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老北京一景是她的老戲園子、北京舊民俗之一就是泡戲園子聽戲,恐怕一些年長的人還記憶猶新。 往早里說,遠在元大都時期,北京已經(jīng)是元雜劇演出的興盛地。那時的戲園叫“瓦舍勾欄”,是市民愛去的游樂場所,距今天已經(jīng)800年了。北京戲園興盛是在清朝乾隆以后。那時候城里不讓開業(yè),戲園都分布在各個城門外面,像地安門、宣武門、崇文門外都有,而正陽門外大柵欄附近是扎堆地區(qū),有十來座,最著名的如廣和樓,清初就出現(xiàn)了(原叫查樓)。乾隆以后的戲園大多是茶園,聽戲帶喝茶,所以里面一頭是戲臺,中間可不是像今天劇場里這樣的排椅,而是一桌一桌的茶座,客人圍桌而坐,喝茶嗑瓜子聽戲,臉可就不一定朝著戲臺了。早年譚鑫培等名角都是在茶園里唱紅的。
看戲的主許多是南來北往的客商、進京趕考的秀才舉人、闖蕩江湖的手藝人等。城里市民也經(jīng)常出城看戲,中間夾雜著許多旗人。旗人吃國家俸祿,啥事不干,整日玩鳥、斗鵪鶉、放風箏,到處游逛,放著看戲的熱鬧去處還能不去?可是國家有限令,旗人不準到戲園看戲,要看在家里看。為了看戲方便,京城的達官貴人干脆就在家里蓋戲臺。王府里常有廳堂式戲臺,著名的如后海北河沿醇王府、前海西街恭王府、炒豆胡同阿王府等;高官大宦家也常有私宅劇場,像東四九條尚書壽耆家、東四六條內(nèi)務府大臣崇禮家、金魚胡同軍機大臣那桐家等。 20世紀80年代初我住在什剎海旁的恭王府里,經(jīng)常泡的戲園子有新有舊。跟前的是人民劇場,建國后蓋的,常由中國京劇院演出,臺風嚴整,聲勢隆盛。跑遠一點有西單的老長安戲院、東單的吉祥戲院,出了前門東有廣和、西有中和,出了崇文門有大眾,都是當時市民愛去的戲園子,整天轉(zhuǎn)軸演出,每有名角,臺下“好”聲鴉亂。再往南有天橋劇場和虎坊橋的工人文化宮,常有外地劇團來演出。當時恰逢“文革”后傳統(tǒng)戲演出反彈,我可看了不少名家名段,京劇像趙榮琛的《鎖麟囊》、袁世海的《野豬林》、葉少蘭的《小宴》等,后來又看了張繼青、華文漪等人的南昆和上昆,真是開眼。市民里的愛好者也多,什剎海旁小公園里天天有唱的、有拉弦子的,聚一圈的人,主要是唱京劇。
恭王府后花園里的私家戲廳,當時還在維修,開了介紹信進去考察,活脫一個塵封的倉庫。那時戲廳北門兩側(cè)有小木樓梯,上去進到一個很窄的樓廊里,面朝戲臺,那是女眷看戲的場所。等維修完對游人開放,樓廊拆除了,只剩下面四四方方一個大廳,老味兒就減弱了許多。后來湖廣會館、正乙祠的戲廳也被維修得富麗堂皇,開始營業(yè),和恭王府戲廳一樣,主要對外國旅游團演武戲,沒有名角,戲價又高,市民自然是不去。 轉(zhuǎn)眼新北京格局已經(jīng)形成,老市民都遷遠了,老戲園也消失了。眼下隨著國家大劇院的開張和梅蘭芳大劇院的落成,北京形成了新的劇院分布格局,東有長安、保利,西有中國、八一、梅蘭芳,南有天橋、評劇院,北有海淀、國安,中有國家、首都、兒藝、北展、民族宮,另外還散布著先鋒劇場、九個劇場等“另類”?,F(xiàn)代都市夜生活的內(nèi)容也改變了。 (本文作者為文化戲劇學者、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戲劇評論家,曾任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部戲曲系主任,并曾在中國劇協(xié)、中國文聯(lián)任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