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所畫王原祁 我對王原祁的畫,有神秘且親近的感覺。這感覺如果直接形容,就是一個念頭:作為后來者,他是溯行“山水”源流的獨行人吧。念頭一起,立刻叢生疑竇,人能夠回溯到源頭嗎?以及,“源頭”還在嗎?真有源頭嗎?這是個不可宣示于他人的妄念吧。但很久以來令我饒思不盡的,就是這個妄念。 可能,王原祁是(尚可自詡為)山水畫正宗流派中的最后一位大師。不過畫史上“婁東派”的說法,仍然以地域性風(fēng)格來講——大概是不承認其作品為山水畫正宗之形跡代表的;況且大、小四王的“正宗”風(fēng)格,事實上也沒有“統(tǒng)領(lǐng)”清代畫壇三百年。不管怎樣,應(yīng)該說,對“正宗”與“統(tǒng)于一”的繪畫執(zhí)念及其作為,才使這一流派的努力有了“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意味;也應(yīng)該說,唯有明清時代的“宗法”畫者,才會有這種相關(guān)繪事的“懸頂之劍”的心理;更應(yīng)該說,也似乎只有王原祁,把這“劍指”壓力放大、并擔(dān)承到了一種強度,雖然他并不是要想當(dāng)一個畫宗的“國王”(盡管康熙皇帝確實替他這么做了)。通常以為,王原祁是一時勢得意滿,藝被天下的畫壇“領(lǐng)袖”——但已經(jīng)有論者指出實情并非如此。身為負責(zé)官方高級文化事務(wù)的專門官員,雖能借勢推行己見(1),到底在同時代他人眼中是“一代正宗才力薄”的(2)。 今天,把四王的藝術(shù)實踐看做是泥古僵化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這是因為今天時代精神的主流取向,同一百年前相去不遠,仍然是——未來定要強于過去的、關(guān)于“進”的一種最簡捷的表達法。而同出于對“現(xiàn)在”的不滿足,作為“進”的目光反面,四王、尤其是王原祁,被更多論者重視起來。不過,這種目光屬于“退”的審視:如果“進”是往而不返的、追求“各異出新”的繪畫表現(xiàn),則“退”的審視就代表了“齊全”歷史的甚深愿望了。其核心詞,就是王原祁的不進亦非退的“溯源”,體現(xiàn)為難言而復(fù)雜的“筆墨”。 關(guān)于王原祁“筆墨”內(nèi)美,論說很多,此處不提。(王原祁更多作品) 我關(guān)心的是,王原祁的筆墨“法宗”譜系的建構(gòu)具體。也就是他的“溯源”法。當(dāng)然王原祁“法宗”譜系,是全然按照董其昌對南宗一系的劃分而來的。其具體路線很容易就可拼圖出來:以五代董、巨(董源、巨然)“畫體”為山水精神的“全標(biāo)的”;以宋元諸家(荊浩、關(guān)仝、營丘/李成一派、華原/范寬一派、二米/芾/友仁、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等)為這精神花開數(shù)枝的“各有具體”來參照;謹(jǐn)扣“得大癡(黃公望)神髓”的明季董其昌所開辟的山水精神“心法”;以黃公望為參詳進路,承一家之要旨,明表里,定宗法,期以與董、巨山水精神相“合作”(3)。這是常識。 《論畫十則》中王原祁說:“古人南宋北宋各分眷屬,然一家眷屬,內(nèi)有各用。龍脈處有各用,開合起伏處是其氣味得力關(guān)頭也。不可不細心揣摩。如董巨全體渾淪,元氣磅礴,令人莫可端倪。元季四家俱私淑之。山樵(王蒙)用龍脈,多蜿蜒之致。仲圭(吳鎮(zhèn))以直筆出之,各有分合。須探索其配搭處。子久(黃公望)則不脫不粘,用而不用,不用而用,與兩家較有別致。云林(倪瓚)纖塵不染,平易中有矜貴,簡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筆法之外,為四家第一逸品?!薄褒埫}”是王原祁借用王翚所發(fā)明的山水畫體術(shù)語,是正宗山水精神一個內(nèi)在的概念機杼。不過必須注意,雖然龍脈一般被解釋為山勢走向的可見脈絡(luò),可是它仍然是一個玄虛的概念。就王原祁所說的龍脈,并不具形“著相”,因它其實就是山水精神的“體”;另一方面,龍脈可在不同畫作中觀察到它的氣象與運作,因它必然是以“用”才可見“體”(4)。這里的問題就是,任何精神高標(biāo),都要有實際“著相”的形式來“返指”才能落實,然而這個“返指”只能反映卻并非“體”本身——“一花五葉”而南禪勃興,這正是董其昌“援禪”論畫、得以定“正宗”的方法論。同時,這也是后世“法宗”者須為“一家眷屬”又必得“各開生面”的“宗法”辯證。由此,王原祁“法宗”入手,不能直截“接洽”董巨,而要在“董巨畫法三昧,一變而為子久”(《題仿大癡手卷》)的黃公望身上著落,經(jīng)一轉(zhuǎn)換,再從黃公望門庭去“接洽”董、巨;既而,與其他“作用雖別而神理則一(《仿黃子久設(shè)色/為沛翁殷大司馬作》)”的歷代同路“眷屬”互通款曲,自證他證。 “癡翁一生筆墨最得意處,所謂峰巒渾厚,草木華滋”(題《仿大癡秋山》),這是王原祁對黃公望的“認領(lǐng)”。以“宗法”辯證,董巨“全體渾淪,元氣磅礴”體勢,一定要轉(zhuǎn)換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取相,才好被后來宗法者“端倪”。進言之,才能“溯源”。所以王原祁的“認領(lǐng)”,其實是一種在畫面上的、對正宗眷屬的自我“分疏”與“溯源”再造。也許,“溯源”的秘密就是:“溯源”未必在于流連源頭風(fēng)光,而在于回溯而上的行動,在于“必于我有一出頭地處,久之自與吻合矣”(5)的欲念。如此就不難理解,何以所有“宗法”論給予作品的最高評價,不稱杰作稱“合作”;何以禪子可以自許“一超直入三摩地”,但卻不能說己便是佛。這是題外話了。 回到王原祁。按王原祁的說法,黃公望本人是可以以“平淡天真”及“超脫化工”的筆墨做到渾厚華滋的,但作為宗法者,則必須將這一整全分拆為細則,否則法無可法——后來石濤與王原祁的“分歧”邏輯,此為關(guān)鍵。于是,“峰巒渾厚”被具化為某種理型下的墨運形式,“草木華滋”被具化為某種理型下的筆運形式(6)。幾乎王原祁所有的作品,其表現(xiàn)都建基于各種理型下的“筆-墨”形式的復(fù)雜搭配之上:王原祁把自己拆解出來的各家理型化的筆墨做各種結(jié)合實驗,而有時或會反運理型,造成奇異的緊湊感。而這,在他所學(xué)習(xí)的大師作品中是從未之有的。也在這一點,不僅王原祁的山水“溯源”的復(fù)雜程度在四王里面是最高的,他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古今錯雜的理型化藝術(shù)哲學(xué)。直至現(xiàn)在,這種藝術(shù)哲學(xué)仍然“框架”著今天所謂的“中國畫”。 王原祁《山水圖之五》(仿王蒙) 王原祁《山水圖冊之一》(仿董源) 王原祁《仿古山水圖之七》(仿吳鎮(zhèn)) 王原祁《仿古山水圖之把》(仿巨然) 王原祁《仿古山水圖之九》(仿黃公望) 很難證明,清代宮廷對漢地及邊地的政治與文化整合,較之于王原祁的山水精神“溯源”行動,彼此有多少相似的歷史必然性。但或者可說的是,越是渴求正宗,越說明宗法的消逝已不可遏制,以及宗法論者的結(jié)局——在“宗法”辨證最后,必將要制造出一個關(guān)于正宗的“不定相”的概念化存在出來,用以回溯而“上”之。這幾乎和我之前討論過的“逸品”情況一樣(7)。希望這不只是有關(guān)“神圣”的某種邏輯法則,或“我國”文藝的宿命吧。 如王原祁《題仿董巨筆》中說:“畫之有董、巨,猶吾儒之有孔、顏也。余少侍奉常,并私淑思翁(董其昌),近始得津涯,方知初起處,從無畫看出有畫,即從有畫看到無畫,為成性存誠宗旨?!?/p> 如《題仿萬壑松風(fēng)丹思三十幅之一》說:“若論畫法,惟求宗旨,何論宋元?!?/p> 如《仿大癡山水長卷/為鄭年上作》中說:“謂我似古人,我不敢信;謂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 如《題仿大癡手卷》說:“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可得也?!?/p> 最后,我似乎得到了王原祁的一個團山獨坐的形象。但我不能說這就是幽閉的。 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之一 ——— (1)王原祁的心路,在《仿大癡秋山》可見:上林簪筆,與湖橋縱酒處境不同,而心跡則一。 (2)參見萬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 (3)合作,漢典解釋為——“合乎法度的詩文之意。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六.評匯二:如老杜之入蜀,篇篇合作,語語當(dāng)行,初學(xué)所當(dāng)法也?!?/p> (4)《論畫十則》:“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jīng)標(biāo)出。石谷闡明,后學(xué)知所衿式。然愚意以為不參體用二字,學(xué)者終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xù),有隱有現(xiàn),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jié)聚有時,淡蕩峰回路轉(zhuǎn)云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攲側(cè)照應(yīng)。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饼埫}不是特指山勢,而是指“畫中氣勢源頭”,體現(xiàn)為畫中各個內(nèi)容間“開合起伏”的氣象與運作,是山水畫體的抽象核心。 (5)《論畫十則》:臨畫不如看畫。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視其定意若何?結(jié)構(gòu)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筆若何?積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頭地處,久之自與吻合矣。 (6)簡要說,“峰巒渾厚”理型下的墨運形式,王原祁從吳鎮(zhèn)以及二米處“搬運”得來。在王原祁眼里,吳鎮(zhèn)受傳巨然衣缽,二米則可與董源相“頡頏”,連黃公望、王蒙也“尤遜一格”,評價極高。確實,巨然、二米、吳鎮(zhèn)都是就濕落墨,創(chuàng)造氤氳融合微妙氣氛的大師。而“草木華滋”理型下的筆運形式,自然主要出乎于黃公望,單就《富春山居圖》就能看出,所謂“意之所至,一點精神在微茫些子間隱躍欲出”(《題仿大癡水墨長卷》)的筆下神靈:黃公望如何以最儉省的用筆,相對最大豐富地營造了山石樹木的生機呼應(yīng)。 (7)參見我的《“逸品”的再思考》 舉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