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禪,人們就聯(lián)系到佛,我并不想在這里談佛,那為什么還稱為禪?其實,隨便一個名詞都可以,叫什么不重要,道也行,只要有個稱謂。 “禪是一處勝境,也不是勝境?!痹S多禪話說起來,總是這樣怪怪的,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與邏輯總是對不上,似乎禪生來就是與邏輯對抗的,或者說邏輯無法涵蓋的那部分就是禪的世界?如果按照這條路往下尋思,也是著了邏輯的道,最終推演出“原來邏輯悖論就是禪啊”,這還是沿著邏輯思維進行的結(jié)果。 邏輯與禪,不是一個道上的,根上就不同。 當然,什么不是邏輯的道呢?沒有邏輯,我怎么可能在這里說話呢?語言是邏輯的形式之一,而禪認為語言不能表達出禪的勝境,禪是語言指向的那個境界,與語言本身無關,所以禪總是自稱“不可說”,不能說,一說就破,一說就不是禪了。 語言表述不出來禪的真面目,所以禪就更加像禪了。 禪的公案從來就像沒頭沒腦的渾耍,乍一看沒有什么意思,再一想還真有那么一些意思,最后真要意思意思,就一會兒有意思一會兒沒意思,因為禪的世界里,自性是空,對鏡為幻,空對幻難以言說,所以禪從來都是靠悟的。 提到禪,必然要提到空,空與禪是兩個名字的一回事,但“空”更不能提及,如果把禪作為一個稱代,那么不能把“空”作為一個稱代。 人們對禪師的印象是禪師似乎總是在說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因為,人們很容易說出“空”不是什么,但卻幾乎不能說出“空”是什么。 如果非要把“空”作為一個稱代,那么空與0相似,相似畢竟不一樣。尤其是在說說“空”這方面,如果把“空”這個字當作一個稱代,空本身已經(jīng)非空了。 這里面引出了一個主體的概念,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問題。如果仔細想一下,無論主觀還是客觀,總是有一個“主體”在“觀”吧。字面上的意思是,主觀是以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客觀不是以自己的視角去觀察。 凡事怕較真,如果再加上一個“絕對”,“絕對客觀、絕對主觀”,那么事情一下就復雜起來,先不去討論“絕對”這件事本身是否存在,單單想一下“誰在觀?”,就會有麻煩。 絕對客觀,那是誰在觀察?這就又引出來主體與客體的問題了。主體與客體就比較難以厘清了,因為,大腦總是要問,是誰在稱代?誰辦的這事? 因此,如果一顆心要想悟空,只能主體與客體渾然為一。 這是談空的前提。 既然合一,那么我們也就無法區(qū)分主體與客體,那么我們就將失去辨識的主角,連視角都消失了,何談空? 因此,空,不可說。 那么,我在這里說什么?我想要說什么? 1、禪的來源 隨便翻翻書,釋迦牟尼、迦葉、達摩、惠能等人的故事耳熟能詳,在這里不再贅述。
有時,我會從一個另類角度去提問,為什么在人類文明中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一派思想? 我也只從一個角度去回答,因為人類大腦自身有一個本能,出體體驗。
簡單說,大腦在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找不到自己,不僅找不到自己,還會感覺自己無處不在。這個,是大腦的本能。 出體體驗或許也導致了人們相信靈魂,也讓人們開始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思考?一萬年前的事,這個問題我們不做展開。 我們只知道,禪在這方面走了很遠。 2、禪有用處嗎? 無所用無所不用。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禪,到底還是有些用的,至少可能有一半的用處,是嗎? 3、禪修的目的? 如果對于禪來說,這是一個偽問題。 禪是不講目的,但是人類大腦有另一個特點,大腦本能需要預設目的,因此,若要說禪,肯定繞不開對意義與價值的探尋。 那就一定需要附加某種意義,或者尋找一個價值。 禪的價值就是美,在這里不展開對美的思考。 禪以禪的方式給存在、意義、自我等問題提出了一種禪的答案。 禪修能使人平靜、克欲,靜生慧,禪心是有力量的內(nèi)心狀態(tài)。 禪的終極目的就是禪本身,禪是一種狀態(tài),內(nèi)心的狀態(tài),如果人在生命存在期間,能夠不斷保持一種禪的狀態(tài),也算是終極追求了。 4、禪修的方法。 禪修是一種無修狀態(tài),當下狀態(tài),如是狀態(tài),本真狀態(tài),內(nèi)觀狀態(tài)。 禪修的重要法門之一是內(nèi)觀。 內(nèi)觀覺察,就是以一種自我不存在的體驗觀察自己。 初學者,直接體驗內(nèi)觀是比較困難的,主要障礙有兩點。 一是容易搞混主體客體關系,難以體驗合一感覺,用力較猛反而適得其反,不用力,一遇到事情,禪的體驗馬上消失的無影無蹤,狀態(tài)根本無法持久。 二是大腦的出體體驗會讓內(nèi)觀修行遁入旁道,出體體驗是一種在靜坐中很容易感覺到自我意識無處不在的體驗,并且伴隨寧靜的舒適感,有了舒適就有欲望與等待產(chǎn)生,幻覺的無處不在會使禪修者走向靈化。 鑒于初學者以上障礙,人們往往建議初學者以實在的觀呼吸開始。修氣,平心靜氣,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簡單易學,不易走旁路。 較高階段的禪修是修定,禪定不是意識定住不動,而是可以更加仔細辨識細微的觀察體驗,以一種與對象合一的方式展開。 最高的階段是修空,連觀察者本身也成空,玄之又玄,至此不可說。 5、禪的伴隨。 禪無時無刻都伴隨在自我之中,深睡中也是。 至于禪是消極或積極的,曹洞宗的正、中、兼、偏等論說,從某個角度闡述較深,對于仍將禪看作是枯坐的觀點而言,可以找來讀一下,在此不做爭論。 當下正念就是指不要讓禪離開自己,讓禪像自我的呼吸一樣,綿綿不絕。 嘗試著再做一個想象,將禪想象為意識的背景,如暗夜蒼穹,星光閃爍,而襯托出星芒的幽深天幕就是背景,浮動起浪花的無邊汪洋就是背景。 像背景一樣,禪,可以生起任何一切,任何一切最終也湮滅在禪中。
|
|
來自: 曲海剛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