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兩省在清代屬于湖廣行省,這里的湖是指“洞庭湖”,意思是洞庭湖以南和以北廣大的地區(qū)。我們在地圖上可以看到,洞庭湖處于兩省疆域的中心位置。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湖水由東面的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是長江最重要的調(diào)蓄湖泊。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清順治年間到清道光年間,洞庭湖面積最大,一度達(dá)到約六千平方公里,由于近代以來的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湖面驟減到不足原先面積的三分之一。 (洞庭湖景觀) 洞庭湖孕育了深厚的湖湘文化。戰(zhàn)國時期,屈原放逐沅湘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符號,也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泉之一。湘君、湘夫人二妃的傳說故事,更增加了湖湘文化的浪漫主義色彩。屈原的那首《湘夫人》描寫出的哀婉惆悵至今讓人唏噓感慨,后來這里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二妃傳說的故事?,F(xiàn)在的君山又名湘山,君山上斑竹又名湘妃竹,均得名于二妃。屈原在此地流放時接觸了大量的下層社會和民眾,創(chuàng)作了《九章》《九歌》系列作品,還有鴻篇巨制《天問》等。以后歷代文人多有在湖湘地區(qū)的經(jīng)歷,他們或沉郁、或悲憤、或佯狂,都用飽含深情的筆調(diào)創(chuàng)作出了感人的作品。政治上受冤枉陷害被流放的屈原,被派遣到偏遠(yuǎn)的湖南為官的賈誼、王昌齡、辛棄疾等,流放貶謫路過湖湘的李白、韓愈等。這些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處于人生道路的低谷,他們在湖湘地區(qū),把個人的遭遇用文藝的形式表達(dá)流傳下來,增加了湖湘文化的厚重。范仲淹的經(jīng)典名篇《岳陽樓記》更使得“巴陵勝狀,洞庭一湖”名聞天下,他所倡導(dǎo)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成為湖湘文化的精髓。 文章來源:《地理名勝——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么》中華書局出版 【中華之星國學(xué)大賽組委會(微信公眾號:guoxuest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