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彌補了史書記載上的不足,訂證了文獻記載的謬誤,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乃中華之瑰寶。其中,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數量和質量為國內首屈一指,素有“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譽。
桂林石刻起始于東晉,勃興于唐,鼎盛于宋,低落于元,復興于明,繁榮于清。最早有關桂林石刻的相關記載見于明人鄺露的《游虞山記》,記載著東晉潁川人虞闡出補零陵太守時,作《虞舜像贊并序》,刻石于虞山,可惜這塊石刻沒有保存到今天。唐代以后,文人雅士不斷開發(fā)諸多的桂林山水景觀,到了宋代,游人雅興大發(fā),紛紛在摩崖上勒石題詞,形成今天所見的石刻奇觀。
雉山石刻
800多年前,南宋著名才子陳讜在遍游桂林諸山后,面對豐富多彩的石刻內容,發(fā)出了“周南太史書”的贊嘆,將桂林石刻與《詩經》、《史記》相媲美。而陳元龍的“游山如讀史”也非常準確地道出了桂林石刻的內涵,桂林石刻堪稱一部刊刻于山崖上的史書。
前往朝云洞的登山道
桂林石刻以豐富的社會文化為主題,從不同側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如李實《造像記》、尹穡《仙跡記》、楊璧《全真觀記》、朱佐敬《獨秀巖記》、龍隱巖《觀音自畫像記》等石刻,是反映桂林歷代道教、佛教文化興衰的珍貴資料;韓云卿《平蠻頌》、狄青《平蠻三將題名》、李師中《勸農事碑》等石刻,分別記載了歷代朝廷派兵征伐或安撫廣西少數民族的情況,是研究地方民族歷史的重要文獻。作為廣西政治中心的桂林,歷代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在桂林石刻中有所反映,特別是宋史中的名人和重大事件更是頻頻出現,這種獨特現象,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因此有“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的美談。
落葉滿階,久已無人登臨
在桂林石刻中,山水詩文、記游題名和題寫風景名勝榜書的題刻極多,為桂林石刻的主流。歷代游歷者把在登臨山水時的美感享受和體驗刻在山石上,為山水注入了文化的靈魂。如傳頌千古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獨秀峰中王正功的《勸駕詩》石刻,還有李渤《南溪山詩并序》、朱希顏龍隱巖《千葉百梅詩》、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阮元《隱山銘》等大批名人石刻,文字典雅可誦,是桂林山水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顏真卿書“逍遙樓”三字,是顏真卿書法中最大的作品;韓云卿《舜廟碑》的書法作者李陽冰是唐中期著名書法家,其碑額篆書精美絕倫。北宋石曼卿的書法被范仲淹譽為“顏筋柳骨”,刻在龍隱巖的《石延年餞葉道卿題名》是流傳下來的石曼卿的唯一一件書法作品;清末民初古文字集大成者劉心原的小篆典雅秀麗,古樸凝重,堪稱桂林石刻中的書法佳品。
桂林靖江王府獨秀峰摩崖石刻
桂海碑林博物館館藏唐代至民國時期石刻213件,是桂林市從事石刻保護、研究、陳列和宣傳的專題博物館,也是華南唯一的巖溶石刻專題博物館。這里有自明代起便已是“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桂林石刻最集中的巖洞龍隱洞和龍隱巖,其中有全國罕見的碑刻《平蠻三將碑》、《元祐黨籍碑》等和張浚、張孝祥、范成大、朱希顏、曾布、石曼卿、康有為等著名學者詩人寫桂林山水的詩文翰墨,以及眾多精美的摩崖造像。
桂林靖江王府獨秀峰摩崖石刻
獨秀峰讀書巖石壁上的一塊石刻讓人們找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處。
1500多年前,南朝劉宋著名詩人、文學家顏延之在獨秀峰下讀書,第一個詠出了贊美桂林山水的名句:“未若獨秀者,峨峨浮邑間。”唐代的杜甫沒來過桂林,卻說“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韓愈沒到過桂林,也說“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可見唐代時桂林之美已是眾所周知了。宋人范成大飽覽桂林山水,深有感觸地表示:“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
桂林靖江王府獨秀峰摩崖石刻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獨秀峰讀書巖進行調查清理,拓印碑文時,發(fā)現讀書巖洞口的巖壁上,一片蓬草下方好像有裂痕,與巖壁不是一體。他們輕輕地掀開那層腐殖層,有了意外的發(fā)現:這是一塊新的摩崖石刻。當他們將石壁清潔干凈準備拓印時,有了更大的驚喜,這塊石刻上的一首詩中一字不差地刻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作者是南宋時期擔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府事”的王正功,年代為1201年。被歷史的塵煙埋沒了800多年的名句,終于找到了真正的作者。
桂林靖江王府獨秀峰摩崖石刻
新發(fā)現的石刻一共刻著王正功的兩首七律詩:
其一: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來人物固難儔?! ?/div>
其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詩前的序言,記載了1201年9月16日,王正功為桂林鄉(xiāng)試高中的11位學子設宴餞行,他趁著酒興寫下了這兩首詩,勉勵他們成為國家棟梁寫完這兩首詩之后的兩年,王正功在武夷山辭世,享年71歲。
朝云洞。鐵架顯示這里面以前曾經住過人,進洞的左側還有一個小洞,佛像已無跡可尋。當年徐霞客在此偶遇他的僧人老朋友融止,并在朝云巖閣上住了一宿,“對西追錄數日游記。薄暮乃別融止下山,南過壽佛寺、七星觀,共一里,西渡花橋,又西一里,渡浮橋,入東江門,南半里,至趙寓宿焉。”
從朝云洞往西北方向望出去。當年徐霞客在此“下瞰江城,遠挹西山,甚暢。”
朱德游七星巖題刻
宋孫覽譚掞等七人雉山題名:“元祐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自逍遙樓出桂江,泛舟至雉山,觀巖洞,微雨,不可登絕頂,沂流過壽寧,復還逍遙,置酒。高郵孫覽、溫陵謝季成、漣水孫杰、荊渚朱袞、宣城堇必、曲江譚掞、劉暐同游。”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宋詹體仁胡彥溫等三人雉山題名:“肥鄉(xiāng)胡彥溫以職事約東提亭會議蒼梧,桐廬詹體仁招三山熊景瞻飲餞于雉山之禊亭。雨余,江山如洗,樽俎無復暑氣。檢校陳跡一別,蓋六年矣??v步巖廣,景物尤勝,勸酬歡甚,豈偶來還勝于特來耶!
宋杜賢萬劉資中等三人雉山題名:“杜賢萬、劉資中、張方仲自龍隱過雉山。政和三年五月二十日。”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
宋程建挈家游雉山題名:“東都程建子立崇寧甲申清明前一日挈家游。男徹、術、衍侍行。”崇寧甲申,公元1104年
宋劉晞題“雉巖”。劉晞,號升之,為紹興間桂林人。劉晞為諸生時,桂林太守呂愿忠設宴,在桂官員、名士都受邀赴會。呂太守起立提議道,這日是宰相秦檜的生日,我等特為他祝壽,還要求大家喜和《秦城王氣詩》,以向秦相歌功頌德。不料,受邀的劉晞,臉色一怔,拂袖而去。張益桂《廣西石刻人名錄》載:劉晞托疾拒之。沒有參加這個宴會。張鳴鳳《桂故》載:劉晞獨不賦。各個拍馬屁,唯獨劉晞不拍,故說其有節(jié)氣。 宋 章峴雉山題詩:“自龍隱巖泛舟至雉山
雉亭詩(額),篆書
宋張頡陳倩等六人雉山題名:“元豐辛酉歲孟夏二十三日,君美會仲舉、仲隱、施元、子期,自壽寧早膳,泛舟,晚飲雉巖。是日仲隱被
宋余藻孔延之等五人雉山題名:“大宋治平元年臘后一日,運判孔延之具舟按部,因率通判范子明、機宜姚原道、知龔州丁錞,飲餞于雉山。提刑余藻書巖石以紀。”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
宋唐晉德攜家游雉山題名:“政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南郡唐晉德攜家游。鋼、銖、銓、錫侍行。”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
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侄孫、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謙開始修建桂林靖江王府。(附記:明洪武元年(1368)改靜江路為府,五年改名桂林府,治臨桂縣(今廣西桂林市)。屬廣西布政司。轄境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資源、龍勝、全州、興安、靈川、灌陽、永福、陽朔等市縣。1913年廢。明、清為廣西省會 周進隆月牙山題詩石刻,崖面未磨,字跡有剝蝕。周進?。?453--1520),字紹立,號雙竹,又號雙竹主人,福建莆田人。正德年間在桂任廣西按察使,與同僚遍游桂林諸山。正德八年轉右布政使,正德十年升為左布政使。十一年致仕,卒。周進隆和方信孺同為莆田老鄉(xiāng),在桂林留下石刻數量都很多,方是冠軍,周屈居第二,但周進隆的書法比方信孺的要遜色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