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瓏瓷, 靈巧、明徹、剔透、雅致, 古代漢族陶瓷藝術之瑰寶。 是在明宣德年間, 鏤空工藝的基礎上, 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 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 白釉玲瓏瓷西番蓮紋碗
看似鏤空的孔洞中填了透明釉, 這種釉與傳統(tǒng)的半透明的玲瓏釉有所不同, 它的透明度幾乎與玻璃相似, 所以它們看上去像是鏤空的, 由于其釉高度的透明, 因此也被叫作“水晶玲瓏瓷”, so,這種瓷器是滴水不漏的。 來源趣聞 相傳,在宋代景德鎮(zhèn)瓷器中有一種熏爐的產(chǎn)品,爐蓋采用鏤空裝飾。在燒成過程中,溫度往往控制不嚴,常使窯內(nèi)溫度過高。 加之釉料的高溫流動性好,從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動而將爐蓋上的空洞填平??僧敵龈G后對光一照,卻是光亮透明。 這種偶然的產(chǎn)品缺陷卻使工匠們大受啟發(fā),終于在明代永樂年間成功燒制出晶瑩剔透的玲瓏瓷器。 玲瓏瓷的制作需要經(jīng)過做坯、雕眼、填眼釉、干燥、施釉、燒成等步驟,其中玲瓏眼的雕鏤和填眼釉屬玲瓏瓷制作的特殊技藝。 傳統(tǒng)玲瓏眼的雕鏤方法是按照畫面的安排,在半干的坯體上用金屬刀具逐步將坯體鏤空,形成各種形狀的玲瓏眼。 玲瓏眼雕成后用毛筆蘸玲瓏釉,逐次填入玲瓏眼中,填釉的速度和次數(shù)都要靠瓷工的熟練技藝來完成。 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瓏瓷巧妙地結合一體,形成了人人喜愛的青花玲瓏瓷。碧綠透明的玲瓏瓷和色呈翠蘭的青花互為襯托,相映生輝,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感。 被稱之為“米通”、 “鑲玻璃的瓷器”的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致而蜚聲中外,在日用茶具上也達到了普遍運用。 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tǒng)的米粒狀發(fā)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guī)則、不規(guī)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 “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fā)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五彩玲瓏,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魅力。 更多交流請關注:jaadee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