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今天要安利一部特別的電影—— 同志片。 《尋:電影版》 Looking: The Movie 它的特別不在同志。 大多同志片,少不了脫衣賣肉,滿是噱頭。
但《尋:電影版》的特別卻在于——特別保守。 全片80分鐘,只有一場床戲,1分鐘不到。 這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意料之中。 因為,這是它的血統(tǒng)。 《尋:電影版》是同名美劇《尋》的結局篇。 HBO出品,一共兩季。全劇圍繞三個中年GAY友的日常生活展開。 主角1:帕特里克,電玩設計師,29歲。 主角2:奧古斯丁,藝術家助理,31歲。 主角3:多姆,餐廳侍應,39歲。 頂著出格的同志題材,但該劇情節(jié)推進緩慢,缺少戲劇沖突,顯然不對大眾胃口。 收視率一路走低,第二季僅0.09,在所有HBO劇集中排倒二。 最終,免不了被砍。 于是跟許多被砍美劇一樣,一部電影版為這個故事畫下句號。 但,與收視率成反比的—— 是口碑。 爛番茄兩季保持89%的新鮮度。 甚至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俘獲一大批忠實粉絲。 當聽到被砍消息后,國人還翻墻推特@導演,央求他不要拋棄熱愛這部劇的觀眾們。 導演看到后,表示很懵逼。 可惜,被砍已成定局,導演回饋中國粉絲的方法——只有在電影版片頭中,讓三個男主在一家中國餐廳吃飯。 仔細看,他們喝的還是青島啤酒。 哈哈哈,這很用心。 為什么這部看似平淡的劇,會收獲如此多的好評? 真實是它的靈魂。 導演安德魯·海格,來自英國,本人就是同性戀。 他的成名作就是一部經典的同性電影——《周末時光》。 當時,為了作品能呈現最真實的情感,安德魯在選角時明確要求—— 參與試鏡的演員有一個禮拜的排練時間,唯一的標準,看演員在鏡頭前的反應是否自然。 初級的演技是模仿,高級的演技,是反應。 最后,湯姆·庫倫和克里斯·鈕能順利入選,就是因為第一次搭檔就擦出默契的火花。 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是導演一直堅持的第二原則。 確定拍電視劇時,他也說: 它對我來說,就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一部電視劇。 現在拍成電影也一樣。 故事主角帕特里克,他再次回到舊金山,參加另一個主角奧古斯丁的婚禮。 舊金山是美國同性戀人群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全球最著名的LGBT游行——同志驕傲大游行(Gay Pride Parade)每年都在這里舉辦。 導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出這座城市里同性戀人群最真實的一面。 在許多異性戀看來,同性戀人群總是很想結婚。 所以他們不停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 就像電影中的Doris說的—— 婚姻是給你們基佬準備的 你們這些可憐的混蛋結婚去吧 其實,并不。 與異性戀一樣,同性戀也會有“婚前焦慮”。 片中,奧古斯丁決定和他的男友艾迪結婚。 但婚前,兩人都緊張得要命。 奧古斯丁喊來帕特里克陪自己聊天,訴說自己婚前糟糕的人生。 胖胖的艾迪更可愛,一到教堂就憋不住“尿遁”。 事實上,對待婚姻,同性可能比異性戀更慎重。 教堂里,這對新人遇到了另一組同性家庭—— 在一起了45年,才決定步入婚姻。
因為是這個世界的少數,容易感受到額外的敵意,所以,同性戀可能更傾向有保留地暴露自己。 不管是性取向,還是生活,內心。 體現在擇偶,就是不可抑制的猶疑。 主角帕特里克就是如此。 他的理想對象,用他的話說——一個高學歷的混蛋。 他先遇到溫柔的拉丁移民,理發(fā)師里奇。 但因為身份不符合他的擇偶要求,放棄。 后來,他又遇上一切如他所愿的凱文。 依然放棄。 安全感的缺失,讓他無法下定決心選擇。 最終,帕特里克會選擇誰—— 這是劇迷最關心的結局。 PK黨(帕特里克&凱文)和PR黨(帕特里克&里奇)各執(zhí)一詞,有理有據。 但許多人看完電影后,失望了。 事實上,如片名《尋》所言,導演著力的,并非塵埃落定,是左右為難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我們該看見的,并非因為帕特里克選擇了誰,是他放棄誰。 這很符合導演的尿性—— 你們最想看的,我偏偏最不在意。 你們想看床戲? 床戲恰恰是最短的,最隨意的。 老司機一眼就能看出無數漏洞。 你們想看凱文? 人氣最高的角色凱文在電影只出場了11分鐘。 慢慢等吧。 但沉下心來,你又會發(fā)現,凱文戲份,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在見凱文之前,帕特里克在夜店勾搭了一個小鮮肉。 經過不可描述的一夜后,兩人聊起天。 說起情史,他第一個提起的人就是凱文。 證明他心里最想見的,就是他。 凱文的影子無處不在。 與里奇見面時,一個6分鐘的長鏡頭——兩人在入夜的舊金山街頭邊走邊愛。 期間,帕特里克無論動作,還是說話,都與凱文對他所做所說過的很像很像。 曾經,面對凱文直勾勾的眼神—— 帕特里克不停躲閃,小手都不知道往哪放。 現在,凱文不在了,他面對著更害羞的里奇。 他的眼神,又仿佛凱文上身般坦率。 連說的話都是翻版。 就像《志明與春嬌》里的余春嬌,離開了才發(fā)現——自己變成了另一個張志明。 這種不自知的愛,往往最深。 在Sir看來,《尋》絕不僅僅是一部面向同志的電影。 就像《45周年》那段被七天毀掉的45年婚姻,安德魯·海格在《尋》做的,不過是把人的愛情推向一個貌似極端的環(huán)境,看人性怎么樣顯露出它的懦弱與勇敢。 安德魯·海格總吝嗇于提供那種強戲劇電影的刺激,但平淡不代表乏味。 相反,你會在種種剝去虛偽,纖毫畢現的情緒面前更顫栗。 《尋》中,帕特里克在見凱文之前,在電梯上偷偷整理頭發(fā)。 電梯上到最后,快步走上去。 而手指,又不自覺屈伸。 見舊情人前,內心急切又緊張的矛盾,是愛情。 當兩人分別時,凱文主動吻了上去。 嘴唇分開,但手卻不停搓著帕特里克的耳垂。 身體都轉過去,手還回來摸了一把臉。 這種無法控制的不舍,也是愛情。 當朋友在婚前想退縮,帕特里克一本正經地鼓勵對方。 而自己,卻一直都不敢向前邁出一步。 在別人面前講道理,自己卻在愛情面前輸得一塌糊涂。 這不就是我們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Sir今天要安利這部電影的原因。 好電影絕不主題先行,再天馬行空的故事,也得填充上根深蒂固的現實感。 同性題材的《尋》好就好在不把同性當作話題,就像在舊金山的教堂,男同、女同、異性戀,在同一個地方,步入婚姻,互相祝福。 要打動觀眾說白了再樸素不過—— 拋棄嘩眾取寵的噱頭,擁抱感同身受的真實。 |
|
來自: 昵稱11420642 >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