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的歷史變遷 漳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南部,渭河上游,地處北緯34°25′—35°57′、東徑103°57′—104°45′之間。東西長約72公里,南北寬約57公里。東連武山、南靠岷縣,西鄰卓尼,北與隴西、渭源接壤,地處西秦嶺和黃土高原隴西地臺交匯地帶,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海拔1640—3941米,年平均氣溫7.9℃,無霜期155天,平均日照日數(shù)2313小時,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 處在蘭州與天水之間,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國道212線、蘭渝鐵路穿境而過,北距隴西火車站40公里,蘭海高速即將興建,文殪二級公路建成通車,成為漳縣連接212、316國道線、蘭海高速的重要通道。境內(nèi)有漳河、龍川河、榜沙河三條主要河流,縣內(nèi)河道總長154.2公里,年均徑流量5.8億立方米,水能儲量8萬千瓦。 據(jù)已發(fā)現(xiàn)的學(xué)田平、晉家平等十幾處遺址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漳縣這塊土地上.唐、虞、夏、商時期,漳縣屬古雍州之地。東周(公元前770—前256年)屬秦,秦設(shè)鹽川寨。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為襄武之地,屬隴西郡。 東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始建縣置,治在今鹽井,名鄣縣. 三國(公元220-280年)時屬魏,仍名鄣縣。西晉永嘉南渡后縣廢,其地先后為前涼、后趙、前秦、西秦、后秦所據(jù)。 宋元嘉七年(公元470年),鄣縣及隴右一帶被北魏統(tǒng)一。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第二次置縣,寫稱“彰”縣。先為廣寧郡治,郡名改為廣安后,彰縣屬廣安郡,為郡治所在。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公元551年),渭州轄隴西、廣安二郡,彰縣屬廣安郡,為郡治所在。 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7年),改屬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至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50—577年)復(fù)置渭州,廢廣寧郡。渭州領(lǐng)有隴西、南安二郡,彰縣屬南安郡。 后周,縣又廢。此為第二次廢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第三次置縣,寫稱“障縣”,屬隴西郡。 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更名為武陽縣。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fù)名障縣,屬渭州。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陷于吐蕃,縣廢。次為第三次廢縣。 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復(fù)置鹽川寨,屬陜西秦鳳路鞏州(治今隴西)。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并于金,改名為鹽川鎮(zhèn),先屬通遠軍,后屬定西州。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復(fù)置鄣縣,屬鞏昌路。次為歷史上第四次建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實行省、府(州)、縣(州)三級制,更名漳縣,屬鞏昌府,府置鞏昌(今隴西縣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鞏昌府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省治西安)。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改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陜西承宣布政史司,漳縣仍屬鞏昌府。清朝初期,分全國為十八省,省設(shè)布政使司,鞏昌府屬陜西布政使司,漳縣仍屬鞏昌府??滴跞辏ü?664年)陜西省布政使司移設(shè)鞏昌,轄鞏昌、臨洮、平?jīng)觥c陽四府,秦州、階州、徽州、蘭州、河州、固原州、靜寧州、寧州九州及漳縣等二十八縣。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因“裁汰沉員處于”,漳縣改為鞏昌府的直屬鄉(xiāng),設(shè)縣丞,次為第四次廢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2月,全省廢除各府,改各廳、州、分州、分縣為縣,漳縣恢復(fù)縣置隸屬蘭山道。次為漳縣第五次建縣。民國16年(公元1927年)6月成立甘肅省政府,7月裁撤各道道尹,改設(shè)為六區(qū)行政院,漳縣直屬于省政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仍名漳縣,隸屬岷縣專區(qū)。1950年撤銷岷縣專區(qū)后,改屬天水專區(qū)。1958年4月撤銷漳縣,并入武山縣,次為第五次廢縣。1961年12月恢復(fù)漳縣,次為歷史上第六次建縣,屬臨洮專區(qū)。1963年撤銷臨洮專區(qū),漳縣又屬天水專區(qū)。1985年5月劃歸定西地區(qū)。2003年4月,定西地區(qū)撤地區(qū)設(shè)市,漳縣屬定西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