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道路工程設計更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一味的放寬道路紅線、增加車道數等手段卻往往導致街道慢行體驗、城區(qū)活力、風貌保護等方面的品質下降。在城市街道設計與建設中更注重人的需求這一理念的轉變,已成為近年來中央與地方規(guī)劃建設領域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自2015年年初開始推進《上海街道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的編制工作,并在近日已正式發(fā)布,明確了以人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增加慢行網絡密度,完善相關服務設施,強調城市街道作為公共活動空間和交通出行的多重功能屬性,創(chuàng)造多方式平衡、安全、便捷的城市出行環(huán)境等一系列街道設計理念與要求。 圖1:《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封面 與此同時,虹口區(qū)著名的歷史道路天潼路也將在年底迎來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建設。上海市規(guī)劃院生態(tài)景觀分院及時參與,以《導則》為依據,針對天潼路兩側建筑界面之間的街道空間優(yōu)化、深化設計方案,并且從項目建設組織流程、規(guī)劃設計內容與深度、實施工作機制、后期運營維護等方面形成一套與道路工程設計緊密結合的工作理念與管理辦法。 1天潼路概況天潼路在上海灘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北外灘風貌區(qū)的重要組成。起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筑,名東唐家弄,由唐家弄衍生,別名順大弄。民國19年(1930年)以浙江寧波天童(也寫作潼)命名。整體格局形成于民國19年(1930年)。道路線型受蘇州河影響而彎曲。歷史上海外影業(yè)辦公、郵政業(yè)、醫(yī)院、酒店業(yè)等業(yè)態(tài)匯聚、也曾一度云集了當時的摩登人群。 圖2:郵政總局大樓 圖3:天潼路歷史照片 本次設計路段為河南北路~吳淞路段,全長704米。規(guī)劃中為交通次干道。在這一不長的路段中就有不少聞名遐邇的歷史建筑,如始建于1924年的郵政總局大樓、1934年啟用的新亞大酒店、1935年竣工的河濱大樓等。該路段縱向也連接了虹口區(qū)知名的商業(yè)路段,如四川北路商業(yè)街、七浦路服飾市場、乍浦路美食街等。 圖4:設計范圍 天潼路與上海市中心許多歷史道路一樣存在著例如新舊建筑風貌不協調、步行通行寬度不夠、街道界面風貌缺少整體景觀塑造、街面設施管理維護不善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僅通過傳統(tǒng)的道路拓寬整治工程是無法徹底根治的。隨著上海轉型發(fā)展,以及城市更新的腳步日益加快,本路段兩側老舊的石庫門小區(qū)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正在建設的有廣田108商業(yè)廣場、蘇寧寶麗嘉商業(yè)綜合體、中美信托大廈等三個項目。隨之而來也產生了街道現狀與實際功能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圖5:現狀照片 2設計思路首先我們的設計應當更加全面的關注人的需求,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其次在設計范圍上應拓展到道路沿街界面的街道空間范疇。而設計的內容也應當拓展到街道的整體空間環(huán)境,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對市政設施、景觀環(huán)境、沿街建筑、歷史風貌等要素進行有機整合。最后設計需要重視提升街道的場所功能、促進街區(qū)活力營造、提升環(huán)境品質。 圖6:街道斷面示意 《導則》提出安全、綠色、活力、智慧作為價值導向,將貫穿整個規(guī)劃、設計、建設、管理與維護等相關工作。安全為行人車輛各行其道、有序交匯、安寧共享,保障交通參與者人身安全,交通活動順利進行,是前提條件。綠色為倡導綠色低碳,鼓勵綠色出行,增進居民健康,促進人工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存,是基本需求?;盍樘峁╅_放、舒適、易達的空間環(huán)境體驗,增進市民交往交流,提升社區(qū)生活體驗,是高品質的需求。智慧是整合街道設施進行智能改造,提供智行協助、安全維護、生活便捷、環(huán)境智理服務,是提升手段。 圖7:設計導向 對應到天潼路上,由于道路改建工程在工程進度、難度、預算上的實際問題,本次提升方案需要本著近期以微改造為主要原則,通過合理設計實現少投入、見效快、收益大的實際成效。同時也要從持續(xù)更新的角度提出遠景目標。 3系統(tǒng)性問題與解決思路通過現場調研、走訪,網絡問卷等形式,我們匯總了現狀的各種沖突與矛盾點,同時梳理出四個系統(tǒng)性方面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1)慢行體驗 在步行環(huán)境上,本路段存在人行道鋪裝不平整,鋪裝新老混用多,且損壞嚴重區(qū)域未及時修復。行人不得不選擇更為平整的非機動車道行走,帶來安全隱患。 圖8:慢行現狀問題 同時除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外,其余人行道均未設置盲道。河南北路-江西北路這一六車道路段,步行過街寬度超過25米,路中未設置安全島,帶來弱勢人群過街不便。 機動車違章占用非機動車道停放現象嚴重,非機動車行駛安全問題多。 出行的安全隱患是影響目前天潼路慢行環(huán)境的首要問題。 設計除了完善地面鋪裝外,還通過人行流量預測等方法對各路段行人所需實際步行寬度進行計算。重點保障地鐵站附近步行道寬度在3.5米以上。對于歷史建筑步行道難以拓寬處也可通過梳理設施空間來保障至少1.5米的通過寬度。 圖9:步行通道寬度示意 為改善弱勢人群步行環(huán)境,設計將完善全路段盲道系統(tǒng)。并通過增加安全島、縮小交叉口路緣石轉彎半徑,來減小過街實際距離,增加步行安全性;通過抬高支路過街步行區(qū)域標高,并采用與人行道相同鋪裝來增加過街的舒適度。 圖10:步行安全策略 設計又通過對非機動車道涂色警示以及增加局部路段的機非隔離設施,來更好的警示與限定非機動車道路權。合理布局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將非機動車道抬高與停車區(qū)域共面,步行區(qū)域與停車區(qū)域通過綠籬分隔,使慢行出行更便捷和安全。 圖11:非機動車道及停車做法示意 (2)景觀塑造 天潼路沿線并未有整體的景觀設計。沿街建筑退界寬窄不一,變化大。行道樹全路段僅有29棵,且未連續(xù)布置。整個街道空間難以給行人連續(xù)整體的感受。 現狀雖然有開放空間,但未進行景觀視線與節(jié)點塑造,無法給人留下良好印象。 圖12:建筑退界分析圖 圖13:現狀綠化分析圖 景觀設計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空間的連續(xù)性。設計策略為完善行道樹系統(tǒng),形成在高度、色彩和種植搭配上統(tǒng)一、和諧的綠色線形空間。塑造第一界面的法國梧桐林蔭帶,在退界較深區(qū)域塑造第二層以色葉喬木、花卉、景觀小品為主的綠色界面,來彌補因界面退后過多產生的不連續(xù)的空間感受。 圖14:景觀界面策略 針對天潼路沿線特色建筑與特色商業(yè)街道多的優(yōu)點,設計中提煉出郵政文化、服飾文化、美食文化三個特色主題。并通過梳理開放空間,分析景觀視線,合理選擇與塑造節(jié)點空間的景觀環(huán)境,使提升街道活力成為可能。 圖15:景觀空間結構分析 (3)風貌保護 天潼路現狀建筑風格多樣,主要以歐式、石庫門、現代風格為主。由于沿街立面的風格、色彩、材質、存在視覺沖突,不協調,天潼路作為歷史道路的整體風貌給人不連續(xù)的印象。 圖16:現狀建筑風貌分析 現狀沿街建筑底層多為商業(yè)店面,店鋪面貌形式多樣、店招風格繁雜不協調,易給人老舊、雜亂等不良感觸。 圖17:現狀建筑底層風貌 本次設計以傳承天潼路歷史風貌、復興街道特色為目標。通過采集歷史建筑色彩與細部元素特征,對新建建筑沿街立面元素提出協調要求。重點提升區(qū)域由行人最大視角確定,調整內容包括立面裝飾細部、色彩、材質、窗框、雨蓬等立面元素。協調后的街道整體色彩將以褐色系為主,輔以灰色、米色的細部裝飾色。 圖18:建筑界面提升設計 設計中對街道底層商業(yè)櫥窗、店招、廣告、立面材質等提出風格要求,力求新老界面能統(tǒng)一和諧。同時對歷史建筑立面空調、衣架等設施提出了整治方案。 (4)智慧管理 現狀電力、電信等市政柱桿過多、密度高。占用了本不寬裕的人行道空間。且街道上空密布電車電纜、電力、電信等飛線,有如黑色“蛛網”,給人壓抑的感受。 圖19:現狀路面設施情況 與此相反,街道上缺少諸如垃圾桶、書報亭、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夜間燈光照明覆蓋度不夠。給行人造成很多不便。 而步行通道上常見非機動車隨意停放,路面鋪裝、花壇破損等的現象也暴露出街道的維護管理不善。 通過電力線地埋、以及多桿合一等手段可以為街道設施帶瘦身。在完善必要服務設施的同時,還可以對各類設施進行美化、智能化升級,提升服務品質。 圖20:桿柱設施布局圖 在日常管理上通過引入智能化監(jiān)控管理機制,構建公眾一同參與的管理平臺。使街道的管理與周邊的社區(qū)居民、白領上班族等各類人群間的互動關系增強,更好的發(fā)揮公眾的積極性,更有效和及時的解決日常產生各種新問題。 4節(jié)點設計除了系統(tǒng)上的問題,天潼路在近期建設中還存在以下四個矛盾焦點。 (1)地鐵站出入人流與步行通道過窄的矛盾 地鐵10號線與12號線的換乘站點位于天潼路與河南北路交叉口地下,在地面南北兩側各設置了1處出入口。另根據天潼路地鐵站樞紐步行出入人流量統(tǒng)計,工作日全天人流量38716人,高峰小時3366人。實際高峰時段兩個出入口自西向東人流量為14-20人/分鐘。就現狀1.5米寬的人行道而言已經很難滿足高峰人流通行順暢的要求。調查發(fā)現有進2成的行人選擇非機動車道步行。 目前路段內距離地鐵站500米范圍內,廣田108廣場、蘇寧寶麗嘉綜合體主體建筑已經落成,開業(yè)在即,中美信托大樓也即將拔地而起。這三個新建地塊將提供總量30萬的商業(yè)與辦公面積。屆時天潼路地鐵站將迎來高峰時段人流量倍數增長。要解決這一沖突,提供更寬的步行道是最好的解決策略。 通過交通測算與評估,該節(jié)點現狀六車道(3進3出)的路面寬度可以收窄至五車道。利用一個車道的寬度可使兩側的步行道增加到寬3.5米,有效地提高人流的通過率。同時,通過對兩側用地內沿街綠化進行改造,可有效地分解出入建筑活動人群與通過性人群,更好的疏散高峰時段大量人流。 圖21:河南北路交叉口平面布局調整方案 圖22: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總平面 圖23: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效果圖 (2)保護建筑路段空間不足與次干道功能的矛盾 天潼路(崇明之路-四川北路)段這短短的120米,由于兩側為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和新亞飯店兩處上海歷史保護建筑。建筑之間距離僅為17.5~18.5m?,F狀為雙向兩車道加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的斷面形式,在功能上無法滿足天潼路次干道的通行需求。而該路段規(guī)劃紅線32米,但歷史保護建筑沒有條件平移或搬遷,因此該段道路紅線無法實施。 圖24:崇明支路—四川北路段現狀 調整方案提出合理利用有限路面資源,分時管理的策略。提出了兩種備選方案。提高高峰時段的通行能力。 方案一,通過在高峰時段禁止非機動車道通行,將12.5米的路面劃分為雙向四車道。該方案優(yōu)點在于機動車雙向通行能力均大幅增強,缺點則是非機動車需要繞行,且分時管理難度大。 方案二,將非機動車道壓縮至1.5米,機動車道增至3條。其中中間設置3.5米的分時變向車道,以應對各時段不同的通行需求。該方案相對方案一來說實施可能更大,且便于管理。 圖25:崇明支路—四川北路段斷面圖 (3)新建綠地功能業(yè)態(tài)與周邊人群需求的矛盾 天潼路(江西北路-崇明支路)北側地塊為順和里舊石庫門里弄社區(qū)。在規(guī)劃中該地塊共3637平方米將作為公園綠地建設。增加區(qū)域綠地面積無疑是好事,且周邊1公里范圍內缺少綠地。而拆除所有里弄建筑僅僅只建綠地,相對市中心高昂的土地成本來說無疑顯得不夠經濟。 對于此類城市更新節(jié)點,我們本著土地集約化開發(fā)利用的原則,希望在建設時能附加更多使用者的需求進去。在分析和調研的基礎上可以得出該區(qū)域缺少為周邊商務、辦公人群服務的早餐點、輕餐飲、戶外休閑場地,而周邊社區(qū)居民也沒有室外健身、社交等活動的空間。 因此方案中將保留一處里弄建筑,與地下空間一起進行立體開發(fā)。該保留建筑改造升級,可提供公共服務建筑,可提供健身、餐飲、文化活動等空間。地下提供2層停車庫,緩解周邊社會車輛停車難的問題。在景觀設計上將挖掘里弄文化元素,通過地面鋪裝、景觀小品、景墻雕塑的特色設計來延續(xù)場地的歷史記憶。 圖26:崇明支路—四川北路節(jié)點綠地總平面圖 圖27:崇明支路—四川北路節(jié)點綠地意向圖 (4)半公共空間與街道空間脫離的問題 天潼路(四川北路-乍浦路)段,北側的108商務廣場和南側的蘇寧寶麗嘉綜合體正在建設中。就已有景觀方案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為滿足綠化率指標,綠地沿道路紅線連續(xù)布置,與街道空間銜接不夠。 將地下空間采光、風機置于沿街道空間、產生消極景觀界面。 建筑退紅線空間與人行道缺乏銜接設計,對出入口區(qū)域缺少必要的景觀處理。 建筑高度與步行間寬度比值過大,易使行人產生壓抑感。 圖28:四川北路-乍浦路段南北兩側地塊原方案 針對以上問題,方案重點將一體化打造建筑退界空間與人行道空間,做到景觀設計無縫銜接。并提出將高層建筑側的消防登高面與街角空間結合,有效利用地塊內的半公共空間,塑造街道活力節(jié)點。方案提出將人行道向地塊內原綠化空間偏移的設計手法,使人行道兩側均有綠化帶,形成林蔭空間,同時也做到了區(qū)域性的綠地平衡。 圖29:四川北路-乍浦路段總平面圖 對于沿街立面尺度壓抑問題,方案建議對原建筑立面底層增加連續(xù)懸挑雨蓬、在裙房區(qū)域設計立體綠化,從而增加人視點立面空間層次,屏蔽過高建筑尺度影響。 在建筑物出入口空間應當著力進行景觀設計,通過綠植色彩與層次上的巧妙組合,結合郵政文化近人尺度雕塑,來展現天潼路歷史風貌主題。沿步行道布局文化主題的雕塑、小品、景墻結合綠化不僅起到美觀作用,也能對地下空間露出地表的設備房遮擋,延續(xù)主要步行區(qū)域的空間感受。 5結語隨著《導則》的正式發(fā)布,街道環(huán)境改善的要求與日俱增,如何更好的落實《導則》的理念到具體的建設項目中去,這將成為近期《導則》推廣的重點工作。希望通過天潼路的試點能為其他類似街道的提升設計帶來示范和借鑒作用。 本期內容由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生態(tài)和園林景觀設計分院(生態(tài)和園林景觀設計研究中心)蔡光宇供稿。
|
|
來自: Eleanoryin > 《Urban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