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望昌顯播遷天下
潁川陳氏家族,從戰(zhàn)國末年起,便人丁興旺,播遷甚廣,并形成為現(xiàn)代陳氏家族的主支。陳軫生子陳嬰,居秦東陽令史。陳嬰生成安君陳余,陳余生陳規(guī),陳規(guī)生陳恒,陳恒生陳愿,陳愿有四子,長子陳寔,字仲弓,東漢時人,居潁川,在潁川陳氏家族發(fā)展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 從陳氏一世祖胡公滿到陳寔,陳氏已世傳到第四十四代(或四十八世)。陳寔在東漢桓帝時,任為太丘長,大將軍掾屬。因其有盛德,得與本郡茍淑、鐘皓、韓詔俱為潁川四長。潁川陳氏躋身當?shù)孛T望族之列。 陳寔有六個兒子,亦皆負有名望。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寔被稱之為“三君”。陳諶的玄孫陳準,于西晉官至太尉,封廣陵郡公。陳準的孫子陳世達任長城令,晉永嘉之亂時,徙居長城下若里(今浙江湖州(長興—)東7里),下傳十世而有裔孫陳談先、陳霸先、陳休先。陳談先官梁東宮直閣將軍、義興昭烈公。陳休先任梁文德元帥。陳霸先在梁官至相國、鎮(zhèn)衛(wèi)大將軍,受封陳王,并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稱陳高祖武皇帝,都建康(今南京),使陳氏家族步入歷史上又一輝煌時期。
到隋唐時期,分布各地的陳氏諸家族獲得繼續(xù)發(fā)展。如陳宜都王陳叔明的裔孫陳旺,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31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之祖。陳旺家族以孝友治家,世代相傳,歷時三百三十年,到宋代已是一個前后十九代、有三千九百多口人、三百多處田莊而又同財共爨的龐大家族。陳旺兄長陳兼在江州做官置產,遷官別任,陳旺接受兄長產業(yè)。其陳兼后裔陳伯宣,有文才,世稱海內文宗,朝庭屢征不應召,隱居在江西廬山。 因唐末戰(zhàn)亂,全家由廬山太平宮搬到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即今德安縣車橋鄉(xiāng)義門陳村,建立陳氏莊園,合族而居。陳家被唐、宋兩朝五帝賜封“江州義門”,陳氏名揚天下。后被宋仁宗下詔分析義門陳氏,北宋嘉佑七年,把陳氏家族分遷全國十五個省,計三千余人。分析義門時,陳伯宣五世孫陳兢后裔遷居蘇州閶門,經(jīng)商為生,傳七世。至元末,張士誠統(tǒng)治蘇州十年,愛民如子,受到市民擁護,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圍攻蘇州十個月,蘇州市民全力支援張士誠抵抗,后因故失敗,張士誠被殺,蘇州市民遭到朱元璋軍隊報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因造南京城墻缺乏資金,和江南首富沈萬山達成交易,沈萬山負責出資建造聚寶門(今中華門)至水西門的城墻,朱元璋將蘇州閶門一帶的老百姓遷到蘇北開荒,所遺土地、財產歸沈萬山所有作為補償。一則解決蘇州市民懷念張士誠不服朱元璋統(tǒng)治的隱痛;二則解決蘇北因連年戰(zhàn)爭,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無人生產的矛盾。兢公十二世孫興一公隨著市民遷移隊伍,從蘇州閶門登船,和戴姓表弟一同來到蘇北興化縣昭陽,后遷到鹽城縣廟灣(阜寧舊名)殷家莊(現(xiàn)建湖縣寶塔鎮(zhèn)陳家橋村)娶了殷氏女為妻,經(jīng)過六百多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分為西門、東門、南門、中門、北門、中南門陳氏六個分支,后裔現(xiàn)有十多萬人,歷經(jīng)抗倭,抗清、抗捻、抗日,反蔣多次戰(zhàn)爭的洗禮,成為鹽阜地區(qū)陳、王、顧、戴、劉姓的首姓大族,產生了武進士陳為倚、中華民國眾議員陳伯盟、省議員陳為軒、海軍少將陳德鴻、江蘇省副省長陳必亭、海軍陸戰(zhàn)隊旅長陳昌鋒等諸多名人。
其中多有流徙定居于沿海閩、浙、兩廣等地的,也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氏最主要的分支。他們供奉陳元光為“開漳圣祖”,建廟祭祀。現(xiàn)在僅臺灣地區(qū)便有陳圣王廟五十三所,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父子的崇敬之情。 唐代陳氏家族再一次南遷福建,是潁川陳氏、陳寔后裔陳忠之支。 陳忠原居陜西長安,賜勛鄂國公。其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拜太子太傅,位高爵顯,名噪一時。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初居興化,后遷漳州。其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fā)展成為陳氏“太傅派”?!疤蹬伞标愂献訉O尊陳邕為“南院”始祖。陳邕裔孫陳洪進,到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他的兩個兒子陳文福、陳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為宋初的陳氏顯族。宋元時期,陳氏子孫進一步播遷到粵東一帶。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旺后裔陳魁率族人九十余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陳二郎、陳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地。南宋時期,還有許多陳氏家族先由杭州遷南雄珠璣巷,再播遷廣東各地。到元明清時期,陳氏家族又大批從江西遷入湖南,所以江西、湖南兩地陳氏家族的關系很密切,迄今湖南人還尊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由福建、廣東等地,陳氏家族再進一步入臺。陳氏家族入臺,約始于明末。如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曾于明末隨鄭成功人臺灣,官東寧總制使。他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人臺始祖。自清初以后,陳氏遷臺人數(shù)日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即有二千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因此在臺灣,陳氏家族與另一大姓林氏家族,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氏家族在少數(shù)民族中亦有廣泛分布。如宋代黨項族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家族,漢姓為陳;明清時期云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哈尼族副長官為陳姓;世居沈陽、遼陽的清代滿洲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旗姓陳佳氏,后改為陳氏;清代云南麗江府石鼓藏族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云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臺灣土著在臺灣光復后奉命廢除日本姓,改漢族陳姓。其他朝鮮族、哈尼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保安族、東鄉(xiāng)族、京族、黎族、壯族、侗族、苗族、瑤族、彝族、回族、土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中均有陳姓家族,并形成許多名門名家。 陳氏家族移居海外的歷史也較早,其中以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最為久遠。如宋代遷居安南(今越南)的陳氏家族成員,有的已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后來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雯(即陳日雯),于1228年創(chuàng)建越南陳朝,共傳八世十三王,歷時一百七十五年,促進了陳氏家族的發(fā)展。 迄今陳姓仍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 陳氏移居日本,大約始于戰(zhàn)國,齊太公之后。在明初,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出的陳氏水手,其中有的就在琉球群島等地落戶定居,形成當?shù)氐年愂霞易濉?/p> 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qū)的陳氏成員,有的出海謀生,遂移居海外。如福建永春人陳臣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到馬來西亞經(jīng)商,后又率領親族百余人遷至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定居,成為當?shù)氐拿T望族。 另有一些人分別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分布相當廣泛,正所謂“陳氏七千萬,始祖皆胡公”。 但“陳氏遍天下,淮陽是老家”。近年來,在陳姓發(fā)源地河南淮陽,先后成立了“陳氏研究會”、“陳氏聯(lián)誼會”、“中國陳氏宗親淮陽總會”等陳氏宗親組織,又先后多次派員和組團到各省、港澳臺地區(qū)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進行聯(lián)誼,受到當?shù)丶昂M怅愋兆谟H的熱烈歡迎,并收集到了大批族譜及其陳氏文化資料。而海內外陳姓陳氏宗親會、陳氏子孫更是懷著慎終追遠、尋根謁祖的心情,紛至沓來,拜謁始祖,捐資修復陳胡公陵園等,鮮明地反映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民族認同感,閃耀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輝。 考慮到家人閱讀感,本文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