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轉載】原始細胞形態(tài)學的理解與把握

 jykniting 2017-03-03



來源:血液病整合診斷

小編在征得盧興國老師的同意,轉載他的文章以及發(fā)于他的微信平臺:血液病整合診斷  的文章,血液專業(yè)的指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收藏!感謝原作者的辛苦付出!



在法美英(FAB)分類、歐洲白血病網(wǎng)(ELN)共識、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以及國際MDS形態(tài)學工作組(IWGM-MDS)的髓系腫瘤原始細胞描述或共識報告中,雖都有對原始細胞的界定或描述,但實際上髓系原始細胞類型和形態(tài)是復雜的。這里,介紹我們對原始細胞的理解與把握,在形態(tài)學檢查中既要掌握特定的原始細胞,也要了解一些其他形態(tài),在多數(shù)情況下,評判某一原始細胞的系列屬性,往往采用多信息(多參數(shù))的整體方法,包括形態(tài)學之外的相關實驗室信息、臨床特征以及臨床的診治等信息。 


一、原始細胞無顆粒與有顆粒(I型和II型原始細胞)

髓系腫瘤原始細胞的胞質(zhì)顆粒是評判的一個主要指標。上世紀70年代前,一般認為原始(粒)細胞無顆粒,當出現(xiàn)顆粒是即視為早幼粒細胞。

1976FAB提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FAB分類時,將原始細胞分為無(嗜苯胺藍)顆粒原始(粒)細胞和有少許(a few)嗜苯胺藍顆粒原始(粒)細胞(詳見本微信公眾號本次主題感想談第二篇——FABWHO、ELNIWGM-MDS描述或共識的髓系腫瘤原始細胞),早幼粒細胞則是有許多(numerous,many)嗜苯胺藍顆粒者。

a few是幾個、一些、少許,以及許多都是不確定的比較模糊的數(shù)量,不便于把握。1982FABAMLMDS中的原始細胞作了修正和定義(表1),但仍沒有涉及胞質(zhì)顆粒的量化。 

1 FAB協(xié)作組修正的原始細胞范疇和形態(tài)學(1982 

 

我們在回顧性總結了195AML的原始細胞特征后,在兼管顆粒數(shù)量與胞質(zhì)的嗜堿性程度、胞質(zhì)的量、胞體和胞核的大小和異形性以及異常核仁或明顯核仁有無的同時,1986年(盧興國,陳朝仕,王振生.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15258-262)提出以胞質(zhì)顆粒20顆為主要標準區(qū)分,II型原始細胞(<>顆)和早幼粒細胞(>20顆),進行綜合評判。1991Goasguen等總結的原始細胞無顆粒和有顆粒,并把有顆粒原始細胞分為I型、II型和III型(表2);20顆粒作為界定I型與II型原始細胞的評判條件,但對于III型原始細胞,除了胞核特點外,顆粒在20顆以上的范圍界定仍沒有,有人定為100顆。III型原始細胞主要見于t(821)(q22;q22)易位的AML伴成熟類型。   

2 MDS I型、II型和III型原始細胞Goasguen JM et al,1991

WHO1999年發(fā)表的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報告和2001年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藍皮書中,描述的原始細胞都可以有少許嗜苯胺藍顆粒;在2008年出版的藍皮書中,將原始細胞分為無顆粒和有顆粒。

2008年國際MDS形態(tài)學工作組(IWGM-MDS)共識報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的原始細胞形態(tài),主要有三條新的認識:一是將無顆粒的原始細胞替代過去的I型原始細胞,將有顆粒的原始細胞替代II型和III型原始細胞;二是從有顆粒原始細胞和正常形態(tài)早幼粒細胞中區(qū)分出病態(tài)(異常)的早幼粒細胞;三是應有足夠的細胞分類數(shù)來提高MDS中原始細胞增加(%)的可靠性,以提高MDS的診斷。詳見本微信公眾號本次主題的另一文——FABWHO、IWGM-MDSELN描述或共識的髓系腫瘤原始細胞。

2010ELNFABWHO的形態(tài)基礎上,確認原始細胞分為無顆粒和有顆粒。有顆粒的比FABII型原始細胞為多但仍具有原始細胞的其他特征者。對不能識別某一系列的原始細胞指定為“原始細胞,不另作分類”。詳見本微信公眾號本次主題的另一文——ELN共識原始細胞形態(tài)學。 


二、無顆粒和有顆粒原始細胞的進一步認知

1原始細胞主要用于髓系腫瘤,如急性髓細胞白血?。?/span>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腫瘤(MPN)和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MDS-MPN),包括原始粒細胞(主要者)和原始單核細胞等。少數(shù)情況下,還包括無形態(tài)學特征或不典型形態(tài)或經(jīng)一定檢查難以識別的原始細胞(可以是原始淋巴細胞等)。

2.不能識別系列的原始細胞,可以按ELN的共識,歸類為“不另作分類原始細胞”是比較適當?shù)摹?/span>

3II型、III型原始細胞的顆粒,一般以20顆為界定,相當于1976年之前普遍認為的早期早幼粒細胞,但不認為等于早幼粒細胞;II型、III型原始細胞的胞核和胞質(zhì)的基本形態(tài)仍具有原始細胞特點者,或者在AML形態(tài)學中,依然符合AML診斷的細胞學基本特點。

4IWGM-MDSELN共識的將原始細胞分為無顆粒和有顆粒,作為細胞學用語是比較適當?shù)摹?/span>

5.有顆粒原始細胞的胞質(zhì)顆粒,可以較多,但這種顆粒較多原始細胞,常是核質(zhì)發(fā)育不同步或有異形性改變的細胞,而且通常不是比較粗大嗜苯胺藍顆粒和細胞規(guī)則的正常形態(tài)原始細胞。

6.顆粒原始細胞的胞質(zhì)異常特征:顆粒著色不如正常的紫黑色,較細小或大小不一,可以局限于某一區(qū)域;胞質(zhì)淺紅色區(qū)域,相當于不完全發(fā)育或發(fā)育異常的高爾基體,可以存在(圖1~4)。

7.顆粒較多原始細胞比顆粒少的原始細胞更不表達CD34,甚至HLA-DR。

 

1 MDS標本骨髓原始細胞

ab為顆粒原始細胞,形態(tài)1個正常1個異常,上方為連在一起的2個裸核巨核細胞(a);c為無顆粒原始細胞,一邊有一長伸突的胞質(zhì),這種胞質(zhì)最后游離 



無顆粒(I型)和有顆粒(II型)原始細胞

a為無顆粒原始細胞(中間靠右上5個,胞質(zhì)無顆粒)和顆粒型原始細胞(左邊靠左5個);b為顆粒原始細胞;

無顆粒(I型)和有顆粒(II型)原始細胞

a為顆粒原始細胞,胞質(zhì)可見淺紅色區(qū)域和少許較小顆粒;b為顆粒原始細胞[t8;21)(q22;q22);RUNX1-RUNX1T1陽性標本],顆粒較多但仍有原始細胞的其他形態(tài)特征(箭頭)

 無顆粒(I型)和有顆粒(II型)原始細胞

a2個顆粒原始細胞和2個無顆粒原始細胞;b為顆粒細小原始細胞

 

三、原始細胞的典型形態(tài)

原始細胞的典型形態(tài)有三:一是Auer小體;二是胞質(zhì)顆粒;三是相當于發(fā)育不完善或異常發(fā)育高爾基體的淺紅色胞質(zhì)染色區(qū)。這三個形態(tài)特征者,最具特異性的Auer小體,它是粒系或單核系原始細胞最特異的標記。無顆粒原始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常不如顆粒原始細胞明顯。

腫瘤性原始細胞形態(tài),實際上非常復雜,可以正常,也可以異常。原始細胞異常包括胞體變化:增大(大型或巨大型原始細胞)、過?。ㄐ⌒驮技毎蛸逍驮技毎┖彤愋涡?;胞核異常:大核仁、多核仁、明顯突出核仁,染色質(zhì)粗糙而不平整,雙核、核小體或核碎裂,不規(guī)則狀胞核核形;胞質(zhì)異常:諸如染色明顯紅染或明顯嗜堿性,Auer小體,大塊狀胞質(zhì)突起或分離,空泡形成、含有包含體或吞噬物。

 

四、骨髓原始細胞印片和切片形態(tài)

在骨髓印片標本中,原始細胞形態(tài)基本上與涂片上相同,不過清晰性稍差(圖5)。

在骨髓切片標本中,不能區(qū)分原始細胞有顆粒和無顆粒。正常及一般的切片標本中,原始粒細胞很少,散在性分布于骨小梁旁和造血主質(zhì)中(圖6)。原始(粒)細胞較大、常見較厚的核膜,胞質(zhì)較少、胞核較大而異染色質(zhì)明顯(與原始淋巴細胞相比明顯不及),可見1個以上清晰的核仁?;佳耗[瘤時,造血組織原始粒細胞增加的常見規(guī)律是始于骨小梁,然后向造血主質(zhì)區(qū)移動。

印片髓系腫瘤原始細胞

a為原始細胞散在性分布增加(左右上下方都有多個原始細胞)并有聚積趨向,AML緩解后早期復發(fā);b為原始細胞聚積,并有形成結節(jié)趨向,中上方一個原始細胞胞質(zhì)有一條Auer小體;c3個原始細胞緊密圍聚在一起,周圍有許多凋亡細胞,AML標本

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

a圖箭頭指處為原始粒細胞,常單個(少數(shù)可2個)分布于小梁旁區(qū)或間區(qū)之血管周圍,核膜較厚,可見1個以上清晰的核仁,深藍色或暗紫色,在淺藍色的常染色質(zhì)內(nèi),可見大小不等的異染色質(zhì)顆粒;b圖箭頭指處為三只早幼粒細胞,胞質(zhì)較豐富,有時呈很淺的淺紅色 

 

由于骨髓切片中原始細胞與早幼粒細胞區(qū)分的特征常不如涂片明顯,原始細胞的估計百分比可以高于骨髓涂片,兩者一起檢查可以避免明顯的不一致性,但切片中的叢簇或片狀浸潤則具有惡性增殖的特點(圖7~8),與骨髓涂片細胞學聯(lián)檢可以加強形態(tài)學對原始細胞的評估力。組織免疫化學,CD34早期階段原始細胞(無顆粒原始細胞)陽性,晚期階段原始細胞(顆粒原始細胞)一部分陽性;MPO陽性、CD33CD13陽性。


骨髓切片髓系腫瘤原始細胞

aAML不伴成熟型的原始細胞;bCML原始早幼粒細胞密集性片狀浸潤,原始細胞與早幼粒細胞雖不容易明確區(qū)分,但片狀增生結構常具有惡性特點,可以提示疾病急變或加速

骨髓切片髓系腫瘤原始細胞

a原始細胞散在性分布增加,占有核細胞的20%以上,結合細胞學檢查,可以診斷為AMLbET在疾病中出現(xiàn)原始細胞叢簇狀增生,指示疾病轉化,但在涂片中不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

  

五、原始細胞的細胞化學和免疫化學染色依據(jù)

通常不管形態(tài)典型還是不典型,都需要有細胞化學和免疫化學染色的支持。在眾多的染色項目中,我們認為髓過氧化物酶(MPO,POX)、蘇丹黑BSBB)、單抗MPO標記染色最為實用和可靠(圖9~12)。骨髓切片的組織免疫化學染色中,實用的是MPOCD34、CD117、CD13CD33

原始(粒)細胞MPO染色

a為各有一個陽性和陰性反應的原始粒細胞;b為右下方一個原始粒細胞數(shù)顆陽性顆粒;cPhi小體染色,由上至下為1個陰性小原始細胞,1個大原始細胞有一棒狀Phi小體,顆粒原始細胞Phi小體染色陽性反應的氫過氧化酶顆粒,Phi小體染色意義與MPO染色相同,是具有特異性診斷指標 

 

10 原始(粒)細胞SBB染色

aAML不伴成熟型(血片),一個大原始粒細胞和淋巴樣小原始粒細胞均呈陽性反應,小原始(粒)細胞陽性還有助于鑒別髓淋混合系列中的原始淋巴細胞;b為原始(粒)細胞較弱陽性顆粒,清晰可數(shù);cAML伴成熟型,陽性反應的原始粒細胞

11 原始(粒)細胞免疫化學抗MPO標記染色

aAML不伴成熟型,原始細胞陽性,右下淋巴細胞陰性,右上單核細胞微弱陽性;bAML伴成熟型,原始細胞陽性,其后期階段粒細胞強陽性


12 骨髓切片原始細胞組織免疫化學MPO標記染色

aAML伴成熟型標本,原始細胞陽性;b為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標本,原幼單核細胞陽性 


六、原始紅細胞樣原始(粒)細胞和原始嗜堿性粒細胞

AML等髓系腫瘤中,可見一些特殊形態(tài)的原始細胞,如原始紅細胞樣原始細胞和原始嗜堿性粒細胞。

原始紅細胞樣原始細胞多見于紅(白)血病的原始紅細胞向原始粒細胞的轉化期,也見于部分CML急變與AML伴成熟型和不伴成熟型,形態(tài)學特征在于近胞核處的淡染色區(qū)(相當于高爾基體發(fā)育區(qū))和(或)嗜堿性胞質(zhì)中的紫紅色顆粒和(或)MPOSBB染色的陽性反應(圖13)。   


13 類似原始紅細胞的原始(粒)細胞

aWright-Giemsa染色;bSBB染色陽性;cMPO染色陽性原始紅細胞樣原始(粒)細胞;d為含少許顆粒和核旁淺染區(qū)的原始紅細胞樣原始(粒)細胞

 

原始粒細胞按祖細胞來源及它們的顆粒屬性分為中性、嗜酸和嗜堿三種。原始嗜堿性粒細胞是正在認識中的原始細胞。我們認為原始嗜堿性粒細胞,至少在某些病理狀態(tài)(如AML)下可以出現(xiàn)于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MIC協(xié)作組(19861988)最先描述白血病標本中的原始性嗜堿粒細胞(basophilic myeloblast),我們在2003年出版的《現(xiàn)代血液形態(tài)學理論與實踐》第二章中對原始嗜堿性粒細胞做了介紹,2010ELN共識血細胞中以及2016WHO更新版的急性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描述中,也都有原始嗜堿性粒細胞的介紹(見歐洲血細胞共識原始細胞一文)。

該細胞的胞質(zhì)和(或)胞核上散在幾顆粗大或不明顯粗大的紫黑色或稍細的嗜堿顆粒,位于胞質(zhì)一側或散在于胞核之上(圖14)。原始嗜堿粒細胞形態(tài)學上的識別對判斷急性嗜堿粒細胞白血病和伴嗜堿粒細胞增多的AML有意義。在AML中偶爾可見原始(早幼)嗜酸粒細胞,為胞質(zhì)散在幾顆粗大的桔黃色嗜酸顆粒。

 

14  原始嗜堿性粒細胞

a~e為白血病標本原始嗜堿性粒細胞,可見胞質(zhì)和(或)胞核上多少不一的嗜堿顆粒點綴,插圖為原始嗜堿性粒細胞;f為甲苯胺藍染色陽性原始嗜堿性粒細胞


七、原始細胞等同意義細胞

原始細胞等同意義細胞,在WHO髓系腫瘤分類中被包含在原始細胞界定的范圍,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原始細胞。如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幼單核細胞和有核紅細胞。它們是針對某些特別類型而設定的。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如APL、粒單細胞白血病和單核細胞白血病、純紅系細胞白血病,才把這些細胞看為“特定的原始細胞”進行計數(shù),意思之一是評判意義上與原始細胞的數(shù)量意義一樣。

(一)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

APL 的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圖15),按顆粒典型性分為粗顆粒型和細顆粒型,但粗細混合而不易區(qū)分的較多;細胞的主要特點是胞核呈單核樣較為多見、偏位明顯,胞質(zhì)“內(nèi)漿(含密集顆粒)外漿(嗜堿性多無顆粒,突起呈花蕾狀)”,細顆粒型細胞時常呈降落傘或類三角狀外狀。Auer小體易見且常見多條柴棒樣排列,幾乎不呈非柴捆樣或柴束狀結構。

 

15 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

a為粗顆粒型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b為細顆粒型早幼粒細胞和顆粒及其柴棒狀Auer小體;c、d網(wǎng)狀樣染色質(zhì)胞核和柴棒狀Auer小體的細顆粒過多早幼粒細胞

(二)幼單核細胞

在急性和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和純紅系細胞白血病特定情況下,幼單核細胞和原始紅細胞作為與原始細胞意義等同的細胞。幼單核細胞的WHO描述形態(tài)如前述。作者認為幼單核細胞形態(tài)特征的把握在于:細胞明顯比單核細胞為大;胞質(zhì)嗜堿性明顯比單核細胞為強;胞核明顯比單核細胞為大;染色質(zhì)明顯精致細膩;具有這些特征同時可見核仁和(或)少許顆粒(圖16和圖17)。

 

 16 等同原始細胞意義的幼單核細胞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標本中的幼單核細胞,箭頭之處


17 等同原始細胞意義的幼單核細胞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標本中的幼單核細胞,箭頭之處 

(三)有核紅細胞

過去,幼紅細胞在紅白血病和純紅系細胞白血病中,多強調(diào)的是數(shù)量增加,而對于細胞階段的要求較多文獻都不做詳細解釋,如曾被世界上廣泛采用的FAB分類便是。2016WHO將純紅系細胞白血病作為AMLNOS的類型之一,為修訂后急性紅系細胞白血病中的唯一類型。原始紅細胞作為這一類型白血病的原始細胞等同意義細胞,規(guī)定有核紅細胞>80%,其中原始紅細胞>30%。表3WHO歸納的對≥50%紅系前體細胞(有核紅細胞)的腫瘤性骨髓標本的診斷歸類。 

有核紅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50%的髓系腫瘤診斷歸類


 
*AMLt(8;21)(q22;q22.1); RUNX1-RUNX1T1,伴inv(16)(p13.1q22) t(16;16)(p13.1;q22); CBFB-MYH11APLPML-RARA病例,很少情況下原始細胞可以<>%,診斷將優(yōu)先于AML,NOSMDS的診斷。**分類基于原始(粒)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和外周血白細胞的%并符合MDS的其他標準。AML-MRCAML伴骨髓增生異常相關改變;AML,NOS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非特定類型

  

WHO描述的純紅系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輕度成熟)形態(tài),其常見特征是中至大的有核紅細胞,細胞核卵圓形、染色質(zhì)細致和1個或多個核仁(原始紅細胞),胞質(zhì)深嗜堿性、常見無顆粒和界限不明顯的空泡(PAS陽性)。這一微分化型細胞,以及未成熟幼紅細胞和形態(tài)上的未分化幼紅細胞,都是我們通常描述的原始和早幼紅細胞。


八、原始巨核細胞

髓系腫瘤中,原始巨核細胞不列入前面所述的原始細胞范疇,但形態(tài)不典型或缺乏特征者也隱含其中。懷疑原始巨核細胞并有診斷意義時都需要細胞免疫化學標記染色或流式免疫表型檢查確認。原始巨核細胞多見于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期、其他AML類型和MDS等。這一原始巨核細胞(異常)與微小巨核細胞有所不同,與非髓系腫瘤時所見的原始巨核細胞或正常原始巨核細胞也多有不同。

白血病性原始巨核細胞的形態(tài)特點為變異很大,常為多形態(tài)與大小不一并存。胞質(zhì)常較豐富和多態(tài)性突起(空泡狀、花瓣狀、棉球樣、龜甲狀、分離狀,并有云霧狀、層狀感和胞質(zhì)脫落狀),見圖18和圖19。一部分形態(tài)似原始紅細胞,但其胞質(zhì)刺樣突起而不呈原始紅細胞的瘤狀。也有部分原始巨核細胞無形態(tài)特征,更需要借助細胞免疫化學CD41CD42或流式免疫表型鑒定。 

18 髓系腫瘤異常原始巨核細胞

a~h為見于髓系腫瘤的異常原始巨核細胞;iCML急變血象CD41染色陽性原始巨核細胞


19 髓系腫瘤異常原始巨核細胞

a~h為見于髓系腫瘤的異常原始巨核細胞;iCML急變血象CD41染色陽性原始巨核細胞 


九、淋系腫瘤原始細胞

淋系腫瘤,包括以骨髓和(或)血液病變?yōu)橹鞯陌籽?,以及局部腫塊(不包括骨髓淋巴組織)形式病變?yōu)橹鞯牧馨土?。白血病細胞和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或)血液的淋巴瘤細胞,按細胞成熟性大體分為腫瘤性的原幼淋巴細胞和成熟淋巴細胞。WHO分類中的原始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即為腫瘤性原幼淋巴細胞。

(一)ALL原始淋巴細胞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span>ALL)時的原始淋巴細胞形態(tài)學,形態(tài)也是多樣性的。較多病例為正常形態(tài),容易辨認。少數(shù)情況下原始淋巴細胞極不典型或缺乏明顯的特征,不易與髓系原始細胞鑒別時,也被籠統(tǒng)地包含在原始細胞中。一些病例中,可以評判原始T細胞與原始B細胞之間的形態(tài)差異,但必須有免疫表型檢查陽性的依據(jù)。

形態(tài)學特征的重要性雖不如既往,但按形態(tài)學特征,FAB將其分為小和大兩類原始細胞,并依次分類L1、L2L3三個類型白血病的形態(tài)學(表4),依然是理解和把握原始淋巴細胞極其重要的基礎。ALL-L3中,大原始淋巴細胞嗜堿性胞質(zhì)和蜂窩樣或珍珠狀空泡,已被確定為Burkitt淋巴瘤以急性白血病起病的彌散性腫瘤,免疫表型為成熟B細胞型,也不列入通常意義上的B細胞-ALLB-ALL)。 這也是新技術診斷和疾病病理生理機制認識對這一類型的矯正。  

4  ALL原始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


WHO描述涂片和印片B細胞ALLB-ALL/B原始淋巴細胞淋巴瘤(LBL)的原始淋巴細胞為胞體大小不一:小型胞質(zhì)極少,染色質(zhì)致密,核仁模糊;大型胞質(zhì)中等量,淺藍色至灰藍色,可見空泡,核染色質(zhì)分散并有多而不定形的明顯核仁;約10%病例原始淋巴細胞含有較粗大的嗜天青顆粒,并可見t(9;22)(q34;q11.2)易位;也有一部分患者原始淋巴細胞胞質(zhì)有偽足突起(手鏡形細胞)。T細胞ALLT-ALL/T原始淋巴細胞淋巴瘤(LTL)的原始淋巴細胞:與前B-原始細胞相似,為小原始淋巴細胞染色質(zhì)非常致密,無明顯核仁;大原始淋巴細胞染色質(zhì)分散,核仁明顯,可見胞質(zhì)空泡。 

(二)伴重現(xiàn)性細胞遺傳學異常與原始淋巴細胞形態(tài)學

B-ALL伴重現(xiàn)性細胞遺傳學異常類型中,我們認為ALLB-ALL)伴[t(9:22)(q34;q11.2);BCR-ABL1]、伴[t(v;11q23); MLL重排]和伴[t(12:21)(p13;q22);TEL-AML1(ETV6-RUNX1)]的原始淋巴細胞,常有大小不一、大細胞為主和異形性的特征,部分患者還有胞質(zhì)顆粒;而無這些遺傳學特征的原始淋巴細胞,常具有小原始淋巴細胞為主和細胞規(guī)則或較為規(guī)則的特征(圖20、圖21。前者大多為FAB分類中的ALL-L2,后者大多為ALL-L1。  

20 ALLt(9;22) (q34;q11.2);BCR-ABL1形態(tài)學

a~cALLt(9;22) (q34;q11.2);BCR-ABL1骨髓原始淋巴細胞形態(tài)學,常以大細胞、胞體和胞核的異形性為主要特點并見少數(shù)細胞顆粒、部分病例血小板和巨核細胞正?;蛟黾?;dALLt(9;22) (q34;q11.2)BCR-ABL1血片原始淋巴細胞,胞核不規(guī)則,可見顆粒  

21  ALL不伴t(9;22)(q34;q11.2);BCR-ABL1形態(tài)學

ab為無t(9;22) (q34;q11.2);BCR-ABL1的早前B和普通型B細胞ALL,以小細胞、胞體和胞核規(guī)則性形態(tài)為特點

(三)淋巴瘤原幼淋巴細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