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竹” 代表著高風亮節(jié)的精神修養(yǎng),它與松、梅一起并稱“歲寒三友”。陶都宜興富有“竹海”美譽,竹與陶一直以來就是宜興的地域景致,在宜興數百年的紫砂藝術發(fā)展史上,以竹為題材的歷史茗壺屢見不鮮。 竹型茗壺伴隨著紫砂藝術史發(fā)展前行, 經歷了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藝術成熟過程。在明清紫砂藝術鼎盛時期,涌現了一大批竹型茗壺的傳世名作:清代乾隆年間陳蔭千大師的“雙竹提梁壺”,清代中期一代名匠楊鳳年大師的“竹段壺”等等。紫砂竹型茗壺發(fā)展至今,以藝術大師汪寅仙和何道洪為代表,同時涌現出一批如“斑竹提梁壺”、“大型竹提壺”之流的傳世名作。在歷史名壺與當代大師名作為標榜的前提下, 如何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的竹型茗壺經典作品,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總結和繼承創(chuàng)新。 紫砂壺的造型簡練大方,色彩樸實古雅,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竹”所代表的精神含義頗有相似之處,可謂兩者相得益彰。從古至今眾多的紫砂竹型茗壺造型, 在數十代紫砂工藝師的手中不斷變化創(chuàng)新,“圓竹壺”、“方竹壺”、“竹節(jié)壺”、“竹段壺”、“捆竹壺”等多種表現形式, 逐漸形成了竹型茗壺豐富的造型體系。 以“竹”制壺,作為宜興紫砂茗壺常用的工藝手法, 它的造型表現形式又可以大致歸結為寫實和寫意兩大類。寫實手法以表現竹子的原生態(tài)為藝術目的,一般采用模仿自然界竹子形態(tài)的表現手法,用一節(jié)或數節(jié)竹竿組成壺體, 再裝上竹枝形的壺嘴、壺把,在壺體、壺蓋上點綴幾片竹葉,給人自然貼切的感覺,仿佛是把生活中真實的蒼竹移植于壺體上一般,如朱可心的“竹段壺”(見圖1); 而寫意手法是在幾何形體的壺體上, 以“竹”為題材采用豐富生動的技藝手法進行裝飾,或塑、或貼、或堆、或繪等等技法相結合,由此來體現紫砂茗壺的竹型形態(tài),比如說歷史茗壺中比較有名的“歲寒三友”壺(見圖2),它并不是整體造型采用仿制自然造型的竹形形態(tài),但卻在裝飾上運用雕塑、貼繪等技法塑造茗壺的竹形形態(tài),所謂寫意造型便是重“意”、重“神”似。其實采用哪種造型表現手法并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寫實手法還是寫意手法,都不能過度要求造型形體的相似,重要的是要顯現出竹型茗壺的“精神”。 竹型茗壺之所以能夠不斷繁榮,逐漸成為紫砂造型體系中的一個大類,正是由于民族文化中“竹”所代表著的精神品質。因此,我們創(chuàng)作一把竹型茗壺就勢必要把“竹”的那種文化精神深深地融入其中, 讓人看到茗壺就能聯想起百折不撓的高風亮節(ji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在竹型茗壺最初立意上下工夫, 藝術構思上立意的高下往往決定了作品靈魂與精神的起點,只有起點“高”了,精神才能“躍”壺而出,其次材質選配貼合立意也很重要,優(yōu)良的材質加上精湛的技藝才能完美地展現藝術的靈魂和精神,否則立意起點雖高,但也總是“詞”不達意。 作品“雅竹壺”的造型塑造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對大量竹型茗壺經典造型的研究揣摩基礎上的(見圖3)。此壺整體采用筋紋和塑器兩種手法制作, 不拘于一格,竹型茗壺中采用寫實與寫意表現手法相結合,既表現了類似“一捆竹”的自然原生態(tài),又著重寫意表現,壺身與壺蓋等多處采用貼合的藝術裝飾??v觀此壺身,以十二段竹節(jié)環(huán)繞成腰圍式,節(jié)間錯落有致,虛嵌蓋合體勻稱,以扭曲竹枝作鈕,蓋面攀以小枝竹葉瀟灑清新,三彎嘴和把雙竹重合變化,節(jié)間符合手握之便利, 壺身塑一向上竹枝, 風搖竹葉喻文風亮節(jié)。“雅竹壺”的造型內外角線分明,貼塑技法功底嫻熟,更注重造型之外的“竹”之精神的表現,是傳承傳統(tǒng)中出新姿的藝術作品。 紫砂竹型茗壺深受世人喜愛追捧, 源于它的造型清新,更源于它所蘊涵的精神品質。本文旨在通過淺陋之作“雅竹壺”讓更多喜歡竹型茗壺的人,從造型立意和設計創(chuàng)作上實實在在地加深了解竹型茗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