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秋良 文:張煒東 很多年以前,看過一本《夜砸報國寮》的連環(huán)畫,說的是日本侵占遼寧北票期間,煤礦“特殊工人”,奮起反抗,砸碎牢籠,沖出了“報國寮”,投奔解放區(qū)的故事。那感人的畫面至今仍在歷歷在目。 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今天的北票臺吉。 1933年2月,日軍侵占北票縣城。從此,北票煤礦淪陷為殖民地,長期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廣大勞工飽嘗了被迫害、盤剝、壓榨的奴役。 1937年,日本侵略者成立了臺吉開發(fā)事務所(新建坑口投產后改為臺吉采炭所)。面對瘋狂的“人肉開采”,廣大礦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了罷工、制造事故、破壞工具、暴動等多種形式的抗日斗爭,這里既有普通的礦工,也有“特殊工人”中的共產黨員韓樹琪、劉三、冀中軍區(qū)《前進報》編輯董德康、18團排長王福榮、河北易縣公安局長劉堤,還有地下黨員劉永春、劉永生等,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革命斗爭的詩篇。 解放后,臺吉礦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74年5月20日,我國自行設計、由北票煤礦人自己施工的采煤豎井建成投產,為我國建設深部礦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采煤豎井井口標高1723米,主井垂深924.1米,副井垂深893.3米,設計能力年產75萬噸,號稱“亞洲第一千米豎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由于煤炭資源枯竭,臺吉礦于2002年4月22日關井。雖然輝煌不再,但臺吉人并沒有自暴自棄,煤礦工人身上特有的樂觀、豁達和進取精神引領著他們開始了新的創(chuàng)業(yè)。特別是隨著棚戶區(qū)改造工程的實施,他們正在告別低矮陰暗的棚戶區(qū),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樓。 如今,雄偉壯觀的金河大橋、寬闊平坦的臺吉大街,還有那一棟棟鱗次櫛比的高樓,構成了一幅新臺吉美輪美奐的時代畫卷。 一個融北票傳統(tǒng)文化和煤城特色于一體的新臺吉漸行漸近。 投產于1974年5月20日,關閉于2002年4月22日,歷時28年的臺吉“亞洲第一千米豎井”。 臺吉千米豎井大事記 遠方矸子山是臺吉除千米豎井外的第二大標志物 2011年6月拍攝到的正在運行的運煤車 登矸子山,礦區(qū)盡收眼底。 2011年6月結識了劉俊峰老人,感謝他為我后期的拍攝充當向導。 2011年6月拍攝到的貿易市場 劉俊峰老人和他的鄰居們 廣場玩耍的兒童 兩位煤礦退休的老人 劉俊峰老人為我介紹三、四工區(qū)之間的這條河。 建于1935年的日本人俱樂部 俱樂部內景 這里曾經是日本人的神社,據劉俊峰老人講日偽時期中國人路過這兒必須鞠躬。 神社早已不在,僅余這個叫不上名來的建筑。 當年日本人的礦區(qū)警務系 日本人在鐵道門設的炮樓 日本人建在警務系大墻外的炮樓 日本人設在礦區(qū)西南角的炮樓 登高拍攝“報國寮”勞工房 日偽時期臺吉礦礦長日本人淺井的別墅 這里曾是日偽時期日本人的配給所 2011年6月,矸子山俯瞰礦區(qū)密密匝匝的那片老舊民居。 2011年6月開始,我用了半年的時間拍攝北票臺吉礦區(qū),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其中包括日偽時期死難礦工紀念館和當時的日本人建筑,那是8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掠奪北票優(yōu)質煤炭資源,殘酷壓榨礦工乃至剝奪無辜礦工生命的真實見證。
|
|
來自: 昵稱33542116 > 《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