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的質(zhì)量主要在于其“陳”和“純' 涌泉:位于足前掌,艾灸此穴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有美白、滋潤皮膚的作用。由于足底皮膚易被燙傷,艾灸時要觀察溫度。如果溫度太高受不了,也可以在足底墊上一層布保護皮膚。
雖然現(xiàn)在多用艾灸盒,可以減少燙傷人的機會,但并不能完全避免燙傷皮膚。在艾灸時人們要時刻注意溫度,如果確實忍受不了,可以換個部位進行艾灸。每次時間為15至20分鐘,時間過長或次數(shù)過多,會出現(xiàn)上火、發(fā)熱、皮膚瘙癢等。如果不小心將皮膚燙出水皰,不要將水皰弄破,以免皮膚感染。可以讓水皰的液體自行吸收,或者到醫(yī)院進行處理。
做法:把炒菜的鍋燒熱、關(guān)火,把花椒放進去,不斷翻滾,直到鍋底的熱量把花椒烤干為止,然后放進用砸蒜的蒜臼子,把桂圓肉撕碎也一起放進去。拿砸蒜的錘子使勁攪合,把桂圓肉和花椒面均勻混合在一起,如果比較干,就少加幾滴涼白開水,最后再加一小撮艾絨,攪均勻。中間如果干燥還可以添加幾滴涼白開水。然后拿出來,在手里搓成丸。摳出一點就可以用了,剩下的可以放到玻璃瓶里留著以后用。 用法: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放在肚臍里,能夠自然貼服不會掉,也可用創(chuàng)可貼封住,早晨起來后取出,如果皮膚沒有不適,白天也可以繼續(xù)。 功效:此方可以調(diào)理腸胃,尤其適用于手腳冰涼的人群,還可以調(diào)理宮寒、寒性便秘等。老年人用了可得長壽。本方可長期使用。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使用前先將肚臍內(nèi)消毒。 材料:艾絨、白酒 做法:將適量艾絨+白酒,和在一起搗成1厘米厚,直徑2-3厘米的圓糊餅狀,貼在穴位上。 功效:艾葉理氣逐寒,通過白酒助力,能把寒氣驅(qū)散,恢復元氣。貼在肚臍上不過十來分鐘,本來患有鼻竇炎聞不到香氣的鼻子就聞到了香味。貼在足三里和風池穴就開始發(fā)漲,接著腰眼發(fā)漲發(fā)熱,二十分鐘后全身舒服,真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注意事項:皮膚潰破或敏感的慎用; 做法:將粗鹽和艾絨在鍋內(nèi)炒熱進行初步融合(或者將艾葉精油滴灑在粗鹽中),裝入厚棉布袋中縫制成艾鹽溫灸袋。最好是雙層布,用隱形拉鏈。 功效:借助溫熱將鹽的強腎壯骨和止痛散寒功能,與艾葉的通竄力相結(jié)合更是相得益彰。具有溫通經(jīng)脈、祛風寒濕痹、行氣活血、溫煦氣血、升陽舉陷等諸多功效。 艾鹽溫灸法既保留了艾葉的功效,又避免了艾葉的煙熏味兒,尤其適合面積較大的部位,例如頸、肩和腰肌及腹部等處,直接熱敷患處(冷、痛、酸、脹等部位)即可。 注意事項:注意避免燙傷,可開始在患處和溫灸袋之間墊一層毛巾,等溫灸袋不燙的時候再直接接觸患處,再把毛巾覆蓋在溫灸袋上。 立冬后,馬上要進入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這時若能常用艾熏蒸居室,能使各種常見致病菌、病毒的數(shù)量顯著減少,從而有效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fā)生。 材料:艾條 用法:點燃一段艾條,固定在支架上或放在鐵盒里,讓艾條自己慢慢燃燒,艾熏房間20分鐘左右,在秋冬季及流感流行季節(jié)每周熏蒸1~2次。 注意事項:艾煙能殺菌,適當聞一聞艾煙對人體有諸多好處,但是煙量太大的也不好,有的人對艾煙比較敏感,聞多了會引起皮膚粘膜潮紅、中樞神經(jīng)興奮,嚴重的會導致抽搐。所以,艾熏房間時可以離開房間半小時。 艾絨140克,生姜150克,食鹽500克,食鹽炒熟,生姜和艾合炒,加少許黃酒炒,用紗布包好外敷,1日3次。(蘄春縣人民醫(yī)院主治中醫(yī)師劉恩主提供) 灸法術(shù)語也稱火補火瀉?!鹅`樞.背腧》:“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span>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盡,灼傷皮肉者為補法,有溫陽補虛的作用;如用口吹其火,使之燃速,病人不覺燙,不待其皮肉即除去艾柱者為瀉法,有祛寒散結(jié)作用。《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楊上善注:“火燒其處,正氣聚,故曰補也;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
現(xiàn)代灸療大師周楣聲先生臨證施術(shù)時將灸法分為疾徐強弱補瀉法與疾徐開闔法。 瀉火、補火 疾徐強弱法就是用口對艾炷吹氣,使氣傳及艾使其燃燒旺盛之意是疾火與強火,這種強火強刺激具有瀉的功效能使邪氣隨火氣而發(fā)散,叫瀉火; 若任其自滅是徐火與弱火,這種弱火弱刺激具有補的功效能使陽氣深入,叫補火。疾徐開闔是在艾炷自滅之后再加按壓以增強補瀉作用。 一則 不可濫用灸法 三陽病證,需少灸。即使灸,亦當壯數(shù)少些,勿貪大壯猛火之灸。 體胖之人,多屬陽虛,可稍重灸, 而體瘦之人,皮淺肉薄,多屬陰虧而木火偏旺,當少灸。 且灸火易擾動清陽,上炎為患,于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二則 灸后當戒冷飲冷食 灸后當戒冷飲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當適當溫飲,以助陰液,補灼艾傷陰之弊。 三則 戒房事數(shù)日 灸后陽事易旺,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陽動,耗損真精。當戒房事數(shù)日,以助陽氣內(nèi)斂。 四則 灸后要注意休息 不可勞累妄動,致陽氣耗損,當靜養(yǎng)數(shù)日。 五則 防灸后傷陰 或灸后傷陰,出現(xiàn)失眠心煩,或者煩躁不安。當急服黃連阿膠湯一兩付即可,藥量不必大,但取其滋陰斂降之功即可。如果灸后出現(xiàn)亡陽之象,病人驚擾狂動,起臥不安,這是因為灸火擾動太陽,導致大汗亡陽,當用仲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之意,斂降亢陽。艾灸傷陰為輕為緩,而亡陽為重為急,灸療者當加以注意。 《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旨》曰:“凡灸諸病,要持之以恒,必火足氣到始能愈” 學會艾灸,一技在手,可以自己養(yǎng)生保健,可以活人于頃刻,其功之大,孰與可比。一般來說,救急之時,藥物或者其他療法皆不如艾灸之速效。以我的經(jīng)驗,艾灸其手到病除,應手而效之功,經(jīng)常令旁觀者嘆為觀止。
而且,艾灸之功,實在是融入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時時可以取效,時時可以救急。如果都等著去醫(yī)院,病人不知要忍受多少痛苦,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急救的機會。為自己考慮,也為家人的健康考慮,我們是不是應該學點艾灸技術(shù)呢? |
|
來自: 為什么73 > 《明醫(yī)思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