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社交圈子越來越豐滿,內(nèi)心卻變得骨感?我們花看似碎片化實則大量時間來社交,而收獲寥寥,甚至積攢許多空虛的失落。因為所有有用社交都有前提,要么情誼,要么利益。情比金堅,就無須刻意維持;經(jīng)營好自己,雙方互利,就能實現(xiàn)雙贏的價值交換。如有第三種,那是危險的萌芽。與其沉迷社交,不如專注打怪,當你提升了自己的水準,社交圈子里的存在感會不請自來。 文/ 林佳期 1 這種心態(tài)的改變是在大學。我生性爽朗疏闊,一上大學就加入了許多社團,有校廣播站、網(wǎng)絡編輯部、大學生記者團,還報了一個英語口語班。一開始是熱情使然,凡是和文字有關的都不想錯過,大一新生嘛,在某一陣子似乎有用不完的熱情,而這熱情其實一陣子也就用光了。 半年之后,在反復斟酌與師兄建議之下,我選擇了記者團,其他的組織都退掉了。 半年來,由于精力的分散,我來記者團辦公室的次數(shù)少之又少,談不上廣結善緣,當我前來報到時,迎接我的是一張張熟悉而冰冷的臉。 2 我想融入他們的圈子,卻力不從心,我看著他們曬出一張張聚會照片,我是那個照片上從未出現(xiàn)的人。我開始質(zhì)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我何苦將自己丟進一個冷酷的冰窖? 還好,我是善于自我調(diào)整的,適應夾雜著隱忍的情緒慢慢落停,我開始著手于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 我積極爭取每一次采訪機會,一字一句讀完往年至今的校報合訂本,琢磨著版塊設置和寫作章法。我密集寫稿,密集修改甚至多次推翻重來,一點點刮骨療毒,剔掉文章里慣性的空洞與浮夸。我試著參與活動策劃,熬夜去寫幾千字的串講詞。校報印刷好,也會踏踏實實爬上六樓一層一層,挨家挨戶發(fā)報紙。 全身心的投入讓我整個人的狀態(tài)漸入佳境,曾經(jīng)疏離的小伙伴也都成了最親近的青春同路人,大二實習的暑假我和師姐還同居了,彼時我們已好到無話不談。我問她,當初我可討厭你了,你都不理人,冷冰冰的,原來你是慢熱呀。 師姐的回答讓我始料未及:不是慢熱,而是平常心。你想啊,你初來乍到,大家都不了解你,你沒有和大家一起奮斗過,當時,對你笑臉相迎噓寒問暖才不正常吧! 辦公室是工作的地方,我們也不是小孩子,而經(jīng)過一段時間,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你自然而然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這是最正常的發(fā)展軌跡,不是么? 我突然被點醒,細想來每一步都是沉重與飛翔同在,辛苦和甜美共生。后來我成為副刊主編,開始在自己的小天堂里磨刀霍霍,我早已告別了稚嫩以及曾經(jīng)如影隨形的孤獨感,我大方從容地獨當一面。在這個社團里,我收獲了最珍貴的革命情誼,我們一起實習,一起買菜做飯,也一起校對排版,一起散步喝酒,一起紅塵作伴,一起畢業(yè),一起敘舊。 一段蔓延了四年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先有存在感,之后社交的意義才會顯現(xiàn)出來,你要先有價值,才有資格去談待價而沽。 3 隔著手機屏幕,我都能感覺到松了一口氣的釋然,是他,也是我,因為我從心底里理解他的茫然與堅定。我知道他不是排斥網(wǎng)絡社交本身,而是閉關修煉去了,因為泛濫的社交很容易讓人本末倒置。 我的微信里有十幾個作者群,每天都很熱鬧,境界相仿的朋友聊得很歡實:“3萬粉絲頭條求互推,有意向的找我私聊……”“新書出版了求支持呀……”這樣的社交是有價值的,于公,互相推廣共贏,把蛋糕做大,于私,結識志趣相投彼此欣賞的朋友,說不定是一生的緣分。 這種社交有意義,因為它不盲目,不自不量力,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騖遠,在爭取對方的價值之前,自己提供了等量的價值,姿態(tài)不卑不亢。 可是許多人對這個尺度把握得并不好,在自己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就試圖到更高的山川走一趟,可是怎樣也越不過人性的柵欄。有時候,還會產(chǎn)生“別人過得都比我好”的錯覺,開始對生活泄氣,不復從前的努力。 我想起《歡樂頌》里的樊勝美,有一次,安迪為了改變她一蹶不振的低落情緒,投其所好,帶她去上流階層的一個酒會。安迪無意社交,還是有許多人被她吸引,她的聲名、美貌、身家、涵養(yǎng)無一不讓人傾慕。 而世故虛榮的樊勝美來到這里,更像一個偷穿水晶鞋的灰姑娘,她屢次滿心期待來到這紙醉金迷的世界,妄想釣得金龜婿,揚言要“掐尖兒”,又幾次三番被冷落,被拆穿,被午夜鐘聲打回原形。后來,她換了工作,不再安于現(xiàn)狀,與相愛的人在一起,要一場樸素的浪漫,她的生命真實的豐盛起來。 與其沉迷社交,不如專注打怪,當你提升了自己的水準,社交圈子里的存在感會不請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