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 一.“永嘉四靈”。 (一)約宋光宗紹熙間(1190-1194)永嘉地區(qū)活動的4位詩人:徐照、徐璣、趙師秀和翁卷;出于葉適之門,字中都帶“靈”字,故葉適將其合稱“四靈”,曾編《四靈詩選》;“四靈”或為布衣,或任微職,都是命運落拓的貧寒之士。 (二)生活面狹小,創(chuàng)作局限于書齋中;詩歌內容較單薄,只有少數(shù)寫民生疾苦或時事,多數(shù)作品內容是題詠景物,唱酬贈答;存詩較少,格局較小。 (三)以賈島、姚合為宗。 1.精雕細琢,玲瓏雅潔,詩風與賈、姚似;趙師秀曾選賈姚詩,合編為《二妙集》。 2.作品以五律為主,如徐照《山中》和趙師秀《龜峰寺》。 3.過分重煉字琢句,多數(shù)五律雖有警句,全篇意境不夠完整。 4.七絕間有意境渾融之作,如翁卷《鄉(xiāng)村四月》、趙師秀《約客》。 (三)地位和影響。 1.主觀上想打破江西派藩籬,以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為典范,并少用典故成語,含有與江西派背道而馳的意圖。 2.與宋初“九僧”在詩學宗尚、詩體選擇、藝術風格上呼應,對江湖詩派影響大。 二.江湖詩派。 (一)簡介。 1.南宋后期,一些未入仕的游士流轉江湖,以獻詩文為生,成為江湖謁客。 2.理宗慶元年(1125),杭州書商陳起為其刻印詩集,總稱《江湖集》。以江湖謁客為主的這些詩人被稱為江湖詩派。 3.《江湖集》詩人身份各異,又無公認宗主,只是十分松散的作家群體,只具大致相似的創(chuàng)作傾向。 (二)內容。 1.多數(shù)人對國事政治不甚關心,也不甘隱逸生活,熱衷于交游、結社、互相標榜。不少人以詩歌作為干謁權貴、謀取錢財?shù)墓ぞ?,追求社會的承認及實際利益,寫了許多獻謁、應酬的詩,內容多歌功頌德或嘆窮嗟卑,空洞無聊; 2.往往即席而成,有時逞才求博,辭意俱落俗套,藝術粗糙。 3.題材來源較豐富,有時寫農民及貧民的悲慘處境,如許棐《泥孩兒》。 4.受到“四靈”影響,最擅寫景抒情,字句精麗,長于白描,但境界較開闊,稍勝于“四靈”。如陳允平《青龍渡頭》、葉紹翁《游園不值》。 (三)大多未能自成一家,劉克莊、戴復古自出機杼,成就較突出。 1.劉克莊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最大。 (1)早期詩受“四靈”影響,陸游使他在題材上與“四靈”分道:關心國事,寫《國殤行》、《筑城行》、《苦寒行》等樂府詩抨擊時弊。 (2)藝術上兼師唐、宋諸家,尤以賈、姚、“四靈”較顯著。 ①總體上未受“四靈”束縛,如《郊行》。 ②缺點:追求作品數(shù)量,多滑熟之作,尤其七律七絕,未免粗濫。 2.戴復古。早年從陸游學詩,受陸游雄渾詩風影響最深,后崇尚晚唐:指斥朝政,反映民瘼,絕少顧忌。如《庚子薦饑》;最好的詩是對時事的感觸,如《江陰浮遠堂》和《頻酌淮河水》。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淚。 宋末詩歌 一.宋末愛國詩人。 (一)兩種愛國志士: 1.民族英雄—奮起抗敵,以死殉國,以文天祥為代表。 2.遺民—隱居守節(jié),不仕異族,以謝翱、謝枋得、林景熙、鄭思肖為代表。 3.風格都有慷慨悲壯傾向。 (二)文天祥。 1.早年詩風近江湖派。 2.用詩紀錄使元營被拘逃脫到就義的遭遇和心路歷程,如《過零丁洋》《正氣歌》。 3.晚期詩作的重要形式:“集杜詩”,即把杜甫的詩句重新組合成詩。 (1)《集杜詩》1卷,共五絕200首,寫宋亡前后歷史過程,且滲入詩人感受。 (2)集句詩向來被視為文字游戲,但文天祥集杜詩具獨立文學價值,如《至福安第六十二》和《思故鄉(xiāng)第一百五十六》。 (二)謝翱—宋末遺民詩人中成就最高。 1.謝詩沉痛悲涼,意旨深密,反映異族統(tǒng)治下人的哀痛心情,如《西臺哭所思》。 2.最有特色《效孟郊體七首》用隱喻手法抒寫亡國哀思。如其三。 (三)謝枋得《武夷山中》、林景熙《夢中作》4首、鄭思肖《自挽》、《二礪》。 二.汪元量:目睹宋亡過程,把隨宋室帝后被俘北上見聞紀之于詩,代表作《醉歌》10首、《湖州歌》98首和《越州歌》20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