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楊慎《廿一史彈詞》版本源流與蜀中流布——兼論其書作于云南【作者:趙永康】

 唐音宋韻 2016-08-18

【摘要】

        楊慎《歷代史略詞話》(《廿一史彈詞》),鋪陳歷代興亡之跡,自洪荒迄于元世,概為十段,獨(dú)具史法。后世改訂增刪,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場,于是因樂系而分演,南彈北鼓,家弦戶誦。本文論次其版本源流以及在蜀中傳播的情況,考證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楊慎在云南編寫的;前人所謂陰武卿“蜀刻本”,并非刻于蜀中,且未聞其在蜀中傳播。

【關(guān)鍵詞】

    彈詞  史話  版本源流   王文才  滇南 

 
        楊慎《廿一史彈詞》,本名《歷代史略詞話》,其書鋪陳歷代興亡之跡,自洪荒迄于元世,概為十段,獨(dú)具史法。前人稱其剪裁之妙,修短繁簡,皆有尺寸寓乎其間,可謂匠意經(jīng)營。衍述通史,便于諷誦。屢經(jīng)傳刻,流行不衰。
       是書初刻于何時不明,最早著錄者,乃明人趙用賢。其《趙定宇書目》,著錄“《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原其所以為“詞話”,蓋其成書自創(chuàng)體裁,采宋元市井演史之文,雜調(diào)笑轉(zhuǎn)踏之歌,敘事則白話與詞文互陳,樂章則引詞與尾曲俱備。用賢子趙琦美傳承父書,著錄“《歷朝史說》”于其《脈望館藏書目》,蓋以其詞文十段,皆題作“說某朝”,故易名“史說”。
        后世改訂增刪,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場,于是因樂系而分演,家弦戶誦,南彈北鼓,并為大宗。

 明版探源

       趙氏父子所藏,今已無存。傳世明刻,今猶可見萬歷、天啟、崇禎并陰武卿蜀刻四本。

       1、萬歷本《陳眉公正廿一史彈詞》。刊行人張復(fù)吾。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國家圖書館有孤本藏存。
      “正”,謂是本業(yè)經(jīng)陳眉公訂正。書前,有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陳眉公(繼儒)《楊升庵先生廿一史彈詞敘》,[2]全文如下:
        予得之蜀人士,傳先生少時善琵琶,每自為新聲度之。及第后,猶于暑月夜,綰兩角髻,著單紗半臂,背負(fù)琵琶,共二三騷人,攜尊酒,席地坐西長安街上,酒酣和唱,撮撥到曉。適李閣老早朝過之,聽其聲異常流,令人往訊,則云楊公子修撰也。李因下車,楊舉卮飲李曰:“朝期尚早,愿為先生更彈?!睆椓T而城火將熄,李先入朝,楊亦隨著朝衣而行。朝退進(jìn)閣,揖李先生,及其尊人,李笑謂先生曰:“公子韻度,自足千古,何必躬親絲竹乃擅風(fēng)華。”自是長安一片月,絕不聞先生琵琶聲矣。
        后有《十段錦》出,可歌可駭,亦迦葉之定中起舞也。然亦不概見,故復(fù)吾張君為梓以傳。
        李閣老,謂李東陽,時與升庵先生尊人楊廷和并為內(nèi)閣大學(xué)士。升庵少時,從李就學(xué)。故李得正言以警誡之。
        是序證明:升庵少年即已度曲琵琶,構(gòu)思作為此書,且成有部分初稿。
       
         2、天啟本《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版式、文字并與萬歷陳眉公所正本同。以其全書分為十段,故以“十段錦”名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有收藏,然皆為清初影刻。
       書前,有辛酉(天啟三年)古吳(今蘇州市)宋鳳翔(羽皇)《楊用修史略詞話序》[3],明白指出此書作于滇南。其言曰:“世傳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發(fā)為兩角髻,行歌滇市中?!盵4]余竊疑之,謂賢達(dá)何放廢如是?及得(維揚(yáng)——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董昭侯評刻用修《史略詞話》,喟然嘆曰:用修行吟自廢,豈無意歟!夫世之刪史者,不過節(jié)約其文與事,備勸戒、便觀覽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聲歌,繼之以序說,雜以里巷街談,隱括參差,自然成韻,似正似諧,似俗似雅,似近似遠(yuǎn),其間豈徒以自廣已哉!蓋痛古今之須臾,悲死生之倏忽。而橫目之民,悠悠以難悟也。故為曼聲以送之,使言者足以感,聞?wù)咦阋运迹鶓亚映料嬷?,而?fù)能自脫于莊、列達(dá)生之旨,不失其正,而亦不傷其生者乎!夫用修以元輔子,擢制策首,其一時寵遇,豈不盛哉。及一朝遣戍,終老南裔,無望賜環(huán)。彼聰明才悟,殆有過人者矣,見夫苑枯華落,倏忽不恒,陵谷變遷,轉(zhuǎn)眼無定,不以此一生死,齊物化,而徒怨嘆感憤,以對君父,而夭其生,則已愚矣。故托往事藏來者,短詠長歌,傀儡千古,披發(fā)行吟以自全,而不以為恥?!?
        3、崇禎本《重刻增定廿一史彈詞》。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題“明成都楊慎用修編著,古禾(今浙江省嘉興縣)王起隆季延氏增訂,秀水(今屬浙江?。┲烀瘯r葵石參閱。” 國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在有藏本。國家圖書館著錄為天啟本;四川省圖書館著錄為崇禎本。
       書存天啟本宋鳳翔序,又有崇禎庚辰(1640)王起隆、朱茂時二序。王序云:“此楊用修彈詞,葉不過七十,言不滿三萬,而隱括鋪揚(yáng)歷代廢興存亡,自洪荒迄萬國,幾萬千百余年事。名曰彈詞,旬可彈也……一彈使人嘆,再彈使人愾,三彈當(dāng)使人起舞悲歌,泣下沾襟,而不能自止,其聲調(diào)之凄惋,固可使十七八女郎彈之;其音節(jié)之悲壯,亦可使銅琵琶鐵綽板丈二將軍彈之。用修真不愧為狀元才子也。天驥行空,凡馬能有追后塵者哉!”
       王起隆,明末清初人,與陳繼儒(眉公)、錢謙益等當(dāng)時名流大德往還。朱茂時,《明詩綜》選編者朱彝尊伯父,累官貴陽知府。
        王于原著,大有增改。原其所由,則謂:升庵是書“間有疏漏,如周厲之迄宣王,中遺共和;漢安之迄漢順,中遺北鄉(xiāng)侯;漢平之迄王莽,中遺孺子?jì)耄粫x明之迄晉康,中遺成帝;劉曜之接劉聰,中遺劉燦;符堅(jiān)之承符健,中遺符生;蜀漢之闕劉璋,蕭梁之遺蕭詧。若此之類,俱出用修之縱筆疾書,霹然而來,不無脫落。政不妨奇特。并大忠大孝,可喜可諤事,十之二三缺失表章,終為遺憾。因細(xì)為增定,期于針鋒不漏,血脈貫穿?!盵5]經(jīng)此一改,史學(xué)功能固自加強(qiáng),而失升庵原著琵琶彈詞之本意矣。
        升庵本意雖乖,而其作為蒙求讀本之效力,則大大加強(qiáng)。以其融變俗語,音韻字節(jié)整齊,兒童讀來,瑯瑯上口,字不滿三萬,而二十一史大要,盡在其間。遂成村塾之書,家弦戶誦,是則又升庵始料不及者也。
        王文才先生云:此本“起隆卒后,書乃刊行。疑已在清初。”[6]萬光治云:“王(起?。┍倦m增訂于崇禎時,而秀水朱茂時序刻之,已在王君捐館之后,當(dāng)順、康間也。”[7]萬光治先生發(fā)明文才先生學(xué)問,??本幋稳f歷本《歷代史略詞話》,收入其與文才先生共同主編之《楊升庵叢書》。今者,先生歸道山,斯言所據(jù)維何?尚容續(xù)考。

        4、又有萬歷本《十段錦詞話》。內(nèi)江市陰武卿刻?;蛑^之“蜀本”,而實(shí)未曾在蜀中流行。詳后考。

 清代傳刻

        清代諸家傳刻,或存萬歷舊本,或據(jù)崇禎本增改,中間又多注補(bǔ)??肩R源流,有二系統(tǒng)焉。其一、萬歷陳眉公(繼儒)本系統(tǒng)。要籍有三:

        1、李清正誤本《廿一史彈詞》二卷。孫殿起《販書偶記》著錄為:“《史略詞話正誤》二卷,廣陵[8]李清、宮偉镠同撰,無刻書年月,約康熙間刊?!逼鋾轫擃}《念一史彈詞原本》,然其刻本中縫,尚存《史略詞話》本名。國家圖書館、四川、湖北省圖書館有藏本。
        李清,興化(今福建省莆田縣)人,有《三垣筆記》為明末史事要錄。宮偉镠,字紫陽,泰州(今江蘇省泰州市)人,明崇禎十六年進(jìn)士,官翰林檢討。
        書前,李清自序[9]云:“予以甲辰早春,忽感重疾,呻吟半載,他書皆不能讀,獨(dú)取楊升庵《史略詞話》,為陳方伯唯直所校定者,朗吟悲歌,聊自娛,還自傷己。念笥內(nèi)尚貯閩本,命取而復(fù)觀,則此本所刪冗句,頗簡潔可喜。然諸國興廢提綱,與詞話中臚列事實(shí),或承上或啟下,亦有不應(yīng)刪而過刪者。適一門人以古禾王君起隆新本見寄,少所正,多所益,亦佳本也。因偃臥,一榻,出此三本,日聽兩童子王遜、莫金對讀,讀已,乃呼兒慎執(zhí)筆,代余復(fù)補(bǔ)數(shù)則。且汰繁易俗正舛,幾費(fèi)研籌。而余友官紫陽,又能出其同心卓見,匡我不逮。是本得此,其為完璧乎?”
        此序所言王起隆、陳惟直及閩刻三本,除王本已如前述外,余二種皆不詳,究不知為何本,尚容續(xù)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其版有患滅。同郡孫同邵曾為補(bǔ)刻,且跋于其后。
       2、《歷代史略詞話覽要》二卷。題“武進(jìn)(今屬江蘇省)謝蘭生厚庵校,永興王錫齡肅欠篁刊?!眹覉D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等多有藏本。
       書存宋鳳翔《楊用修史略詞話序》,用知其源流。詞話十段,盡刪首尾詩詞,但留舊本正文,用名“覽要”。王文才先生云:其書“文同舊本,而多異字。其故有三:一出刻手訛誤,顯然可見;二系傳鈔異字,無關(guān)文義;三偶有改易,不過數(shù)處而已。”永康后學(xué),未獲得見此書,不妄議。
        書后,謝蘭生有跋,亦直言此書作于滇南。全文如下:[10]
        右升庵先生《史略詞話》。己丑冬,聞之友人倪德輿,轉(zhuǎn)借于江氏友得觀焉。坊間少流傳,豈以其俗耶?恐雅人之未易曉矣!升庵被謫佯狂,行歌滇南街市,一部十九史輕輕說盡,藉以喚醒凡庸。夫人之憒憒于史多矣,孰知如此嬉笑怒罵,信口成論,將萬古君臣事業(yè)若睹指掌哉!大抵感嘆為多,語無揀擇,又以明王圖霸,轉(zhuǎn)盼成空,英雄豪杰,總歸烏有。如是而已。
        王文才先生曰:“桂馥《題寫韻樓升庵像》云:‘傷心形跡寄邊陲,閑教蠻婆唱鼓詞?!Q此編為鼓詞,不是無因?!睂戫崢?,在滇南。滇南固邊陲也;前代士夫呼其民為“蠻”。先生作為國務(wù)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組成員,受組長李一氓先生委托,負(fù)責(zé)整理??睏钌种?,歷數(shù)十年而成《楊升庵叢書》、《楊慎學(xué)譜》、《楊慎詩選》諸書。字字謹(jǐn)嚴(yán),垂范后學(xué)。其言可信。而鄭州大學(xué)圖書館趙長海副研究館員,則更在其《楊升庵〈廿一史彈詞〉雜考》中,明白指出:“《廿一史彈詞》為楊慎謫戍云南時所作,在楊慎生前,此書流傳不廣。推其原因,不外文人事此,放廢之作,故有“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發(fā)兩角髻,行歌市中”的傳說。”[11]
        3、程仲秩注《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旁注》朱墨套印本二卷。云南省圖書館、中山大學(xué)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xué)圖書館有藏本。
        清道咸間,芥子園刊朱墨套印。六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題“明西蜀楊用修纂,新都程仲秩注?!?扉頁又題:“朱批旁注廿一史彈詞”,扉陰有書牌,題“楊升庵先生原本”,并芥子園主人李遵三題識百二十字。
       書前所冠天都吳之俊《歷代史略十段錦旁注序》,[12]亦直言是書作于滇南。其文曰:“用修先生以石渠天祿之才,老于瘴雨蠻煙之地,生平纂述,指不勝屈,而出其余緒為是編。”
        王文才先生言:是書“凡例五則,以釋圖例,于正統(tǒng)僭號,建元改元,地名人名,圈點(diǎn)佳句,各有所別。又有圖表二:《歷代帝王紀(jì)》,表列三代至宋元帝紀(jì),乃《歷代帝王國統(tǒng)之圖》,皆淳安程仲秩所為。其注簡要,有助初學(xué),然注用活字鈐印,至使傳本彼此互異,更有注與正文互有不符處?!?所言極當(dāng)。唯言程仲秩為淳安人,永康不能無辯。案明·鐘惺《隱秀軒集·司城程公墓志銘》:“予未官南儀部之前數(shù)年,皆讀書客隱于白門,在游與居之間。中間寓新安(今安徽歙縣境)友人程仲秩秦淮別舍者凡一年許?!盵13]則“淳安”當(dāng)為“新安”之誤。

        其二、崇禎王起隆本系統(tǒng)。清初繼崇禎本增改,最為流行。撮其要得二:

        1、海虞(今江蘇省常熟市)孫德威畏侯《廿一史彈詞輯注》十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觀豐齋刻本。又有習(xí)是堂刻本,十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三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山西大學(xué)圖書館、安安徽省博物館有收藏。文從崇禎王起隆本,稍有增訂,而注稍詳。
       書前,有康熙四十年嚴(yán)虞亨序,謂:升庵“先生以文為戲,而孫子(德威)則以文立制,其趣不同,其功于史學(xué)則一也?!薄度罕虡巧票緯俊肪砦逯泴O氏稿本,稱“升庵此作,教兒童為便?!?迄至晚清,遂成村塾之書。
        2、漢陽(今屬湖北省武漢市)張三異補(bǔ)注《廿一史彈詞》十卷。題“成都楊用修編著,漢陽張三異禹木增定?!笨滴跛氖拍辏?710)視履堂刻本。其《凡例》言:“維楊董昭侯舊有刻本,桐川陳上儀、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訂正,重鐫行世?!盵14]前冠天啟宋鳳翔舊序。
       文從崇禎王起隆本而更有增益。國家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有藏本。
       書載張三異康熙甲寅(1674)年自序云:“秀水諸公什襲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負(fù)作者苦心”,“爰命璜(張仲璜)兒一一詳為注釋,務(wù)使事實(shí)可稽,義蘊(yùn)昭晰,歷寒暑,數(shù)易稿而書始成。”又載康熙庚寅年(1710)張仲璜序云:“余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諸剞劂。有謂篋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15]
        張三異,字魯如,號禹木,漢陽人。順治己丑進(jìn)士。歷官南陽府丞、紹興知府。雍正五年(1727),三異孫坦麟,以家刻本重梓于揚(yáng)州,半葉十一行二十一字,單魚尾,白口四周單邊,題“成都楊用修編著,漢陽張三異禹木增定。男仲璜別麓注”,并署訂正、參閱、同校諸家人名、字。是為樹玉堂本。多家圖書館皆有收藏。是本流行最廣,遍刻于南北。
       又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漢陽張氏資善堂刻本,版式同前,乃雍正版重印。

 蜀中流布

        如前考,升庵是書作為彈詞,以其俚俗,早期只在江南刊刻流行。自得王起隆增改,史學(xué)功能加強(qiáng),乃漸次為一般士夫所接受。因流入蜀中。
        今日蜀中所見之本,要皆漢陽張三異本之翻刻。一曰綿竹縣翻刻本,11行21字,小字雙行。四周白口。題“廿一史彈詞注。成都楊慎用修編著,漢陽張三異禹木增定。男:仲璜別麓注,伯綜鶴湄訂,叔挺鵠巖參;孫:坦含坤章,坦麟畫臣、坦驄青御、坦熊男祥同校?!迸c雍正五年玉樹堂本版式相同,而于張仲璜之外加題張氏子孫姓名,則其后于雍正五年玉樹堂本也可知。今日書商網(wǎng)上叫賣,稱作“康熙刻本”,實(shí)為妄言。二曰成都尚古堂本,刻于清末。三曰新都縣翻刻本,王文才先生曰:蜀中諸刻,唯此為大字白文本。四曰富平林重(浚松)刻本,瀘州市圖書館有藏存,版式與綿竹翻刻本同。
        他如四川圖書館所藏玲瓏山館本《二十二史彈詞》二卷,刻于乾隆六年,蓋亦從李清正誤本出。
        凡此諸刻,既無所發(fā)明,茲不論。
        又有內(nèi)江陰武卿所刻《十段錦史略詞話》者,刻于明代。清康熙初,廣陵李清曾引為據(jù),為崇禎王起隆本正誤,并稱之為“蜀本”。且言該蜀本“間易俚鄙為典雅,殊覺可愛,因出是本,依蜀本訂正之。未妥者,亦僭改一二,然其愈俗愈妙處則不可改。”[16]。
        陰武卿是書,國家圖書館有藏存。書前,有天啟本宋鳳翔序,李清序。而武卿亦以自序附之,其文云:[17]
        六經(jīng)中《春秋》者,編年之史也;《書》者,紀(jì)言之史也,昭如日星。吾夫子刪《詩》三百篇,垂世立教,豈非詠以聲歌,為移風(fēng)易俗為尤易耶?自世道衰微,《風(fēng)》、《雅》不振,人心日入于淫邪,俚詞艷曲,雜然并興,飾無為有,假事亂真,批謬誣妄甚矣。揆厥所由,皆緣世人鮮學(xué),不通今古,無以知其舛而析其偽也。然二十一史辭旨奧博,簡帙繁多,白首青燈,有讀未能竟之嘆,乃欲家喻而戶誦之,難矣!
        吾鄉(xiāng)楊升庵先生,本以天才博綜經(jīng)籍,尤精于史,輯為《十段錦》一書,上下古今,自盤古迄于胡元,凡禮制之沿革,年號之變更,國家之成敗,興王亡主之賢愚,忠良奸諛之功罪,犁然如指諸掌。且抑其高古,俯就俚調(diào),使販夫田父,樵童牧叟,皆欣欣而喜聽之。恬吻愉心,化瞽為明,移聲于聰,得免于面墻。彼矯枉不經(jīng)之說,無以奪其實(shí)而其欺,其用意亦勤矣哉!
        蓋正史謹(jǐn)嚴(yán),譬之姜桂,列之上品,未易可口,蓋《墳》、《典》之流也?!妒五\》易曉,譬之食蜜,中邊皆甜,蓋歌謠之流也。近世學(xué)者,多以艱深文其淺近,先生獨(dú)以淺近發(fā)其該博,睹此書,亦足以知先生之苦心矣。
        世之學(xué)者,亟采下帶之言,用藉稽古之益,雖在千百年以后,不可一日無此書也,乃僭為序諸首簡。
         對于楊慎是書歷史科學(xué)價(jià)值特別是教化功能,推崇備至。
         陰武卿,蜀中內(nèi)江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jìn)士,萬歷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兵部尚書任上。身后,歸葬內(nèi)江白馬廟,1985年基建施工,搶救性考古發(fā)掘了他的墓葬。按得武卿行跡,成進(jìn)士后即在省外為官,直至身后才歸葬鄉(xiāng)梓。其所刊刻之《十段錦》(即楊慎《念一史彈詞》),蜀中并無流傳之痕跡。有清蜀中羅江(今綿竹縣羅江鎮(zhèn))大家李調(diào)元,有萬卷書樓,冠甲全蜀。調(diào)元刻《函?!繁4媸裰形墨I(xiàn),總計(jì)一百五十余種,遍搜所見楊慎著作,得30種,盡數(shù)刻入,種數(shù)之多,竟近三分之。然亦未刻有此升庵“彈詞”,是調(diào)元未見是書也;近代目錄大家傅增湘先生,藏書亦數(shù)萬卷。先生,吾蜀江安人也。鄉(xiāng)梓情殷,整理蜀故,世所共知。亦未著錄此升庵“彈詞”,是增湘先生未于蜀中得見此書也。萬歷中,瀘州王藩臣刻《升庵文集》八十一卷于南京,武卿與藩臣同官,又同為蜀人,則陰武卿之《十段錦史略詞話》者,其亦刻于南京乎?藩臣所刻《升庵文集》,今四川省圖書館有藏存,而遍索蜀中公私藏家,則未聞有武卿所刻之《十段錦史略詞話》者。因竊以為該本是否刻于蜀中,固猶有待乎續(xù)考者也。
        王文才先生曰:“原升庵撰述之旨,意在明治亂之理,而不在周詳一代之人物大事。后世增文者無妨補(bǔ)葺,以廣見聞,然于慎作則已面目全非。注史者宜以詳明,具見原委,然事多語雜,恐非蒙學(xué)所便。知清人致力于此,已不視為民間訓(xùn)誦之書,欲藉是編以成一家之通史,故增補(bǔ)無已,日趨繁富。若求文能存舊,注便通讀,仍以《旁注》本為善。雖或注欠精確,亦無礙大體?!毙旁账寡?,而永康實(shí)曾面聆教誨。今者,先生既歸道山,人或有言,見仁見智。懼先生學(xué)說之不明,因鉤稽國內(nèi)諸圖書館藏是書并諸書目,秉先生此意,祖述、發(fā)明先生之說如右方。
         辛卯年,仲冬月,蜀中后學(xué)趙永康

 

 -------------------------------------------------------------------------------

[1]   作者簡介:趙永康,男,1939年8月生。職稱:編審。原四川省《川南工商》主編。研究方向:四川地方史。
[2]   陳眉公(繼儒):《楊升庵先生廿一史彈詞敘》,見國家圖書館藏《陳眉公正廿一史彈詞》。轉(zhuǎn)引自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72頁。
[3]   轉(zhuǎn)引自楊慎著《廿一史彈詞注》,上海:中華書局,1938年10月第1版第1頁。
[4]   案:是說始見明·朱明虹《楮談》。其文曰:“楊升庵先生在滇南,每出游,乘一木肩輿,僅容膝,狀如斗,即所謂‘升庵’也。庵之前題曰:‘士到東都須節(jié)義;地當(dāng)西晉且風(fēng)流?!癁閺堄夤P。與人游,無問貴賤。酒間吟次,時命聲伎,佐之舞裙歌扇,笑擁彌日?!倍队耋釉娫挕芳啊端囋坟囱浴分T書,相繼轉(zhuǎn)述之以如此,足見其言有徵可信。
[5]   王起隆《重刊增定廿一史彈詞敘》。
[6]   王文才《楊慎學(xué)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本文引錄、祖述文才先生之言,皆從是書。以下不再出注。
[7]   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70頁。
[8]  廣陵,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案李本興化人,孫殿起偶誤記。
[9]  王文才《楊慎學(xué)譜》謂此序?yàn)榘?,蓋偶誤記。
[10]  謝蘭生《楊升庵歷代史略詞話跋》,轉(zhuǎn)引自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5頁。
[11]    趙長海《楊升庵〈一史彈詞〉雜考》,《中國古曲文學(xué)與文獻(xiàn)學(xué)研究》第4輯第422頁,學(xué)宛出版社2008年版。
[12]   清·吳之俊:《歷代史略十段錦旁注序》,轉(zhuǎn)引自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4頁。
[13]   明·鐘惺:《隱秀軒集·司城程公墓志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535-538頁。
[14]   清·張仲璜:《彈詞注凡例》,見楊慎著《廿一史彈詞注》,上海:中華書局,1938年10月第1版。
[15]   清·張仲璜:《彈詞注序》,見楊慎著《廿一史彈詞注》,上海:中華書局,1938年10月第1版。
[16]   清·李清《一史彈詞序》。轉(zhuǎn)引自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3頁。
[17]   轉(zhuǎn)引自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0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