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方劑名稱的由來(10)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6-08-11

方劑名稱的由來(10)

(2010-05-10 15:45:55)
標簽:

雜談

開噤散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人參、姜黃連、石姜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陳倉米、冬瓜仁、荷蒂等十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噤口痢疾,火盛氣虛,下痢嘔逆,不能飲食諸癥。有益氣健脾,化濕和胃之功。

凡患痢疾而見飲食不進,或嘔逆不能食者,稱之為「噤口痢”。多由濕熱毒邪蘊結(jié)腸中,毒盛而傷害胃氣,胃陰受劫;或因久病脾胃兩傷,胃失和降,輸化無力,氣機阻塞所致。本方中人參、茯苓、石蓮子、陳倉米健脾益氣;黃連、荷蒂、冬瓜仁清熱利濕;丹參活血袪瘀;石菖蒲開竅化濕;陳皮理氣和胃。服反之可使脾氣升而口噤開,濕熱清而泄痢止,故名曰「開噤散”。

華蓋散

出處:《博濟方》

本方由蘇子、赤茯苓、桑白皮、橘皮、杏仁、麻黃、甘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肺氣失宣,痰阻氣滯所致之咳嗽上氣,痰吐不利,胸腹煩滿,項背拘重,聲重鼻塞,頭目眩暈者。有宣肺平喘,理氣化痰之功。

「華蓋”,古時謂帝王的車蓋?!豆沤褡ⅲ浄罚骸溉A蓋,黃帝所作也……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華蓋也。”這里指肺臟,因肺居諸臟腑之上,其色狀宛如華美的車蓋,向稱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且肺主一身氣機之升降,本方主治之病機在宣降肺氣。方中集作用于肺經(jīng)之藥于一方,諸藥相伍,使表寒解、肺氣宣、痰涎化、喘咳平,故稱「華蓋散”。

陽和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諸藥組成。用于一切陰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屬于陰寒之癥。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本方為治療外科陰性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方中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之品與滋膩之品相伍,加上添入生精補髓,血內(nèi)有情之鹿角膠,可使寒濕宣發(fā)而不傷正,精血得補而不戀邪,從而陰寒散,陽氣和,就好象自然界陽光普照,大地和暖,寒凝頓消,陰霾四散,陰平陽和,萬物呈祥一樣,使陰疽之癥迅速治愈。故稱「陽和湯”。

腎氣丸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藥物組成。用于腎陽不足,證見腰痛腿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等。有溫補腎陽之功。

柯韻伯云:「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治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古今名醫(yī)方論》)王晉三亦云:「腎氣丸者,納氣歸腎也……獨取名腎氣者,曰乙癸同源,意尤重于腎也”。(《古方選注》)本方為溫補腎陽之祖方,功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中僅用少量溫腎藥于滋腎藥中,寓有「少火生氣”之義。故名「腎氣丸”。亦按其藥味稱為「八味丸”或「附桂八味丸”。

《濟生方》以本方重用附子,再加車前子、川牛膝名「濟生腎氣丸”或「加味腎氣丸”,有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之效。

腎著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甘草、白朮、干姜、茯苓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寒濕傷脾之身體重、腰及腰以下冷痛重著,轉(zhuǎn)側(cè)不利,但飲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的腎著??;及陽氣不行而致的胞痹證,證見少腹膀胱脹痛,小便不利。有溫脾袪濕之功。

腎著,病名出《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多由腎虛寒濕內(nèi)著所致。古人形容本病有「腰中如帶五千錢”之說。本方有溫脾腎、利水濕之效,藥僅四味,然功效卓著。由于專治腎著病,故稱「腎著湯”。又名「腎著湯”,「著”為著的本字。亦據(jù)其所用藥物命名,稱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湯,或甘姜苓朮湯。

《千金要方》腎著散,乃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澤瀉而成,為標本兼治之方。

復脈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大棗、阿膠、生姜、人參、生地、桂枝、麥冬、麻仁諸藥組成。用于氣虛血少之心悸短氣,虛煩失眠,舌淡少苔,脈象結(jié)代者。有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本方原名「炙甘草湯”,以其主藥而命名。費伯雄云:「仲景原為傷寒脈結(jié)代,余邪未解者而設(shè),故溫散與清潤并使,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醫(yī)方論》)成無己云:「結(jié)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jié);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xù)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nèi)虛也”。說明脈結(jié)代、心動悸,為心之陰陽氣血俱虛所致。本方能滋養(yǎng)血脈之本源,使結(jié)代之脈恢復正常,故名之曰:「復脈湯”。

復元活血湯

出處:《醫(yī)學發(fā)明》

本方由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炮山甲、桃仁、酒大黃諸藥組成。用于跌打損傷,瘀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者。有活血袪瘀,疏肝通絡之功。

由于外傷損絡,血離經(jīng)脈,流溢脈外,停于胸脅,胸脅為肝經(jīng)循行部位,血瘀則影響肝氣,導致氣滯,所以痛不可忍。本方以活血袪瘀為主,兼以疏肝行氣通絡,諸藥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肝氣行而絡脈通,脅痛平而元氣復。正如張秉成所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復”。(《成方便讀》)故名「復元活血湯”。

敦復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黨參、山茱萸、補骨脂、烏附子、核桃仁、生山藥、茯苓、生雞內(nèi)金八味藥物組成。用于下焦元氣虛憊,相火衰微,以致腎弱不能作強,脾弱不能健運,或腰膝酸痛,或黎明泄瀉等脾腎陽虛引起之虛寒諸證。有溫補脾腎陽虛之功效。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土曰敦阜”。是說脾居中央,屬土,具敦厚阜高之性。脾土又受腎陽的溫煦,才能運化正常。脾腎陽虛,必然會導致虛寒諸證叢生,從而出現(xiàn)上述所云之病癥。服用本方,可溫補脾腎,使陽氣得以振發(fā),敦土之正常功能得以恢復,故名「敦復湯”。

暖肝煎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當歸、枸杞、小茴香、茯苓、肉桂、烏藥、沉香、生姜諸藥組成。用于肝腎陰寒所致之小腹疼痛,疝氣等癥。有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主治肝腎虛而有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由于肝屬厥陰,其經(jīng)脈繞臍絡少腹而循陰器,寒凝肝脈,氣機阻滯則發(fā)為寒疝氣痛之證。方中當歸、枸杞溫補肝腎;小茴香、肉桂溫經(jīng)散寒;烏藥、沉香溫通理氣;茯苓淡滲利濕;生姜溫散水寒之氣。溫補肝腎以治其本,散寒行氣以治其標,標本兼顧,服之可使肝脈得暖,氣機調(diào)暢,陰寒驅(qū)散,癥痛得止,故稱「暖肝煎”。

脾約麻仁丸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組成,和蜜為丸。用于腸胃燥熱,大便硬,小便數(shù)之證。有潤腸通便之功。

「脾約”,病名出《傷寒論》,指脾虛津少,腸液干燥,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癥。成無己曰:「約者,約結(jié)之約,又約束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本方以麻子仁為主藥,輔以理氣除滿,養(yǎng)陰潤燥之品,使腑氣通、津液行,緩下而不傷正,主治脾約之證,亦用于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者,故名「脾約麻仁丸”。

資生健脾丸

出處:《蘭臺軌范》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陳皮、麥芽、神、薏苡仁、芡實、砂仁、白扁豆、山楂、甘草、桔梗、藿香、白豆蔻、黃連十八味藥物組成,煉蜜為丸,米飲送服。用于妊振婦女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或男子食欲不振等癥。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羅東逸云:「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麥、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調(diào)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能補能運,臻于至和,于以固胎,永無滑墮。丈夫服之,調(diào)中養(yǎng)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古今名醫(yī)方論》)是言本方健脾和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故名之。

資壽解語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羚羊角、桂枝、羌活、甘草、防風、附子、酸棗仁、天麻諸藥組成,加竹瀝、姜汁水煎服。用于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舌強不語者。有扶正袪邪,化痰熄風之功。

本方為治中風證邪在于經(jīng)者。《醫(yī)學正傳》云:「若外無六經(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言語蹇澀者,此邪中于經(jīng)也”。本方既可平肝熄風,又能溫經(jīng)化痰,標本兼治,正邪均顧,中風邪在于經(jīng)者服之,可使語言流利,舉止靈活,壽命得以延長。故稱「資壽解語湯”。

葆真丸

出處:《女科證治準繩》

本方由鹿角膠、杜仲、山藥、茯苓、熟地黃、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川牛膝、益智仁、遠志、小茴香、川楝子、巴戟天、補骨脂、葫蘆巴、柏子仁、穿山甲、沈香、全蝎二十味藥物組成,蜜丸,溫酒送下。用于腎虛、五勞七傷、婦女不孕癥等。有補養(yǎng)肝腎、益精壯陽之功。

「葆真”,有保全天真之意?!肚f子》有「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痘茨献印酚小溉暂嵴?,不以物累形”。以上均說明葆全元真之氣的重要性。本方峻補腎陰、腎陽,培固先天之本。故而服之可使元真得保,身體健康,因以此命名。

萱草忘憂湯

出處:《醫(yī)醇謄義》

本方由桂枝、甘草、白芍藥、陳皮、半夏、郁金、合歡花、貝母、茯神、柏子仁、金針菜十一味藥物組成。用于憂愁太過,抑郁不樂,灑淅寒熱,痰氣不清之癥。有疏肝解郁,安心安神之效。

金針菜,又名「萱草”。花康《安生論》曾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本草圖經(jīng)》)謂其能「安五臟,利心志,明目”。《本草正義》云「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以上均說明萱草有解郁安神作用,故而服用本方則可使肝郁得解,心神能寧,從而愁緒不生,樂而忘憂矣。

葛花解酲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木香、橘皮、人參、豬苓、茯苓、炒神、澤瀉、干姜、白朮、青皮、白豆蔻仁、砂仁、葛花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水調(diào)服。用于治療飲酒太過,嘔吐痰涎,心中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zhàn)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等癥。有健脾醒酒、理氣止嘔之效。

病酒曰「酲”,謂喝醉了酒或經(jīng)宿飲酒大醉而神志不清。酒先傷脾胃,故見胃腸道反應癥狀;后傷心神,而見神識模糊之證。本方以解酒和胃之葛花為主藥,配合其它健脾理氣、芳香化濁之品,對飲酒太過所致之脾胃、心神諸證卓有功效、故名「葛花解酲湯”。

萆薢分清飲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益智仁、川卑解、石菖蒲、烏藥、(一方加茯苓、甘草梢)諸藥組成。用于膏淋、白濁。癥見小便頻數(shù),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有溫腎利濕,化濁分清之效。

膏淋、白濁,其病位在下焦,是由陽虛濕濁下注所致。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虛弱,則不能固攝,膀胱開闔失司,濕濁下注,則分清泄?jié)峁δ苁д{(diào),以致小便混濁不清。本方以川萆薢為主藥,有利濕清熱、化濁分清作用,故稱「萆薢分清飲”。又《醫(yī)學心悟》萆薢分清飲方,由川萆薢、石菖蒲、黃柏、白朮、茯苓、蓮子心、丹參、車前子組成,亦有清熱利濕之功。

磁朱丸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磁石、朱砂、神三味藥物組成,為末煉蜜成丸,用米湯或溫開水送服。用于心腎不交,兩目昏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亦可治癲癇。有益陰潛陽,鎮(zhèn)心明目之功。

王又原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也。腎為藏精,故神水發(fā)于腎;心為離照,故神光發(fā)于心…… 惟心腎有虧,致神水干涸,神光短少,昏瞀內(nèi)障諸證所由作也。磁石直入腎經(jīng),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朱砂體陽而性陰,能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鑒,火能燭,水火相濟,因光華不四射歟!”(《刪補名醫(yī)方論》)由于方中以磁石、朱砂為主藥,故各取其一字而命名也。

滾痰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酒蒸大黃、黃芩、礞石、沉香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實熱老痰,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痰多,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shù)有力者。有降火逐痰之功。

頑痰、老痰,久蓄下去,往往變生多癥;上蒙清竅則發(fā)為癩狂或昏迷,擾動心神則怔忡驚悸;內(nèi)蘊于肺則咳喘痰稠;停于中脘則脾失健運,津液停聚;痰阻氣機則胸脘痞悶,上擾清空則眩暈?!秳h補名醫(yī)方論》云:「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滾”為速去,本方除痰之方極快極大,故名「滾痰丸”。又因方中礞石驅(qū)痰猛峻,故又名「礞石滾痰丸”。

毓麟珠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芍藥、鹿角霜、川椒、杜仲、川芎、甘草、當歸、熟地黃、菟絲子諸藥組成。用于婦女氣血雙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帶濁、腹痛、腰酸;或瘦弱不孕等癥。有益氣養(yǎng)血,溫補肝腎之功。

「毓”有生養(yǎng)、孕育之意:「麟”,即麒麟,這里喻珍貴之子;「珠”,指珍珠,是謂該藥丸形圓如珠。本方為治婦女氣血雙虛,宮寒不孕之效方。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養(yǎng)血;鹿角霜補腎收斂;杜仲溫補肝腎;菟絲子補腎益精;川椒溫暖下元,諸藥合用,可治虛寒、療經(jīng)帶,使婦女身強體壯,月經(jīng)正常,從而能夠生育子女,故稱「毓麟珠”。

奪郁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蒼朮、藿香、香附、陳皮、砂仁、蘇梗、生姜、草蔻仁、佩蘭諸藥組成。用于治療濕滯土郁、心腹脹滿,嘔吐泄瀉,浮腫身重等癥。有芳香化濁,健脾燥濕之效。

脾屬土,主運化水濕,脾運化失司則水濕郁于中焦脾胃,而成「土郁”之證。本方中蒼朮、草蔻健脾燥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香附、砂仁宣暢氣機;陳皮、蘇梗理氣和胃;生姜溫中止嘔。諸藥配伍,可使脾胃健運,水濕得除?!笂Z”,有袪濕而不滯留之意?!竿劣簟敝C,應用本方,正合「土郁奪之”的經(jīng)旨,故名「奪郁湯”。

實脾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厚樸、檳榔、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干姜、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諸藥組成。用于陽虛水腫,證見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身重食少,手足不溫,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沈遲或沉細者。有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于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內(nèi)停所致?!笇嵠ⅰ?,語出《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里作溫陽健脾之意。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著,可使脾實則水治?!夺t(yī)宗金鑒》曰:「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駐景丸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楮實子、枸杞子、五味子、制乳香、川椒、人參、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空腹鹽湯送服。用于治療心腎俱虛,血氣不足,下元虛憊所致之視物不清,如紗遮睛等癥。有滋腎填精、養(yǎng)肝明目之效。

本方所選諸藥,如楮實子、枸杞子、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等,多數(shù)均為滋補肝腎之品。目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視,腎精上注則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腎得充,目翳消除,從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夠常駐于目,故名「駐景丸”。

縮泉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烏藥、益智仁兩味藥物為末,酒制山藥末糊丸。用于下元虛冷,小便頻數(shù)及小兒遺尿癥。有溫腎止遺、縮尿固澀之功。

「縮”,有減縮收斂之意;「泉”,原指水泉,這里形容功用如同水泉的膀胱。本方中烏藥溫腎散寒,可除膀胱冷氣,增強固攝約束之方;益智仁溫補腎陽,能夠固暖下元,故有收斂精氣作用;用山藥糊丸以補腎固精。共奏溫腎縮尿之功。服用本方,能使腎虛得補,精氣益固,寒氣溫散,遺尿自止,好象泉水縮斂一般,故命名曰「縮泉丸”。

澄化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生龍骨、生牡蠣、炒牛蒡子、生車前子、生白芍藥、粉甘草諸藥組成。用于治療小便頻數(shù)、遺精白濁,或兼痛澀等癥。有滋陰清熱,利濕化濁之效。

方中生山藥益氣滋陰;生龍、牡蠣收斂固精;牛蒡子、車前子清熱利尿;白芍藥滋養(yǎng)陰液;粉甘草解毒止痛。諸藥配合,可使膀胱氣化正常,津液輸布均衡,從而尿液澄清,白濁之癥得以治愈,故名「澄化湯”。

鞏堤丸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熟地黃、菟絲子、炒白朮、五味子、益智仁、補骨脂、制附子、茯苓、炒韭子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山藥打糊為丸,開水或溫酒送服。用于命門火衰、膀胱失約之小便不禁癥。有補腎陽,益脾土之功效。

膀胱,古稱為水府、玉海,是水液匯聚之所,主要功能為貯藏水液。但膀胱受腎陽的制約,通過氣化方能排小便。一旦腎陽衰微,膀胱猶如水無堤岸,就會出現(xiàn)小便不禁。服用本方之后,可使腎陽得以振復,膀胱因而溫煦,洽似堤岸鞏固,水無法外溢,故此命名為「鞏堤丸”。

導氣湯

出處:《沉氏尊生書》

本方由川楝子、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寒侵肝脈,氣機阻滯之疝氣痛。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寒疝疼痛,癥狀較輕之實證。方中用川楝子理氣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小茴香理氣疏肝,散寒止痛;吳茱萸溫中散寒,解郁止痛,通過應用以上辛溫行氣之品,能溫暖肝脈以袪寒,宣通肝氣以止痛。從而使之寒凝散、氣滯行、疝痛止、諸證平。由于本方有引導疏通肝氣之功,故稱「導氣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由芍藥、當歸、黃蓮、檳榔、木香、大黃、黃芩、枳殼組成,對濕熱痢有清熱導氣之功。

導赤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生地黃、甘草梢、木通、竹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心經(jīng)有熱所致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移熱于小腸,小便短赤而澀,尿時刺痛,舌紅脈數(shù)。有清熱利水之功。

「導”,引導;「赤”,色也,這里喻赤色屬心,心火為赤。 《刪補名醫(yī)方論》云:「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與小腸為表里也”。本方諸藥合用,有清心安陰,利水導熱之功。上可以清心火以治口舌生瘡,下可以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刺痛。從而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便排出,故名「導赤散”。

本方加黃蓮名「黃蓮導赤散”或「瀉心導赤湯”,治心火較盛之證。

調(diào)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芒硝、大黃三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而無痞滿之證;或腸胃積熱之發(fā)斑,口齒喉痛及瘡瘍等癥。有緩下瀉結(jié)之功。

方中藥僅三味,然配伍愜當:大黃苦寒以泄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咸寒以瀉下除熱,軟堅潤燥;以炙甘草調(diào)和大黃、芒硝攻下泄熱之方,使之和緩。鄒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調(diào)胃承氣”,其承氣之功皆在于大黃。本方與大、小承氣湯相比,瀉下導滯之方弱,尤適于癥輕而體弱者。由于本方能調(diào)和腸胃,承順胃氣,驅(qū)除腸胃積熱,使胃氣得和,氣機相接,從而諸證蠲除,故名「調(diào)胃承氣湯”。

養(yǎng)陰清肺湯

出處:《重樓玉鑰》

本方由生地黃、麥門冬、生甘草、玄參、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藥諸藥組成。用于肺腎陰虛,復感疫毒,津液被灼,熱毒熏蒸于上之白喉證;或肺癆、喉痹諸證。有養(yǎng)陰、清肺、解毒之功。

本方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方中用生地黃、元參、麥冬、白芍養(yǎng)陰潤燥,清肺解毒;丹皮涼血解毒;貝母潤肺止咳,清化熱痰;薄荷宣肺利咽;生甘草瀉火解毒。全方以大隊滋陰清熱藥相伍,共奏養(yǎng)腎陰、清肺熱之功,故名「養(yǎng)陰清肺湯”。

增液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玄參、麥冬、細生地三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溫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結(jié),口渴,舌干紅,脈細稍數(shù)或沉而無力等癥。有增液潤燥之功。

本方為津液不足,燥結(jié)不甚諸證而設(shè),增液有余,攻下不足,尤適「無水舟?!敝C。所謂「妙在寓瀉于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水可防虛?!保ā稖夭l辨》)本方功在滋陰養(yǎng)液,生津潤腸,符合治療熱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原則,見有「增水行舟”之效,以其培添津液作用命名,故稱「增液湯”。

燃照湯

出處:《霍亂論》

本方由滑石、豆豉、焦梔子、酒黃芩、省頭草、制厚樸、制半夏、白蔻仁諸藥組成。用于暑疫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惡寒肢冷,苔色白膩者。有清熱化濕,辟穢泄?jié)嶂Α?/p>

王孟英云:「暑濕內(nèi)蘊,未化也。須具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蒙,因制燃照湯予之”。(《霍亂論》)「犀”即犀角,古稱之為「靈獸”,認為其神方與通靈之性,全聚于角,點燃其角以照之,可使昏暗幽深之處暴露無遺。本方為治熱霍亂吐瀉的名方,服之可使?jié)駸?、濁穢之邪清泄而除,功效卓著,曹如燃亮犀燭,病邪無藏身之地。故稱「燃照湯”。

蕩胞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樸硝、牡丹皮、當歸、大黃、桃仁、細辛、厚樸、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陳皮、虻蟲、水蛭、附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酒水煎服。用于治療婦人因瘀血阻胞而致之不孕癥。有活血袪瘀、蕩滌胞宮之效。

不孕之癥,其因多端,瘀血阻胞,即為其一。本方中應用諸如樸硝、丹皮、當歸、大黃、桃仁、赤芍、牛膝、虻蟲、水蛭等大量破血逐瘀之品,再加參、苓、桂心、細辛等補氣溫經(jīng)之類,以及厚樸、陳皮、桔梗理氣辛散藥物,可使胞宮瘀血蕩除,新血從而復生,利于受孕著胎,故名「蕩胞湯”。

螽斯丸

出處:《古今醫(yī)鑒》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茯苓、川芎、赤芍藥、枳殼、黃芩、延胡索、青皮、陳皮、蘇木、紅花、五靈脂、炒干姜、甘草、香附諸藥組成,用艾煎湯,入醋打糊為丸,酒或白開水送服。用于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赤白帶下,不孕癥等。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理氣開郁之功。

「螽斯”,一名「蜇蟲”,《本草綱目》稱「?蟲”,?蟲在草上者曰草螽,此是一種似草螽而大者?!对娊?jīng).螽斯》篇以螽斯之多而成群,比喻子孫之眾多。本方借用此名,謂其服藥之后,既治婦人經(jīng)、帶疾患,又治不孕諸證,從而使婦人月經(jīng)調(diào)而它癥無由以生,身體健康,后代自然繁衍眾多之意。

注:?= 上面為一個“啟”的左邊,下面為“蟲”。

濟川煎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六味藥物組成。用于老年人及腎虛便秘者。有溫腎,潤腸通便之功。

「濟”,有接濟滋養(yǎng)之意;「川”,指津液分布之形?!秲?nèi)經(jīng)》有「腸胃為海,六經(jīng)為川”之說。張景岳注為:「三陰三陽,同流氣血,故為人之川”。何秀山云:「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通俗傷寒論》)本方溫腎養(yǎng)血,潤腸通便,服之可使腎氣盛,津液充,腎、肝、腸三經(jīng)得以滋濟,從而大便暢通。故名「濟川煎”。

鎮(zhèn)肝熄風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龜板、生牡蠣、生杭芍、玄參、天門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并走于上之類中風證。有鎮(zhèn)肝熄風之功。

本方為治類中風的常用方,無論在中風前、中風時或中風后,凡肝陽化風者,均可使用。以頭目眩暈,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用藥指征。全方重用鎮(zhèn)攝元陽,滋養(yǎng)肝腎之品,組方嚴謹,配伍有度,既能平肝潛陽,柔潤熄風;又可條達肝氣,和胃調(diào)中。諸藥合用,可使肝陽得鎮(zhèn),內(nèi)風平熄,故名「鎮(zhèn)肝熄風湯”。

顛倒散

出處:《醫(yī)宗金鑒》

本方由大黃、硫黃二味各等分組成,研末涼水調(diào)敷,用于治療酒齄鼻及肺風粉刺等癥。有清熱解毒、袪風殺蟲之效。

方中大黃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硫黃辛熱殺蟲,引火下行。合治肺經(jīng)風熱所致之酒齄粉刺癥。由于一為寒藥、一為熱藥,兩者相須為用,與一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法不同,故名「顛倒散”。

《萬病回春》亦有名「顛倒散”之方。藥用大黃、滑石、皂角三味為末,黃酒送服,治療臟腑實熱所致之二便不通。三味藥物劑量隨病情增減,若小便不通,滑石用六錢,余用三錢;大便不通大黃用六錢,余用三錢;二便不通者,皂角三錢,余用四錢半克,其方治與上方不同,臨床應注意鑒別。

藿香正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姜厚樸、苦桔梗、炙甘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之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癥,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功專宣化濕濁,調(diào)和胃腸。方中以藿香為主,辛散風寒,芳化濕濁,和胃悅脾,輔以行氣燥濕之品,使風寒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胸脘舒,脾胃和而吐瀉止,邪氣去而正氣復?!秳h補名醫(yī)方論》云:「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故以「藿香正氣散”命名。

蠲痹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酒當歸、羌活、片姜黃、赤芍藥、炙黃耆、防風、炙甘草,加生姜組成。主治風痹,癥見身體煩痛,項背拘急,肩肘痛重,舉動艱難,手足麻痹等。有益氣和營,袪風除濕之功。

風痹,又名行痹、走注。指風寒濕邪侵襲肢節(jié)、經(jīng)絡,其中又以風邪為甚的痹證?!割谩闭?,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有益氣活血之功,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服之可使風痹之證得以迅速免除,故名「蠲痹湯”。

歸脾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加生姜、大棗組成。用于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有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之功。

本方為嚴用和據(jù)《內(nèi)經(jīng)》「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之理論而創(chuàng)制。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則脾失健運,心血不足,發(fā)為驚悸怔忡,食少體倦諸證。本方以補養(yǎng)心脾為主,脾氣健而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心血旺盛,則驚悸失眠諸證自愈。又脾主統(tǒng)血,凡脾虛氣弱,不能統(tǒng)血而見崩漏諸證,亦可用本方治療,即所謂「引血歸脾”,故嚴氏名本方曰「歸脾湯”。

觀音應夢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紫衣胡桃肉兩藥為末,加生姜水煎服。用于胸滿喘急,不能睡臥之癥。有補氣生津,溫補肺腎之功。

王晉三云:「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將危,凡五晝夜不乳食,夢觀音授以此方,煎湯一蜆殼,灌之,喘即定,亦以乳液凝于膈間,故用此得效也?!保ā豆欧竭x注》)遂以本方命名「觀音應夢散”。本方主治腎不納氣之虛喘證。蓋肺主一身之氣,腎為先天之本,肺為腎之母。喘證雖表現(xiàn)在肺,然發(fā)病卻在腎。方中藥僅兩味,看似平易,其收功皆在于治本。

本方又名「人參胡桃湯”,乃以其所用藥物為名耳。

雞嗚散

出處:《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

本方由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葉、桔梗、生姜諸藥組成。用于濕腳氣,癥見足腿腫重無力,行走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惡,以及風濕流注,腳痛不可著地,筋脈腫大者;亦適于絲蟲病。有行氣降濁,溫化寒濕之功。

「雞鳴”,是指服藥時間。五更雞鳴乃陽升之時,取陽升則陰降之意。其煎服法是:諸藥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藥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曰五更雞鳴時作二、三次冷服。天明時大便當下黑糞水,即使腎所受寒濕毒氣從大便排出。早飯須待藥方過后再服。本方有開上、導下、疏中之效。規(guī)定服藥時間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藥方易于發(fā)揮,可使寒濕之邪隨陽氣升發(fā)而散。故名「雞鳴散”。

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肺熱咳嗽,甚則氣急,皮膚蒸熱,日哺發(fā)熱尤甚,舌紅苔黃,脈象細數(shù)。有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肺主西方,屬金,其色應白,「瀉白”,即瀉肺也。李時珍云:「此(瀉白散)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王晉三曰:「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謂之補,而仍云瀉者,有平肺之功焉”。(《古方選注》)本方中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地骨皮瀉肺中伏火,并退虛熱;梗米、炙草養(yǎng)胃和中。諸藥同用,瀉肺平喘而不傷正,宜屬清瀉肺中伏熱之良方,故名曰「瀉白散”。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用于肝火郁結(jié)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脈洪實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刪補名醫(yī)方論》云:「肝木主春,乃陽生發(fā)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瀉黃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藿香葉、山梔子仁、石膏、甘草、防風諸藥組成。用于脾胃伏火所致之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shù);以及小兒脾熱弄舌等。有清瀉脾熱之功。

脾屬中土,其色為黃,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則口瘡、煩渴諸證由生。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shè)”(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藥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立此方者,可謂深得《內(nèi)經(jīng)》「火郁發(fā)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瀉而正氣無傷,諸證得愈?!笧a黃”,即瀉脾經(jīng)之熱,故名「瀉黃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