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敗筆常見形態(tài)有以下幾種: 1.牛頭。像牛頭狀。主要是筆頭墨水過多,造成漲墨過甚。或是筆鋒轉駐過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鋒太快,提鋒大疾所致。 建議:故在書寫時,筆頭濡墨不宜過多,下按之力根據(jù)字的大小適可而止。 2.鼠尾。常出現(xiàn)在撇畫上,似老鼠的尾巴,樣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筆無力,輕浮在紙上,飄滑而去。毛筆在運行時有提無按,不得撇畫用筆要領所致。 建議:書寫撇畫應用筆沉著,向下的按力均勻,筆鋒送到頂端,由粗向細的過渡要緩慢自然,中鋒用筆。 3.掃帚。指點畫收筆時,散鋒過多,無回鋒之狀,而散亂的出鋒像掃帚一樣,故而得名。 建議:如果經(jīng)過藏鋒回出,筆鋒送到末端,提鋒收筆,仍不能改變“掃帚”之狀時,建議改換毛筆。 4.竹節(jié)。點畫似竹節(jié)狀。這是因為對點畫形質認識模糊,用筆不當所致。 建議:經(jīng)觀察可知,下筆逆入方位不夠正確,筆鋒轉駐時大生硬,而中間運行過于上提,收筆應提鋒時卻下按,使點畫失態(tài),盲生圭角?!爸窆?jié)”在大多數(shù)楷書中系病筆,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應用。 5.蜂腰。這種病筆出現(xiàn)在彎鉤、豎畫及橫畫等筆畫中。兩頭渾圓粗大,而中間細柔,像蜂腰式。 建議:這種病筆的發(fā)生,常常是起筆和收筆下按過重,不注意中鋒運行,造成中間和兩頭比例失調。故書寫時,要提按平穩(wěn),用力勻稱,出鋒自然。 6.鶴膝。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 建議: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在起筆或收筆,轉折或橫鉤時,慣性不能過大,不能有太多的圓轉與下按之力,駐筆、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態(tài),見好即收。 7.釘頭。釘頭與牛頭不同,它宛如一顆釘子,頭大身子小。 建議:一般系指力失控,隨心所欲而致。這種情形應盡力避免。 8.折木。指筆畫收筆處猶似折斷的木頭,參差不齊,圭角盲生,完全違背了點畫收筆的法度與要求,用筆時沒有作回鋒處理,只是輕提飄掃而書。 建議:故書寫時,要耐得住氣,心思泰然,筆筆送到,該回鋒時必定回鋒,切不可偷工減料。
9.柴擔。樣子與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確切地說是“柴擔”,或叫“扁擔”。兩頭粗中間細,所不同的是-整個筆畫有較大的彎勢,這種病筆大都表現(xiàn)在橫畫。 建議:應逆入折鋒,往右運行,以平橫為主,按力不要大下壓,根據(jù)結體需要略作彎勢時,適可而為,不能過甚,收筆頓筆回鋒,注意法度。 10.鋸齒。鋸齒病筆一般是使用偏鋒不當而致,以撇畫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點畫亦有可能出現(xiàn)“鋸齒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邊光滑,一邊帶齒狀,也有兩邊帶鋸齒狀的病筆。 建議:要克服這種現(xiàn)象,必須強調中鋒用筆。 11.尖棱。落筆過于露鋒,致使點畫呈尖角銳棱,張牙舞爪,失去了點畫圓潤含蓄的遒麗特點。 建議:要記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圓兼?zhèn)洌荒苡小凹饫獠 薄?/span> 12.發(fā)絲。在點畫繁多的結體中,容易出現(xiàn)此病。 建議:其點畫過于纖細,柔如發(fā)絲,運筆只提不按,缺乏力度與變化。13.垂尾。筆畫的捺腳最后應順勢向上提,顯得飽滿有精神,充滿形象與姿態(tài)。如果筆力向下,倒垂滑出,則會造成“垂尾”病。 建議:捺腳在楷書中是很重要的主筆,當毛筆在駐筆趁勢踢出時,轉捻下按的動作不能過大,在頓按提鋒過程中,上邊保持平直,下邊裹鋒上提,筆力要到位,保持捺腳的造型美。 14.聳肩。與鶴膝不同的是,聳肩以方折為主,雖然有楷書的“折味”,但過于高揚,故作姿態(tài),與下方的豎畫過于懸殊,不能自然過渡。與左方的橫畫亦失去比例,不能達到協(xié)調與一致。 建議:故在書寫時應予以重視,防患未然。 15.脫肩。轉折處脫開,筆斷意斷,互不關聯(lián),既“脫肩”又“塌肩”,與“聳肩病”恰好相反。脫肩病筆字形字貌上嚴重失真。 建議:系缺乏讀帖與缺乏臨帖所致。對結體的形質缺乏認識,故在書寫時必須認真讀帖,懂得布白,掌握間架組合技巧,避免這樣的病筆。 16.柳葉。筆畫似柳葉形狀,俗稱“柳葉病”。一般來說這在楷書中是不允許的,在顏真卿的《勤禮碑》帖中,有些長撇呈兩頭尖中間粗狀,但它過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長撇的特點與優(yōu)美形象,兩者之間有根本性的區(qū)別。點畫成了柳葉狀,也就成了病態(tài)。 建議:在臨習時,要入帖,在出帖創(chuàng)作時,點畫要更剛勁遒麗,形質優(yōu)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