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張家口西部一條山溝,走出這條溝谷,就是山西陽高的地界。 在它與晉北交界的山野之中,深藏著一座精美絕倫的古寺,活似深山中的小布達(dá)拉宮。 這就是大山深處的竹林寺,初秋的一個周末,約上友人,沿著溝谷中的溪流逆流而上探訪這處鮮為人知的秘境。 有必要先來說說竹林寺乃至陽原的歷史: 竹林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境內(nèi)南北環(huán)山,桑干河由西向東橫貫陽原全境。這里的地貌有山地、丘陵和平原,河川貫穿始終。 這是一個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 戰(zhàn)國時,陽原屬趙國,置安陽邑,治所在今開陽,也就是如今被稱為“北方樓蘭”的開陽堡。直到秦朝時,仍置安陽邑。宋代以前,陽原非常繁華,尤其是在唐代初期更是達(dá)到鼎盛。但是后來自然環(huán)境遭到嚴(yán)重破壞,陽原慢慢變得貧窮起來。 我們是從水峪口村開始進(jìn)山的,初秋的艷陽絲毫不比盛夏溫柔,進(jìn)溝走起,涼意襲來,倍感清涼。 腳下流淌著那條叫不上名字的河,兩面青山,植被時而稀疏,時而郁郁蔥蔥,不見人煙,卻只見盤旋在天空的老鷹,一切那么靜謐,那么原始,仿佛是步入了原始山林。 傳說中的陽原竹林寺就位于這原始山林般的青元山山頂上,《陽原縣志》曾有這樣的記載:“青元山,地當(dāng)觀山之背,千峰環(huán)向,若揖若拱”。這句話,可以想象青元山的雄偉吧?! 不知過了多少次河拐了多少個彎,像是為這次朝圣的路一次次辛苦的修行。小魚眼最尖一眼望見了山頂上矗立的宮殿,初見第一眼,仿佛圣山之上的布達(dá)拉宮一般。 拾級而上,步入山門,大小殿堂都是磚券,我不禁驚嘆著古人的防火意識。寺內(nèi)有三十多塊大大小小的石碑,詳細(xì)記載了建寺的經(jīng)過及捐助人名單,有的已模糊難辨。其中一塊建寺碑上記載著寺院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占地半余畝…… 從殘存的壁畫可以看出,這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陽原佛教始于漢代、興于六朝;而道教則起源更早,但因記載不詳,確切時間還有待研究。明萬歷年間,陽原境內(nèi)的佛道儒三教融合相繼形成,時任邊關(guān)總兵的梁尚文(陽原縣東城鎮(zhèn)人)告老還鄉(xiāng),用其俸銀在當(dāng)?shù)亟ㄈ毯弦坏闹窳炙拢⒆〕中薜?,信民間宗教,以道為主,佛次之。 登上古寺制高點俯瞰,“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自不必說,天高云淡,鳥語花香,如此世外秘境,剎那間便有離天很近、離天宮很近之感。 寺東山下有峪水由北向東南峪口滾滾流去,這就正符合道教選址所推崇的“四靈獸”、“天門”、“地戶”名山形勝格局要求了,更加彰顯寺內(nèi)修煉以道為主,佛、儒次之的歷史背景。 大膽想象當(dāng)年香火旺盛,香客云集的景象,只是歷史風(fēng)云變幻,一切泯滅在塵埃里,只剩空山古寺在靜靜訴說。 在寺院里轉(zhuǎn)了好幾圈,文革的洗禮寺院只剩下了殘垣斷壁,雖然又新塑了幾尊佛,但依然掩飾不了寺院的荒涼景象。 往事如煙道場空,寂靜山巒,幽幽古寺,作別脈脈含情的懷香客,再無殷殷的老僧。禪鐘依舊在,碑文撰功名。 我是蓮蓮,行走野長城十余年的北京大妞,閑來半生寄塵外,青山故壘是我家; 我是蓮蓮,陶醉在石窟與古跡之中的執(zhí)著者,或許一生的守望,只為熱淚盈眶; 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了那個我想遇到的你, 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撫摸著歷史與時間的氣息, 遇上了也只能輕輕的說一句:原來你也在這里?! 你,愿意聽我說說關(guān)于歲月的塵埃,歷史的故事那些事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