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針灸,世界針灸”重裝上線。全球最新、最快、最全的針灸第一時間有態(tài)度、負責任的呈現給您。 針灸研究要以提高療效為目的 文章編號:0255-2930(2012)11-1004-02 中圖分類號:R 246 文獻標志碼:C 針灸是中醫(yī)學的精華。自從針灸申遺成功后,無論臨床還是科研,針灸學的研究都有了很大進展。然而,針灸研究領域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不科學、科學論文不容易被接受、研究成果很難得到推廣等問題。在2012年6月19日召開的第六屆珠江論壇上,我國針灸學界的專家共同商討如何使針灸研究真正惠及百姓?,F摘編部分專家學者觀點如下。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針灸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參照古籍 在針灸學研究上,我們常常從古籍中尋找靈感和方法,卻很少查現代文獻。雖說古籍是做針灸學問的巨大寶庫,但是我們也要鉆研現代研究針灸的學者已經做了些什么。再者,我們既不能把針灸的精華埋沒,也不要全部相信古籍上所載的內容。實際上,中醫(yī)古籍所記載的,也有很多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帶有批判的精神去看待古籍。 在針灸研究上,研究者要由病入手,推及醫(yī)理,再進行檢驗,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研究都是以提高療效為目的。目前我國有些科研立項和提高療效沒有關系,追求的是科研文章,這樣的科研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所以我們做學問、發(fā)文章要能提高療效,真正達到推廣應用,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比如,在針灸麻醉上,就是通過針灸可以鎮(zhèn)痛的例子進行機理研究,然后再回到臨床上的。通過對兔子的研究發(fā)現,將針刺過的兔子的腦脊液抽取注入另一只兔子的大腦中,被注入的兔子也會產生鎮(zhèn)痛反應。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這些物質就是腦啡肽、內啡肽以及強啡肽等,它們是人體自身釋放的一種神經肽。當用低頻電脈沖刺激穴位時,可引起這些物質的緩慢釋放;高頻刺激時,會強烈釋放。實驗結論表明,針灸學中關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的手法進行針刺,可產生不同療效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醫(yī)療學院教授唐金陵:針灸科研應以療效研究為先導 西醫(yī)的研究模式是以機理為基礎的研究模式,即從機理到療效。首先是掌握疾病的病機,再根據病機設計并合成或者篩選現有的化合物。隨后,進行動物或體外模型實驗,掌握動物藥理、毒理和藥代動力學情況。接著,在人身上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以評價其在人體上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最后,經藥監(jiān)部門批準上市,再根據臨床應用情況對少數的不良反應進行監(jiān)測。而中醫(yī),尤其是針灸的研究模式正好相反,是以療效研究為先導的中醫(yī)藥研究和發(fā)展策略,即從療效再反推機理。對人體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對可能的不良反應及適應證、禁忌證進行體外和動物研究,接著對其機理進行研究,最后用理論指導實踐,使療效進一步提高。 針灸之所以采用這種不同于西醫(yī)的研究模式,是其特有的屬性決定的。這是因為針灸作用機理研究困難重重,而且沒有顯著促進其臨床效果的提高。另外針灸已經在人類用了幾千年,完全可以在人群中證明其療效。因此,針灸的研究,應該是以療效研究為先導的中醫(yī)藥研究和發(fā)展策略。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經穴效應特異性得到了證實 既然針灸是有效的,那么針灸到底如何發(fā)揮作用呢?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穴位,即是否非要扎穴位才有效?穴位有什么特異性?“十一五”期間,成都中醫(yī)藥大學梁繁榮教授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通過2337例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了經穴效應存在的特異性,并初步闡明了經穴效應特異性的生物學基礎,從不同層面解釋了針灸治療為什么會有效,為什么選這些特定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朱兵所長采用人體與動物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將經穴部位、痛源部位(包括內臟疼痛)、針刺手法(包括針刺量、刺激強度)綜合起來考慮研究,系統闡明了針刺引起兩種鎮(zhèn)痛(局部鎮(zhèn)痛和全身性鎮(zhèn)痛)的不同機制,為針刺選穴和刺激強度提供了科學依據。他們認為,局部取穴僅需較弱的針刺手法就可以取得較明顯的鎮(zhèn)痛,遠距離取穴則需要較強的針刺手法才能有效,而且這兩種取穴產生的鎮(zhèn)痛效果由不同的傳入纖維介導,涉及不同的神經機制。 雖然我國針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RCT)針灸臨床研究還較少,缺乏在臨床實際中發(fā)現新方案、優(yōu)化和不斷提升針灸療效的方法學,針灸臨床研究的專業(yè)化隊伍不健全,針灸臨床研究的規(guī)則、規(guī)范缺乏。 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院長楊駿:應創(chuàng)建成熟的經絡辨證體系 作為中醫(yī)學核心理論,辨證正確與否無疑是影響針灸臨床療效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在針灸臨床的辨證過程中體現學科特色,將合理的辨證方法涵蓋于針灸治病的整個過程,是針灸臨床必須思考并應努力貫徹實施的目標。 我們認為,辨證在針灸臨床應用中既有著與中醫(yī)其他各科相似的普遍規(guī)律性,又有著鮮明的專業(yè)特殊性。然而,現今針灸臨床多簡單套用中醫(yī)方脈辨證,針灸學科自身的辨證體系尚不完善,既不能體現針灸辨證特色,也不能全面指導針灸臨床。 針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調經氣達到調理全身陰陽平衡的目的。針灸和中藥作用形式和作用機制不同。人身的經脈通暢則陰陽和調。面對千變萬化的各種病變,方藥有成百上千,針灸形式則顯得相對簡單;一曰從內而外,一曰從外而內,兩者作用途徑也不盡相同。很顯然,方藥的治療法則是不能簡單地直接套用在針灸臨床上的,八法不能作為針灸處方的直接依據。 既然現成的中醫(yī)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不完全適用于指導針灸臨床,那么目前有沒有一個相對成熟,也能一脈相承的“理、經、法、穴”針灸辨證體系?答案是否定的,這也是針灸臨床醫(yī)生在實際中的困惑所在。正是因為沒有系統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辨證體系,各種教材辨證治療處方用穴的不一致性,才讓人感到針灸辨治的隨意和無原則,也最使大家困惑。 鑒于此,筆者認為,由于針灸的施治方法、治療工具、作用部位以及發(fā)揮療效途徑等與一般藥物的差異,目前在針灸臨床中,簡單地套用中醫(yī)方脈的辨證施治體系,不僅淡化了針灸理論的獨特性,同時也影響了針灸辨證治療的準確性和臨床療效的提高。創(chuàng)建相對完整的針灸特色辨證體系很有必要,也很迫切。要有針灸辨證本身所特有的具體內容,并使這些內容條理化、規(guī)范化,構建針灸臨床辨證體系。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主任王麟鵬:針灸科研方法亟待與國際接軌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針灸研究中表現得較明顯。中國研究設計的對照組多為空白或陽性對照,即比較針灸治療與不進行針灸治療或陽性藥物等對病情的影響,認為這樣就足以說明針灸治療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們對所有的中醫(yī)理論如穴位定位、經絡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質疑,而不會將其當做既定的事實接受,并且非常重視病人對療法認同程度和療效之間的關系。因此,設計了針灸對照組包括空白對照與假針灸對照,以證明針灸不僅有效,而且這種效果并非安慰劑作用;還設定同一經絡上的穴位與非穴位對照;經絡上的點與非經絡上的點的對照;按照中醫(yī)理論進行捻轉和提插等手法針刺以及不進行手法的針刺對照;基于中醫(yī)理論的個體化治療與固定穴位治療對照;以及相信針灸等治療的患者與不相信者的對照等。 目前針灸臨床研究報告存在一些問題:療效評價指標多不相同,缺乏統一客觀的療效評價標準,與國際標準并不一致,缺乏影響生命質量的評價及對遠期結局的評價。因此,在療效評定標準的選擇上,應盡量采用國際公認的標準,其次為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目前國內研究的評價標準多為自擬的癥狀評價,使研究結論缺乏可比性。應選擇國際通用量表,使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同國際接軌。 廣東省中醫(yī)院針灸科主任符文彬:要擴大針灸治療病種范圍 目前,針灸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臨床局限于治療面癱、頸椎病、中風后遺癥等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病癥。針灸臨床科研所拓展的病種及其有效方案尚未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推廣。針灸科的現狀是病種單一,主要是骨關節(jié)病、中風后遺癥;手段單一,以電針、穴位注射等為主。針灸臨床醫(yī)療基地及治療病種萎縮,針灸獨立治療疾病全程少,只有面癱、偏頭痛、坐骨神經痛等。針灸療法中,重針輕灸的現象依然存在,療法應用規(guī)律不明,缺乏各療法的整合。 建議加強對疑難急癥的研究,提高針灸的綜合服務能力;加強慢性病的研究,擴大臨床病種;加強針灸的整合應用,提高療效,提高一級疾病譜;加強與各學科合作,擴大疾病譜,加強人才的培養(yǎng)。(文章轉載自中國針灸2012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I 版權聲明:本文由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整理發(fā)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fā)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