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區(qū)分“以”“與”的介詞和連詞用法 (《語文報高考版》) 一些文言虛詞,因為語境不同,所起的語法作用也不同,如“以”“與”,既能作連詞也能作介詞,這令考生很困惑。 一、先看“以”的幾個例子: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③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上面三個句子中的“以”意思都是“因為”“由于”,但因所處的語境不同,用法也就不同。①中“一璧之故”是名詞性的偏正短語,從語法上來看,“以”和“一璧之故”構成了介賓短語,共同修飾后面的動詞“欺”。該句中的“以”用作介詞。②中“吾兩人在”則是主謂結構。因為介詞后面只能帶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一起構成介賓短語,不能帶主謂短語,這里的“吾兩人在”已構成單句形式,所以“以”在這里只能是連詞,連接“不敢加兵于趙”和“吾兩人在”這兩個句子,表明了二者間的因果關系。③中“怒”是動詞。介詞也不能跟動詞、形容詞一起使用,所以,這里的“以”也是連詞,連接了“思”和“怒”兩個動作,表因果關系。 可見,區(qū)別“以”表原因時是作介詞還是作連詞,關鍵是看它后面跟的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的短語還是動詞、形容詞、主謂短語或分句。 再看幾個句子: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②不賂者以賂者喪。③家叔以余貧苦。④不以己悲。⑤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①中“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和③中“余貧苦”都是主謂短語,所以“以”是連詞。②中“賂者”、④中“己”、⑤中“是”是代詞,所以這幾句中的“以”都是介詞。 二、再來看“與”的幾個例子: ①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②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③未得與項羽相見 ④與鄭人盟 ⑤待吾客與俱 從語境來看,四句中的“與”意思都是“和”“同”“跟”,但用法卻不一樣。①“物與我”緊相連接,不能拆開,兩個代詞并列,可以互換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語,這里的“與”用作連詞。②從上下文看,“臣”跟從的是大王而不是燕王,所以“大王”“燕王”位置不能互換;且前后可以拆分,在“與燕王”前可以加表時間或表否定的詞語,如“臣嘗從大王(去年)與燕王會境上”,所以句中的“與燕王”是介賓短語,作“會境上”的狀語,因而“與”是介詞。③中“與”前有否定詞,所以是介詞。④“與”出現(xiàn)在句首,兩個并列成分的任何一個都應同時出現(xiàn),故作連詞的“與”不能出現(xiàn)在句首,所以句中的“與”是介詞。⑤“與”前可以增加表時間的詞,且“與”后省略了代詞“之”,所以是介詞。 總之,區(qū)分“與”是介詞還是連詞用法,一看前后是否存在并列關系,二看前后能否互換位置而意思不變,三看是否出現(xiàn)在句首,四看“與”前是否可以增加表時間或表否定的詞語,五看“與”前是否有否定詞、表意愿的動詞,六看“與”后是否有省略的代詞。 再看幾個例子:①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②人不敢與忤視。③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④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⑤不欲與廉頗爭列。⑥君安與項伯有故?⑦與人謀而不忠乎? ④中“山東之國”和“陳涉”,“志”和“力”能互換位置而基本意思不變,二者之間不能加入其他成分,“與”均為連詞。②“與”前有否定詞“不敢”,且后又省略了“之”;③“與”前有“欲”,可以增加表時間或表否定的詞語;⑤“與”前有“不欲”,⑥“與”前也可增加表時間的詞語,所以這幾句中的“與”都是介詞。⑦中的“與”在句首,也是介詞。 |
|
來自: lhyfsxb8kc6ks9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