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廿三 灶王爺要去向玉皇大帝述職啦 在中國人的日常家庭生活里,還有什么比灶更重要的嗎? 吃飯從來就是一件和天一樣高的事。 有家,必有灶。一日三餐離不開灶。灶王爺目光炯炯,注視著一家人的飲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灶王爺雖是神,但幾乎就要跟家庭成員一樣親近了。 春節(jié),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當然不能忽略了灶王爺。我們的春節(jié),這個一年當中最漫長的節(jié)日,就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也可以說,是從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灶王爺開始的。 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來的特使,“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N倚r,經(jīng)常能在各家的廚房里看到灶王龕,灶王神像前插著香。那時不懂,覺得敬畏,現(xiàn)在想來,覺得頗為親切。鄉(xiāng)下村婦,一年到頭忙碌,日子瑣碎又艱辛,沒有什么好伙食的時候,也要變著花樣為一家老小做出好吃的飯食來。在煙火與炒辣椒混合的濃烈氣氛中,嗆出淚花的村婦抬頭看見神龕里的灶王爺,大抵心里會產(chǎn)生一絲絲的安慰吧,到底還有神與我們在一起。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述職。這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誰家都馬虎不得。這一年來一家人所吃的飯,所行的事,所施的善,所創(chuàng)的業(yè),歡笑與淚水,糾結與艱辛,都被灶王爺看在眼里,現(xiàn)在他要上天,如實地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切;更重要的是,他的匯報,還將決定著來年這一家的吉兇禍福。在一周之后的除夕晚上,灶王爺將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好壞未來,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會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間,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過著平凡又煙火的日子。 那么,在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之時,送送他是缺少不得的儀式。很多地方,會把麥芽糖作為祭灶的主要物品。童謠說,“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边@是北方。南方祭灶,也是用的甜食,爆米糖、米糕,為的是讓灶王爺吃了甜食,嘴巴甜一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p> 人們對待這一位日常的灶王爺,隨意慣了,到了灶王爺真正發(fā)揮作用的時候,突然地對他要熱絡起來。這跟拉選票是一樣的道理。好吃好喝地侍奉著,好聽的恭維話也說一通。這樣一種習俗流傳到現(xiàn)在,慢慢地已經(jīng)變成一種游戲,通過灶王爺表達一下內(nèi)心對美好的希冀而已。 灶王爺回來時,是在除夕。除夕大家都要接神、接灶王爺。接灶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龕前燃香就好。我們老家的習俗,會備好兩塊又大又干燥的劈柴,在年夜飯之后,整個廚房清理完畢,灶內(nèi)燼火都熄,便在灶膛內(nèi)塞進兩塊劈柴——這是給辛苦忙碌一年的灶王爺?shù)膲簹q錢,也算是給灶王爺拜年啦。 要過年了,一場大掃除是必不可少。平日里,哪有那么多時間,將里里外外徹底地打掃一遍。過年是一個契機?!芭D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泵耖g的說法,“塵”與“陳”諧音,新年掃塵,就是“除陳布新”的意思,把一切窮運、晦氣,一切不好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去。 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歷本)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p> 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蘇州》:“二十七日掃屋塵,曰除殘?!?/p> 我母親的做法,撣塵灰,也是并不拘于哪一天,只要挑天氣晴好的時候。碗櫥,桌椅,大大小小,都搬到太陽底下來清洗。鄉(xiāng)下的房子高,要取最長的竹竿,扎上竹枝,成為長長的掃把,去撣除屋梁之上、魚鱗瓦下、白墻角落的灰塵與蛛網(wǎng)。 蛛網(wǎng)多,在鄉(xiāng)下并不是一件壞事。蜘蛛我們叫做“八腳喜”,既然是喜,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惡。但撣塵灰的時候,照例會盡數(shù)清掃下來,我們小孩就看準那些落地的八腳喜一腳踩去。 還有些地方,長掃把上扎的不是竹枝,而是稻草。撣塵過后,“把稻草留著,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后,再點燃稻草,供男人們跳火墩?!保ㄒ妳墙鹦督巷L俗》) 我們則沒有跳火墩的習俗。最多是把撣過塵的竹枝,塞進灶膛里燒掉而已。 大掃除是一件累人的事。但是從大掃除開始,過年的儀式就一天緊接一天。儀式感,正是過年帶給人們的禮物,我們現(xiàn)在,日常生活里的儀式感越來越?jīng)]有了。 在江南地區(qū),過年之前,還有一個儀式,叫做“擔年禮”。就是說,青年男女只要訂了親,臘月二十五過小年之前,必須擔年夜禮給岳父母。豬肉,魚,蹄髈,索面,粽子,米糕,用一擔籮筐堆好,吱呀吱呀地用扁擔挑過去。以前鄉(xiāng)間,也是常見這樣一景,十里八里的路,就這樣挑了擔子走去?,F(xiàn)在,此景也不復再見。 年廿五 趕亂歲 趁著回家趕緊把婚事辦了臘月廿五是稍顯忙亂的。這一天,頭等重要的事,莫過于“接玉皇大帝”。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去了,過了兩天,玉皇大帝就要親自下界,來人間體察善惡,決定來年禍福。這就好像現(xiàn)今的單位,一年到頭了,掌事者要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一樣,上級領導也于此時機前來視察,并將敲定明年給多少經(jīng)費,各家豈能不重視。 從臘月廿五,到除夕之間,北方地區(qū)都稱之為“亂歲日”?!兜劬q時紀勝》記載:“廿五日至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兇煞俱不用事,奪于此五日內(nèi)婚嫁,謂之百無禁忌?!?/p>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單位領導都去匯報工作了,“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玉皇大帝視察過后,大家可以好好鬧騰幾天。 那么,“趕亂歲”,就是要趕在這幾天里,把該辦的事情給辦了。譬如說,婚嫁?!皝y歲”的幾天都是吉日,無所禁忌,“家貧不能成禮者多搶在此幾日內(nèi)嫁娶,謂之趕亂歲”。 臘月二十五,還有一件重要的事:磨豆腐。 豆腐是過年必備的食物。雖平時鄉(xiāng)下人也吃豆腐,但也是去買的為多,取個便利。自己磨豆腐是件繁瑣事。過年了,豆腐需求量大,才自己家做。把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再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手續(xù),將豆腐做起來。 做好的豆腐候在清水里,可以在春節(jié)期間取用。也要做一些稍老的豆腐,在油里炸過,做成油豆腐。過年有雞肉鴨肉豬肉,燉的東西很多,油花也多,可以多下一些油豆腐,因之可以吸油。所以油豆腐是必不可少。 炸好的油豆腐,用線串起來,一掛一掛地吊在樓板下面,像串串風鈴,飄蕩著油香。樓板下面,掛滿雞、鴨、魚、鮮肉、臘肉、香腸、粽子、魚鲞、油豆腐,是個過年的樣子了。 臘月二十五的夜,在我老家浙西,是“小年”。“小年”的說法,各地不同。查資料說,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則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 過了臘月二十五,出遠門的人都該回了。求學的,打工的,做生意的,紛紛候鳥一樣回來。不回,父母就一天一個電話地催。想起來,那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年廿六 燉大肉 有肉吃 生活富裕呢臘月二十六,村莊上空飄滿肉香的日子。 這些年,大家興許每天能吃上肉了,殺整頭年豬,一家人肯定吃不完了,于是有兩家人、三家人拼一頭年豬的。大概也是出于健康飲食的考慮,做腌肉和咸肉的也少了,都是新鮮肉的吃法。我卻異常地想念腌肉與咸肉的香。 年廿七 宰公雞 雞是年夜大菜的首席雞是年夜大菜的首席。怎么可以連雞都沒有呢——雞與“吉”同音,大吉大利,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它。 殺雞的日子,要在單數(shù)之日,如廿七、廿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整雞清理完畢,一直留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過去的做法是,除夕夜也不能吃完,一直是吃一點,留一點,最好能吃大半個節(jié)日,天天見吉,皆大歡喜;正月里客人來拜年,桌上要有雞,不然說不過去的。 說到在臘月二十七殺雞,與平時殺雞不一樣,很有講究。譬如,只能用公雞,因為要取漂亮的外觀,以及雄赳赳的氣派。另外,《江南風俗》記,“首先,殺雞時雞血要用碗盛起來,然后將雞脖子上殘余的血涂抹在大門兩邊的門框上。其次,處理好的雞不能開膛破腹,只能在雞肚子后下方用剪刀開出一個小口,然后伸手把內(nèi)臟拿出來洗干凈用碗盛著?!?/p> 天津人張大爺說,“以前宰雞時,用碗把雞血全接起來,然后沿著院墻灑一遍。老人們都說雞血有避惡驅(qū)邪的作用,殺雞灑血就是為了圖個吉利,希望來年平平安安?!蔽艺阄鞒I嚼霞遥灿写怂?,只不過并非是用整碗的雞血來灑,而是用手指蘸上一點,在墻腳四處抹一點就行。而現(xiàn)在,這一點也不抹了。 年廿八 貼花花 圖案很是好看而喜慶幾種諺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八,貼花花”。 似乎都是說的北方習俗。南稻北麥,北方面食多,到了臘月二十八要準備面食。過去,還沒有方便的發(fā)酵粉,普通的面,要提前幾天做。但是做好又容易壞,只有發(fā)好的面不易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要發(fā)面,從正月初一吃到初五。 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因為舊時習俗是,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也不能炒菜。蒸、炒、炸、烙,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第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干脆就熄火了事。 “貼花花”,在我老家浙西,也并不是完全一致,春聯(lián)、年畫,一般都是除夕日才貼。但紙剪的窗花,則早幾日可以貼。 過去村莊里的老婦人,多會剪雙喜字、福字、花草動物,圖案復雜,精巧剔透,到了過年時節(jié),就貼在墻壁、灶臺、家具上面?;榧迺r,她們也會剪出富有寓意的圖案,每一件嫁妝上面都貼一幅上去,很是好看與喜慶。 年畫則一般都是購買的?!稏|京夢華錄》“卷十”,描述北宋開封的年節(jié)市場:“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蹦菚r候,年畫就有批量生產(chǎn)售賣的了。 年畫,貼上以后要看一年,大家都會挑喜歡的圖案。目前能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清代中期,尤其盛行。民國時候,我們大家都看過了,也是十分流行美女圖。 不過,在我們老家,大門小門上貼的年畫,都是有著“日”、“月”二字的“關公”與“秦瓊”。他們二人左右各立,手中拿著各自的兵器,威風凜凜,站在門板上守衛(wèi)全家一整年。 年廿九 上請供 上墳請祖上大供除夕·夜守歲 “年”到了 但又要被趕走“年”到了。但是“年”又要被我們趕走。 在口頭傳說里,“年”是一種怪獸。我們過年,就是要敲鑼打鼓放鞭炮,把怪獸趕跑。但是,我在圖書館里查資料時讀到一本書,紅葦?shù)摹赌甑娜泵婵住罚ㄉ鐣茖W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作者認為,年不是兇神惡煞似的怪獸,它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吉祥物。 作者說,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形象龍與鳳,其形象也含有“兇神惡煞”的一面,孔子就認為龍是水中“怪物”,而沈從文說到,鳳的形象在初形成時,也有其猙獰的一面。但這些都不影響龍鳳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形象。所以,“年”不應該只是可怕的怪獸,它更應該是一種吉祥物。 “年”字的本義,是禾谷豐收?!墩f文》:“年,谷熟也。” 不管怎樣,大年就這樣到來。除夕這一天會很忙:準備年夜飯,貼春聯(lián),吃飯,守歲,包壓歲錢,放煙花爆竹,熱鬧極了。 在浙西常山縣,跟別的地方一樣,年夜飯是這一天最重要的事,從一大早就開始準備。雞鴨魚肉都要有,山珍海味也得上,一個家庭盡其所能,拿出最好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在年夜飯桌上展示出來。燉的煮的蒸的炒的,大罐小盆大碟小碗。一樣一樣的盛器里,擺滿了豐盛的食物。于是,這不再是日常的一頓飯了,這是一個家庭每個成員精神世界的一次盛宴,這是走遠的祖先與當下的我們同席共饗的一次聚首,這是形式與內(nèi)容完美契合的一場精神的歡娛。 白天,春聯(lián)、福字都已經(jīng)貼好了,里里外外喜氣洋洋。春聯(lián)以往是父親自己在紅紙上寫的,后來改成買來的了,金光閃閃的大字?!案!弊终N也行,倒貼也行。門神,則把一扇扇門妝點一新,氣派且威武。 在吃年夜飯前,是要放爆竹的?!氨衤曋幸粴q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給節(jié)日增添了最為熱烈的氣氛。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帶來歡樂。爆竹,炮仗,鞭炮——雷神的遺產(chǎn),喜慶的娛樂。爆竹的聲音,從臘月二十起就零星響起,到了除夕這一天達到高潮,尤其是在守歲到零時,舊年與新年交接的時刻,萬千爆竹一同鳴放,頗為壯觀。 除夕守歲,也是這一天很重要的年俗活動,且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守歲其實從年夜飯就開始了。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尚未掌燈時入席,吃到天黑,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大家一邊喝酒,一邊聊天。飯畢,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吃著零食,燈火徹夜不熄,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等等不好的東西全部驅(qū)走,所有吉祥如意的祝愿都賦予新年。 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寫過一首“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守歲時,一家人圍聚一處,一邊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吃果瓜零食,一邊燒著火盆取暖。 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三十日……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曰燒松盆?!苯系貐^(qū),流行除夕夜燒火盆的習俗。大年三十前夕,每家每戶都要到山上砍一根小松樹回來,去掉小松樹的頂部,留下四個樹杈,將根部削尖后,豎在天井,沒有天井的人家可以豎在大門口。天暗時,在四根樹杈上放一片土瓦,瓦片上疊一些松明,引火點燃。這樣燒火盆,一直燒到深夜,甚至有時到天亮。 明人高濂所著《四時幽賞錄》,記錄了除夕晚上,他登吳山望杭州的景象:“紅光萬道,炎焰火云,街巷分歧,光為界隔,聒聲耳喧,震騰遠近,觸目星丸,錯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觀。”范成大則在《臘月村田樂府·燒火盆行》一詩中,認為守夜時燒火盆是為了迎陽氣、驅(qū)寒氣。 吃過年夜飯,就換上新衣,長輩給晚輩包壓歲錢。壓歲錢都用紅紙包著,分給孩子?!堆嗑q時記》則有記載,壓歲錢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那是因為古時使用銅錢,這是很適宜的做法了。不管怎么樣,有壓歲錢可拿,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件極為開心的事情。清代吳存楷在《江鄉(xiāng)節(jié)物詩》中說:“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枕角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睂懕M了孩子們拿到壓歲錢后,那份雀躍的心情。 杭州人高誦芬說:“歲盆里的糖果過了初十、十五就漸漸吃完,而父母給的壓歲錢卻是不用的。這大約是以前有教養(yǎng)的舊式家庭教育孩子要勤儉節(jié)約的方法之一。過了初五,小孩把紅包交給母親,存入每個小孩自立的存折內(nèi)。這個折子是孩子出生時就立的,存入的是長輩給的見面錢,以及每年除夕、正月家中長輩、親友給的壓歲錢等等。孩子長到十歲,長輩就不再給壓歲錢了?!?/p> 這就是除夕——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后一天。除夕之夜,即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一年的全新開始。 年初一 迎新春 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吧雖然很多人一早就在手機上搶拜年紅包,但正月初一,還是暫時拋下手機好一些。好玩的事很多,生活很美好,跟身邊的人多聊聊天,感受一下瑣碎而實在的時光,才是“春節(jié)”這一個節(jié)日的應有之義吧。 正月初一,一年伊始,更值得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吧——多少美好的祝愿,都被我們的前人賦予這一天。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早先,大家都是清晨醒來去放爆竹的,據(jù)說開門炮仗越早,一年運氣也會越好。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新年的第一個早晨,早早開門預示著一個美好的開始。于是大家開門炮仗也放得越來越早了?,F(xiàn)在呢,幾乎就搶到了零點鐘聲響起的同一時刻——那是最早的呢。 但是開門炮仗放過以后,就不宜再閉戶了。 父親一般會在清晨起床后去放開門炮仗。那時候,我們都還在睡夢中呢。 等到我們慢慢騰騰地起床,父親已經(jīng)在灶下忙碌了。正月初一,照例是由男人下廚的,這一天三頓都如此。母親在廚房一年忙到頭,正月初一這一天落得個輕松,當起甩手掌柜,充任“藝術總監(jiān)”的工作。這一天,母親同樣不縫縫補補,不灑掃庭院,不下溪浣衣,不下廚燒煮。就連早上這一碗長壽面,也是由父親來煮的。 正月初一頭一頓,年年都是老花樣:一碗長壽面,一盆煮年糕。年糕是自家舂的,初一必吃,寓意“年年高”;一碗長壽面,寓意“天長地久”。老家常山的長壽面,俗名“索面”,也稱貢面,素來有名,據(jù)說歷史上是進貢給朝廷的。正月初一早晨,索面是最為隆重的出場。正月里頭拜年,客人剛進門,頭一件事也是請你吃一碗索面,那碗熱辣辣油汪汪的索面,是最熱情而質(zhì)樸的待客之道。 大年初一,一定要說吉利話。包括小孩子也是如此。老杭州人高誦芬回憶說,“大年初一,早晨一睜開眼,不等我開口說話,保姆(即專門照看孩子的女仆)就會將冷冰冰的桔子和乾荔子塞進我的嘴中。這是因為‘桔’和‘荔’兩個字是‘吉利’兩字的近音字……于是開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正象征著整年都會大吉大利?!?/p> 母親說,以前,如若孩子不小心說了“死”啊“活”啊之類的不吉利話,就會拿一張草紙往孩子嘴上一揩,以示嘴巴跟屁股一樣,揩完就沒事了。 關于這一習俗,豐子愷也在《過年》中寫過“毛糙紙揩洼”的趣事?!巴荨?,就是屁股?!耙粋€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你過去一年中所說的不祥的話,例如‘要死‘之類,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盡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調(diào)皮,出其不意,突如其來,哪怕你極小心的人,也總會被揩。有時其人出前門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豈知他繞個圈子,悄悄地從后門進來,終于被揩了去。此時笑聲、喊聲充滿了一堂。過年的歡樂空氣更加濃重了?!?/p> 然后是拜年。正月初一,只在自家向長輩拜年,不出門;初二才開始出行,拜姻親、鄰里。記得小時,和祖輩拜年,是要跪下拜的,拜完之后可領得壓歲錢?,F(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了。 高誦芬是老杭州人,也是舊時大家閨秀,她回憶說,“大年初一早上打扮好了以后,就先向父母說‘恭喜’,再去拜灶司菩薩、大廳內(nèi)‘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和祖宗堂。然后向父母、長輩叩頭,叫‘拜年’。傭人們也要向主人道‘恭喜’,向阿官道‘恭喜’?!⒐佟撸藗蛉藢π≈魅酥鸱Q也?!边@就是更完備的舊時傳統(tǒng)了?,F(xiàn)在,許多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丟失,從拜年一事上即可略窺一斑。 正月初一,還有一些規(guī)矩,譬如:不能說臟話。不能往門外倒洗臉水,地面也不能清掃。不能用剪刀。不能打水洗衣。不能哭。 正月初一,亦作“雞日”。古書《五雜俎·天部二》:“歲后八日:一雞,二豬,三羊,四狗,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此雖出東方朔 《占書》,然亦俗說,晉以前不甚言也?!眰髡f,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六畜之日,雖然算不上是多大的節(jié)日,但舊時農(nóng)家,還是很重視六畜的,所以正月初的六日,每到一天,即按順序向雞籠、豬圈、羊欄、牛棚貼紅紙條,這在老輩人手上,還是作興的。 孩子們呢,即是吃吃喝喝,放放鞭炮而已了。一個個都穿著漂亮的新衣服,都是蹦蹦跳跳、開開心心的。 年初二 大拜年 又要去做客啦初二開始,出門拜年。 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都會紛紛帶著夫君兒女回娘家。泥濘的鄉(xiāng)村小道上,到處都是騎自行車或步行的人,車把或手上晃蕩著幾個草紙包。這是我記憶里故鄉(xiāng)拜年的場景。那時鄉(xiāng)下沒有水泥路,一下雨,路上都是泥坑水洼。拜年碰上個大晴天,那是多幸運的事。 一般來說,不能在初一回娘家,因為會把娘家吃窮。 拜年,客到,主人家說:“拜年客來了!”轉(zhuǎn)身馬上泡茶,端出果子給客人,然后進廚房忙碌一陣,端上點心。點心,在常山的鄉(xiāng)村里,最常見的是索面。一碗油汪汪熱辣辣的索面,面下壓著荷包蛋。這碗面下肚,熱汗從額上冒出來,人也就立即不冷了。 拜年客帶來的草紙包,里面是桂圓、荔枝、金桔、餅干什么的,打包成四邊形寶塔狀,上頭還壓著紅紙。草紙包里的食物與糕點,并不能馬上拆開來給孩子們吃,而是要留著,出去拜年的時候,又送出去。孩子們或許曾偷偷地扒開草紙包一角,看見里面的桂圓、荔枝或糕點,頑皮點兒的孩子也或許偷偷地摳出幾顆來吃,但終究不能吃得盡興,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糕點來了又去,渴望而不得。 現(xiàn)在,故鄉(xiāng)拜年,再沒有用草紙包了,那東西顯得過時又寒酸。很多人是拎著一桶花生油或滋補品禮盒之類的,都是超市里買的。鄉(xiāng)村路也不再泥濘,都是水泥路。一輛自行車,前杠上坐個小的,后架上坐著女人,騎車的是那漢子,這場景也見不到了,都是開著小車來來往往呢。 出嫁的女兒帶著夫妻兒女回娘家拜年,在古語里叫做“歸寧”。在浙西常山,新婚的小夫妻第一次春節(jié)回娘家,叫做“新客”。對于女兒來說,原本一直是自己家,是主人,這會兒再來,已然是客了。而女婿,儼然已是最尊貴的客人。吃飯的時候,女婿要坐在上橫頭,由岳父母家的長輩作陪,好酒好菜,都讓他享用。作陪的人,有一件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勸客,把這新女婿喝到醉為止,喝到吐為止。女婿喝醉了,喝吐了,家里的豬就能長得又快又肥。 拜年這件事,對于孩子來說很開心,因又要去作客了。我小時與弟弟一起去外婆家拜年,每個舅舅一家一家地輪流拜年。拜年也簡單,就是把草紙包和香煙遞上,并到他們家吃一頓飯,要走的時候,再半推半就地收一個壓歲包。壓歲包的錢也并不多,我記得大概是兩塊錢吧。所有的壓歲錢都要積攢下來,上學的時候要用來交學費呢。 另外一件關于拜年的記憶是,每年到外婆和舅舅家拜年,是一定要吃雞腿的。新燉的雞腿當然并不難吃,可是這雞腿是除夕夜就燉起來,一直放著,直到我們拜年時才吃掉,那就變得又干又硬,還塞牙縫。更困難的是,幾乎每一頓都一定會有一個雞腿夾到碗里來,堅拒都不行,雖然年紀很小的我知道這幾乎是一種“待遇”,但每每想到,仍然會覺得十分犯難。 年初三 小年朝 這日是老鼠娶親的大喜日初三有什么特別的習俗嗎?不太清楚了。問父母,也說不清。于是只好查資料,各種說法都有,我且一一說來。 一是燒門神紙。 說,“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p> 這與浙西老家并不相同。舊年門神春神,在除夕日換新門神的時候,就取下送進灶膛燒掉了,新的門神春聯(lián),還要掛一整年,也就無甚可燒的。大年初三,年并沒有過完,要一直到元宵節(jié)后,這年才算是過完。 二是“小年朝”。 說,“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這一日,不掃地、不生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恰好相反,在老家,大年夜、初一、初二不能掃地、潑水出門,因那些都是“財”,聚財是也。到了初三,才可以將積聚的果瓜紙屑清掃出去。生火及汲水則無有講究。 三是“初三睏到飽”。 說法是,“人們?yōu)榱嗣δ?,從臘月就開始奔忙,現(xiàn)在可以什么都不做了,躲在家里呼呼大睡。”似乎這也是沒有什么來由吧,因為春節(jié)期間,我們都是呼呼大睡呢,除非是要出去拜年,必須早早起床,那是沒有辦法的事。至于父母,似乎每天都早早起來了,不管是不是春節(jié)都是一樣。 四是“赤狗日”。 說,“赤狗”是掌管南方的神靈,還掌管著烈火,也是夏天的象征,因此人們認為出門遇到赤狗是不吉利的。所以初三這天,大家都閉門不出,不拜年,也不宴請賓客。 我們那兒也沒有這樣的風俗。年假不易得,都趁著這幾天早早把年都拜完呢。要不然雙方都會一直惦記著,吃的喝的都得留著,拜年客如果不來,催又催不得,讓人心焦呀。 五是老鼠娶親的大喜之日。 這個有。我小時候就聽老人說過這個民間故事,且也覺得有趣,因民間故事很多,但將故事延伸到實際生活里來的,并不多。初三這晚,老鼠要娶親,我們大家都會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打擾老鼠們的好事。這體現(xiàn)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溫情的一面。老鼠是壞東西,平??屑揖撸Ч葌},見之人人喊打,但老鼠娶親的時候,大家還是愿意成全其好事。 年初四 不出門 在家迎接土地爺爺吧大年初四,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當中的“羊日”。 女媧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創(chuàng)造出雞,初二創(chuàng)造狗,初三創(chuàng)造豬,初四創(chuàng)造羊,初五創(chuàng)造牛,初六創(chuàng)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 這是很多古書里寫到的傳說,同時也流傳在人們的口頭。女媧造人的時候,造了一個又一個,覺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落在地上,都變成了人。還是覺得太慢,于是讓人懂得了造人之法,憑他們自己傳宗接代。 所以,初四這天就是羊日。三羊開泰,這是非常吉祥的一個日子。 在北方,這一天又是灶王爺回來的日子。 且慢——灶王爺不是除夕晚上就回來了嗎? 是的,中國的民俗,地域性很強,“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很多風俗都不一樣。在我們老家,隔了一條河,對岸的習俗與這邊的習俗可能都不一樣。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專家蕭放也說,“臘月二十三送灶,灶神送上天之后,一般三十兒的晚上,除夕的凌晨,灶神什么神都回來了。那么湖北的棗陽這個地方比較特殊,要到初四之后才回來。灶神回來之后我們做事就要小心了,因為灶神是我們家的一個監(jiān)察神,耳報神,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看見?!?/p> 河北唐山在初四這天,大家不興出門。老輩講,這一天灶王爺要來查戶口,一看家里沒人,給你注銷嘍,那注銷戶口不就壞事兒嗎,所以初四不作興出門。 在從前,人們出行不便,旅途維艱,最保險就是在家不出門。這一習俗流傳到現(xiàn)在,幾乎已經(jīng)沒有生存的空間——哪能不出門呢。你看看馬路上的車就知道了。 我們的很多習俗,都是基于農(nóng)耕文明產(chǎn)生與流傳的。譬如說,正月初四這天,也是土地神和城隍神返回凡間的日子。農(nóng)業(yè)社會,一切的收成都從大地上生長得來,人們對土地的重視與熱愛,是現(xiàn)在早已遠離故土的人們所無法體會的。 土地公公,也是財神與福神,因為有土即是有財與有福。土地公公掌管土地,也掌管地方,并能使糧食豐收,是最“實用”的神靈,所以人們對待土地公公是相當虔誠的。一般人家里,在廳堂供奉的五神中,即有土地神。 城隍神,是在城市里掌管城池的安寧。所以在城鎮(zhèn)出現(xiàn)以前,人們并沒有把土地神與城隍神分開,只有一位掌管土地的神靈。直到唐代經(jīng)濟發(fā)展以后,有了城鎮(zhèn)的興起,這才把兩位神靈的職責分了開來。 年初五 接財神 你迎的是哪路神仙?初五是個大日子,依然與“神”有關。這位神在中國人的生活當中相當重要:他掌管錢財。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人們的活動基本都圍繞這位神靈進行。 清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搶路頭宜早。越早搶到,財神越先光顧誰。 上海舊歷“搶路頭”的習俗,是在正月初四的子夜就開始了。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鳴鑼擊鼓,焚香禮拜,恭恭敬敬迎財神?!敖迂斏瘛币嗝弧皳屄奉^”,以爭利市。 接財神要有兩樣物品:羊與魚。不為因為“鮮”,而是因為“吉祥如意”和“年年有余”的寓意。包括劉德華在內(nèi),很多大明星都演唱過《財神到》這首歌曲,它已成為春節(jié)當中廣播電視最喜歡播放的曲目之一。因為人們相信,財神一到,便能財源滾滾,發(fā)財致富。 財神不只一位。中國地大物博,老百姓供奉的財神有好多,主要是:北朝時期河北曲周縣令李詭祖(文財神),端木賜(就是子貢,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可以算是儒商之祖)、范蠡(他把喜歡的人西施拱手送給敵人,幫助勾踐打敗吳國,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晉商)、關公(關帝閣)、比干(文財神,冀商之祖)、財帛星君、趙公明(正財神)等。 關公,忠義勇敢的象征,被尊為“武圣”和“財神”,據(jù)說很會算賬。港澳臺地區(qū)的人們都很尊關公的。 五路財神趙公明,面似鍋底,手執(zhí)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許多商家、店鋪也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的神像。 財神的起源,可以說源遠流長,所祭祀的財神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大致說來,古代民間信奉的財神分為文武兩類,譬如關羽,就是財神中的武財神。商家選擇關二爺當財神,看重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保全身家性命和財產(chǎn)安全的美好心愿。 當然,如果真的將一尊財神放在面前,很多人并不能分辨到底是哪一位。老百姓的愿望很樸素也很實際,只要能讓自己發(fā)財,就都是好財神。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nèi)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于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mào)易矣。” 《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里,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禁忌。但是過了初五,這些禁忌都可以破除。人們會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從各種禁忌中解脫出來,很多地區(qū)都會選擇放一掛“破五鞭”來釋放壓抑。 在我老家,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每個晚上,家中客廳、臥室都必有一盞燈是要從晚上一直亮到天明的。小時燈火通明都無所謂,倒頭就能睡;現(xiàn)在不行,燈光太亮,完全睡不著。只好取一個折衷的辦法,讓一盞臺燈亮著,且把亮度調(diào)到最小,有時還在臺燈與床頭之間放置一些衣物遮擋,問題就解決了。 過了初五,夜晚不用再亮著燈睡覺了。 年初六 送窮鬼 今日送窮子初六要送窮鬼。 中國人窮怕了。從古代開始,老百姓年年都要送窮鬼。據(jù)錢鐘書先生《管錐編》考證,唐代我國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后,“窮鬼”才被尊為“窮神”。 窮鬼,又稱“窮子”。據(jù)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p> 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把他稱為“窮子”。 另外也有說法,說窮神是姜子牙的妻子,所以也叫“窮媳婦”。 總之,窮神大家都不喜歡,恨不得趕快送出門去。至于送窮的日期,有好幾種說法,有的是在初五,而《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還有則說,是在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币灿姓f是在正月的最后一天,即“晦日”,因為窮鬼死于這一天。 送窮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據(jù)《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p> 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則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墻”。也就是說,要給窮鬼備好“車船”,還要給他帶上“干糧”。有的地方,則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 一般人家送窮,則似乎簡單一些,只要用紙剪出一個婦人的形象,然后將屋內(nèi)的塵土掃到一起,送到門外,用鞭炮炸之,就等于是把“窮媳婦”送出門了。 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宋以后,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p> 在我印象中,我們并沒有這樣專門的送窮的習俗?;蛘弑緛硎怯?,但漸漸已經(jīng)不再流傳也未可知。 同在浙江省內(nèi),淳安縣金峰鄉(xiāng)的朱家村,則會在正月初六這天祭祖。朱家村民,多是朱熹后裔,各家派代表將精心裝飾的豬頭送到祠堂,燒香燃燭,祭拜他們的祖宗朱熹、朱澹。100多只豬頭將十余張紅漆供桌擺滿,大紅大綠,花枝招展。同時,他們還會舉行豬頭大賽,評出誰家的豬頭最大,給予獎勵。“豬頭祭祖”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除此以外,大年初六,廁神要來檢查衛(wèi)生,自家的廁所、畜棚、豬圈都必須打掃干凈。在山東鄒縣叫做“邀廁姑”,廣東則說“請廁坑姑”,杭州人稱“召廁姑”,蘇州、紹興又稱“坑三姑娘”等等,說法不一。 年初七 人勝節(jié) 春節(jié)結束于這一天女媧是在正月初七造了人的,因此這一天就成為“人日”,人的生日,也是個重要的日子了。 漢時東方朔《占書》中就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看來那時候,人們就知道要尊重人民。而今,我們講“和諧”與“人性化”,也與此同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初七為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币馑际钦f,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用五彩的絲織品剪成人形,或把金屬箔刻成人形,貼在屏風上,戴在頭髻上,作裝飾避邪之用。人們還把這種首飾相互贈送。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jié)”。 “人日”,也是仕女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現(xiàn)在公例放假七日,人日就成了春節(jié)長假的最后一天。返鄉(xiāng)過年的人,大多奔忙在歸途上。若干年后,后人會不會認為,人日這一天人們都有出行的習俗呢? 鄉(xiāng)下這時候重新變得冷清,年輕人基本都已經(jīng)離開,各自趕赴城市工作和掙錢。村莊里的鞭炮硝煙味兒尚未散盡。雖然按照以往的規(guī)矩,還在元宵節(jié)之內(nèi)就還是“春節(jié)”,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春節(jié)”結束于初七這一天。 ——傷感的一天,或曰心事重重的一天。 年初八 游八仙 諸星下界聚會咯初八,清晨很早就有人放炮。 哪怕禁了又禁,小縣城里依然如此。 開門做生意的店家,以及某些單位,第一天上班,還是會偷偷放上一串“開門紅”炮仗以求吉祥。 好多年前我在小縣城上班的時候,整條街道在八時十八分鞭炮齊鳴,一時間濃煙繚繞久久不散。這不是歷史流傳下來的習俗,而是大家的“新民俗”。后來出了禁令,情形才好了許多。大城市是徹底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正月初八,江南民間稱這一天為“上八日”(見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吳金宣著《江南風俗》)。在這一天,各家男人挑上“三牲”(雞、肉、一只墨魚干)等祭品,前往當?shù)厣駨R祭拜神佛,祈求平安。 書上說,“上八日,被看成莊嚴隆重的日子,也有很多禁忌:不能用剪刀,以防鼠害。小孩不能出門,以防疾病與不祥。不能吵架,不能詛咒別人。不能挑馬桶出門,以防神佛降罪?!?/p> 初八也是中國道教傳說中諸星下界聚會的日子。所以在這一天,道觀和寺廟香火都很旺盛。黃昏之后,各家各戶燃起一百零八盞燈花以應天象。等到天上星斗全出,便在井灶、門戶、砧石處遍散燈花,焚香禱祀。夜色中的燈光,很是柔美浪漫。 這天還有“放生祈福”活動,就是把家里養(yǎng)的一些魚、鳥放歸山林,表達了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fā)達的美好愿望。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shù)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wǎng)罟筍餌所希至?!?/p> 正月初八,亦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會豐收,天陰,則年歉。 在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jié)。這一天,民間習慣備佳肴水果祭祀八仙,并走出家門,與親友相約一起逛年市、鬧花燈、看秧歌表演,這叫做“游八仙”,在鞭炮與鑼鼓聲中,來感受一下“八仙過?!钡母杏X。 年初九 天公生 給玉皇大帝祝壽啦九,是至高無上的數(shù)字。正月初九,閩南與臺灣俗稱“天公生”,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他是統(tǒng)領三界內(nèi)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 既然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須隆重慶祝?!熬拧庇峙c“酒”諧音,當然離不開酒,各家各戶都準備豐盛的酒宴,大家盡興喝個痛快,給玉皇大帝祝壽。 拜天公的祭典相當隆重,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 在臺灣,祭天公的儀式,一般是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這叫“頂桌”,桌前還要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后面另設“下桌”?!绊斪馈惫┓钣貌噬堉瞥傻纳褡@是象征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爐前擺上扎紅紙的面線及清茶三杯,以及五果、六齋。到了時辰,全家老小挨次上香,三跪九叩,然后燒天公金。 有些虔誠的人,覺得在家中祭拜還嫌不足,會在初八連夜趕往各地的天公廟禮敬,像臺南終義路的天壇、高雄的天公壇、木柵指南宮等,每年的農(nóng)歷大年初八便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在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習俗。 在湖北恩施,土家人還認為“上九日”辦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當?shù)赜小捌卟怀觯瞬粴w,上九辦事一大堆”的說法。 “七不出”,是說初七不要出門做生意和辦事情,做不好,辦不成?!鞍瞬粴w”,是說出門在外的人,不要在這天回家,在外面繼續(xù)發(fā)財。“上九辦事一大堆”,是說初九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會異常順利。所以,時至今日,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會將難辦的事情放到這天來辦。 當然,這想來也似乎有一點道理,因為人們會認為玉皇在上,人家既然在這天來辦事,也就不便再刁難,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事情也就容易辦成了。 而在我小時候,對正月初九最大的印象是,又開學了! 年初十 石不動 這一日石頭為大初十,是石頭的生日。石頭為大。所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叫“石不動”;甚至有的地方,還要拜拜石頭神,如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 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初十,在我老家似乎沒有特別的儀式,自記事起,我對拜石頭神這件事也沒有印象。 說到拜石頭,倒讓我想起一樁故事,說是米芾特愛把玩奇石硯臺什么的,簡直癡迷?!读合尽酚涊d,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河邊有一怪石,立刻差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還念念有詞說,“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辈粌H如此,他還自畫了一幅《拜石圖》。 當然,這跟正月初十的習俗是沒有太大關系了。不過,在這一天搬出米芾的《拜石圖》來看一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年十一 請子婿 到岳父母家赴宴咯正月十一,有一說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 說,“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間稱為‘十一請子婿’。” 為什么要請子婿,“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中國各地都是這樣,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主要在南方流行,臺灣地區(qū)也有講究?!?/p> 我想,如果女婿真的“備受寵愛”,怎么也不會用前幾天的剩菜剩飯招待了吧?哈哈。不過以前的習俗既有此一說,也姑且在這里記上一筆;很多事情,若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怕是很難理解了。 正月十一,還有一個說法,是要迎紫姑神。 “紫姑”,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關于紫姑神,六朝已有,唐、宋兩代盛行,至清不衰?!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引《異苑》:“世有紫姑女,古來相傳是人妾,為大婦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秸哂X動,是神來矣。以占眾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婦也?!?/p>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又引《顯異錄》:“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陰殺于廁中。天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廁間迎祀,以占眾事。俗呼為三姑?!?/p> 就這樣,一個被壓迫的弱女子,因為天帝的憐憫,死后成為“廁神”,也成為世間弱女子的保護神。 紫姑雖說是“廁神”,但更多時候,她成為一種占卜的形式。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江浙一帶蠶桑業(yè)發(fā)達,蠶農(nóng)就通過接請紫姑,來占卜新一年的蠶事。但許多人家除了問蠶桑事,也問別的事情,比如婚嫁什么的。 請紫姑一事,在孩子們看來總是不免有些陰郁,似乎與春節(jié)喜慶祥和的氣氛不符。浙西蠶桑業(yè)不興,請紫姑一事,我也就不甚了了。而且即便是有,這樣神神鬼鬼的事情,大人總是極力讓孩子回避的,因之我也沒有什么印象。只是看到資料上說,“迎紫姑”時間各地不同,既有正月十一,又有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姑且存疑。 年十二 搭燈棚 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啦童謠說,“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說的都是元宵前后的燈事。 “十二搭燈棚”,從這一天開始,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了。 在河北石家莊一些地區(qū),這一天有烤柏火的風俗。黃昏的時候,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柏枝,煙霧中彌漫著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圍坐火邊,這叫做“烤柏火”??景鼗鹗且环N吉祥的舉行,據(jù)說可以避瘟驅(qū)邪。 烤柏火,則不拘于河北等地,我曾在四川的藏族朋友家,見他們在清晨也要點燃柏枝,讓白色的煙裊裊而上,有清潔庭院的作用。 正月十二還是“老鼠節(jié)”。有的說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老鼠也有“節(jié)”,這在今人看來不可理解,但在古人的觀念中,真的是萬物有靈,蒼生平等。 在“老鼠節(jié)”這一天,不能使剪刀,說法是:只要聽不到剪刀的“咔嚓”聲,家里一年就聽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啃東西的聲音。 離元宵愈加近了,花燈也要亮起來。 民國時候,杭州的元宵燈市一般在正月十二開始,至正月十八日落燈。據(jù)《中國全史百卷本·民國習俗史》記載,“十二這日,人們將新做成的燈籠(兩眼暫不點睛)抬至城隍山龍神廟,拜供后以墨汁以其睛,稱為開光,俗稱燈籠上山?!?/p> 制作燈籠的人,愈來愈少了;制作燈籠的手藝,現(xiàn)在也已成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知還能流傳多久。 年十三 點灶燈 這一日也稱燈頭生日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這種風俗始于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沈從文在《憶湘西過年》一文中寫道—— “我生長家鄉(xiāng)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jié),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zhuǎn)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nèi)外各處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shù)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 在沈從文筆下,燈會的熱鬧,玩燈人的勇猛,俱生動可見。正月十三,也是“燒燈”的開始,大家都是通宵達旦地嬉鬧玩耍。他說:“……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jīng)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卜絲擔子上街叫賣了?!?/p>
年十四 圣母誕 從前生孩子可是性命攸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臨水娘娘”應該是一個接生婆,也類似于醫(yī)院里的助產(chǎn)士。 從前生孩子對一個女人來說,幾乎是性命攸關的事情。生生死死,大喜大悲,人卻無力掌控,只能求諸命運,以及神靈。 傳說中的“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后來成為了拯救難產(chǎn)婦女的神仙。于是漢族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圣母”。正月十四,是“臨水娘娘”的誕辰,民間到了這一天,就會祭拜一下她。 我曾經(jīng)在醫(yī)院里工作過一段時間。婦產(chǎn)科也常出入。后來離開醫(yī)生職業(yè)很久,仍對產(chǎn)房那個潮熱的環(huán)境留有深刻印象。 除紀念臨水娘娘以外,正月十四似乎沒有更多值得一記的事。最熱鬧的元宵,是在第二天。不過,在浙江的臺州,元宵卻是在正月十四過的,頗有意思。 當然也是傳說——說,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他母親信佛,正月十五要吃齋,但年羹本身是帶葷的,于是,這位領導就把元宵節(jié)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開齋戒日。 這位領導真是任性呢。 在臺州,元宵節(jié)要提前一天過,中秋節(jié)卻要延后一天過。臺州人就要與眾不同。 民國元年的正月十四日,上海一所新辦的女校開學。1912年2月29日《申報》在7版刊登了一條稿子,《共和女校開學預志》: “美租界海寗路西天保里對面南川虹路,新創(chuàng)共和女校一所,分初、高等小學、國文、英文、圖畫、專修科,共五級,額設一百五十名。于各??浦屑媸诜ㄕ?、體操、專門學術以應今日女界贊助共和,注重武事之趨勢。開辦經(jīng)費全由同志捐助,經(jīng)理、校務、擔任教課者均盡義務,不取薪俸,意在鞏固基本,徐圖發(fā)達,現(xiàn)在報名者己有五十余人,定于舊歷正月十四日午后二時行開學禮,想屆時必有一番盛舉也。” 魯迅在過年時也沒閑著。1924年2月7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三,他寫成《祝福》;2月16日,正月十二,寫成《在酒樓上》;2月18日,正月十四,寫成《幸福的家庭》。這位勤勞的作者在正月十四的日記中特別記之: “夜成小說一篇?!?/p> 是的,寫小說跟生孩子真是一樣的,難產(chǎn)有時,歡暢有時。 年十五 鬧元宵 張燈結彩團團圓咯仿佛只是一眨眼,日子就過到了元宵。 元宵是春節(jié)的最后高潮。如果說除夕是一家一戶內(nèi)部的熱鬧與團圓,那么元宵就是家戶之外廣場上集體的狂歡。 元宵夜要做什么——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賞月、放焰火、猜燈謎。適合集體進行的游戲都可以在這一晚組織。人們把所有積蓄的、未及釋放的熱情都在這一晚釋放出來。過了今天,春節(jié)就算結束,大家各奔東西,又要多久才能相見。 所以元宵是一個適宜發(fā)生故事的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說歐陽修是豪放派,其實他也婉約,這首詩就很婉約。說陸游是豪放派,其實陸游也婉約,他給唐琬寫的情詩,是多么纏綿悱惻。 所以貼標簽這件事總是簡單又粗暴。 還是說元宵吧,我們很難說元宵這一天到底是以什么為宗旨。團圓嗎,它沒有惟一性,歡樂嗎,似乎也不太準確,交游嗎,中國人的情人節(jié),好像也不是這么簡單。 元宵,第一件事是賞燈。 汪曾祺回憶自己故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 “不過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元宵元宵嘛。我們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jié)。燈節(jié)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兆印鞘?。各屋里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里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里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里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p> 這是家里的燈。 家家戶戶都是燈火全燈,一夜通明。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中寫戶外的燈火—— “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 地上有燈,天上有月。燈與月同賞,天上人間俱在一處了。唐寅寫的《元宵》:“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 元宵第二件事是吃元宵。 元宵也叫湯圓,是一種糯米面揉制的圓形食品,有甜的,也有咸的。杭州這邊都是吃甜的麻心湯圓,也叫寧波湯圓。取的是團團圓圓的意思,很吉利。 民國初年,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下令禁叫“元宵”。 元宵第三件事是看戲。 《紹興縣志》說,紹興元宵節(jié)期間,城鄉(xiāng)多演戲娛樂,有連演數(shù)天、十數(shù)天者,俗稱“十八日燈頭戲”。 我以前采訪過衢州的民間婺劇團,每年正月里是他們最忙的時候,尤其是元宵節(jié),日子排得滿滿的。鄉(xiāng)村草草搭就的戲臺子,唱的是才子佳人,演的是人生百味,讓人在臺下不由得掬一把淚。 元宵第四件事是看龍燈。 家鄉(xiāng)縣城常山,每年元宵節(jié)晚上要耍龍燈。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只不過,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一條龍,需要三四十個精壯漢子操持,他們從各地鄉(xiāng)鎮(zhèn)進城,大寒天里,舞龍的人穿著背心,身上也熱騰騰地冒出汗來。 耍龍燈那天,全城禁止車輛通行,街道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十五六條龍走遍全城,各街道上炮仗喧天,煙花照亮浙西小城的夜空。這樣的鬧猛要一直持續(xù)到零點以后。 元宵第五件事是談戀愛。 元宵良夜,有緣之人自會相逢?!皷|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這首詞,上半闕是人海之中,讀著讀著就不由揪心,蕓蕓眾生,你我擦肩而過,就此成為單身狗。下半闕就感人了,驀然回首,想找的人居然就在那里。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好的呢? 就讓時間在此刻停止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