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圣人姬昌的治國之道 葉之秋 如果說,《封神演義》中,紂王帝辛代表了惡的一面,那么,文王(此回姬昌已受封為王,“文”為后世謚號)姬昌就代表了善的一面。那么,被萬民尊奉為“圣人”的文王姬昌與被萬民唾棄為“暴君”的紂王帝辛,在治理國家方面,究竟有何不同呢?
一、對外:尊奉商朝,謹(jǐn)守臣節(jié)。 當(dāng)姬昌回歸西岐之后,西岐上下無不振奮。無論是南宮適為代表的武將派系,還是以散宜生為代表的文官派系,都覺得為大王子伯邑考報仇雪恨的時機已經(jīng)到了。 南宮適與散宜生聯(lián)名稟奏:今西岐雄兵四十萬,戰(zhàn)將六十員,正宜殺進(jìn)五關(guān),圍住朝歌,斬費仲、妲己于市曹,廢棄昏君,另立明主,以泄天下之忿! 伯邑考被紂王無辜?xì)⒑?,西岐百官無不憤恨。此前,因老大王姬昌還在紂王手中,投鼠忌器,西岐上下不得不收斂鋒芒。如今姬昌已經(jīng)回歸,正是虎入深山,龍游大海,正是英雄大展拳腳,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大好時刻。 可是,姬昌卻將二人大罵一通,并且宣布,終他一世,絕不叛商! 姬昌為何在兒子被殘害,自己受拘禁之后,依然選擇尊奉商朝,謹(jǐn)守臣節(jié),終生不背叛商朝呢? 姬昌有三大理由: 其一,君臣有別。 紂王身為君王,即便有錯,身為臣子,也只能默默承受。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姬昌受商朝封誥,食商朝俸祿,自然就應(yīng)該聽從商君詔令,為商朝社稷效忠。 姬昌的這番話看似空洞,其實符合禮法。做大事,一方面要不拘小節(jié),另一方面卻需師出有名。若紂王對姬昌殘暴不仁,那姬昌自然可反。事實卻是,紂王對姬昌不壞。 其二、紂王對姬昌不壞。 當(dāng)初東南四百鎮(zhèn)諸侯會反叛,是因為東南兩大方伯都被紂王無辜?xì)⒑Α?/p> 紂王雖然將姬昌拘禁,但是,姬昌確實有散播流言、誹謗君王的罪行。故紂王下令殺死姬昌時,以比干為首的宗室貴胄紛紛為姬昌求情,一旦紂王讓步,改成拘禁姬昌,比干、微子等人也就放棄了營救。 何況,七年之后的現(xiàn)在,紂王不但釋放了姬昌,并且封姬昌為王,讓其夸官三日,榮歸故里。天下人皆知紂王對姬昌榮寵有加! 姬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夸官第二日擅自逃離朝歌,犯下藐視君王大罪,于是,姬昌才會被商朝官兵追捕。 也就是說,紂王與姬昌之間,姬昌多少還虧欠了紂王。 其三、伯邑考被殺紂王并不理虧。 當(dāng)然,很多人會說,紂王不是殺了姬昌兒子伯邑考嗎?是可忍孰不可忍! 只是,我們讀者自然明白,伯邑考被殺,是因為妲己調(diào)戲不成,倒打一耙??墒?,封神世界中的萬民,對伯邑考被殺事件會怎么看呢? 原著中說得明白,就算是伯邑考的隨從也不知道伯邑考被殺的真正原因。他們知道的,只是伯邑考在朝堂上用琴砸皇后妲己,然后被紂王當(dāng)堂拿下。 紂王也是用伯邑考弒君殺后的名義,將伯邑考剁成肉醬。 在古代,謀逆乃十惡不赦之大罪,將謀逆者剁成肉醬,完全合法! 姬昌本人是如何評判兒子伯邑考之死呢? 他說:“邑考不遵父訓(xùn),自恃驕拗,執(zhí)忠孝之大節(jié),不知從權(quán),又失打點,不知時務(wù)進(jìn)退,自己德薄才庸,情性偏執(zhí),不順天時,致遭此醢身之禍?!?/p> 在姬昌看來,伯邑考會被殺,首先是伯邑考不聽自己訓(xùn)戒,為人驕傲執(zhí)拗,擅自前往朝歌救父,卻又不知變通,不知進(jìn)退,才德淺薄,最終方才被殺。 一言以蔽之,伯邑考被殺,全怪他自己!
當(dāng)然,以上三個理由都是姬昌面對西岐百官,當(dāng)眾說出。事實上,姬昌還有一個不能公開說明的理由——即便姬昌有心反商,眼下時機也未成熟! 為何這么說呢? 當(dāng)時天下東南四百鎮(zhèn)諸侯已經(jīng)反商,攻打商朝游魂關(guān)、三山關(guān)多年,可是,從未踏入商土一步。 一方面是東南兩大方伯各率兩百鎮(zhèn)諸侯攻打,另一方面只是商朝一鎮(zhèn)總兵防守,為何多年下來,反叛大軍都無法取勝? 并非游魂關(guān)、三山關(guān)總兵多么厲害,也絕非他們麾下兵馬多么強悍,而是東南四百鎮(zhèn)諸侯各懷鬼胎,并不能齊心協(xié)力反抗商朝。 新任東伯侯姜文煥與新任南伯侯鄂順與紂王,與商朝有仇,其他四百鎮(zhèn)諸侯可沒有。他們不過是畏懼方伯,于是只能跟在他們后面搖旗吶喊而已。 反觀商朝,雖然紂王殘暴荒淫,殺了不少大臣,但是,他除掉的都是朝廷高官、宗室貴胄,對于商朝的地方總兵,并無迫害。也就是說,紂王雖然在朝歌死命折騰,但商朝的地方實力并未受損。 并且,多數(shù)的商朝關(guān)隘總兵,對紂王都忠心耿耿。 再看西岐。 一旦開戰(zhàn),西岐必將暴露出兩大致命弱點。 其一、國力匱乏,難以支撐長時期戰(zhàn)爭。 西岐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宮適,麾下雄兵四十萬,看似強大,其實實力遠(yuǎn)不能和商朝抗衡。畢竟西岐只是八百鎮(zhèn)諸侯中一國,就算有西方兩百鎮(zhèn)諸侯支持,也遠(yuǎn)不是商朝的對手。 高筑墻,廣積糧,靜觀其變,等待時機是姬昌當(dāng)下最好的選擇。 其二、缺乏主帥,難以對抗商朝諸多名將。 姬昌仁德有余,權(quán)謀不足。散宜生具體辦事執(zhí)行力尚可,制定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眼光不足;南宮適勇悍有余,可沖鋒陷陣,卻不知變通,難以通觀戰(zhàn)爭全局。反觀商朝,有著以聞太師為首的諸多名將,許多人都有著獨當(dāng)一面的才略,其實力是西岐大將南宮適拍馬也難以企及。 姬昌迫切需要一個兼具將相之才的賢人。于是,在低調(diào)為君的同時,姬昌積極行動,四方打探,希望能找到一個王佐之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