮。根據家譜史料記載,謝詮是祁門謝氏的始遷祖,他在五代南唐時由浙江會稽遷入祁門。他入仕后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其妻韓氏乃后唐宰相韓熙載之妹,可謂是世家大族。所以,后人都稱之為將軍公。 傳說,有一天,將軍公被官兵緊追不舍,鄉(xiāng)間小道崎嶇不平,行走艱難,眼看被官兵趕上。他氣喘吁吁的翻過一座小山丘,眼前出現了一座石橋,半圓形的橋拱橫跨小溪之上。于是他躲到石橋之下,竟然幸運地逃過一劫。后來,他就在這條河的上游也就是現在的安山村隱居,開創(chuàng)了一個世外桃源的神話傳奇。于是這座橋也被稱作“將軍橋”。 從南唐至今已飛越千載,將軍橋依然橫跨在溪水之上。此橋為單孔石橋,橋身長約 10米,橋面距河面約3米。橋兩側被古藤盤纏,橋拱那美麗的半圓形卻依然如故。撥開那些藤枝雜草,面朝溪水上游的側面正中央有一塊長方形的石板,石板上赫然刻著“將軍橋”三字,字體粗壯,遒勁有力。如今,橋面已是濘泥不堪,也沒有護欄,但它仍然是安山村與喬鳧柏油大道相連的唯一通道。它像一位憨厚壯實的漢子,近千年來,默默地與小溪相隨相伴,親眼目睹謝氏子孫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演繹著屬于一位將軍的傳奇故事! 這些傳奇故事對我仿佛有一種攝人魂魄的魔力,我作為祁門謝氏后代子孫,一直以來有一種強烈的欲望驅使著我,驅使著我去探尋祖先的足跡,一次又一次在夢中追尋那些傳誦不衰的故事。 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的世家大族,為什么遷居祁門這樣一個鄉(xiāng)村角落?謝詮退隱山林的路途又在哪里?他的后代子孫為什么會成為徽州望族?今天,我們還能看到謝氏家族留下了哪些東西?帶著諸多好奇和疑問,我查閱資料,百度搜索,走村探幽,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把一連串的問號拉直變成一連串的感嘆號! 隨著人們對徽州文化的不斷深入的研究,祁門謝氏家族引起許多專家的關注和興趣。據家譜史料記載和研究專家的論著,謝詮是五代南唐人,乃東晉宰相謝安的子孫,世代居住在浙江會稽。故祁門謝氏后代都稱自己祖籍是會稽郡。謝詮走上仕途后,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在南唐京城金陵(現在南京)擔任保衛(wèi)京城和保護皇帝的大將軍。他曾經輔佐過南唐皇帝李昇、李璟和后主李煜,立過赫赫戰(zhàn)功。 后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攻打南唐,由于皇帝用人不當,未能對入侵者進行有效阻擊。謝詮請求皇帝派發(fā)禁軍并立即征兵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他滿腔熱忱卻被潑了冷水,也因此憂憤成疾。南唐戰(zhàn)敗后,以長江為界,盡獻江北之地。后來,南唐后主李煜舉國投降趙宋朝廷,釀造了“故國不堪回首”悲劇。 公元965年,謝詮看到國家滅亡卻無能為力,于是攜帶一家老小從金陵逃到祁門,退隱于南鄉(xiāng)的山林之間。他最終在距縣城三十余里的喬山大嶺下居住下來,后來大嶺下命名為謝村,據家譜史書記載:“府君(謝詮)居祁門大嶺下,值宋南下江南,遂不復出?!?/span> 從此,謝氏家族經歷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繁衍生息,發(fā)展成徽州世家望族! 那么,大嶺下在哪里?謝村是現在的旸坑村還是安山村? (二) 謝村在哪里 今天,喬山姓謝的村莊有十余處,有旸坑、板橋山、高田、嚴壇、坳上、坳下、倒灣里、南源、小嶺腳、北勝,但沒有一個村子叫謝村的,另外附近屬于外鄉(xiāng)的幾個村子也有姓謝的,如樟源村、舟溪、茅山,還有個叫謝村的小村莊,難道那個謝村是在外鄉(xiāng)嗎? 我茫然了。 而地方百姓大都認為謝村就是旸坑村。據說將軍公棄官攜家眷來到祁門王公峰下,見此山高聳挺拔,氣勢不凡。王公峰便是今天的旸坑尖,是喬山最高峰?!督贤ㄖ尽氛f其“高出萬仞,不與諸峰接”,古書云:“其山之崚嶒聳拔,若蓮花,若芙蓉……其水之仰噴直瀉,如拖練,如漱玉”,足見山之秀美。遂定居山下。旸坑村就在王公峰下,是不錯的,也是目前謝氏最集中、人口最多的村。 據我了解,旸坑并不是謝村。 據家譜古書記載,旸坑村古名叫王源村。因為王公峰發(fā)源之泉水于山腳匯聚成河,流經村子,把整個村莊分成南北兩部分,形成旸坑有名的水街。這條河也就叫做王源河,于是這個村子命名為王源村。在旸坑的村口,古時候稱風水口,有一座古石橋,橋上刻有“王源”二字,證明古書記載是準確的。那大嶺下不是王公峰,那謝村也不是旸坑村。 在喬山,四五十歲的人都知道有個大嶺。此大嶺不是現在的小嶺,在祁門地圖上,喬山有小嶺和大嶺。小嶺就是現在的祁喬公路翻過的那座高嶺,但不是大嶺。大嶺在黃藤坑村到安山村、汪家棚村的群山峻嶺之中。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修了公路之后,人們都從大嶺山腳的公路上來往了,于是大嶺就被人們遺忘了。 老人都說,大嶺上有一條長約二十里的用石板鋪就的道路,當年將軍公就是從這條古道上來到喬山的。大嶺古道北面從黃藤坑橋上嶺,穿過參天樹林,越過“走馬峽”,經過“九曲十八彎”,繞過大嶺最高峰。從南面下嶺時,遠看正是“高出萬仞”的王公峰,近看山腳下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旁緩緩流過,這一切正如陶淵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里就是現在的安山村。在小溪的下游,離村子一里之遙就是將軍橋。在將軍橋的上游不到二百米處也有一座古石橋,石橋修建時間無法考證,現已非常破舊,橋身長滿了灌木雜草,就如弓著背靜臥著的刺猬,但側面石板上清晰的刻著“謝村橋”三個字。 我的眼前一下清晰起來,大嶺下的謝村就是現在的安山村! 安山村現在分成安山和坳上兩部分。據老人說,現在坳上的安山小學原來就是謝氏祠堂,解放后改成學堂,七十年代祠堂拆除改建成現在的小學。 謝村是找到了,大嶺下也就找到了。可是那大嶺古道現在還保存完好嗎?將軍公后來的命運如何?謝氏子孫又如何從安山村發(fā)展到喬山各地乃至祁門和全國各地的呢? 我又新增了諸多疑問。 有一種沖動時時刻刻撞擊著我的心扉,于是,我在一個春暖花開,陽光燦爛的下午,獨自一人,懷著一種對先祖的敬仰和膜拜去探尋喬山的大嶺古道,尋找將軍公的足跡。 (三) 探尋大嶺古道 3月27日早晨大嶺的山峰霧氣繚繞,顯得十分神秘。下午,霧氣散去,天空的云塊也隨之散去,久違的太陽露出溫暖的笑臉,一掃多日來的陰冷。天空中偶爾可以看到燕子靈巧的身影。 放晚學后,我看著室外美好的春光,我心里又有了沖動,一直深藏在胸膛里的一種沖動:去爬喬山大嶺古道!昨夜,我在數字衛(wèi)星地圖上尋找大嶺古道的位置、路線和方向,我的鼠標一次又一次地在崇山峻嶺上劃過。今天,在這種魔力驅使下,我獨自一人騎車走過將軍橋,來到安山村,把摩托車停放在大嶺腳下,開始尋找那神秘的古道。 眼前的景象讓我感到非常失望。原來的石階古道已被一條寬約3米的機耕路代替了。原來,大嶺上的部分山場樹林被賣給了浙江開發(fā)商,他們用推土機和挖土機在古道樹林上開挖出一條新路,去“開發(fā)”原始森林。鮮紅的泥土特別刺眼,這條鮮紅的機耕路就如在大山的綠色皮膚上劃出了一道深深的血淋淋裂痕!我沿著機耕路向上行至一小山口,機耕路分成了左右兩條,左邊一條路往山頂延伸,右邊的一條路靠著山腰向遠處的山上伸展。 我在安山小學讀小學時,曾經來過大嶺下的階梯道路上玩耍。憑著印象,我選擇了左邊的那條路,越過小山坡來到一個大山谷,只聽見山澗泉水叮咚,看見路向山谷延伸。我走了約二里路,可是一塊石板也未看到,古道的影子也沒見著。難道大嶺古道全毀啦!我寧可相信自己走錯了路,也不相信它永遠毀了。我失望地看著大山和叢林,沮喪地原路返回。 當我來到山坡上的一棵板栗樹下時,我驚喜地發(fā)現茶葉叢里有一排石板! 這就是古道!我禁不住大喊起來。那些石塊幾乎被雜草湮沒,只露出一部分光滑而青白的光澤。我用相機拍下這些沉睡了多年的石頭。我們祖先的雙腳就曾經從這些石塊上走過,從繁華的都市走進幽靜的山林,從繁衍生息了近千年的喬山走出大嶺,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沿著石板路僅走了十幾米,路就消失了,眼前卻是右側的那條機耕路,它攔腰把古道切斷了。我又沿著這條機耕路向上爬。大約二十米處,在機耕路的上側,一條寬闊的山間古道出現在我面前。我禁不住內心的喜悅,雙腳踩在石板上,用手指撫摸著那石塊,光滑、微涼、滄桑。 古道寬約兩米,石板大小不一,一般石板寬約五十厘米,一塊緊挨著一塊,偶爾也有一些階梯,依著山勢曲曲折折、隱隱約約向樹林深處流去,雖然石塊不大,也不是很整齊,但自然,結實,平整,古樸。 我興奮地隨著古道向上行走,轉過了一彎又一彎。古道兩旁有時是茂密的森林,有時是青翠的竹林,有時是大片的映山紅,有時是密密的油茶樹。駐足古道之上,只聽見鳥兒的鳴叫聲和山澗的流水聲,一陣陣蘭花的芳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厥赘┮暣髱X之下,大片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粉墻黛瓦的村舍靜臥于金黃的油菜花之中,遠處是高聳入云的王公峰。這不正是陶夫子追尋的世外桃源嗎?我想,也許正是那雄偉高大的王公峰和這寧靜幽美的田園吸引了將軍公,才讓他的世世代代的子孫在這里安養(yǎng)生息。 大約行走半個小時,我來到大嶺的山腰,大嶺主峰就在眼前,我時而抬頭仰望,時而回首俯視。我禁不住探幽古道的誘惑,不斷向上攀登。此時,古道上的落葉越來越多,越來越厚,兩側的樹林也越來越高大。路旁的映山紅正含苞待放,不知道它們在古道上花開花落幾多回。我忽然吟唱起來:“花開似欲言,花落若有思,花開花落幾春風,只笑浮塵往事生……” 不知什么時候太陽已隱入大嶺山后,天色越來越暗,古道也顯得更加幽深。我取出手機才知道已經五點多了。我望著古道的深處默默念叨:下次我還會再尋古道,橫穿大嶺,去看看九曲十八彎,去參觀走馬峽,去坐坐石頭砌的飲茶亭。 下嶺時,我腳步異常輕快,在路邊還采摘了一大袋山蕨。 到了大嶺下,我來到安山村一戶農舍家里,一對老年夫婦熱情地向我訴說將軍公的故事。據了解,謝詮有三子,長子芳,次子端,老三佺。謝芳遷至旸坑村,謝端居原地謝村,謝佺及后代遷至茅山、汾溪、縣城等地。經過宋元兩代,謝氏已發(fā)展到以王源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后來,將軍公還是慘遭不幸,身首異地,后葬于樟源村。 我發(fā)現村子的房前屋后散放著許多平整的青石板,有的長達四米。從這些巨大的青石板可以想象當時謝村的富庶和規(guī)模,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眼煙云。 什么時候才能橫穿大嶺?將軍公為何身首異地?他的妻兒又是如何?將軍橋到底還有哪些人們所不知的故事? 一切,我還是不得而知,但是,我探尋的腳步是不會停下的。(未完待續(xù)) (四) 將軍墓 3月31日中午,我騎著摩托車向樟源村駛去。 一路的春光,我無暇欣賞。我腦子里一直在想:將軍公為何被砍頭?將軍公的墓地還能找到嗎? 小時候就聽說過將軍公被殺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次將軍公在將軍橋附近與官兵不期而遇,將軍為了保護村莊安全,于是騎馬揚鞭把官兵引出村外。他正好騎至將軍橋上,就被官府騎兵趕上,不幸被官兵在其身后揮刀砍下頭顱。但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將軍公雖然失去頭顱,可是他身體還跨在馬背之上,雙上緊握馬韁,奮力向村外疾奔,一直到將軍橋下游三里余外的倒灣里村口的樹林里,尸身才從馬背上滑落下來。跟隨他浴血奮戰(zhàn)一輩子的戰(zhàn)馬繞其三圈,仰天長嘯,飛身縱入濤濤河水之中。此地后稱作下馬旮旯。官兵被眼前慘烈的一幕震懾住了,同時也對他一輩子為國家建立赫赫戰(zhàn)功而令人敬佩,于是厚葬于樟源村,赦免其子孫后代。由于將軍公的頭顱在將軍橋上滾落于河水之中,無從可尋,于是其子為其造一金首厚葬。另一說法將軍公被其外甥所害。 二十來分鐘,我就到了樟源村,我來到學生陳杰飛家。他為我倒了一杯茶,問我來樟村干嘛。我向他和他的爺爺說明了來意后,他杰飛同學高興地帶我去村子里參觀,并帶我去找將軍墓。 杰飛的爺爺說,這個村叫上樟村,下面還有個村叫下樟村。上樟村都姓陳,是祁門西路陳氏遷居來的。將軍墓就在不到一里的下樟村。 上樟村有一百多戶人家,大多是新建的房子,村中間有一座古祠堂祠堂前半部分已拆除,滿地廢墟,寫著“大夫第宅”的祠堂牌匾被村民鋸成兩半,用做柴草棚的門。一對半米高的旗桿墩,斜放在祠堂前方。村里小巷路上到處可見石墩,碑文。 在大路邊一家的門口,有一塊用巨大的長方形紅麻石搭成的洗衣板。我低頭看看石板的反面,發(fā)現刻有“喬山謝氏祖塋”幾個字。難道這就是將軍公的墓碑嗎?此家主人是一位七十歲左右的男人,他向我訴說了將軍公的故事。他說,這塊墓碑還是他的爺爺從山上運來的,確實是將軍公的,只是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是哪座將軍墓的。 原來,將軍墓有十八處。因為,他官職為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大將軍,從京城金陵逃到祁門帶來許多貴重物品。據說,將軍公還把自己祖先的棺木一起運回祁門,幾口棺木里藏著的都是金銀財寶。因而將軍墓中也葬著許多寶貝,特別是那只金首價值連城。樟源村當時是謝氏家族的地界,為了防止盜墓,將軍公的子孫在樟源村為其修建了十八座墳墓。后來,將軍墓果然遭到挖掘破壞,可是始終都未找到將軍金首。傳說,建造將軍墓的所有工匠在墓室建造完工后,一夜之間全部被殺,從此沒有人知道將軍墓的位置,這永遠成為一個未解之謎。也有人說是工匠們偷了金首,然后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后來,我們來到了下樟村,在一片茶棵地里,我們終于找到了將軍公墓地。我詢問采茶葉的老農,他笑著說這是將軍墓。 墓地大約有半個籃球場大小,主要又前后兩部分組成,前面是長方形祭壇,祭壇長滿水竹和荊棘。后面是圓形主墓,墓地四周是用大小均勻的河卵石砌成,高約兩米,四周亦長著灌木,正上方生長著幾株板栗樹,中間圓形的平地已是一塊菜地。站在墓地正中目視前方,坐北朝南,視野開闊。前方是幾座農舍,農舍前是一片廣闊的水田。一條清澈大河繞過水田自東向西緩緩流去。遠處是墨綠色的大山,像一條綠色城墻護衛(wèi)著這塊田園。據說,解放初祁門縣政府從祁紅遷出,此處是選址之一。此地環(huán)境優(yōu)美,土地平整,水源充沛,雖因交通不便而放棄了,足見此地乃風水寶地。 前山的大山嶺翻過去就是板橋山村和安山村,山嶺上還有一條古道,這條古道是安山村與樟源村相連的唯一通道,樟源村這片肥沃美麗的田園當時屬于謝氏地界,在江南多山的丘陵地區(qū),難得有如此大面積的水田。墓地正對著那條古道和那座山嶺,我終于可以理解將軍公選擇離安山謝村這么遠的樟村的用意。 望著雜草叢生的將軍墓,我心生悲涼,叱咤疆場的一代將軍,開創(chuàng)祁門謝氏家族的老祖宗,千年后竟是如此荒涼! 如果將軍公在天之靈得知,謝氏子孫生生不息,人才輩出,子孫遍及江南南北,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將軍公又是如何教育子孫?通過宋元時期的積累,明朝時又是如何成為徽州望族的? 我又有了新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