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胡漢三又回來啦?。?! 時隔了將近半年之后,終于有更新了!?。?/p> 元旦之前更新一篇的誓言,我做到了!?。?/p> ~~~~~~~~~~~~~~~~~~~~~~~~~~~~~~~~~~不整合~~~~~~~~~~~~~~~~~~~~~~~~~~~~~~~~~~~~ 從這一篇開始,我們就進入顯生宙(Phanerozoic)了,包括了從5.4億年至今的這段歷史。之所以稱為顯生宙,是因為這段時間內(nèi)的地層中,生物化石大量保存,且可以直接用肉眼辨別,與之前的前寒武紀(原來叫隱生宙)化石稀少、肉眼無法識別的地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這段時間的巖石記錄完整,保存良好,研究程度高,資料豐富。 進入了顯生宙,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形成了距今最近的一個超大陸——泛大陸。提起泛大陸,可能你的第一反就是魏格納。不過,作為一個勵志故事,我們最熟悉的是魏格納怎樣不辭勞苦,為泛大陸的存在尋找證據(jù),但對這個泛大陸的形成過程卻提及甚少。下面,就來梳理一下吧。(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來自wiki)。 泛大陸(nullPangaea)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pan (π?ν)意思是整個,Gaia (Γα?α)即蓋亞,意思是大地之母。這個詞是1927年討論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的時候造出來的。而在1915年,在魏格納出版的書,《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中,稱之為原始大陸(Urkontinent)。 在講這個故事之前,我覺得有必要放幾張圖表。因為這篇里面牽涉到了大量的年代術(shù)語和地點,如果想看明白,一定要對照這幾張圖。
閑話少說,進入正文。 超大陸形成前的世界 上一篇末尾講了一下岡瓦納大陸。其實,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后,形成了三個次級大陸,分別是岡瓦納大陸、原勞亞大陸和剛果大陸,其中,岡瓦納大陸和原勞亞大陸比較大,剛果大陸較小。超大陸的形成 進入顯生宙。首先,是寒武紀。到了二疊紀末期,這些板塊大都最終拼合。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超級大陸——泛大陸。而那時候的大洋,就叫泛大洋(PanthallasicOcean)。 當然,如果喜歡的話,還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圖,說的要更為詳細一些。 然后,這篇文章的作者還給了幾個地區(qū)形式的特寫。 原勞亞大陸,相比于岡瓦納大陸,資料很少。它包括了現(xiàn)今北半球的大部分大陸,北美、歐亞大陸的大部分,但不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等。 勞亞大陸存在于中生代的早、中期,是泛大陸的北半球組成部分。但是,一般認為在古生代,甚至更早期,在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以后,在北半球就存在了這樣一塊大陸,組成部分如上所述,稱為原勞亞大陸。 當時,原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之間隔著一個原特提斯海(Proto-Tethys Ocean)。接著,原勞亞大陸分裂成了三部分:勞倫板塊(現(xiàn)在北美的主體部分)、西伯利亞板塊(現(xiàn)在西伯利亞的主體)以及波羅的大陸(包括東歐、以及歐洲西北部地區(qū))。隨著這塊大陸的裂解,出現(xiàn)了兩個大洋:亞皮特斯海(IapetusOcean)和古亞洲洋(PaleoasianOcean)。 這個時候,勞倫板塊位于赤道的位置,西部和北部為泛大洋南部是亞皮特斯海,東部是漢特海(KhantyOcean),參見上圖。在早奧陶系(4.8億年左右),一個名為阿瓦?。ˋvalonia)的微板塊從岡瓦納大陸上脫離出來,開始向勞倫大陸進發(fā),最終在奧陶紀晚期拼合到一起。在以后的演化中,這塊微板塊又被分割成很多碎塊,分布在今天的大西洋兩側(cè),比如紐芬蘭的最東部、不列顛諸島、比利時的局部、法國北部、加拿大的新斯科特省(NovaScotia)、伊比利亞半島以及非洲西北部。在奧陶紀晚期,波羅的板塊、勞亞板塊以及這個阿瓦隆微板塊慢慢地匯聚,組成歐美板塊(Euramerica),亞皮特斯海將要消失。而且,板塊的碰撞形成了一座山脈,在今天仍可以看到,這就是北美的阿巴拉鍥亞山和歐洲西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山脈。這個時候,西伯利亞板塊靠近歐美板塊,中間隔著漢特海。同時,岡瓦納大陸正逐漸地向南極走去。 志留紀,約4.4億年的時候,波羅的板塊和勞亞板塊拼合完成,但直到志留紀晚期,阿瓦隆板塊才拼到勞亞板塊上。同時,歐洲南部從岡瓦納大陸上脫離出來,開始向歐美板塊移動,在泥盆紀的時候,它才和波羅的板塊拼合。也是在這個時候,泥盆紀,西伯利亞板塊和波羅的板塊也在不斷地靠近,二者之間的漢特海逐漸地縮小;而哈薩克斯坦板塊也在靠近波羅的板塊;最終,石炭紀的晚期到二疊紀,這三個大塊頭碰撞到一起,形成了今天作為歐亞大陸分界的烏拉爾山。到此,新的勞亞大陸再次形成了,但已經(jīng)不再是上面提到的原勞亞大陸了。 而在志留紀,岡瓦納大陸開始了向北的運動,到石炭紀早期,和歐美板塊的南端撞到了一起,擠壓形成了阿巴拉契亞山的南端。岡瓦納東部的那些地塊(主要包括南極洲、澳洲和印度板塊),開始從赤道向南極移動。這時候的中國的華北和華南還是獨立的地塊,二者也開始了靠近,并在泥盆紀撞到了一起,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熟知的秦嶺—大別山。還有就是華北和蒙古之間,存在的古亞洲洋,也在這個時候消失了,今天我們熟知的天山、大興安嶺及二者之間的山脈,就肇始于那個時候。
在侏羅紀開始的時候(比如1.95億年),泛大陸的中間位置發(fā)生了小小的變化:它開始分裂了。分裂的位置就是原來的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拼合的地方,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首先發(fā)生了分離,中大西洋正在萌芽。然后到了侏羅紀中、晚期,佛羅里達周圍,已經(jīng)有了一個小小的內(nèi)陸海。再往北,北大西洋悄然開裂,慢慢地裂開。同時,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也在逆時針旋轉(zhuǎn),導(dǎo)致特提斯洋逐步地變小。印度、馬達加斯加、南極、澳大利亞也在裂開,但是還沒有出現(xiàn)洋盆。 到了白堊紀,南美洲開始和非洲分離了,從南端開始逐步向北裂開,南大西洋開始形成。在另一邊,印度和馬達加斯加與非洲分離,南印度洋開始形成。然后,印度板塊一路奔馳(速率可達18厘米每年),在新生代和中時代之交,撞上了亞歐大陸。而馬達加斯加則停了下來,仍然是非洲板塊的一部分。澳大利亞板塊和印度分離的同時,新西蘭諸島也在和澳大利亞漂離,向東成為孤立的島嶼。 回到北邊,再看非洲和歐洲。上面說到,在侏羅紀泛大陸開始裂開的時候,非洲和歐洲開裂,中間出現(xiàn)了一個細窄的洋盆,也是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這個洋盆里面,還分布著一些微小的大陸塊體。到了白堊紀末期,非洲結(jié)束了向南的運動,又開始向北進發(fā),就導(dǎo)致中間的特提斯洋縮小,洋中間的小塊體和歐亞大陸碰撞,就形成了阿爾卑斯山(這里的阿爾卑斯山包括了法國、德國以及中歐南部的山脈,通過土耳其,直到伊朗地區(qū))。但是,二者之間的洋盆還沒有完全消失,今天的地中海就是特提斯洋的殘余。而在東部,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的過程中,特提斯洋就完全消失了。 還是在白堊紀的晚期,歐亞板塊和北美版塊開始分離,北大西洋開始形成。同時,格陵蘭島也開始漂離北美版塊。
進入新生代,全球構(gòu)造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印度板塊撞上歐亞板塊,致使青藏高原隆升,對全球氣候有著深遠的影響。南半球,澳大利亞和南極分開了,南極向南,走到了南極,而澳大利亞也踏上了和印度一樣的征程,向北進發(fā)了。在新生代的中后期,紅海、亞丁灣以及東非大裂谷開始發(fā)育了。南美洲和南極之間,德雷克海峽打開,繞南極的大洋環(huán)流形成,南極洲冰蓋開始發(fā)育,幾百萬年以后,北極冰蓋也開始形成。 現(xiàn)在,太平洋板塊正在向兩側(cè)俯沖并縮小,而大西洋還在擴張,青藏高原還在隆升,東非還在開裂。地震、火山等地質(zhì)災(zāi)害仍舊不斷地出現(xiàn)在報端。這一切,將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未來會怎么樣,誰都不知道。估計能看到這個帖子的人,在有生之年,很難看出會有什么變化。
[1]Beaet.al.,2001,Recycling of continental crustinto the mantle as revealed by Kytlym dunite zircons, Ural Mts, Russia,TerraNova,Vol 13, No. 6, 407±412 未完繼續(xù)。。。。
然后,前幾期的,給個果籃。。。艾瑪,果籃實在是太方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