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中醫(yī),一向結(jié)合具體的病情,對煎藥的器皿、火候,加入的水量,煮沸的時間,以及藥物先煎后入,取其虛補或?qū)崬a等,有不同的要求。否則會破壞藥力,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熬中藥需要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觸金屬器物。因為大多數(shù)藥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屬器皿會改變草木藥物的性質(zhì)。而土生萬物,陶瓷器皿屬土。 熬藥前應先將草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藥無須浸泡。一般的藥物需要煎煮兩次,稱為頭煎和二煎。頭煎時,先用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10~40分鐘,起鍋濾汁。后下藥無須浸泡,注明“后下幾分鐘”,則在頭煎的最后幾分鐘放下鍋就可以了。二煎時在頭煎藥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與頭煎同樣的時間,然后起鍋濾汁。最后將兩次煎出的藥汁混合,裝入保溫瓶,每日分2~3次喝完。每次熬藥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證兩次濾出的藥汁共有500~600毫升(約一啤酒瓶)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邊熬邊加水。需要先煎的藥主要是金石礦物、骨骼、甲介類,需要提前單煎,然后再與其他藥同煎,以保證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來。一般來說,龜板、鱉甲需先煎40分鐘;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等需先煎20分鐘,石膏需先煎15分鐘。還有的藥,須久煎以去其毒性,一般是先煎15分鐘左右,再將煮出來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jīng)]有麻味為止。需要后下的藥有芳香辛散類藥,久煮易失效的藥。一般來說,鉤藤在頭煎最后7分鐘下,藿香、佩蘭、綠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等在頭煎最后5分鐘下,薄荷在頭煎最后3分鐘下,魚腥草在頭煎最后2分鐘下。二煎的時候,后下藥一起煮即可。有的藥有時講究后下,比如大黃,如果要用來通便宜后下,否則不后下。 藥煮開后用文火慢煮的時間,一般是10~40分鐘。一般走上焦的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藥,不宜久煮,文火煮10~15分鐘即可起鍋。走下焦的藥,尤其是養(yǎng)腎、滋補類藥,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鐘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鐘即可??傮w來講,藥熬的時間越長,其性越往下沉,藥力越往下走,熬藥的時候可根據(jù)病位掌握熬藥時間。很多人熬藥熬忘了,導致久煮,影響療效。還有人熬藥忘了時間,把藥熬糊了,再加水以圖補救,這是熬藥大忌。一般的藥物煎煮兩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況下,也可以煎煮三次: 第三次煎煮出來的藥液,就比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藥物有健脾之功,對于脾虛者很適宜;內(nèi)含龜板等貴重且養(yǎng)陰的藥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用于皮膚病的內(nèi)服藥,第三煎的藥液可以用來外洗;有些特殊的病種所配的方劑,需要用上一劑藥的第三煎藥液代水來煎下一劑藥。這就要遵醫(yī)囑而定。 另煎,是要避免跟群藥同煎造成浪費,如人參、西洋參、藏紅花等,另煎出的藥液跟群藥煎出的藥液混合服用。有些藥需要包煎,一般用紗布包裹,如滑石、米糠、旋復花、茅花、密蒙花、蒲黃、五靈脂等,它們本身所帶的毛容易引起藥液渾濁,需要包煎;車前子容易沉底,黏附于藥罐,導致糊底,也要包煎。包煎藥需要同群藥一同浸泡。還有很多貴重藥物及用量極少的粉劑藥物,需要在服藥時用藥液沖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貝粉、珍珠粉、蘇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等。還有些膠類及糖類藥物,需要先烊化,再兌入藥液,一同服用。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虎骨膠、蜂蜜等。 一般來說,如果病位在上部,藥宜于飯后服用,這樣飯把藥頂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藥宜于飯前服用,這樣飯能把藥很快往下壓。如果沒有明顯的病位,可在兩頓飯之間服藥。中藥一般都是每天一劑,當天的藥當天熬,當天熬的藥當天喝,不要隔夜喝藥。有人喝藥喜歡放糖,以緩解苦味,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糖也是一味藥,藥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來的方子里又加進去了一味藥,方子就變了。 (作者單位: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藥劑科 侯園園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