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一
哥們愛看萊昂納多。今天他網(wǎng)上和別人吵了一架,吵架原因是萊昂納多到底有沒有資格拿奧斯卡。吵了兩個小時,結果就是不得不晚上加班完成任務。
夜宵吃飯找我吐槽,倒不是吐槽奧斯卡和對立影迷,而是覺得自己好沒用,因為他覺得自己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爭論上,卻把正事耽誤了。
哥們自問自答:“奇函,你說我是不是賤?也是我沒啥大事做,要是一分鐘幾百萬,真沒時間為了這點事花費一下午。”
聽某哲學系女老師講課,討論到女孩為什么不能做純家庭主婦。在她看來,經(jīng)濟獨立性,性別自尊等等倒不是最大的原因,她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女人不能與社會脫節(jié)”。
女人一旦與社會脫節(jié),“你的世界就只有那個房子和那個男人”,這樣很多“雞毛蒜皮”小事你都會覺得是大事,于是乎會因為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和丈夫吵起來,因為你的注意力范圍內(nèi)沒有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基本的社會交流和工作任務,可以轉移上去。
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就是一個畢業(yè)了幾年的女孩因為叫的牛肉面里面的肉少和老板爭執(zhí)起來。結果哭了。哭的原因不是因為牛肉的多少,而是如她所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女孩畢業(yè)之后打拼幾年,誰想畢業(yè)之后還在因為碗里的幾塊牛肉和別人爭執(zhí),細細想來,如果她單位時間價值夠高,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她是不會將精力放在討價還價上的。她的那兩排淚,是對自己現(xiàn)在狀態(tài)和過往經(jīng)歷的一種否定和哭訴。
經(jīng)濟學有個概念,叫“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簡單打個比方,比方說你就一百塊錢,能吃一頓飯,也能看一場電影,你去看電影了,你的機會成本就是這頓飯。又如,你周末兩天可以用來打Dota,也可以用來看《論語》,你去看《論語》了,打Dota及其快樂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換句話說,我做的事情價值多少,是由我放棄的事情反映出來的,而我放棄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價值反映的。同樣的資源你怎么分,同樣的抉擇你怎么選,將一個人的層次或者說特質(zhì)表露無疑。
在你實際行動的詮釋下,一切的言語都是很蒼白無力的: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值什么。
如果你為了一塊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倆的友誼和你的好朋友就值這塊糖;
如果你為了電影票錢和女朋友斤斤計較導致分開,你倆的愛情和你的愛人就值這幾百塊錢;
如果你因為一個廉價花瓶碎了,打得孩子再也不敢自由玩耍,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值這個花瓶;
如果你因為幾次加班,就跟領導上司大發(fā)脾氣吵得不可開交,你的前途也就值這幾次加班費。
做什么價碼的事,就是什么價碼的人;為了什么價碼的人和事慪氣或執(zhí)拗,就配什么價碼的苦難和榮耀。
每個人時間就這么多,精力就這么少,你分給價值low的事,為了價值low的事來回折騰,只能說對你而言沒有更有價值的事情投入精力,或者干脆你就是個價值low的人。
蔣先生不親自砍人,掃地僧不參與武林,東方不敗不會跟陸大有交手,火影鳴人不會跟飛段有太多的較量??匆粋€人高低,就看他為什么動怒,愿意跟誰交手,就足夠了。
跟low人吵架,不僅僅讓人分不清誰是low人,更容易讓你停留在跟low人一個層次;為爛事操心,不僅僅是對我們精力的一種浪費,更悲慘在這會麻痹神經(jīng),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生活常態(tài),并最終成為常態(tài)。
這懊惱且恥辱是具有傳承性的。因為,我們的孩子會繼續(xù)跟我們憎惡的人的孩子在一個層次折騰,我們的孩子會繼續(xù)耗費精力和時間熬在我們憎惡的事物上。
我們不想成為我們鄙視的人或者事的奴隸,不再后悔我當時怎么會在“這種事情”和“這種人”上耗費如此時間和精力,最靠譜的擺脫手段或許就是抓緊找一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去做。
與其跟一幫自己想想都惡心的人或者事吵來吵去,折騰來折騰去,還不如通過努力來讓那些惡心的人和事沒有資格和機會出現(xiàn)在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