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自公元581年,隋置廬州治于合肥,歷唐、宋至明、清計1400余年。在歷史上,廬州與合肥曾經(jīng)并行,從周武王將南巢地域的一個小國的名稱——廬國,進而演變成州、府的名稱。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革,廬州被合肥所代替,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歷史地名。 遠古時期,安徽省合肥地域是有巢氏暨有巢氏子孫生息繁衍的地方。夏商時期(即公元前21至11世紀期間,有巢氏子孫漸漸壯大而由原始部落發(fā)展為巢氏方國,經(jīng)營著巢湖周圍方圓千里的山野水澤。有巢氏方國因位處南方,中原人稱之為“南巢”(公元前1066年前后,商為周滅(周武王姬發(fā)封土建國,將古氏族方國“南巢”地域析分為“巢”“廬”兩個諸侯國。合肥這地方為“廬國”(唐史地學家徐堅等編纂)《初學記》引東漢學者應劭《漢書注》:“廬江郡即故廬子國”之說,并考證“廬州”古廬子國也。烈王都之,南巢之地?!渡袝吩唬骸俺蓽盆钣谀铣病薄!逗戏矢庞[》解釋較詳:“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滅亡,其最高統(tǒng)治者桀被商朝領(lǐng)袖成湯驅(qū)逐到南巢”。據(jù)《尚書》記載:“湯遂放桀,死于南巢之山”(南巢即今合肥巢湖一帶)。
春秋時,廬國歸屬舒國,后隨舒而歸于楚。戰(zhàn)國時為楚地?!蹲髠鳎ㄎ墓辏吩疲骸白詮]以往,振廩同食。次于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據(jù)《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春秋時期,先后為舒,巢方國領(lǐng)地或分領(lǐng),后為吳楚爭雄角逐的場所。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合肥概覽》記載見詳:“戰(zhàn)國初,江南的吳國興起,吳楚相爭,合肥又為吳國轄地。相傳,合肥城內(nèi)曾有子胥臺的遺址。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越楚媾和,將吳國所占地域重歸于楚。秦統(tǒng)一后,實行郡縣制,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據(jù)《安徽大辭典·行政區(qū)劃》記載:“秦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據(jù)《合肥概覽》記載:“秦并六國,置合肥縣,屬九江郡?!?/span>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定郡治襄安,統(tǒng)合肥、居巢、襄安三縣。清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秦治合肥縣。早在明代即有考證。據(jù)《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記載:合肥市區(qū)作為區(qū)域中心形成于春秋時期的歷史激變中。(明)楊循吉稱,《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公會吳于橐皋(廬近地也(秦并六國,置九江郡,廬以列城為合肥縣。吳郡楊循吉于正德元年(1506年)應同年進士,廬州刺史馬汝礪之聘來修《廬州志》的,他的話可能是有本的……,按他的說法,“在吳國占領(lǐng)安徽東南地區(qū)時,合肥已是江淮地區(qū)的城邑聚落”。
西漢承襲秦制,仍舊設為合肥縣,隸屬于淮南國。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以九江、衡山、廬江、豫章郡置淮南國,治所在六縣(今六安縣境)。旋徙壽春(今壽縣)。文帝后,淮南國縮小。武帝元狩初,除國為九江郡,隸屬于揚州。揚州為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省,湖北羅田、英山、廣濟、黃梅及河南固始、商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和縣),后移治壽春(今壽縣)、合肥(今市)。三國魏、吳分治揚州,以大別山和廬江、居巢縣(今巢湖市居巢區(qū))、滁州(今市)、天長縣一線為界。魏置揚州在北,治所先后在合肥、壽春(今壽縣)。 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劉秀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封功臣揚化將軍強侯鏗鐔為合肥侯,合肥其地視他邑獨重。歷4世,后改為縣。靈帝時,復合肥侯國。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又廢國設縣?!逗鬂h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載:“九江郡,秦置,浚遒、成德、西曲陽、合肥侯國、歷陽侯國,刺史治?!稓v代地理沿革表·縣表(合肥)》記:“秦置漢縣,屬九江郡。后漢,仍。三國魏,屬淮南郡。晉屬淮南郡。東晉分合肥縣置汝陰縣,在今合肥市境內(nèi)。北齊續(xù)設,與合肥縣同屬(汝陰、北陳)郡,治于汝陰,外領(lǐng)合肥縣。《隋書·地理志(第二十六.下)》(廬江郡)目下載:“合肥,梁曰汝陰,置汝陰郡,后齊分置北陳郡,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 《安徽大辭典·古舊地名》記:“汝陰:古縣名。東晉改合肥縣置,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為南汝陰郡治所,隋開皇初名合肥。又記:”汝陰,郡名,東晉于合肥僑置南汝陰郡。南朝梁天監(jiān)五年(506年)改名汝陰,治所在汝陰(今合肥市),領(lǐng)汝陰、慎(今肥東縣境)二縣。北朝北魏、東魏、南朝陳國之。
隋開皇初年(581年),將合州改為廬州,領(lǐng)轄合肥、襄安、廬江等縣。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為合州。開皇初改為廬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為廬州,領(lǐng)轄合肥、巢縣、廬江、舒城、慎縣5縣。天寶年間,復改為廬江郡。到了乾元元年(758年),又復為廬州。五代時期,名稱不變。先后屬于昭順軍、德順軍、保順軍。宋、遼、金時期,均為廬州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初升為廬州府,先后直隸于中書省和六部。清代仍為廬州府,仍治合肥縣,屬南直隸。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廬州府改屬江南省,省治江寧府(今南市)。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置安徽省,省會治安慶府(今安慶市)。廬州府隸安徽省,領(lǐng)1州4縣:合肥(今市)、舒城(今縣)、廬江、巢(今巢湖市)、無為州、縣。咸豐三年(1853年4月23日),安徽省會遷駐廬州府。12月10日,安徽巡撫到任,定廬州府為臨時省會。此后,廬州府成為清政府與太平軍反復爭奪之地。咸豐四年1月14日,太平軍攻占廬州府。咸豐五年(11月10日),清軍復占合肥。咸豐八年(8月23日),太平軍再次攻占廬州府。同治元年(1861年5月13日),清軍再度占領(lǐng)廬州府,因懼捻軍及太平軍余部,旋將安徽省會遷往安慶府,廬州府作為安徽臨時省會前后10年。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廬州府改屬安徽省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廬州府改屬皖北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合肥光復,廢廬州府而設廬州軍政分府。1912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成立后,設合肥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安徽省分設三道,合肥屬于安慶道,道尹駐安慶城(今為安慶市)。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設合肥縣,直屬安徽省。從此,廬州這個名字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歷史地名。 來源:中國地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