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種族、宗教、語言之復(fù)雜是世所罕見,是世界上最為多元化的國家,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印度人都不包頭。 占印度人口比第一的印度教徒不包頭
包頭的是人口2000多萬的錫克教徒,主體是錫克人。 錫克人 錫克人(其他稱呼:錫克教徒、錫克教信徒,Sikh)指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在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美國也有少量分布?!癝ikh”(錫克教徒)一詞源自梵語“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學(xué)生”。 錫克教是15世紀在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運動(梵天信仰)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chǔ)上,錫克教教祖古魯那納克為了讓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親如一家而兼收兩教創(chuàng)立了錫克教~一種信仰輪回轉(zhuǎn)世的一神教 錫克教徒的顯著特征為裹頭巾,頭巾色澤無定規(guī),隨個人喜好,或按衣服穿著的顏色搭配;留長發(fā)、蓄胡須,帶鐵手鐲、配短劍,穿短褲。另外禁煙禁酒,飲食方面沒有什么嚴格的禁忌,錫克教雖然允許吃肉,但禁止吃(Halal)即按伊斯蘭教律法屠宰牲畜的肉食。 根據(jù)錫克教教義的規(guī)定,錫克教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證而仁慈的。錫克教徒尊崇祖師“古魯”(即“師尊”之意,Guru),共有10位。錫克教的經(jīng)文《古魯·格蘭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錫克教徒奉為第11位古魯——即永遠活著的師尊。 大部分錫克人居于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qū)。從中文表述上,這個群體主要有錫克人、錫克教徒二種稱謂。但“錫克人”是作為社會群體的稱謂,側(cè)重于從民族、文化、習(xí)俗和宗教信仰對這個群體的分類,而“錫克教徒”則單純從宗教信仰對這一群體的分類。 錫克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地區(qū),尤其是旁遮普邦,當(dāng)年錫克教只是印度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后來在16世紀發(fā)展成完全獨立的宗教。錫克男教徒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詞,意為“雄獅”,而即使在大都市中也保持著包頭蓄發(fā)傳統(tǒng)的錫克男子真有一股雄獅的派頭。據(jù)說錫克人包頭的風(fēng)俗和當(dāng)年穆斯林統(tǒng)治印度有關(guān)。當(dāng)時,有包頭習(xí)慣的穆斯林統(tǒng)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zhí)著如故。 由于終生不剪頭發(fā),而又要行動方便,成年錫克男子一般都將頭發(fā)用布層層圍起,繞成一個像“大磨盤”的頭包。據(jù)稱他們用的頭布一般都有將近13米,絕對可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當(dāng)然晚上休息時,錫克人也要將包頭布打開,并隔三差五地清洗長發(fā)。記者曾看見過一個打開頭布的錫克老人,當(dāng)時的感覺真是“白發(fā)三千丈”。 包什么顏色的頭布,錫克人一般沒有強求,因人喜好而異。不少講究的錫克人很會通盤考慮,往往將包頭布與身上的服飾有機搭配起來:穿牛仔褲休閑裝時用一種顏色,穿西服時換另外一種。由于印度政府充分尊重錫克教徒包頭的習(xí)慣,因此錫克男人騎摩托車可以不戴頭盔,參軍也不用戴制式軍帽,只要在包頭布上別上軍徽就行。 在印度,身材最高大的是錫克人,公認長相最美麗的也是錫克人。高高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膚讓很多錫克少女在選美比賽中脫穎而出,而包頭、蓄須,再加上高大魁梧的身材,則是錫克族男子的典型標志。 不同于印度教徒,錫克人有尚武傳統(tǒng),作戰(zhàn)驍勇,在大英帝國時期大量加入英軍征戰(zhàn)四方,在英國殖民地及租界為英國效力,比如上海灘巡捕房的錫克人巡捕,由于醒目的包頭形象被戲稱為紅頭阿三,給人一種印象好像印度人都包頭,事實并不是這樣,現(xiàn)在交通發(fā)達信息交流方便,我們見識到的大部分印度人明顯不是這個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