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文人筆下的洛陽八景:詩畫洛陽城,洛水流千秋

 昵稱38942156 2016-12-16
文|余子愚 編輯|元詩歌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

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

詩畫洛陽
龍門山色
鑿斷層崖伊水流,巃嵸(lóngzōng)雙闕壯金甌。
雨浮爽氣清東閣,風(fēng)送晴嵐翠幌樓。
載酒波心停去棹,扶節(jié)洞口豁吟眸。
不徒環(huán)秀開圖畫,扼險能紓南顧憂。

——邱起鳳《龍門山色》


從隋代開始,文人們就忙著點評洛陽的景點。唐代詩人白居易認(rèn)為“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唐代的柳宗元初步確定了洛陽八大景,即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曉月、洛浦秋風(fēng)、平泉朝游、銅駝暮雨。

洛陽龍門石窟

此后,歷代詩人紛紛歌詠洛陽八大景,其中明代詩人邱起鳳寫有洛陽八大景詩歌。我也寫過有關(guān)洛陽八大景的現(xiàn)代詩,讀了邱起鳳的古詩,再看自己的拙作,覺得饒有趣味。

邱起鳳的《龍門山色》開頭兩句圍繞詩題展開,第一句點出龍門石窟開鑿的情形,龍門東西兩山對峙,伊河中流,景象壯闊,使人胸襟頓開。第二句則寫出龍門山色的清和翠。

波瀾壯闊

邱起鳳被龍門山色吸引,想乘船載酒到伊河中心停駐,就著迷人山色開懷暢飲。在賞景之余,邱起鳳還對龍門的地勢進行了深層次思考。且不說龍門山色美如畫,單說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就能解除洛陽的南顧之憂。

龍門石窟一帶古稱伊闕關(guān),位于今龍門山和香山之間,是古時洛陽的南大門,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時是洛陽八關(guān)之一。今日伊闕關(guān)處,建有石拱橋一座,是龍門石窟重要的參觀通道之一。

我寫的《龍門山色》與邱起鳳的不同,主要從想象入手,突出龍門石窟的雕琢之美——

龍門雕壁

我懷疑,龍門山是一座島,從東海漂浮至此。
龍門山的諸佛,是海外仙人的雕琢。
人工的造化驚人,龍門山的風(fēng)景,近于仙境。
香山寺的佛音,穿越大唐。
到龍門,不僅要叩拜,更要靜心。
龍門山的一草一木,皆有佛性。
煙雨朦朧,龍門山云霧繚繞。
我擔(dān)心這座島會漂回大海。
詩畫洛陽
馬寺鐘聲
白馬歸何處?禪宮尚爾存。
棟梁仍夙昔,鐘梵送晨昏。
經(jīng)自西方至,佛繇東漢尊。
誰稱明圣帝,千古障乾坤。

——沈應(yīng)時《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之第二景,明代洛陽人沈應(yīng)時寫有《馬寺鐘聲》一詩。“白馬歸何處?禪宮尚爾存”,沈應(yīng)時追問白馬寺的歷史——東漢時,明帝劉莊派人“西天取經(jīng)”,因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返回國都洛陽,故將敕建之僧院命名為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門前

中國佛教始傳于洛陽,洛陽白馬寺又是佛教在中華大地生根成長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此后,中國佛教派系繁多,寺廟林立,但佛門弟子公尊洛陽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白嫱ァ?,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釋教(佛教)之發(fā)源地。直到今天,白馬寺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還留有“祖庭”和“釋源”的字樣。

北魏至宋,佛教盛行,洛陽白馬寺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jīng)。夜幕降臨時,四野寂靜,白馬寺鐘聲響起,聲傳數(shù)里,成為一道風(fēng)景線。
即景 馬寺鐘聲

令人驚奇的是,據(jù)傳這口鐘與洛陽老城鼓樓上的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在白馬寺鐘聲響起的同時,老城鼓樓上的鐘也響了,這就是“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來歷。

如今,白馬寺的鐘聲依舊會響起,兩鐘共鳴的奇觀卻難以重現(xiàn)。在我寫的現(xiàn)代詩《馬寺鐘聲》中,白馬被賦予了生命,馬蹄聲與鐘聲相和,鐘聲與洛河的水聲交融——

一匹白馬站立千年,成一尊雕像。
鐘聲響起,眾僧心懷虔誠,誦經(jīng)不止。
馬蹄踏破東漢明帝的夢境,嘚嘚聲至今不絕。
一炷香點燃,青煙繚繞,白馬寺的草木有靈。
大千世界,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在雨夜,我走進白馬寺,聆聽洛河的水聲。
牽一匹白馬,到河堤上吃草。
詩畫洛陽
金谷春晴
故園春到草芊芊,載酒嬉游澹(dàn)蕩天。
日暖秦山騰紫翠,風(fēng)柔澗水漾漪漣。
逢人探討沉樓事,聽客抑揚修禊(xì)篇。
佳勝自堪垂不朽,齊奴名籍至今傳。

——邱起鳳《金谷春晴》


西原春正嘉,野色望中賒。
苑囿今平壤,豪華晉世家。
山光清對酒,天氣暖猶華。
回首論興廢,誰能不重嗟?

——劉贄(zhì)《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土豪石崇(小名齊奴)的別墅,自建成起便因景色絕美被廣為關(guān)注。每當(dāng)陽春三月風(fēng)和日暖之時,金谷園內(nèi)楊柳吐綠,百花盛開,亭臺樓閣在花木掩映下更加引人注目,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金谷園一角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游客眼中也有一千個金谷園。明代詩人邱起鳳和劉贄就分別寫出他們眼中的金谷園,留下《金谷春晴》同題詩。

邱起鳳在詩中描寫了金谷園(故園)的春景,他見到的金谷春景,已非西晉盛時之景,卻也秀麗動人。只見芳草芊芊,風(fēng)和日暖,睹物思人,邱起鳳不禁想起墜樓的綠珠,歷史煙消云散之后,“富可敵國”的石崇僅僅留下一個名字而已。

劉贄眼中的金谷春晴已經(jīng)成為野外的景色,昔日的苑囿成了耕地,山光依舊,春暖花開,金谷園的興廢,讓他發(fā)出了“誰能不重嗟”的感嘆。
斗轉(zhuǎn)星移,金谷園灰飛煙滅,金谷園遺址的確切位置眾說紛紜,有人說其位于今孟津縣送莊鎮(zhèn)一帶,有人說位于孟津縣常袋鎮(zhèn)和麻屯鎮(zhèn)之間的長谷中。

金谷園的歷史,讓我想起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內(nèi)的一副對聯(lián),由此便有了下面這首《金谷春晴》現(xiàn)代詩——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
金谷園的溪水流淌,
將歷史的沉重拋在身后,
金銀堆積的財富在時間的打磨下蕩然無存,
我們只能從地名上想象金谷園的景致。
春天到來,一只西晉的燕子飛來,
停留在一棵叫綠珠的柳樹上。
詩畫洛陽
洛浦秋風(fēng)
沙頭日暮送新涼,敗柳枯荷兩岸黃。
獨倚綠楊惆悵久,洛神不見水茫茫。

——翟廷蕙《洛浦秋風(fēng)》


碧云日暮迥生愁,立馬西風(fēng)古渡頭。
何似閑游無一事,白家高吟洛陽秋。

——龔崧林《洛浦秋風(fēng)》


洛浦公園是個好去處。

我最早知道洛浦公園,是在2004年的夏天。高考過后,得知自己被洛陽師范學(xué)院錄取,將到洛陽上大學(xué),我心里有幾分激動。電視畫面上的洛浦公園很美,后來我才知道,鏡頭閃過的是洛陽橋北的景致,而當(dāng)時的洛陽師范學(xué)院就在洛陽橋南。

2004年9月,我坐著迎新校車駛過洛陽橋,迎新的師姐說:“快看,這就是洛河,河邊就是洛浦公園?!碑?dāng)時我就感覺洛河真美,洛浦公園真美。

沒有想到,我會在洛河邊生活十幾年。從讀大學(xué)到工作,我都離洛河很近,上下班都要從洛河上過,一年四季,我都能感受到洛河兩岸景色的變化。

每到秋天,我總會想起被古人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的洛浦秋風(fēng),可以想象,古代的洛河更加原生態(tài),洛河兩岸的植物更加豐茂。

洛陽春短夏長,想必古人厭倦了洛陽的長夏,才對洛陽的秋天很有感情。秋風(fēng)起,黃葉落,天氣涼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起來。閑來無事,到洛河邊走走,看看逐漸變黃的柳葉和荷葉,詩人心有觸動,寫下歌詠洛浦秋風(fēng)的詩句。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fēng)流

明代詩人翟廷蕙和清代洛陽知縣龔崧林都寫有《洛浦秋風(fēng)》詩,但二人一個落筆于洛神——一位傳說中的神女,一個落筆于人,“白家”不僅指詩人,而且指生活在洛陽城里的萬千百姓。

從內(nèi)容來看,翟、龔二人都偏愛日暮時分的洛浦,秋風(fēng)愁煞人,翟之“惆悵”、龔之“生愁”,在我看來都有些強說愁的意味。我眼中的洛浦秋風(fēng)當(dāng)如此詩——

秋風(fēng)又起,
洛浦肅殺,樹葉凋零,
該收獲的必將收獲。
一尾魚從夏夜游來,忍不住松口氣,
又活過一個夏天。
洛河堤上,游人如織,
有人攏起柳葉,留待冬天點燃,
我只關(guān)心洛浦是否又起秋風(fēng)。
詩畫洛陽
天津曉月
天津橋上月,曉望逾紛紛。
風(fēng)景思千載,清光映五云。
飛虹既委壑,啼鳥不堪聞。
獨有寒空月,長流宛洛憤。

——劉贄《天津曉月》


古往今來,洛河上修建過許多橋梁,最出名的當(dāng)數(shù)天津橋。

天津橋修建于隋煬帝時期,由隋朝大臣楊素和宇文愷負(fù)責(zé)設(shè)計。他們認(rèn)為,洛河像天上的銀河(又稱天津),洛陽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宮,因此,在洛河上建的這座橋就取名為天津橋。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旨在隋天津橋遺址上重建天津橋,又稱洛陽橋。李白從長安來到洛陽,被天津橋的景致所吸引,賦詩一首:“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椿|陌上,驚動洛陽人?!?/section>

天津橋景致的特別之處在于凌晨時分,曉月懸在天際,洛河兩岸的草木在月光映照下呈現(xiàn)朦朧之美。這一風(fēng)景被稱為天津曉月,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留下許多歌詠天津橋的詩歌,如“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上陽宮里曉鐘后,天津橋頭殘月前”……

洛陽橋(天津橋)在金代毀于大火。此后,斷橋殘礎(chǔ),漸漸淹沒在河床下,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00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qū)洛河南北兩岸進行考古發(fā)掘,在洛陽橋西側(cè)200米處的河床下,發(fā)掘出了唐宋時期的洛河石堰與橋墩。石堰綿延數(shù)公里,橋墩下墊有枕木,上鋪方石,考古工作者斷定此處便是天津橋的位置所在。

明代詩人劉贄寫的《天津曉月》,對歷史上的天津橋抒發(fā)懷古之情,寫出了天津曉月的靜謐和洛河水流的動感。

我認(rèn)為,只有肅殺的冬季才能與天津橋的滄桑相提并論——

洛水,天津橋,明月。
一人攜酒獨坐,
冬天的冷氣逼人,用酒驅(qū)趕體內(nèi)的寒冷。
洛水上漲、下落,天津橋隱于河床,
洛陽橋橫跨,時間過去千年,
只有石頭能承受風(fēng)吹雨打。
依舊是洛水、明月,
洛陽橋上一人獨坐,飲酒。
李白曾來過,明月照亮過他的憂愁。
此刻,我只想看一眼洛水之畔的牡丹,
月亮隱去,天色將明。
詩畫洛陽
銅駝暮雨
銅駝千載后,里巷競傳名。
月隱生云氣,鐘鳴雜雨聲。
春農(nóng)一夜足,曉霧半山橫。
故漢荒城在,茫茫草亂菁。

——沈應(yīng)時《銅駝暮雨》


千門日暮酒簾低,云黯高樓雨腳齊。
麥隴潤沾塵巷靜,隨風(fēng)又過午橋西。

——翟廷蕙《銅駝暮雨》


對洛陽人來說,銅駝巷(大街)是較為熟悉的地名。銅駝暮雨,更是被古人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我市絲綢之路申遺點——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含寧人坊、明教坊)、新安漢函谷關(guān)遺址等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銅駝,為絲綢之路起點在洛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漢魏時期,都城洛陽的宮城門前置銅駝一對,門前的那條街故名銅駝大街。

西晉的索靖有先見之明,他看天下將亂,就指著洛陽宮城門前的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焙髞?,索靖的預(yù)言果然應(yīng)驗。公元291年,西晉發(fā)生“八王之亂”,各方爭戰(zhàn)不休,持續(xù)時間長達(dá)16年,都城洛陽遭到嚴(yán)重破壞。

由此,銅駝便與朝代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后世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明代詩人沈應(yīng)時、翟廷蕙分別寫有《銅駝暮雨》詩,沈應(yīng)時寫了漢魏古城的荒蕪,抒發(fā)了悲苦之情;翟廷蕙寫了在日暮時分,麥隴得到雨水的澆灌,風(fēng)從銅駝巷吹過,直達(dá)午橋莊(唐代宰相裴度和宋代宰相張齊賢的午橋別墅)。

我愿意把銅駝暮雨理解為煙雨,即炊煙裊裊,歲月靜好,正如下面的詩句所言——

銅駝陌的炊煙,讓我聞到了菜肴的香氣。
桃花紅,柳葉綠,炊煙灰白。
三五兒童笑著跳著,跑進銅駝陌。
女人們正守在灶臺前,準(zhǔn)備一家人的晚飯。
日頭落下去了,鳥雀返巢。
勞作一天的男人從田地里走回家去。
一頭牛走在夜幕中,看到白色的煙霧,誤以為下雨。
伸出的牛舌頭,卻沒能舔到雨滴。

詩畫洛陽
邙山晚眺
登高豁遠(yuǎn)眸,返照掛松楸。
四野川原暗,千村禾黍收。
樵人歸里巷,宿鳥識林丘。
古墓蓬蒿遍,悲風(fēng)入夜愁。

——沈應(yīng)時《邙山晚眺》


洛陽人應(yīng)該感謝邙山。

如果沒有邙山,我們就無法在洛陽城內(nèi)安然入睡——邙山位于黃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之間,屏障洛陽以免遭黃河水患。

死去的人應(yīng)該感謝邙山。

“生于蘇杭,葬于北邙”,這幾乎是洛陽邙山的最佳廣告語。由此,洛陽城北的邙山成了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

邙山不高,最高峰——翠云峰的海拔僅300余米。翠云峰上蒼翠如云,登高遠(yuǎn)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摆酵硖鳌币虼吮涣袨槁尻柊舜缶爸弧?/section>

明代詩人沈應(yīng)時寫的是秋季的邙山。天色將暗,禾黍正收,一派豐收景象,不過,當(dāng)詩人看到“古墓蓬蒿遍”時,豐收的喜悅就被沖淡了,他忍不住悲從中來,連夜風(fēng)都似有了愁意。

今天的洛陽人總是喜歡夏季的邙山。酷暑難耐之夜,攜帶家人登上邙山(310國道市區(qū)段),頓時能感受到山風(fēng)習(xí)習(xí),與市區(qū)內(nèi)的悶熱形成鮮明對比。原因無他,邙山高于城區(qū),空氣流通。

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感謝邙山。

近年來,隨著房價上漲,邙山之上成了洛陽人宜居的新選擇,帝王將相長眠的天堂,已成了現(xiàn)代人生活的樂園。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高聲唱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我看來,宜居的邙山何嘗不是詩意的邙山?

況且,住得離邙山越近,越容易感受到“邙山晚眺”的美麗景致——
背靠邙山,先人們睡得踏實


邙山腳下的洛陽城,城里的百姓睡得踏實
酒醉的詩人不甘寂寞,走上邙山
南望洛水如練,緩緩東流
更遠(yuǎn)處伊闕遙遙可見,龍門山橫臥
伊水無聲,盧舍那大佛無聲,龍門山色奇絕
傍晚的洛陽城,幾盞燈亮起
夜色漸深,萬家燈火,洛陽城金碧輝煌
詩畫洛陽
平泉朝游
夙慕平泉勝,茲游只愴神。
花樹雖窮麗,谷陵安可論!
流杯亭已沒,醒酒石俱湮。
堪笑衛(wèi)公記,殷勤囑后人。

——劉衍祚《平泉朝游》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建筑、園林也不例外。洛陽八大景之一的平泉朝游,其中的平泉山莊就因唐代宰相李德裕而聞名于世。

平泉寺

唐代流行建別墅,李德裕也不能免俗。他在東都洛陽城外修建了平泉山莊,“卉木臺榭,若造仙府,有虛檻對引,泉水縈回”,形勝甲于一時。

李德裕鐘愛平泉山莊,留戀山莊里的一草一木,為此寫了《平泉山居草木記》。山莊里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醒酒石,據(jù)說醉酒的人臥在上面,涼沁脾胃,酒氣頓消。

李德裕平生最大的心愿是終老在平泉山莊。他在《平泉山居誡子孫記》一文中寫道:“鬻(yù)吾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比欢?,公元850年,64歲的他受政敵陷害,客死海南,平泉山莊最終也沒有等回自己的主人。

李德裕死后,平泉山莊很快遭到毀棄,歷代雖有不少文人前去憑吊,但已無緣再見平泉山莊的美景。

明代詩人劉衍祚寫有《平泉朝游》一詩。他睹物傷情,對李衛(wèi)公(李德裕)囑咐后人看護平泉山莊的做法進行了諷刺——世間萬事轉(zhuǎn)頭空,李德裕終究沒有看明白。然而,平泉朝游被后人列入洛陽八大景,于李德裕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假如平泉山莊能夠重建,我一定欣然前往,來一次“平泉朝游”——

早晨

清晨的平泉山莊是安靜的
唐朝的繁華如夢,宰相李德裕的醒酒石尚存
一個時代的大醉何時能醒
太陽初升,萬道霞光照射,平泉山莊一片金亮
攜心愛的女子,在此游走
將繁華拋卻,耕讀傳家,度過平實的一生


作者系作家,詩人余子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