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是在其地設(shè)奉天將軍。光緒時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安寧之意改為遼寧省。遼寧名字的由來,目前官方說法:天遼地寧。實則不然。遼,代表遼河區(qū)域,這一點在很多地名上都可以尋到蹤跡,但有意思的是都位于吉林省境內(nèi)。比如地名來說,吉林省的雙遼市,屬西遼河流域;東遼縣,遼源市等等,位于東遼河流域。寧,則多少有些祈禱上蒼的意味,可謂地寧. 綜上所述,遼寧名字的實際寓意就是祈求遼河流域的安寧。 沈水之北謂之沈陽。過去人們把渾河稱為沈水,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因其座落在渾河北面,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叫沈陽。二說:金末,這個地方叫沈洲。蒙古大軍攻取遼東,沈州遭劫難,毀于戰(zhàn)火,城池市井毀損凋蔽。不久,元政權(quán)將前來投靠的大批高麗軍民分成兩部,開始在沈州舊址重建城池,漸漸恢復(fù)舊時的面貌。后來又將遼陽、沈州并存的兩個總管府合并為一,稱沈陽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至此,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沈陽的名字。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已開始在中國傳教,在傳教過程中根據(jù)中國語言的發(fā)音,將今日大連灣標注為“dalian”,譯成漢文便成為“大連”二字。因當時在該地正流行著一種盛裝錢幣的布口袋,名叫“褡褳”,堪為吉祥。而且大連灣口外的三山島有兩島相連,形狀酷似前后搭肩的“褡褳”,當?shù)鼐用癖惴Q其島為“褡褳島”,將該島以北的海域稱為“褡褳灣”。但“褡褳灣”何時改為今日的“大連”二字?可追溯到清朝光緒五年即1879年10月28日北洋大臣李鴻章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其中有“金州”、“大連灣”字樣。由于朝官所倡,“大連灣”一名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立刻在該地流傳開來。1860年,英國艦隊司令約翰·瓦特將該國軍艦開進此地,在海圖上標注為“dalianwan”即大連灣,用英國女王的名字將今日大連港一帶標注為“維克特里亞灣”,將大孤山港標注為“奧典灣”。后來,日本人根據(jù)約翰·瓦特所制的海圖,將“dalianwan”譯為“大連灣”。沙俄統(tǒng)治時期,這里還有過一個俄國名字,叫做“達里尼市”。 大連一名,作為特定的地名和行政區(qū)域而單獨使用,始于日俄戰(zhàn)爭結(jié)束的1905年8月。當時日本取代了沙俄對旅大的統(tǒng)治,日本當局于8月27日,以遼東守備軍第三號通告,將當時沙俄所起的“達里尼市”改名為“大連市”。 1919年,人們開始建鞍山市街。1937年,鞍山改市制,鞍山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地名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鞍山市區(qū)南七公里處有兩座相連的山(東鞍山、西鞍山),形似馬鞍,鞍山以此得名。其實,早在一至四萬年前,鞍山地區(qū)就有人類活動。到了秦漢時期,鞍山地區(qū)設(shè)有新昌、遼隊、安市、險瀆等四個縣,而到了遼金元時期,鞍山地區(qū)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遼代在鞍山建有很多冶鐵場,遼太祖神冊年間,鞍山一帶設(shè)有鐵榷,專門管理采冶業(yè)。近年,鞍山附近曾發(fā)現(xiàn)古代冶鐵遺跡,比如,西鞍山上就有石洞(礦坑)。鞍山這一名稱的早年記載,出現(xiàn)在元至順元年(1330年)的版圖上。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統(tǒng)治者在東西鞍山之間的南側(cè)置鞍山驛堡,從此鞍山驛堡便成為南北交通要道,直至清末,還未廢棄。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勢力入侵,1917年,滿鐵在八卦溝建“鞍山制鐵所”,并建鞍山火車站,于是,鞍山驛堡失去其重要性,成為一個普通的山村(今鞍山城)。1919年,人們開始建鞍山市街。1937年,鞍山改市制,鞍山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撫順一名源于撫順城。撫順城是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明朝為防范東北女真族襲擾,在渾河北岸高爾山下修筑的遼東十八城之一。名為“撫順城”是“撫綏邊疆、順導(dǎo)夷民“之意。一九三七年析撫順縣抽一部分置市,故得名撫順市。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市內(nèi),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別看湖小,卻也小有名氣,曾被列入關(guān)東十景。清代同治年間處士高升先所書'遼東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極一時。此湖四周峰巒回抱,外闊內(nèi)狹,極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稱“杯犀湖”,諧音“本溪湖”。從此,以湖名市。1939年正式設(shè)立本溪湖市。新中國成立后,才去掉“湖”字,定名為本溪市。 丹東市原名“安東市”。“安東”一名源于唐總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設(shè)置的安東都護府。意有安撫東部或東部安寧之意。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首置安東縣(治所今沙河鎮(zhèn))。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在安東縣的基礎(chǔ)上置安東市。一九六五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將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意為紅色的城市。 “錦州”一名是從遼代始稱的,意為“錦繡之州”。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錦州之名始于此時。 營口在三國時稱遼口,兩晉時稱歷抹口,明朝時稱梁房口,清代稱沒溝營,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稱營口。沒溝營演變?yōu)闋I口是'沒溝營口岸的簡化'(據(jù)《中國古今歷史地名大辭典》載:'盜船三只闖入沒溝營口岸----'。咸豐五年春二月(1855年3月)'撥師船五只駛赴牛莊沒溝營口外攻剿-----'。同年六月初十(7月23日)'復(fù)有盜艇三十二只直入口內(nèi)撲岸。經(jīng)兵勇轟擊,斃匪多名,盜艇仍盤距營口-----'。咸豐八年(1858年)'九月,英船一艘進入沒溝營???---'。同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3日)'法軍艦駛?cè)霙]溝營???----'。1866年以后,《清實錄》的記載則直寫營口之名。同治四年十一月(1866年1月)'撥津郡洋槍隊防護營口'。因'營口一無所持,洋槍隊馳赴營口后扼要駐扎-----'。同治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866年8月30日)'著費蔭魁所帶洋槍隊五百駐營口'。同年十一月(12月)'設(shè)奉天、錦州、山海關(guān)兵備道----即于營口值班'。1867年1月3日,'增設(shè)營口海防同知廳',清政府首次直接以營口命名地方衙門?!肚迨犯濉吩跔I口條下記載: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張幕而居。蒙古人怎么在營口'張幕而居'呢?查清《圣祖實錄》確實在康熙二十七年'撥張家口外巴爾虎蒙古暫駐牛莊一帶游牧',二年后分別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正如《營口市志》大事記卷記載:'巴爾虎人以窩棚為居室,窩棚相連狀似軍營,因名營子。又因潮水溝在潮退時溝涸(無水),漲潮時溝沒于水,故稱沒溝營。' 阜新市名源于清光緒二十九年在此地設(shè)置的阜新縣。其含意有二說。一說是“山阜日新”。二說是“物阜民新”。當為此地物產(chǎn)豐富、人民逐年興吐之意。一九四零年置市時,以此得名。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著許多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遠在六七千年前,遼陽地區(qū)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遼陽古稱襄平。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故名曰遼陽。遼陽名稱始于漢代。據(jù)《漢書·地理志》載:“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遼陽入遼(指遼河)莽曰遼陽”(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經(jīng)遼陽縣與大梁水會?!靶∵|水即現(xiàn)在的渾河。 鐵嶺原為'鐵嶺衛(wèi)'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wèi)、沈陽原為沈陽衛(wèi)一樣,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人推測此地或有鐵礦,因鐵而得名。也有一些民間傳說,例如說在鐵嶺城內(nèi)鐘鼓樓那的一條路堅硬如鐵,別的路到春天時大多都翻漿,而唯有那條路從不翻漿,所以就把這兒叫做鐵嶺云云。 朝陽一名始于清代,以境內(nèi)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另據(jù)民國二年《朝陽縣志》記載,取《詩經(jīng)》大雅篇“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之意,引“鳳鳴朝陽”之句乃取“朝陽”二字命名。 在明朝的版圖上,盤錦市地域大部分為廣寧所轄。古驛道也大致沿邊墻方向由西北向東南斜穿而過,驛馬方—閭陽驛—盤蛇驛—高平驛—沙嶺驛等皆為當時重要驛站。盤錦名稱的由來,始于盤錦葦場的建立,當年曾擬三個名字(即:遼凌、遼大、盤錦)上報中央造紙局,一九五零年十月經(jīng)批復(fù)圈定“盤錦”作為場名,是根據(jù)葦場西部有條盤錦河而定,從此以后盤錦的名字正式出現(xiàn)在地圖上。 最初為海島名稱,始見于《全遼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遼志》卷一山川,寧遠衛(wèi)條目下,列有葫蘆島、覺華島、桃花島。對葫蘆島則注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眱尚行?span>字。其后,天啟三年(1623年)中極殿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奏報關(guān)東情形疏》和中國革命先軀孫中山《建國大綱》以及其他許多文獻,都提到葫蘆島的名字,有的稱“葫蘆套”或稱“斷岡”、“折岡”。清朝末葉,經(jīng)過英國工程師秀思勘測,并由清廷、中華民國、偽滿洲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階段幾次建筑海港,以及其后海港在軍事、交通、貿(mào)易諸方面發(fā)揮出的顯著作用,葫蘆島已蜚聲海內(nèi)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