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p>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strong>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焉是于之的意思,萬物歸焉就是“萬物”歸附于“道”,也包括自身天地之間的“萬物”歸附于合于道的自身,這個歸附的過程也同樣是自然而然的歸附,“萬物”各為其主,尊重萬物自身的各自的自主性,它們的歸附,是自發(fā)主動的歸附,也就談不上誰歸了誰,因為大道本自混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時的一,便可稱之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自始至終都不自命為大,不需要自己去吹噓,更不能代表別人去吹噓,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其大”。 這種“大”需要真正的自信,所以說躬身自耕,境界自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所有的應得的“好處”,是不爭自來的。但是,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中,為什么人們做不到?因為沒有那個耐心,耐不住那份寂寞。 需要說明的是: 1、我們不要用“道”這個鏡子,去照社會,照出來的都是奇丑無比的一堆東西。這是因為外面的世界太大了,我們照不全,“道”是一個圓滿的境界,我們用圓滿的境界去比照眼前的這些殘缺的東西,沒有意義。 2、我們不要用“道”這個鏡子,去照別人,照出來的別人都奇丑無比。同樣的道理,人無完人,就算是完人,我們的眼界不完整,我們照不全,“道”是一個圓滿的境界,我們用圓滿的境界去比照殘缺的部分,沒有意義。 “道”這個鏡子,只能用來照自己。雖說照出來的自己也很可能是奇丑無比,但是,我們可以改呀,哪里不對改哪里,一天一個進步,一年進步就不小了。錯再多,他也總有一個改完的時候,改完不就好了?所以,正是因為“道”有著“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這個特性,所以我們本身就擁有自覺主動的自主能力和權(quán)利,可以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向著“道”這一終極理念靠近,最終都可以達成“合于道”的境界。 所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里邊,儒、釋、道,都是提倡自救的,自覺覺他。而且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能力自救,而只有自救,才能真正的解脫。 可能有人會說:哎呀這些神仙這么壞,神仙為什么不來救我啊,我多可憐。我們的神仙就那么自私么?不像誰誰誰人家成天救人呢。 不是那么回事。要是真像我們想的那么“自私”,那些古代典籍、文化,又是誰傳下來的?我們傳承的文化里,大禹治水:大洪水來了,天人同心,救助蒼生,共度危難,什么時候拋棄過世人?只有我們世人自棄而已。 再看那些典籍經(jīng)文,哪本不是鼓勵世人切勿自棄,建立自信,勇于行學,共得正果? 反過來講,“不自為大”,就是我們所崇尚的“道”文化,也不會成天自以為大,更不會吹噓自己是宇宙真理、絕對真理,沒有那個必要。其實但凡那樣吹噓的,都是沒有自信,正是因為沒有自信,所以才需要不斷的說大話、講神跡、恐嚇、威逼、引誘、自我麻醉,來填補信念上的不足。 是不是真理,道理講清,方法說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印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