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黑人 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中講到:在現(xiàn)代社會,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如何地被吞噬——這不是政治體制的問題,而是現(xiàn)代社會工業(yè)與技術無限發(fā)展的憂慮。) 諾貝爾文學獎的遺產(chǎn)和理想 文 | 丁小村 每年10月,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的遺產(chǎn)將會被某個作家得到——這份遺產(chǎn),不光是包括金光閃閃的美元或者歐元,還代表了一百年來世界文學的理想指標。 一份簡潔而高度概括的“頒獎詞”,用來評價某個作家一輩子的文學成就——諾貝爾獎是頒給作家的,是一項終身成就獎。 對于得獎作家來說:既然你號稱世界上的頂級作家,你對文學必須負責:對文學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這意味著:你達到了過去某個作家的高度,你是現(xiàn)在作家里邊最優(yōu)秀的之一,你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有不可抹去的一筆。 這可能有些難度,所以這個世界上,此刻有千千萬萬正在書寫著的作家,能摘取桂冠的卻只能是極少數(shù)的人。 (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以寓言的方式,描寫了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回顧與憂慮) 品讀100多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濃縮到極致無非兩個詞:“理想”和“藝術”——體現(xiàn)了文學的大同標準。爭吵了一百多年,這個獎能夠繼續(xù)評下去,說明了文學界對于這個標準的認同。 “理想”——文學的終極思考依然是人類的現(xiàn)狀和前途,關照的是人類的生存處境和人類精神的永不沉落。 “藝術”——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作為一個作家,你終生孜孜以求的,是達到某種藝術的至高境界、最新境界。這是作家應有的天賦,也是作家必有的專業(yè)理想。 這兩個詞至少說明了兩個核心:文學是人文的,要具有對生命、對人生、對人類的終極精神關懷;文學也是藝術的,要體現(xiàn)形式的創(chuàng)造和藝術的創(chuàng)新。 那些無關人類精神痛癢的作品,不是理想的文學;那些只知道玩弄藝術,既不關心人類的精神現(xiàn)狀,也不關心人類生存處境的寫作者,不是優(yōu)秀的作家。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她的作品描寫了:政治制度是人類自己設計的,但專制和暴政可能變成個人甚至集體的災難。) 品讀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可以觸摸到一個世紀以來,世界上頂級作家們用文學的方式,如何地關照人類的現(xiàn)實處境和人類的未來命運。 守護人類良心,關懷人類處境,思考人類精神的走向,是優(yōu)秀作家的使命;探索文學的形式,尋求詩意的境界,創(chuàng)造文學的表現(xiàn)技巧,是作家終身所追求的技藝目標。 1、作家要守護人類良心: 這包含了人道的關懷、人性的理解——對人類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 1957年,獲獎作家:阿爾貝·加繆——“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p> 1950年,獲獎作家:帕特蘭·亞瑟·威廉·羅素——“表彰他所寫的捍衛(wèi)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2、作家要呵護并發(fā)展人文精神: 這包含了人類迄今為止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文明,它的價值部分:各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文化,人類追求幸福生活所積累的精神價值,人類為自己的命運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1984年,獲獎作家: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他的詩富于獨創(chuàng)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xiàn)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p> 1975年,獲獎作家:埃烏杰尼奧·蒙塔萊“由于他杰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里,詮釋了人類的價值?!?/p> 1969年,獲獎作家:薩繆爾·貝克特——“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 1959年,獲獎作家:薩瓦多爾·夸西莫多——“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p> 1953 溫斯頓·丘吉爾 《不需要的戰(zhàn)爭》 由于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于他那捍衛(wèi)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最近網(wǎng)上刷屏的一個新聞是:一對父母老遠趕去大學里探望自己的女兒,可沒想到女兒不但不驚喜,而且覺得父母此舉多余,這讓人寒心的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令人憂慮,讓我想起了耶利內(nèi)克(2004年諾獎得主)的代表作《鋼琴教師》:她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母女關系,讓人震撼,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里邊人與人之間無法理解的孤獨感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割裂。) 3、作家要關注人類命運、思考人類的未來。 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人類個性得到充分解放,自由度高度發(fā)揮:要組織一個高效的、和平的人類社會結構,各種政治體制的實驗和探索,已經(jīng)將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提升到極為復雜的程度。 人類正在經(jīng)歷些什么,人類將向哪里去?這是作家必須思考的問題。但作家所能做的,僅僅是用文學的方式把這種憂慮或者理想表現(xiàn)出來。以引起讀者的想象和感受,思考和探求。 1994年,獲獎作家,大江健三郎——“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 出一個把現(xiàn)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xiàn)代的蕓蕓眾生相?!?/p> 1982年,獲獎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由于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于現(xiàn)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p> 1926年,獲獎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fā)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xiàn)的深度與憐憫?!?/p> 2004,獲獎作家:艾爾芙蕾德·耶利內(nèi)克——“小說和劇本中表現(xiàn)出的音樂動感,和她用超凡的語言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以及它們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p> (這枚閃閃發(fā)亮的獎章,意味著人文精神和文學理想的閃爍,因此可以令文學不至于墮落為現(xiàn)代社會可有可無的藝術。)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以概括的方式,總結了優(yōu)秀作家作品的特質:比如對藝術的探求,比如對人文精神的弘揚;比如對人類處境的描寫,對人類未來的憂慮……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諾貝爾文學獎的理念,那可能是一句老話—— 文學,既是“人生的”,也是“藝術的”。 這句話我們可能都不陌生了。這不是一個作家應該有的追求么?大音希聲,大意無言——有時候,最簡單的話往往包含了最深刻的道理。 這恰恰也是很多文學作品的特質:當我們讀《老人與?!愤@部小說時,是不是覺得它那么單純,那么透明?當我們讀泰戈爾的詩歌時,是不是覺得它就如同一句透明而又充滿魅力的經(jīng)文? 從《詩經(jīng)》到《紅樓夢》,從《神曲》到《戰(zhàn)爭與和平》,古往今來那些優(yōu)秀的作家,其實具有同樣的魅力——文學的大同理想,是所有作家都需要繼承的,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同理想。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