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zhàn)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zhèn)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杰出人物。
人物生平
趙匡胤,河南洛陽人。出身軍人家庭,北宋開國皇帝,軍事家。高祖趙朓,祖父趙敬。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父親先后為后唐、后晉、后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后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后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后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zhàn)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后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jié)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鎮(zhèn)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lián)合南下攻擊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tǒng)領大軍北上御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里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只見眾將一個個手執(zhí)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愿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
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范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初五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見天下割據(jù)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保ㄋ卫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六趙匡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后周殘余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中國的策略,先后攻滅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jù)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御。
...查看更多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人物簡介
趙光義(公元939-997年):即宋太宗趙炅[jiǒng],本名趙匡乂,建隆元年改為趙光義,為宋朝第二任皇帝。
他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后晉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坊護圣營官舍。開寶九年(976年),太宗把這天定為“乾明節(jié)”;淳化元年(990年),又改為“壽寧節(jié)”。屬豬。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太宗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宋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于他。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tǒng)一四方的大業(yè)。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繼續(xù)進行統(tǒng)一事業(yè),鼓勵墾荒,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擴大科舉取士規(guī)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jié)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zhàn),宋軍大敗,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傷,乘驢車逃走。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nóng)民起義。因此太宗轉而執(zhí)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guī)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執(zhí)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后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chǎn)。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于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駕崩于萬歲殿,殯于殿之西階,廟號太宗,群臣上謚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鞏義西村鎮(zhèn)滹沱村東北)。
...查看更多
宋真宗趙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后,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真宗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人物簡介
趙恒(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稱宋真宗,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最初并非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因趙元佐后來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傷人及在宮內縱火,最后被廢。太宗再立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趙元僖又早逝。趙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趙德昌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劍傷再次復發(fā)而駕崩,趙德昌繼位為帝,改名為趙恒,是為宋真宗。宗室譜名趙德昌,太宗繼位后改名趙元休、趙元侃。
繼位前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曾用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在咸平年間,治理有方,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于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開封)三百里外的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向遼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歲幣”,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于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chán]淵之盟”。此后,宋遼均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民生,北宋也逐漸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趙禎繼位,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駕崩于汴京宮中的延慶殿,享年55歲,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蔡家莊)。趙恒死后謚號章圣元孝帝,廟號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查看更多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于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zhàn)爭卻又屢戰(zhàn)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后來雖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1010—1063),即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1015)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
天圣、明道10余年間,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他在位期間,宋代科學文化有一定發(fā)展,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進一步尖銳,土地兼并日趨嚴重,皇佑元年(1049)全國軍隊總數(shù)增至140萬,達到北宋養(yǎng)兵的高峰。軍費開支占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官員數(shù)目也超過真宗時約一倍??刀āc歷年間,西夏幾次大舉進犯,宋軍都大敗,后與西夏訂立和議,每年給西夏大量銀、絹、茶。對遼也屈辱求和,增納歲幣。農(nóng)民起義、兵變、少數(shù)民族反抗斗爭,一年多于一年。為了解決統(tǒng)治危機,仁宗曾于慶歷年間,任用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充執(zhí)政,企圖對吏治作一些整頓,史稱慶歷新政,但很快就取消了。仁宗懦弱無能,在位雖長達42年,卻無所作為。
不過在宋仁宗統(tǒng)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jīng)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fā)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里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干。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jié)省,現(xiàn)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查看更多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生平
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北宋第五位皇帝,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個兒子,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年正月三日甲戌(1032年2月15日)生于宣平坊宅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把這天定為“壽圣節(jié)”〕,屬相猴。最早,濮王夢兩龍與太陽一起掉落下來,用衣服裝住了它們,到英宗出生時,赤光滿室,有黃龍在赤光中游走。英宗于嘉祐八年四月一日壬申(1063年5月2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在位,當政共計4年。年號治平:治平元年正月一日甲辰(1064年1月21日)—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年號使用4年。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尊號體乾應歷文武圣孝皇帝。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英宗崩殂于福寧殿,享年36歲,殯于殿西階,廟號英宗,群臣上謚憲文肅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鞏義孝義堡)。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謚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作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tǒng)的皇帝,應該說,他很幸運。但不幸的是,他體弱多病,繼位之初即大病一場,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簾,后雖親政,不久便病故,在位僅5年,這在兩宋諸帝中也是鮮見的。英宗同他名義上的父親仁宗一樣,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執(zhí)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與曹太后矛盾重重。親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場震驚朝野的追贈生父名分的鬧劇。等到這場爭議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終點,于是,振作國勢的改革大業(yè)只好留給他的兒子宋神宗去完成。
父子情深:圍繞濮議的角力
英宗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議請求有關部門討論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14個月,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24個月再說,這顯然是英宗為了減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態(tài)。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于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fā)了一場持續(xù)18個月的論戰(zhàn),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
...查看更多
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人物簡介
宋神宗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諱趙頊,原名仲針,宋朝第六位皇帝,英宗和宣仁圣烈高皇后所生長子。慶歷八年戊子年四月十日戊寅(1048年5月25日)生于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神宗出生當天,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聚集成云。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至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當政共計18年,年號熙寧:熙寧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至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元豐: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至元豐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年號使用17年。元豐八年三月五日戊戌(1085年4月1日)神宗崩殂于福寧殿,享年37歲,殯于殿西階,廟號神宗,群臣上謚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乙酉,葬神宗于永裕陵。紹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謚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崇寧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謚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謚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政治成就
滅夏之舉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占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xiàn)。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死,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后,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啟用人才
據(jù)《宋史》記載,趙頊自幼“好學請問,至日晏忘食”。
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贊賞。
...查看更多
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人物簡介
宋哲宗趙煦生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陰歷十二月初七(陽歷1077年1月4日),9歲時哲宗登基,由高太后執(zhí)政。高太后執(zhí)政后,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廣東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陰歷一月十二日(陽歷1100年1月23日)病逝于汴梁(今河南開封)。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宋哲宗的悲劇,在于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距離太大,他更多地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物,理論上有許多想法,但在實際運用上卻缺少變通和從權的能力,難以處理諸種復雜矛盾和關系。
宣仁高太后對宋哲宗從策立之初,到臨終囑托,都可以說是相當盡心盡責,努力愛護和教育著這個小皇帝。但哲宗卻因這種過分周到的呵護而感到窒息和束縛,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轍,去實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變法之政策。宋哲宗雖仰慕其父的敢作敢為,卻比其父的經(jīng)驗和素質都要差,結果急功近利,適得其反。其事業(yè)心和實績,其理想和現(xiàn)實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劇而不能自拔。
...查看更多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他自創(chuàng)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jù)說象征“天下一人”。
宋徽宗(1082~1135)趙佶,中國北宋皇帝,畫家,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并設道官二十六階,發(fā)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fā)方臘、宋江等領導的民變。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傳位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與欽宗一同被金兵俘擄。后被押往北邊囚禁,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國無能,但藝術才能頗高。書法稱「瘦金體」,傳世畫作有《芙蓉錦雞》、《池塘晚秋》等,并能詩詞。
宋徽宗的謚號是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真不知道這樣一堆充滿贊美的詞匯,是南宋的禮官們如何想出來的。乍一看這堆謚號,不知歷史的人,也許出色的皇帝,但他雖然在做皇帝上沒有什么成就,去在藝術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宋徽宗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jīng)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tǒng)帥宗望統(tǒng)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藥師引導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兆谟峙掠旨保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痹挍]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于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于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查看更多
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趙亶,又名趙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于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yōu)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位于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基本信息
宋欽宗趙桓(原名亶、煊),宋朝亦北宋第九位皇帝,北宋徽宗和王皇后長子,南宋高宗趙構哥哥,北宋哲宗侄子,北宋神宗孫子,元符三年庚辰年四月十三日己酉(1100年5月23日)出生于坤寧殿〔靖康元年(1126年),欽宗把這天定為“乾龍節(jié)”〕,屬相龍。政和六年(1124年)六月大婚,太子妃為朱璉。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26年1月19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當政共計1年3月,年號靖康: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26年1月24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年號使用1年3月。紹興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庚辰(1156年6月29日)欽宗崩殂于五國城,享年57歲,廟號欽宗,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欽宗于永獻陵(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個人履歷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zhàn)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zhèn)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復來,十一月金兵圍困汴京開封,親自前往金營議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滅亡,與徽宗被金廢為庶人,四月與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擄北去,先置于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遙遠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
次年金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又將徽、欽二帝發(fā)配至韓州(今遼寧昌圖北,一說吉林梨樹)。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往北國邊陲小鎮(zhèn)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在此“坐井觀天”。天會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病死。
皇統(tǒng)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為天水郡王,海濱王耶律延禧(遼末代皇帝)為豫王。
...查看更多
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后,于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zhàn)派抗金主張,南遷至紹興、臨安,建立南宋政權。統(tǒng)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岳飛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后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殺害岳飛。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禪位于宋孝宗,自稱太上皇。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簡介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0日在位。年號先后為建炎、紹興。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神宗孫子,宋哲宗侄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圍汴京,邀親王宰臣議和軍中,欽宗命其出使,趙構成功出使,不辱使命。后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有士卒萬人。次年,汴京城破,徽欽二帝被俘北去,皇室男女老幼盡被虜走,北宋王朝滅亡。構在外組織勤王兵馬,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為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南逃揚州,金人于次年兵鋒指向揚州。三年,自揚州至鎮(zhèn)江,再至杭州,又北上建康府(今南京)致書金人,表示愿意削去宋朝國號稱臣。金人拒絕高宗投降,再次南進,“搜山檢海捉趙構”。高宗則自建康而鎮(zhèn)江、杭州、越州、明州、定海,直至乘船逃入大海。金人也入海追擊,因遇大風雨且金軍不擅長水戰(zhàn),只得作罷。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舊歷十二月,金人犯越州,安撫使李鄴開城投降,衛(wèi)士唐琦袖巨石襲擊金將琶八未克,被殺死。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來過金陵,并改江寧府為"建康府",表示要在這里領導抗金,恢復北宋的河山。次年四月,金兀術率軍擄掠杭州北返,高宗才從溫州再度回到越州。六月,要侍從、臺諫、諸將計議駐蹕事宜,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以后改元“紹興元年”(1131年),于當年十月升越州為紹興府,定都紹興。在越期間,先后蠲免紹興府三縣湖田米,蠲兩浙夏稅、和買細絹、絲綿,減閩中上供銀三分之一,釋流以下囚,復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等。公元1138年定行在臨安。
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舊歷十月死于德壽殿,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三月,葬于會稽宋六陵(今紹興市郊寶山)之永思陵,謚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公元1192年(紹熙二年),增謚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著有《翰墨志》?!端问贰酚小侗炯o》。
...查看更多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yǎng)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后繼者。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于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于永阜陵。
孝宗登基后,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干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zhàn)。干道年間,由于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干淳之治”(干:干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xù)為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孝宗逝于臨安重華殿。
人物簡介
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為太祖趙匡胤的四子秦王德芳。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懂愛E略》記載,宋高宗被宋太祖托夢,稱「汝祖自攝謀,據(jù)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构仕胃咦谶^繼了太祖八世孫作為養(yǎng)子,并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但為孟太后被托夢。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為和州防御使,賜名趙瑗,改貴州防御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高宗禪位,孝宗登基,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肅清秦檜馀黨,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此後雙方互有勝負,但金無法越過長江,宋亦未能渡黃河。
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金世宗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
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加上高宗較少干政,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宋孝宗時有一批寵臣,如曾覿、龍大淵、張說等人,與宦官梁珂等「相與盤結」,「士大夫無恥者爭附之」,被列入《佞幸傳》。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死於德壽宮中,孝宗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禪讓於太子,太子即位後,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殿,繼續(xù)為宋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和,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
人物生平
孝宗登基后,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zhàn)。乾道年間,由于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查看更多
宋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廟號光宗,在位5年,享年54歲,死后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生平
宋光宗趙惇,孝宗和郭皇后第三子,紹興十七年丁卯年九月四日乙丑(1147年9月30日)生于藩邸宮中〔光宗把這天定為重明節(jié)〕,屬相兔。光宗于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1189年2月18日)—紹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當政共計6年,年號紹熙:紹熙元年正月一日(1190年2月7日)—紹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年號使用5年。慶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號圣安壽仁皇帝。慶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壽康宮,享年54歲,后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廟號光宗,謚號憲仁圣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人物事跡
宋光宗趙惇為宋孝宗第三子,為孝宗原配郭氏所生。郭氏出身名門,為宋真宗郭皇后外家的六世孫。郭氏在宋孝宗繼位前病死,后被追封為皇后。郭氏共生四子:長子趙愭,封鄧王;次子趙愷,封慶王;三子趙惇,開始封為恭王,也就是后來的宋光宗;第四子早夭。宋孝宗先立長子趙愭為太子,但不久后趙愭病死。按照順序,太子位應該輪到次子趙愷。但宋孝宗更偏愛三子趙惇,認為趙惇“英武類己”,而次子趙愷過于寬厚仁慈,其實就是嫌趙愷窩囊軟弱,趙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幸運地立為太子。
趙惇當上太子后,開始尚對宋孝宗畢恭畢敬,但他并非真心對父皇謙恭,不過是為了保住儲君之位而被迫做出來的表面文章。這樣表面的文章做得久了,難免會有所厭煩。過了四十歲以后,趙惇已經(jīng)當了十幾年的太子,便開始有意無意地暗示宋孝宗早日傳位。有一天,趙惇故意對宋孝宗說:“我的胡須已經(jīng)開始白了,有人特地給我送來了染胡須的藥,不過我沒有用。”這弦外之音就是你兒子都已經(jīng)一把白胡子了,該過過當皇帝的癮了。宋孝宗自然明白兒子的心意,卻故作不明白,嚴肅地回答道:“白胡須有什么不好?剛好可以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p>
趙惇碰了釘子后,不敢再公然試探,轉而討好太皇太后吳氏(宋高宗皇后),想靠太皇太后的力量來取得皇位。吳太后也明白趙惇的心意,曾經(jīng)向宋孝宗暗示過,但宋孝宗卻說太子還需要歷練。這一系列的事件,在趙惇心中留下重重的陰影,從而直接導致他開始疑懼自己的親生父親。
...查看更多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中國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孝宗時被封為嘉王、平陽王。宋光宗登基后,趙擴被立為太子。紹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趙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宋寧宗在位30年,享年55歲。其統(tǒng)治期間內,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還恢復了理學地位。去世后謚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生平
宋寧宗趙擴,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光宗和李皇后第二子,乾道四年戊子年十月十九日〔一說十八日〕丙午(1168年11月19日)出生于恭王府邸〔寧宗把這天定為“天祐節(jié)”,后又改為“瑞慶節(jié)”〕,屬相鼠。原先,李皇后夢見一個大太陽墜落到庭院里,用手承接它,從而懷孕有娠;直到寧宗出生當天夜晚,祥光繞室。寧宗于紹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1224年9月17日)在位,當政共計31年,年號慶元:慶元元年正月一日(1195年2月12日)—嘉泰元年正月一日(1201年2月5日)、嘉泰:嘉泰元年正月一日(1201年2月5日)—開禧元年正月一日(1205年1月22日)、開禧:開禧元年正月一日(1205年1月22日)—嘉定元年正月一日(1208年1月19日)、嘉定:嘉定元年正月一日(1208年1月19日)—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1224年9月17日),年號使用30年。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丁酉(1224年9月17日)寧宗崩殂于福寧殿,享年57歲,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二十八日己丑,上廟號寧宗,謚號仁文哲武恭孝皇帝;三月十三日癸酉,葬寧宗于永茂陵(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寶慶三年(1228年)九月,加謚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寧宗生於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丙午,五年(1169年)五月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陽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為太子,不久繼位。宋寧宗繼位時,其父宋光宗尚在,改太上皇,名義上宋光宗禪位給宋寧宗,實際上是趙汝愚、趙彥逾、葉適、徐誼等朝臣以宋光宗無法執(zhí)喪為理由,透過外戚韓侂胄從中連絡,獲得高宗吳皇后支持所造成的宮廷政變,逼迫宋光宗讓位。
宋寧宗繼位後,宗室宰相趙汝愚與外戚韓侂胄不和,兩者互相爭斗。最後韓侂胄使用「宗室不得為宰執(zhí)」的祖宗家法,讓宋寧宗罷免了趙汝愚,并且將其所提倡的理學稱為偽學,對理學家造成了打擊,造成慶元黨禁。這個政策一直維持到1202年,韓侂胄後悔和葉適建言才解除禁制。韓從此成為南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地位和權力遠高出一般的宰相。
...查看更多
宋理宗趙昀,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歲。趙昀,紹興府人,宋皇室宗戚,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原名趙與莒,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駕崩后,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史稱“宋理宗”。
宋理宗(1205年出生,1264年逝世于臨安),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時間是從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早期很少理會政事,登基后將所有國家事物都交給史彌遠,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開始親政。1234年南宋聯(lián)蒙古國滅金。理宗崇拜理學[1],對政治不感興趣,將國家大事交給他的丞相處理,先后有吳潛、丁大全、賈似道等。
1259年,蒙古攻鄂州,右丞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1264年逝世于臨安。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個親戚,他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他的前任宋寧宗死后,宰相史彌遠矯詔廢太子趙弘,立貴誠,即為宋理宗。
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采取了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zhí)政后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lián)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
理宗死后的謚號是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廟號定為理宗,原因就在于他對程朱理學的推崇,他是理學官學化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位君主,其廟號可謂實至名歸。
理宗病重時,曾下詔,征求全國名醫(yī)為自己治病,但無人應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會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過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幾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個叫楊璉真珈的僧人盜發(fā),理宗的尸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未腐爛,盜墓者便將其尸體從陵墓中脫出,倒懸于陵前樹林中以瀝取水銀。隨后將理宗頭顱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統(tǒng)治者,其軀干則被焚毀。這是宋理宗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理宗的頭顱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宮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將理宗顱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遺址,并對被毀壞的陵墓進行了修復。
宋理宗無子,立他的侄子趙禥為太子,是為宋度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 宋度宗趙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榮王趙與丙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yǎng)子,先后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歲,死后葬于永紹陵,謚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人物生平
趙禥是宋理宗親弟趙與芮的兒子。理宗兄倆就這一根獨苗,但是趙禥天生發(fā)育不良。趙禥的母親是王府中的一名小妾,因為出身微賤,總受正房夫人的欺負,發(fā)現(xiàn)懷孕后立刻被夫人逼服打胎藥,誰知胎兒沒打下來,還是出生了。因為是皇帝近親唯一的男孩,得到全府上下人的保護,無奈已中藥毒,天生體弱,手足發(fā)軟,很晚才會走路,七歲才會說話,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理宗為他配備了良師,精心教導,仍不能使他開竅,常常把皇帝氣得發(fā)昏。左丞相吳潛不同意讓這個弱智兒為大宋天下的繼承人,請求另選宗室子弟,可理宗是史彌遠從民間選來的,本來就和宋宗室沒多大關系,當然不愿意。賈似道乘機進讒言,將吳潛貶往外地,別人更不敢多言了。
人物介紹
度宗即位后,孱弱無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独m(xù)資治通鑒·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嬪妾進御,晨詣合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馀人?!边@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后還是這樣。根據(jù)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合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jiān)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趙禥剛當了皇帝時,有一天到合門前謝恩的宮妃有30余名。即位后,連批答公文也交給四個最得寵的女人執(zhí)掌,號稱春夏秋冬四夫人。封賈似道為太師,倍加寵信,將朝政統(tǒng)統(tǒng)委托給他。賈似道見度宗比理宗還要昏庸,就更專橫跋扈,目無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辭官相要挾,度宗唯恐他不辭而別,總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著眼淚挽留他。特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許他三日一朝。后來放寬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總要離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為他在西湖葛嶺建筑了絕精美的住宅。賈似道大肆淫亂,至使朝政昏暗。
而忽必烈奪得蒙古汗位,穩(wěn)定內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區(qū),并沿漢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圍襄陽,1269年又圍攻樊城。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圍攻了三年,形勢十分危急。后來,度宗知道了,追問賈似道。賈似道仍然隱瞞真相,說:“蒙古兵已經(jīng)退去,這是誰造的謠?”度宗回答是一個宮女告訴他的,賈似道就將那宮女殺了。如此腐朽的統(tǒng)治,使宋朝處于滅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同年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獻城投降。消息傳來,賈似道假裝率軍出征,膽小無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賈似道,不讓他出征。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過度,死于臨安宮中的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顯繼位。
人物軼事
一天,正要舉行祭祀大禮,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管皇帝馬車的官正是度宗寵愛的胡貴嬪的父親胡顯祖,胡顯祖建議乘小車回宮,度宗不敢輕舉妄動,說:“先問問賈丞相吧!”胡顯祖急于回宮,哄皇帝說:“丞相已經(jīng)答應了?!被实郾愦掖一貙m。過一會,雨過天晴,賈似道以為皇帝再來主持典禮,才知皇帝已經(jīng)回宮,頓時大發(fā)雷霆:“我身為大禮使,連陛下的舉動都不得預知,不干了!”當即裝模作樣走出京城?;实劭嗲髱兹眨Z相仍不理睬,只得將胡顯祖罷官,流著淚把胡貴嬪送到廟里罰作尼姑,賈似道這才滿意歸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 宋恭帝趙隰(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wèi)上將軍等,諡號恭皇帝,無廟號(一說廟號恭宗)。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趙隰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年號德佑。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
當時蒙古的元朝大軍己得中國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權之后,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進發(fā)。謝太后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在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游諸州。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zhàn)大敗,不久,謝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國人民的壓迫下不得不殺死賈似道,不過為時晚矣,宋朝已壽終臨寢,滅亡的形勢已經(jīng)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軍己經(jīng)占領了江東(今日的江蘇省)大半的領土。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趙隰出城向元軍投降。后來南宋殘余勢力在福建、廣東抗元,最后在1279年,南宋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元軍逼的走投無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終于還是滅亡了。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為瀛國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賞給19歲的趙隰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當僧人。于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翻譯了不少佛教經(jīng)文。
后來,也就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隰知曉自己從前身份,便寫道: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這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趙對當年元朝政府無理進攻南宋的譴責,因而觸犯了文字獄。后來被元朝皇帝發(fā)現(xiàn),大怒,遂下令賜死趙隰,死時享年53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 宋端宗趙昰(公元1269-1278年),南宋第八位皇帝,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
人物簡介
宋端宗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音同“夏”古代人名用字),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歲,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趙昰和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由國舅楊亮節(jié)等護衛(wèi),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zhàn)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shù)厝嗣裆醺衅涠?,元軍占領福州時,當?shù)厝嗣袼鞂⑵缴介w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杰。當?shù)靥┥綄m便塑這些神像,實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xiàn)存完好)。
趙昰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張世杰護衛(wèi)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xiàn)存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龍舟」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嶼山)。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據(jù)宋王臺公園《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載,昰、昺二帝南逃期間,「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龍城區(qū),人稱「金夫人墓」,後來在該址興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