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場景可以分為天上的和地上的
1、人工造雪 人工造雪是利用雪花降落的原理將水和空氣混合在適宜的條件下制造出雪花,方法分為兩種。 1)利用制冰裝置生產(chǎn)出冰片,然后再用冰片造雪。 具體流程是:制冰裝置制冰—碎冰裝置碎冰—把粉末狀的冰晶通過空氣輸送系統(tǒng)送出。 這種造雪系統(tǒng)復雜,造出“雪”的品質較低,當然比不上自然雪。 2)采用傳統(tǒng)的高壓水與空氣混合造雪。 工作流程是:來自高壓水泵的高壓水+來自空氣壓縮機的高壓空氣在雙進口噴嘴處混合,利用自然蒸發(fā)和空氣出噴嘴后的體積膨脹帶走熱量而使霧滴凝結成冰晶。 但存在的問題是霧滴越小,蒸發(fā)量越大,水的損失越多,造雪效率越低。 并且只能在冰點以下工作,對外界環(huán)境溫度的依賴性很強。 雪花機+雪花油 原理:利用超高壓產(chǎn)生的強力氣流將雪花油變成漫天飛舞的雪花,效果相當逼真。 題主所問的新射雕里的鵝毛大雪,就屬于這一種。 先看看官方介紹。 再感受一下拍攝布景現(xiàn)場。 實際上這兩樣東西長這個樣子: 雪花機 雪花油 不過據(jù)說缺點是噪音巨大,會給現(xiàn)場錄音帶來困難。 造雪機+鹽或化肥 以上提到的雪花機,在《羋月傳》里也得到了應用。 娘娘在《羋月傳》的后期花絮里直言,天上飄的實際上都是化肥。 地上也是化肥 看看娘娘是怎么形容的 表情亮了 其實也可以用鹽代替啦,但成本更高。 表情。。。 當然也有不怕貴的。 王寶強主演的《為了新中國前進》中就是大鹽化肥造雪景。 不過不論是化肥還是鹽,處理不善都會造成環(huán)保問題。 趙薇拍《致青春》的時候在南航大學使用可作化肥料和醫(yī)學泄鹽的七水硫酸鎂布雪景。因為沒有及時妥善清理,導致校內水杉吸收了七水硫酸鎂后造成不良反應(水杉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稀有種類,有植物王國“活化石”之稱)。 硫酸鎂,尿素都是我們說的可以用以造雪的化肥原料。 近兩年像劇組使用肥料造雪危及植物生存的例子時有發(fā)生,甚至引發(fā)官司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希望劇組們使用這些原料造雪的時候能注意環(huán)保,妥善清理人造雪。 像《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用工業(yè)鹽代替雪,但因為是棚拍,環(huán)保上就沒什么問題。 可能問題就是錢,還有逼真感不足。 鹽畢竟缺乏積雪的質感 鼓風機+發(fā)泡塑料小球 舞臺上的雪景就是用發(fā)泡塑料球從高處灑下來,而拍電影電視劇的時候為了追求真實效果,一般是把真雪揚起通過鼓風機吹起來。 當然也有個別對場景要求不高沒有特寫的場景也會直接使用發(fā)泡塑料球,比如新版水滸傳的林沖風雪山神廟。 后期特效 這是真雪 左上角飄的那些白色的小球是白色泡沫顆粒,地上鋪的白石灰。 特效嘛,江湖救急,湊合湊合看就好了…… 搬運真雪當年中法合資電影《狼圖騰》殺青戲一直等不來自然雪,最后用10輛卡車從長白山運來40多噸雪,鋪到一萬多平方米的草原上去。 說到真雪,就不得不提到兩部電視劇。 一部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雪山飛狐》,1978年,由香港佳藝電視臺出品。當年的佳視對這部電視非常重視,指出只要拍攝需要,該用則用,不必節(jié)省。于是制作人兼蕭笙帶隊遠赴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取景。喜馬拉雅山,真·土豪。也是真有心了。 另一部91年臺灣版的《雪山飛狐》,制作團隊同樣自臺灣遠赴長白山取景。 骨朵兒至今都記得這部劇里白雪皚皚大雪紛飛的畫面,每個人身披大氅,非常帥氣。那首《雪中情》的主題曲更是應景。 科技時代,技術發(fā)達了,“可遇不可求”的雪景可以通過許多高科技手段解決,不用再靠天吃飯,工作人員省去長途奔波、于惡劣天氣條件下工作之苦,演員狀態(tài)也相對穩(wěn)定,劇組也不用等老天爺賞時間,這是好事。 可另一方面,技術再進步,打磨精品之心不可丟,不要覺得現(xiàn)在的觀眾好糊弄,就隨隨便便敷衍??纯吹谝淮┥斤w狐,1978年至今,已經(jīng)整整四十年,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電視劇水平提高了多少? 希望老一輩制作人的匠心精神長存。 歡迎關注:花開說,想你所想,及你所及。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