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1 混凝土原材料的選擇 合格的原材料是配制合格的混凝土的先決條件。 1.1 水泥 水泥在膠凝材料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同一攪拌站中應用的水泥可能不只一種,不同水泥由于熟料、摻合料與生產(chǎn)工藝不同,其生產(chǎn)的混凝土收縮也將不同,選用水泥時應選用最穩(wěn)定的水泥,至少保證每一個區(qū)塊采用的水泥是同一個廠家的,不應混用。進一步的,在有多向選擇的條件下,水泥的選擇還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指標:標準稠度用水量、C3A含量以及 SO3含量。 1.2 粉煤灰 粉煤灰在混凝土低收縮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選用粉煤灰的品質(zhì)和摻量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裂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施工技術(shù)人員去攪拌站選擇原材料時應具有識別粉煤灰的能力。在沒有檢測儀器的條件下,可通過“觀察法”觀察粉煤灰的顏色和粗細判斷粉煤灰的品質(zhì)[1]。市場上見的最多的是三種粉煤灰:一種是灰黑色的,這種粉煤灰由于煤粉燃燒不充分,含碳量偏高,會增加需水量和對外加劑的吸附,引起混凝土拌合物用水增加和外加劑用量加大,其需水量比和燒失量都比較大,對收縮不利,建議不采用;第二種是淺黃色的,其游離氧化鈣含量偏高,采用這種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強度偏高,安定性不好,影響體積穩(wěn)定性,應注意安定性的試驗檢測,最好不用,如果要用,在普通硅酸鹽水泥中摻量不大于15%(宜少不宜多);品質(zhì)比較好的粉煤灰應該是淺灰色、細度小一點的粉煤灰,通過手摸無粗粒感,有順滑感為佳,這種粉煤灰一般需水量比在100%以下,對混凝土的抗裂有積極的意義,摻量可適當加大。 1.3 礦粉 質(zhì)量較好的礦粉為白色??梢钥隙ǖ氖?, 礦粉的應用對混凝土有很多有利的地方。首先,礦粉相比同質(zhì)量的水泥對水和外加劑的吸附較少,摻加礦粉可降低膠凝材料綜合標準稠度用水量,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動性能,有一定的減水作用;其次,由于礦粉的早期反應速度比水泥慢,因而礦粉替代部分水泥后可使混凝土的凝結(jié)時間延長,即混凝土處于塑性狀態(tài)或可澆筑的時間延長,表現(xiàn)在可以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的經(jīng)時損失;還有,隨著礦粉反應程度的提高,對體系中膠凝總量的貢獻逐漸增大,并消耗一定量的 Ca(OH)2,從而改善混凝土的界面過渡區(qū),且后期強度基本接近甚至超過純水泥混凝土[2]。 但是,隨著礦粉摻量的增大,混凝土的泌水速度和總泌水量會增大,由此可能會增加混凝土表面的塑性開裂的風險。筆者認為,礦粉的選用應根據(jù)其質(zhì)量情況,選擇合適的摻量。在粉煤灰品質(zhì)不高的情況下,可適當摻加一些礦粉,但摻量建議不超過15%,以混凝土無泌水或輕微泌水為原則。當粉煤灰的品質(zhì)較高時,可以等量或超量替代水泥,可以考慮不摻礦粉,以減少對收縮的影響。 1.4 粗、細骨料 無需質(zhì)疑的是,砂石料的第一控制點是含泥量,砂石的含泥量過高,談混凝土配比是毫無用處的。宏觀上,砂石含泥量較高時,相比干凈的砂石,混凝土流動性差,坍落度損失快,且減水率較高的聚羧酸減水劑對其尤為敏感;由于泥(一般為黏土)對外加劑有較高的吸附性,為滿足施工性能要求,往往需要增加大量的外加劑,這會增加成本,同時也增大混凝土的收縮性能;有的攪拌站采用增加用水量來解決流動性不足問題,導致混凝土水膠比偏大,影響強度;微觀上,砂石含泥量過大會降低混凝土骨料界面的粘結(jié)強度,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對控制裂縫不利;含泥會降低水泥漿對粗骨料的握裹力,從而降低混凝土強度;含泥量過大會導致水泥與碎石間內(nèi)摩擦力減小,增加內(nèi)應力,產(chǎn)生滑動致使開裂的可能性增大。石含泥量控制小于1%,砂含泥量控制小于3%。 石子的第二控制點是粒徑。粗骨料在混凝土中除骨架作用外,還有分散應力的作用。傳統(tǒng)理論中認為,石子的粒徑越大,其比表面積越小,當膠凝材料用量一定時,可以更好地包裹粘結(jié)石子。但事實上,石子并不一定越大越好。一是粒徑越大,混凝土在硬化過程的泌水易在石子下部滯留,形成內(nèi)部缺陷。二是,粒徑越大,石子重力作用下的下沉速度越快,混凝土需要較大的粘性才能阻止在外力作用下的混凝土短暫的離析,影響混凝土內(nèi)部的均勻性。所以混凝土中石子的粒徑不宜太大,但也不是粒徑越小越好,石子粒徑越小,石子的比較面積增加,空隙率越大,水泥需求量就相應增多,收縮就相應增大。同時,粒徑越小石子,在加工時黏附在石子表面的粉塵越多,這對混凝土內(nèi)部的界面效應不利。筆者建議石子選用5~25mm的連續(xù)級配,主要考慮減少混凝土中的內(nèi)部缺陷并增強石子的應力分散作用。石子的第三控制點為針片狀含量,針片狀含量越低越好。 砂的第二控制點是細度模數(shù),砂的細度模數(shù)雖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砂的顆粒級配情況,但細度模數(shù)作為一種粗略地描述細骨料的級配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砂的差別[2]。配比設計時應根據(jù)膠凝材料用量的大小,調(diào)節(jié)砂的細度模數(shù)以獲得良好的工作性。建議當采用單級配時通過調(diào)整砂率和膠材用量獲得良好的工作性能、黏聚性和保水性;當采用粗細砂復配時,砂復配細度模數(shù)取2.4~2.6,同時粗砂不宜過粗,細砂不宜過細。 1.5 外加劑 外加劑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響非常大,要求混凝土公司所用的外加劑要求與膠凝材料有較好的適應性。首選聚羧酸,次選萘系,避免使用脂肪族,以混凝土不出現(xiàn)或輕微泌水為原則進行選用。 2 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原則 混凝土的配比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1)強度適宜原則;(2)良好工作性原則;(3)固定低用水量原則;(4)良好保水性原則。 2.1 強度適宜原則 目前,仍然有很多的攪拌站將強度作為混凝土質(zhì)量控制的主要指標,對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關注很少,他們甚至認為只要混凝土強度好,混凝土質(zhì)量就好。筆者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混凝土企業(yè)生產(chǎn)的C35混凝土28d強度45MPa甚至以上,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強度適宜原則,要求混凝土強度不宜太高,混凝土強度富余系數(shù)為 115% 即可,即C35混凝土在齡期內(nèi)能基本達到38~40MPa較為適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選擇60d或90d齡期。 2.2 良好工作性原則 工作性是混凝土易于施工的必要條件。隨著外加劑的快速發(fā)展,筆者認為以坍落度法作為混凝土的評價標準已不太適宜。很多學者認為,盡可能降低混凝土坍落度,重新提倡優(yōu)先使用干硬性、半干硬性或塑形混凝土,盡可能少用大流動性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情況下做好配合比的重要原則[3],筆者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采用同種材料,用水量和膠凝材料不變的情況下,變動外加劑摻量、砂細度模數(shù)、砂率等其中一至兩個參數(shù),就有可能使混凝土坍落度從160mm調(diào)整為220mm,同時不改變其他性能,所以筆者不敢否認以低坍落度作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的重要舉措是否正確。但流動性適當放大不一定抗裂性就不好,因為現(xiàn)代混凝土的流動性可調(diào)整的空間很大,在一定范圍內(nèi),坍落度的大小與抗裂性不一定有直接關系。 筆者認為,以180mm±20mm作為混凝土流動性控制指標較為適宜,同時輔以其他性能控制指標。 2.3 固定低用水量原則 混凝土收縮是溫度變形和濕度變形的綜合效應,濕度變形主要是由混凝土中的水散失引起?;炷恋陌韬嫌盟?,一部分是為了膠凝材料水化需求,另一部分是為了滿足施工性能需求,在滿足施工性能需求的條件下,應盡可能減少用水量。在傳統(tǒng)理念中,一直將水膠比作為控制混凝土質(zhì)量的主要手段,但通過水膠比的控制尚不能解決混凝土中因漿體過多,而引起收縮和水化熱增加的負面影響問題。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代混凝土中,采用控制混凝土的單方用水量的方法將更加適宜,因為控制好用水量,相應的膠凝材料也會相應減少(因水膠比一定),其溫度變形和濕度變形均將變小。C25~C40混凝土中單方用水量建議控制在155~170kg/m3,且宜小不宜大。 另外,因為高減水率的減水劑和礦物摻合料的大量使用,混凝土對用水量的變化非常敏感,用水量增加或減少5~10kg對混凝土的性能影響很大。以往采用提高水泥漿量或用水量來增加混凝土坍落度,以滿足施工要求的方法已不太適宜[4]。正確的做法是,依據(jù)初定配比的總用水量,并固定該用水量,通過調(diào)節(jié)其他參數(shù)的方法來調(diào)整混凝土狀態(tài)(微調(diào)),比如外加劑(0.5%)、砂細度模數(shù)(0.1)、砂率(1%)等。在調(diào)整的時候應根據(jù)混凝土與原設計混凝土的差距大小,選擇不同的調(diào)節(jié)方式。 2.4 良好保水性原則 鑒于現(xiàn)在各個攪拌站的原材各不相同,首先采取用定配合比的方法來做混凝土是不實際的,后續(xù)再調(diào)整混凝土狀態(tài)往往非常被動且繁瑣。筆者認為即使混凝土的流動性、包裹性等都很好,并不一定其抗裂性就好,那么如何在眾多不同材料中,找到一個混凝土性能的共性是需要攻克的問題。常說混凝土是帶裂縫工作的,此裂縫其實指的就是混凝土的內(nèi)部缺陷,它會在應力應變的作用下擴展、延伸、貫通,形成我們?nèi)庋勰芸匆姷牧芽p。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減少混凝土的內(nèi)部缺陷,另一方面,在混凝土抗拉強度未滿足之前,盡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應力應變,包括濕度變形和溫度變形。 混凝土拌合物在攪拌后大致混合均勻,當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粘聚性)不好時,骨料下沉,混凝土中的游離水和輕物質(zhì)上浮以及氣泡逸出,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積水。這個過程會在混凝土內(nèi)部形成較多的缺陷[5],如: (1)表層疏松,收縮加大,易加大混凝土早期的塑性收縮,進而產(chǎn)生裂縫。 (2)泌水引起的孔道,當泌水量較大時,某一小區(qū)域的泌水會匯集在一起向外泌出,形成一條細小的水柱,該處將是后期裂縫發(fā)展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3)沉降引起的順筋開裂,裂縫深度由混凝土表面直達鋼筋上緣。在工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泌水量大的時候,混凝土表面會出現(xiàn)鋼筋的紋路,很多人會認為這是混凝土的保護厚度不足,繼續(xù)在其上澆筑混凝土,易造成混凝土表面鋼筋保護層過厚。 (4)鋼筋與石子下方的窩水?;炷粮稍镞^程中這些窩水會逐漸干燥,以致在混凝土中形成裂隙。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將良好保水性作為混凝土裂縫控制的一個重要原則,輔以其他措施,能大幅度地減少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裂縫問題。 3 混凝土性能的識別 混凝土工作性能試配調(diào)整的關鍵技術(shù),要求必須會“看灰”,從混凝土的流動性、黏聚性和保水性三個方面,對混凝土工作性能狀態(tài)的好壞進行判斷[5]。試配過程中,好的混凝土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混凝土坍落度/擴展度在0.4左右(0.35~0.45之間,以0.4附近為佳),擴展度 (450±50)mm。 (2)混凝土四周不跑漿,其邊緣與水平面基本呈直角。 (3)石子在混凝土中分布均勻,水泥砂漿剛好能把石子包住,即漿骨比合適。 (4)混凝土底部不抓底,表面不泌水?;炷亮鲃舆^程中,石子與漿體的流動速度基本一致,視為粘聚性良好。 4 結(jié)語 現(xiàn)代普通混凝土與傳統(tǒng)混凝土有著較大的區(qū)別?;炷敛牧峡刂剖腔炷临|(zhì)量控制的前提,現(xiàn)場施工是控制的關鍵,合理的后期養(yǎng)護則是控制的保障。促進供需雙方的友好合作是提升混凝土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思想的轉(zhuǎn)變比技術(shù)本身更加重要。筆者認為,混凝土材料控制的原則是盡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自身收縮、減少內(nèi)部缺陷。 前面的論述是自己在近三年的施工實踐中引發(fā)的一些思考,在這里進行一次闡述,限于筆者經(jīng)驗有限,其片面性和錯誤也是難免,如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各位同仁、前輩批評指正,筆者將沿著探索的道路繼續(xù)前行。 參考文獻 [1] 李強,溫慶如,劉尊玉.關于不同外觀粉煤灰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研究[J].河南建材,2014(4): 26-27. [2] 耿加會,余春榮,劉志杰.商品混凝土生產(chǎn)與應用技術(shù)(第一版)[M].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15. [3] 楊文科.現(xiàn)代混凝土科學的問題與研究[M].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4] 張英群,李偉,單連梅,等.大摻量粉煤灰與礦粉混凝土用水量控制[J].商品混凝土,2009(4). [5] 徐有鄰,顧祥林.混凝土結(jié)構(gòu)工程裂縫的判斷與處理(第一版)[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