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蒙田的精神拼圖,生活寫真 紙城小報:現(xiàn)今,蒙田以及他的《隨筆集》無論在西方世界還是在中國,都被廣泛地接受和閱讀。尼采也被這位有趣的作家所吸引:“我只知道一位作家,在誠實方面我認為他可以和叔本華并肩媲美,甚至略勝一籌:他就是蒙田。有這樣一個人寫過的東西,真可以增加我們在塵世生活的興趣?!?/span> 蒙田,一個16世紀的人,似乎預(yù)言了現(xiàn)代人面臨的所有焦慮、困擾和罪惡,并給出了高貴的答案。《與蒙田共度的夏天》是打開蒙田思想智慧的一把密匙。 說起蒙田,三卷本的《隨筆集》就像“三座大山”,正襟危坐,滿臉寫著古典嚴肅四個大字。然而果真如此嗎?這很有可能只是“想象的偏見”。原因不過是,我們?nèi)狈ψ哌M先賢的耐心,無法獲得羅蘭·巴特所言的“文之悅”。在我看來,蒙田、培根與盧梭完全可謂“三大被人敬畏的雞湯文宗師”。只不過,我們?nèi)缃竦摹半u湯”大多用水勾兌雞精,兜售心得,好為人師;先賢的隨筆卻往往有著雞肉干貨,寫給自己,以供省視。
我們對蒙田的態(tài)度大多是束之高閣,敬而遠之。這自然可以理解,即使18世紀的啟蒙哲人也對他心生敬畏,我們就更不用說,與他還隔了三層“帷幕”:年代久遠、地域遙遠、身份認同少。那么,如何讓蒙田形象變得親切“誘人”,富于情趣呢? 安托萬·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 法國學者孔帕尼翁進行了一次絕妙嘗試:他應(yīng)法國文化電臺邀請,錄制關(guān)于《隨筆集》閱讀的廣播節(jié)目,《與蒙田共度的夏天》一書正是節(jié)目的文本呈現(xiàn)。很難想象,蒙田走入廣播劇,隨筆集選段成為了談資,作者用一個夏天的時光,巧妙剪切蒙田四十個人生鏡頭。這是美妙的閱讀體驗,更是尋找蒙田的歷險。毫無疑問,他為我們找到了一種“有趣打開蒙田的方式”。
表面上看,全書就像關(guān)于《隨筆集》的讀書札記:浮光掠影的摘錄,漫不經(jīng)心的解讀。其實,作者很清楚,“從《隨筆集》中萃取出傳統(tǒng)道德,并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做法,在當年必然遭到摒棄。那時若是有誰敢‘肢解’蒙田,將他的只言片語拿來為其所用的話,這個人很快就會被當作傻瓜遭到世人恥笑,結(jié)局必然是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因而,他既沒有寫成法國版“蒙田心得”,也沒有“跳戲”、“搶鏡”,走到文本前臺,大談名句感悟。相反,全書那份節(jié)制的評述,退隱的姿態(tài),都足夠睿智。 孔帕尼翁的妙處全在那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通透。他用《隨筆集》的材料,完成蒙田的“精神拼圖”,以隨筆論隨筆,讓蒙田說蒙田。
全書對《隨筆集》的打散與拼合,最大限度重構(gòu)了蒙田形象,創(chuàng)造性生成新的價值。在我看來,《與蒙田共度的夏天》更像一本入門進階的“蒙田小辭典”,四十章話題何嘗不是四十個“關(guān)鍵詞條”?你完全可以檢索出蒙田的人生智慧,勾勒一幅骨血豐滿的思想肖像。 蒙田與作者仿若歷史與當下的鑲嵌。正如《朋友》一章中所言,“兩個人心靈完全交融在一起,可謂‘嚴絲合縫’,以至于無法找到將它們縫合在一起的任何痕跡。”不僅如此,全書片段式靈動跳躍的評述,更是對蒙田隨筆寫作,隨性讀書之樂的效仿。蒙田對旅行、騎馬的偏好,也浸透在書齋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游”的品性:隨性變換,漫無邊際。 在書中,蒙田的人格魅力就是大寫的“真誠”二字。我們很容易愛上他,因為耿直不裝,不矯情,沒軸勁兒。他會自白《隨筆集》的寫作緣起:不過是將腦子的荒亂臆想、噩夢幻象“登記造冊”。“寫作如同良藥一般來到世間,或者說是平息焦慮、馴服心魔的妙方?!彼粫袢缃窈芏嘧骷?,滿腦子全是“書寫的雄心”、“摘獎的激情”。 在14世紀前,作為獨立文體意識的隨筆體裁還遠未出現(xiàn)。換言之,隨筆只不過是蒙田一個晚近的發(fā)明而已?!峨S筆集》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自我書寫,它仿佛來自一種斯多葛學派的傳統(tǒng):寫作與精神冥想、身體修煉與道德生活的天然相聯(lián)。這是一種詩學的得審美生存,我更愿意將蒙田視為“生活的藝術(shù)家”。 蒙田隨筆手稿 那么,蒙田真的對隨筆的接受效應(yīng)沒有期待嗎?作者狡黠地看到:蒙田坦言寫作無關(guān)他人,無功用,不說教,只想做到作品與自己的同一,可能只是欲擒故縱的策略?!氨砻嫔峡疵商镉幸馐柽h讀者,實際卻在鼓動讀者:走你自己的路吧,不要為了閱讀我的作品而浪費時間。事實上,蒙田不會不知道沒有比這種方法更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了。”然而,這反倒說明了蒙田的可愛:總是真誠地袒露他的欲念浮動,剖析著自相矛盾的焦灼。蒙田顯然期待讀者,只不過他只對“女讀者”抱有幻想。雖然,他并不指望作品能流傳后世,卻在意是否能走入女人的閨房。你能想到,蒙田原來也是“情趣達人”嗎?“但當她們讀完這一章后,將會把我引進她們的閨房。我喜歡與她們有一些更為私密的交往,而公眾對此肯定毫無善意,更無情趣可言。”看來,是我們,反而成了“老古板”。 雖然,蒙田早早就過起了隱居的“退休生活”,但這并不意味他是一個宅在書齋里的呆學究。全書開篇《入世》就揭示了《隨筆集》的智慧從何而來。從政生涯、外交斡旋、內(nèi)戰(zhàn)之苦、墜馬之險讓蒙田形成了“體驗的哲學”,與后世哲學家靠思辯,重體系不同,蒙田看重身體經(jīng)驗、倫理價值和處世智慧的天然積淀。《偶然而成的哲學家》就反思了教育與天性的可能對立。蒙田強調(diào),自學成才,不應(yīng)讓知識文化改造自己,而是幫助認識自己,重新尋找自我本性。在書中,他也并非只是“溫水燉青蛙”,在很多問題的批駁上,更有“急火爆炒”的凌厲。如他抨擊“博學的無知”,用精致的“博學主義”遮蔽了通達睿智的“處世之道”。他痛陳歐洲對新大陸的殖民,只會導(dǎo)致美洲的腐化、墮落。 我們也看出蒙田的難得:一方面,他用“一個世界”的框架看待兩個大陸;另一面,他絲毫不相信歷史遵循“進化論”的線性發(fā)展觀。這些都遠遠超出殖民主義的視野。更重要的是,作者發(fā)現(xiàn)蒙田的深刻,源于他是徹底的“懷疑論者”,始終拒絕一種樂觀主義的膚淺。他不相信教化、善行能實現(xiàn)和平,文學藝術(shù)能振興國家,而是訴諸強力的行動。他時刻警惕考究精致的文化對民族的催眠麻醉、對國家力量的消彌。這不僅適用于羅馬的衰亡,也是對魏晉清談?wù)`國,北宋文盛國衰的最好注解。 孔帕尼翁的這本小書,在如此精微的篇幅里,竟能悠游寫出大格局,全因他摸到了《隨筆集》的“命脈”:蒙田審視與自身、他人及死亡的三種關(guān)系。如在墜馬,瀕臨死亡時,他思考精神和肉體的關(guān)系:軀體如何在不受意識控制下活動、說話?在牙齒脫落時,領(lǐng)悟死亡就寄寓在生命形式里:沒有瞬間完整的死亡,只有局部死亡的逐步脫落。那個完整無缺的生命,只不過是令人沮喪的虛假預(yù)設(shè)。朋友、愛人和書籍,是蒙田一生需要處理的“三種他者”??梢姡唠m然形式不一,卻說明了共通的渴求:通過與他人交往,認識自己,折返自我,重構(gòu)自身。
在作者眼中,蒙田常在自謙中露著幾分自得,在風趣中透著些許機鋒。為何單單選擇“與蒙田共度夏天”?因為其文字清涼醒腦,其為人沖淡閑適,自然能祛夏日暑濕之氣。我想,《與蒙田共度的夏天》也做到了立足大眾、回歸經(jīng)典和當代闡釋的三位一體。它就像蒙田思想的“寫真”,畫面里沒有作者,鏡頭里又全是態(tài)度;它又如蒙田生活的“繪本”,作者給了我們輪廓,蒙田的多彩,由讀者來填。 《與蒙田共度的夏天》 (法)安托萬·孔帕尼翁/著 劉常津/譯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