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趙佶PK加山又造 鶴在中原是高潔長壽的象征,其毛羽在白黑紅三者間,詩經(jīng)中的白鳥(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々。)亦是指鶴,其壽在50與80年之間,在動物界是命長者,畫者往往與松柏諸耐寒樹并在一起畫,有延年長命之意,其聲嘹亮,傳之悠遠,其有沖霄之心,往往是志士的一種胸襟與征象,凡中原影響之所在,沒有不把鶴作為優(yōu)美的意象來描繪,來比擬的。 我們中原的中心,最能讓人注目的鶴畫莫過于趙佶的那幅《瑞鶴圖》,畫二十只仙鶴云集東京的宣德門頂上,十八只飛飛在其上,另兩只佇立于青頂,如你所見,宋朝的天空,藍藍的,沒有霧霾,且祥云縈繞在宮庭周遭,姿態(tài)不一的仙鶴們大部分是進入飛舞的狀態(tài),展示各自的優(yōu)雅與美麗,縱是在飛飛中亦有顧盼徘徊之心,至于佇立者,仿佛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宋朝上下有人見此仙禽翔集,心情是可想可知的,此時的宋朝尚在天下太平的狀態(tài)下,雖然不久王朝南遷,北方的寒流沖擊了一個溫馨的社會,沉香環(huán)繞的世界忽然充滿胡人腥膻。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作為皇帝,在構圖上是大膽的,或者有點無法無天,好在他就是天,萬人之上。所有的視線只停留在宮庭建筑的上部,青頂摩蒼穹,建筑之頂占了三分之一的位置,另三分之二的天空萬里無云(不算下部的祥瑞云氣),正好是仙禽們展示身手的空間,亦是布置各種形象的鶴舞的空間。所有的白鶴在趙佶的筆下細謹,毛羽刻畫一絲不茍,并用生漆點睛,傳神生動,類似寫生主義的風格,事實上宋畫與西方的現(xiàn)實主義還是有點距離,沒有過分的立體化,只是浮雕化的,亦是他繪其它禽類的手法。當然我們知道的趙佶繪制此圖,是目識心記的,飛動的鶴有時會是有點程式化的造型,僅多一點方位向背的變化,比如或在上,或在下,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上,或向下,展示鶴姿的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變。 宋朝的繪畫是中原與周邊繪畫的一個影響所在,其中對于東洋繪者的影響是明顯的,這樣我們可以再引出另一個鶴畫的比較者,日本的加山又造先生。他的著名作品是《千羽鶴》,由十二屏障構成,在格式上確實較之《瑞鶴圖》巨大一些,而且他的風格有點裝飾性,用了一些金箔等材料,相對觀看起來有點富麗堂皇的。加山的作品在總的風格上是繼承日本琳派的傳統(tǒng),崇尚裝飾意味,大量并善于運用金銀箔的材質,實際上亦是承傳了武士時代那種富麗堂皇的桃山障壁畫的風格。在構圖上取長橫式,左右有較大的日與月的意象,背景是一種翻涌的浪紋,恍然是海浪,若結合日月意象,仿佛又是處于天上的銀河中,在這種朦朧的,一種動蕩的漩渦暗涌的背景下,一群群的鶴影有序地,成隊地飛,而且被畫者組織得很有節(jié)奏感。鶴隊是朝著一個方向飛去,隊形往往有時聚合,有時散開,在畫面形成兩個大一點S形的飛漩狀態(tài)。在藝術手法上,增添了一些現(xiàn)代感,簡明與細致結合,比如水紋,細謹而明晰,浪頭粗豪而模糊,鶴影亦相對的用平面的手法,同樣有類似趙佶之鶴的那種程式性,只不過更加嚴重,簡明罷了。 兩個東方的畫者,一個古代中原中心,一個現(xiàn)代東洋,兩者有一種地域的精神相通(東方精神),同時亦有其民族的差異與不同,尤其是在裝飾性的濃郁程度上,日本繪者加山先生走得遠,當然亦是他們國家的繪畫一個大致相同的傾向。但我們知道日本的畫者是崇唐崇宋的,尤其是宋畫,對于日本繪者在形式上與精神實質上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至少對于加山來說,不僅僅是鶴的題材源自中原或者唐宋,他對于宋之山水與花鳥作品,亦是傾心,并心追手摹,畫了大量類似風格的水墨畫,但仍然滲入了日本重視裝飾與紋理的民族風格。 中原與邊區(qū)的東瀛,或者相對于日本,大唐是西土,日本是東土,尤如我們相對西域是東土一般,相當長的時間在文化交流上密切的,互相之間的影響亦是頻繁的,而且印度的佛教西來,在兩國中生根超過原產(chǎn)地的印度,似乎是相仿佛的。這樣的同,便影響到藝術風格的追求上有相同的趣味,但東洋畢竟是島國,海洋地域,而中土是一半的海一半的陸,事實上是陸土意識占主流,所以兩者之間的風格,總會有差異,雖然日本的繪者獲取唐宋的藝術營養(yǎng),但他們喜好裝飾與華麗的意愿加重了他們民族藝術的特色,與中原區(qū)別開來,事實上宋之后,中原的繪畫主流是戲墨的時代,而日本的繪畫,則是裝飾的時代,這便是兩個東方藝術國度的和而不同的所在,在唐宋時或許差異不明顯,在宋之后,則是涇渭分明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