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芝崎 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群雄并起,各國、各人為著領地、理想、利益紛爭不已。百家爭鳴,文化燦爛,其血性激蕩,后無來者。由于還未受到禮教與封建思想的深刻束縛,這一時期的民族性格深可探討。本篇選出的十個自殺事件的當事人,無論是正氣浩然、傲視無物、悲憤難遣,還是狡滑奸詐,無不展露鮮明個性,透露出當時闊麗壯烈的社會背景及人文生態(tài)。歷經(jīng)漫長周轉,炎黃子孫的性格里積淀了幾許奴性和老誠,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至今桎梏難解。當我們轉身回視,溯血液而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及中華性格的偉大復興,或許才會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始。 驪姬之亂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詭諸攻打驪戎,大勝,殺了驪戎首領,虜獲其女驪姬姊妹;后來驪姬生子奚齊,其妹生卓子。晉獻公所出甚多,名者有三: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驪姬為使奚齊成為太子,想方設法賄賂獻公身邊近臣,挑唆獻公分配太子申生去主管晉的宗邑曲沃,以御秦國;讓重耳和夷吾去主管邊疆的蒲地與屈地,以鎮(zhèn)戎狄。三子被排除遠走,驪姬卻沒有心安。不久,她找來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其母齊姜,讓他趕快前去宗廟祭祀。太子祭祀畢,按周禮將祭品帶回獻給獻公,是謂“歸福”。驪姬趁機在祭品中施了毒藥。外出打獵的獻公回來,以酒祭地,酒使土起;把肉給狗吃,狗死;給宦官吃,宦官死。以哭動人的驪姬飛灑眼淚,說是太子妄圖弒君。申生聞風逃回曲沃,獻公則殺了他的保傅。 有人勸申生辯解,但申生認為,國君失去驪姬,會居不安,食不香,如果辯解,驪姬必定獲罪,國君也會因此不爽,他自己也會因之不快。盡忠盡孝地上吊自盡了。 驪姬在誣陷申生的同時,自然不忘“惠顧”重耳和夷吾,說他們是施毒事件的幫兇。二人聞訊逃亡,其他公子也相繼被逐,奚齊如愿被立為太子。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臨死前召見大臣荀息,把奚齊托付給他,荀息等人擁立奚齊為君。但重耳的老師里克和大臣丕鄭不答應,力主重耳回國繼位,他們聯(lián)合申生、重耳和夷吾舊部,殺死驪姬和奚齊,荀息等人又立卓子為君,也被里克等人在朝廷上殺死,荀息懸梁自盡。 此時的重耳覺得國內局勢動蕩,怕遭逢與奚齊、卓子相同的命運,謝絕歸國為君的動議。 公元前650年,逃亡梁國的夷吾在周襄王、齊桓公和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是為晉惠公?;莨吓_后,囚禁了里克,迫使其自殺,以翦滅重耳在國內的力量。不久,惠公死,太子圉即位,是為懷公,一年后,流亡在外長達19年之久的重耳復國,派人殺死懷公,即位為文公,晉國由驪姬之亂引出的更換國君的運動始告結束,在大器晚成的晉文公治下,國力日盛,稱霸諸侯。 同是盡忠,申生和荀息,愚忠而死;里克目光遠長,與隨重耳輾轉流寓的將相一樣,敢于相信重耳的能力,奮力要將失落的太陽托出地平線,算是死得其所;而讓一位國君不惜犧牲掉所有兒子以博歡心可見驪姬攻心力之強,她的哭,似是遙遙地呼應了褒姒的笑,后者的笑毀掉一代王室,驪姬的翻轉動蕩非但沒有阻止歷史的選擇,反而葬送了兒子和自己,留下“最毒婦人心”的口實,早早地為“女人”二字憑添上許多令人感喟的材料。其實,將后果追溯至前因,很容易從這個女人身上讀出“可憐”二字:在殘酷的生命情境中,她極端真實地呈現(xiàn)了內心的焦慮與悲劇意識,其行為源自于對內心憂慮的瘋狂反抗。 驕傲子玉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欲伐宋。這一天,成王派前令尹子文在睽地演習練兵,派令尹(相當于宰相)子玉在蒍地做戰(zhàn)前演習。子文很快完事,沒有懲罰一人;子玉則用去一天,鞭笞七人,箭穿三人之耳。在子文設的宴席上,元老紛紛祝賀,只有年輕的大夫蒍賈不咸不淡。他認為子文不該把大權讓給子玉,認為這樣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內不能治理百姓,對外率領兵車超過三百乘,恐怕就要吃敗仗;而子玉是子文舉薦,如果子玉失敗,子文也難辭其咎,等到子玉凱旋歸來,再賀不遲。 不久,楚成王會同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攻宋國。 宋國慌忙派人到晉國求救。晉國將軍先軫和國舅狐偃建議先征討曹國和衛(wèi)國,曹衛(wèi)兩國同是楚國的盟國,楚軍必會救之,晉軍埋伏半路截擊,定可取勝。晉文公認為這主意相當不錯,親自率領大軍,襲衛(wèi)攻曹。楚國派出的援兵遭襲,不能取勝,眼見二國已失,也不再前去搭救,反率陳、蔡軍隊加緊攻宋。宋國再派大夫告急。晉文公很為難:舍棄不管吧,宋會與晉絕交;如若與楚作戰(zhàn),實力難以保證,東面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又不會派兵支援。進退兩難之際,將軍先軫獻出一條反間計:讓宋國用財物去賄賂齊、秦兩國,請他們出面求楚國退兵;另一面,晉國分曹、衛(wèi)兩國土地給宋國,楚國見友國土地被分,必定不會答應齊秦二國的調解,齊秦二國接受了宋國賄賂當然也會惱恨楚國不給面子,必然出兵伐楚。 此計一施,果然,齊、秦與晉聯(lián)合了起來。 楚成王見勢不利,忙退回申地駐扎,以防秦國襲擊,又命令圍攻宋國的子玉率部撤退,避免與晉軍交戰(zhàn)。他認為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險阻艱難,都經(jīng)歷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上天使他享有高年,同時要幫他除掉禍患,天所予,不可敗。但子玉堅持要與晉軍作戰(zhàn),揚言雖不敢保證能建立什么了不起的功勛,但希望用勝利堵住某些“奸邪小人”的嘴巴。 他派大夫宛春到晉軍中談判,開出條件:恢復衛(wèi)侯君位,退還曹國土地,然后楚軍解除對宋的包圍。這顯然太無禮了。不過,將軍先軫認為楚國的一句話就能使曹、衛(wèi)復國,宋國解圍,三個國家都安全,晉國如不同意,三國均滅亡,這就是晉國的無禮了,不如暗中答應恢復曹衛(wèi),使他們叛離楚國,再扣留楚軍使者以激怒楚國,等打完仗再考慮曹衛(wèi)的問題。 晉文公又采納了他的建議,曹衛(wèi)兩國果然派人到子玉營中同楚斷交。 盛氣之下,子玉立即率軍北上與晉軍作戰(zhàn)。晉文公為兌現(xiàn)當年流亡楚國時對楚成王的許諾:“兩國若交兵,退避三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相報”,下令退避三舍,在衛(wèi)國的城濮駐扎下來。子玉卻以為晉軍這是怯場,剛扎下營盤便派人向晉文公挑戰(zhàn),并夸下??冢簳x軍今日必定覆沒! 晉軍有戰(zhàn)車七百乘,兵員三萬七千人,另有齊、秦、宋的支援,分為上中下三軍。 楚軍的構成:子玉為中軍主帥,指揮警衛(wèi)王室的西廣、東宮、若敖六卒,共有戰(zhàn)軍一百八十乘;子上為右軍主將,指揮陳、蔡兩國軍隊;子西為左軍主將,指揮申、息兩地的地方部隊。 戰(zhàn)爭打響了,晉下軍副將胥臣命令士卒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向楚右軍發(fā)起攻擊,陳、蔡的軍隊從楚本是不得已,突然之下,立即潰散,晉上軍主將狐毛乘機出擊楚軍逃兵,楚軍右冀被徹底打垮了。晉下軍主將欒枝命令士卒砍伐木柴拖在車后,以揚起沙塵,偽裝敗逃,楚左軍主將子西求勝心切,見勢立即率部追趕,造成楚軍側翼空虛,晉軍元帥先軫見敵中計,率領中軍精銳攔腰截擊,狐毛這時殺出一記回馬槍,前后夾擊,楚國左軍亦被打垮。子玉見左右兩軍全垮,急忙收兵,才不至全軍覆沒。 城濮之戰(zhàn)使得晉國聲威大振,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此戰(zhàn)得以成就。 楚成王心中憤懣,聽說子玉大敗而回,派人去對他說:“你若活著回來,有何面目見申、息兩地父老?”意思是逼子玉自殺謝罪。可是打發(fā)走使者后,楚成王后悔了,忙派人去收回成命,為時已晚,目空一切的子玉想必也目空了生死,驕傲的他已在連谷(今河南西華縣南一帶)自殺身亡了。 俠士鉏麑 論語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br> 趙盾是晉國重臣趙衰之子。趙衰隨重耳流亡于北狄時,狄人討伐咎如部落大獲全勝,把咎如的美女叔隗、季隗作為戰(zhàn)利品賜給了重耳與趙衰。重耳娶了季隗,叔隗則妻事于趙衰,趙盾便是叔隗所生。趙衰暮年執(zhí)掌晉國朝政,死后趙盾繼承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619年八月,晉襄公死,尚在襁褓之中的太子夷皋被立為國君。十幾年后,小太子生長發(fā)展為暴虐無道的晉靈公,執(zhí)政大夫趙盾屢次勸諫,心長語重,只惹得少年靈公耳痛心煩,竟起了殺害之意。他派出一個名叫鉏麑(音:鋤麋)的刺客去殺趙盾。 這天,鉏麑早早趕到趙盾家藏匿起來,尋機行刺。時間尚早,卻見趙盾已經(jīng)恭恭謹謹穿上了朝服,面南而坐,稍事假寐。鉏麑見狀退回,認為趙盾居家而不忘恭敬,真乃社稷之臣、民生之主,殺害這樣的人是為不忠;而背棄君上之命,又是不義,與其不忠不義必當其一,不如死了算了。遂觸槐而死。 鉏麑無此“壯舉”,大概只會是一籍小卒湮沒于歷史的煙塵,然而他在一瞬之間便有能力辨得起是非忠奸,顯出一派大丈夫胸襟;又能在一瞬之間體察大局舍生取忠,從信義精神出發(fā)舍生取義,沒有一絲茍且之心,可謂膽識過人;其胸襟膽識于瞬間浩蕩不已。 相對于要離的“殺妻斷臂”只求青史留名和“士為知己者死”維護沒落權貴的荊軻,有過之無不及。 靈王亂楚 “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個楚王,指的是楚靈王。 楚靈王,名圍,是楚共王審的庶子,康王招的弟弟。楚共王死時傳位于康王,康王在位15年,他十分寵愛四個弟弟,子圍、子比、子晰和棄疾。康王死后,其子員即位,就是郟敖。郟敖繼續(xù)重用他的叔叔公子圍,任命他為令尹,主掌軍事,而公子圍卻在窺視郟敖的王位。公元前541年,公子圍在出使鄭國途中聞知郟敖患病,立即折返回國,趁入宮探病之際勒死郟敖,并殺死郟敖的兩個兒子。公子圍的弟弟子比出奔晉國。子圍即位為楚靈王。 靈王本性暴戾,行事多荒唐,在位12年僅兩年無戰(zhàn)事。登基第四年,他把晉國送嫁的大夫韓起、叔向施以刖刑和宮刑,又把前來犒師的吳王的弟弟蹶由殺血涂鼓;第七年,建起專供享樂的章華臺,下令收納逃亡者充當仆役;第八年,派其弟棄疾攻滅陳國;第十年,設宴誘殺蔡侯,封棄疾為陳蔡公;第十一年,攻徐嚇吳,彼時天寒地冷,鐵甲兵器中的將士凍得不行,靈王卻皮帽裘衣錦靴,站在軍帳前觀賞雪景大贊好雪。他即位時是楚國最強盛的時候,很快被他折騰得國力耗散,民心大失。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去乾奚谷行樂,留戀不歸。被他殺死的蔡國大夫觀起的兒子觀從,此時逃到吳國,勸說吳王討伐楚國;并設下反間計,詐稱公子棄疾有命令召回逃亡在晉國的公子比。越國大夫常壽過因為曾受靈王侮辱,也在觀從的策動下起兵,與吳軍、公子比以及被說服了的公子棄疾在鄧城會盟。盟軍攻入楚都,入宮殺死太子祿,立公子比為初王,子晰為令尹,棄疾為司馬。跟從楚靈王的大臣們紛紛從招,回了楚都。 楚靈王得知兒子被殺,心疼得跌落車下,不無矯情地詢問侍者:“別人愛自己的兒子也會到如此地步么?”侍者答:“有比這更厲害的!”他又自我檢討道:“我殺別人的兒子太多了,能不落到這樣的下場嗎?!”明智地認定自己已眾叛親離,不可能再有幸福,出奔他國也不過是自取其辱。獨自一人徘徊山野,鄉(xiāng)野百姓無人敢收留他,饑餓難耐之際,一個叫申亥的人找到他,并把他接到家中供養(yǎng)。申亥的父親是個看管菜園的,曾幾次去章華臺抓回逃跑的守門奴卻沒有受到靈王的處罰,申亥便覺得靈王于自己一家有恩,此舉是為報恩。在申亥家中住了沒幾天,靈王就憋屈得自殺了。申亥不僅安葬了他,還讓自己的兩個女兒為他殉了葬。 楚靈王雖死,動亂卻并未止息。楚國百姓在沒有得到他的死訊前,仍惶恐不安。深諳人心的觀從力勸初王公子比殺掉棄疾,初王不忍,觀從離去。棄疾卻不斷造謠說靈王回來了,以此恐嚇子比和子晰,逼得同胞兄弟紛紛自殺。棄疾,這個似乎一直面目隱忍、性格模糊的小弟,登上了楚王寶座,成為無道無義的楚平王。 伍子胥和夫差 幾遭覆國滅族之災的勾踐臥薪嘗膽,休養(yǎng)生息,使得弱小越國慢慢強大,血海深仇得以雪洗,逼得吳王夫差掩面自殺,夫差死不足惜,可惜的是他在九泉之下無顏以對的伍子胥。 伍家在楚國頗有聲望。父親伍奢為太子建的太傅,楚平王荒淫無道,聽信奸臣費無忌之讒,要廢掉太子建,伍奢不服,因此落獄。楚平王一面遣人追殺逃亡的太子建,一面迫使伍奢寫信召回在外地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兄長伍尚應召前往,結果與父親一起被殺身死。伍子胥逃往宋國,投奔流亡在彼處的太子建。不料正值宋國內亂,他只好與太子建一起輾轉流落到鄭國,鄭定公待他們不錯,誰知太子建利令智昏,暗中勾結晉國,企圖滅鄭而占其國,后事情敗露,鄭定公怒殺之,伍子胥只得帶上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又踏上逃亡之路。 他決定投奔吳國,這個地處東南一隅的國家日漸強盛,并且與楚不和,他估摸著吳國興許能借兵給他報仇。他與公子勝晝伏夜行,歷盡艱險混出昭關,終至吳國。伍子胥以勇武名聞天下,吳國君臣對他的到來都很高興,待之以上賓。但伍子胥攻楚的建議未被接受。 此時的吳國并不太平。相傳,吳國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所創(chuàng)立,太伯為使周強大,自愿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以便繼而傳給有德有能的文王,所以吳國素有禮讓之風。到了壽夢為國君的一代,吳國漸漸強盛,開始稱王。壽夢有四子:諸樊、馀祭、馀眜和季札。壽夢死,長子諸樊知道父親生前欲立季札為王,便主動讓位,但季札堅辭不受。不久,諸樊死,遺命王位兄弟相傳,以便讓季札有機會當吳王。馀祭和馀眜相繼死后,王權終于傳至季札手中,不愿為王的季札卻躲了起來。馀眜的兒子僚便被立為吳王。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很不滿意,一心想除掉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正趕上這場政治斗爭,并且迅速捕捉到了局勢,他認為公子光能禮賢下士并敢作敢為,決定先助他奪得王位再考慮復仇之事。他把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覓得時機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伍子胥被封為行人,掌管朝覲聘問,參與國家大事,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今天的蘇州城得以修筑,并且招攬到軍事家孫武,整軍經(jīng)武,國勢日強。 時光荏苒,但伍子胥血性不移,始終不忘家仇,終于說服吳王出兵。公元前512年,吳國出兵滅徐,后移師攻楚,公元前508年占領楚都郢都。奈何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刨其墳鞭其尸三百余下,終于泄了胸中積憤。 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交戰(zhàn),相比之下,越軍勢薄,但出兵奇特,志在必得的闔閭兵敗負傷,很快死去。臨死囑咐兒子夫差,千萬別忘向越國報仇。 兩年之后,越王勾踐先發(fā)制人,率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出動大軍迎擊,越軍大敗,勾踐帶著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與大夫范蠡議計,卑辭厚禮,向吳請和,以得解圍,再徐圖恢復。夫差禁不起恭維和厚禮美女,加上被越收買的太宰伯嚭旁敲側擊,雖遭伍子胥再四反對,還是接受了越之降,收兵回國。 在勾踐忍辱屈尊、奮發(fā)圖強的過程中,伍子胥再三再四勸說夫差殺之除患,夫差始終不聽,惱怒積累,矛盾漸大,終于聽信伯嚭讒言,逼迫伍子胥自殺。伍子胥一死,國事便落入小人伯嚭之手,大悅了勾踐心懷。公元前478年,勾踐大舉攻吳,連破吳兵,直至攻到吳都將吳都圍困起來。夫差勉強守了三年,眼看糧盡,派大夫去向勾踐請和,勾踐可是“過來人”,自然不肯,夫差走投無路,自殺了之。 兩個人的人生線索皆可歸為“復仇”二字。伍子胥的復仇信念支撐了他的人格和一生,磊落英爽,氣達千古,卻因為另一個人的“志氣不堅”,而功業(yè)失落含憤九泉。 孫臏復仇 孫臏為孫武后人,早年和魏人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后來受邀回國任將軍,他深知孫臏學識遠在自己之上,若修業(yè)完畢回齊國任將,將不利于魏國。因此將孫臏誘至魏,薦給魏惠王;但始終放心不下,恐怕孫臏超過自己,覓得機會以臏刑使其終身殘廢。后來孫臏乘齊國使者來魏之機,藏身使者車中,逃回齊國。 使臣將孫臏推薦給齊國大將田忌,田忌深為賞識,轉手讓給齊威王。威王與之談,發(fā)覺對方果然才能過人,于是優(yōu)之以禮,拜之為師。 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wèi),迫使衛(wèi)國屈服。衛(wèi)國原本是入朝魏國的,魏國不能容忍,便派龐涓為師,率兵攻趙,包圍了趙都邯鄲。相持不下。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領兵騷擾魏國東部邊境,又迫使宋、衛(wèi)兩國聯(lián)兵攻打魏的襄陵,以牽制魏軍。十月,邯鄲告急,齊威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利用魏國內部空虛,提出圍魏救趙策略,采取避實就虛的方針,不與龐涓大兵正面交鋒,而率兵襲擊魏都大梁,迫使龐涓率兵回救。孫臏則在桂陵設下伏兵,狙擊魏軍,魏軍大敗,龐涓收拾殘兵逃回大梁。 魏國此戰(zhàn)雖敗,但國力未受到大的影響,仍舊保持霸主地位。第二年,魏聯(lián)韓敗齊,趙國也被迫同魏講和。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又派龐涓為帥,舉兵攻韓。韓國抵擋不住,派大臣到齊國求援,齊威王又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統(tǒng)率大軍,前去救援。齊軍仍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順利進入魏國境地。在韓國前線的龐涓接到消息后,立即回撤。同時,魏惠王派太子申率領留在國內的軍隊,與龐涓合兵十萬,迎戰(zhàn)齊軍。 孫臏審時度勢,利用龐涓輕敵急進、急于決戰(zhàn)的心態(tài),提出“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策略。即:避開魏軍鋒銳,向東撤退,在撤退過程中,逐日減少軍灶數(shù)目,制造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龐涓,滋長魏軍輕敵的情緒,以期有利時機,集中兵力伏擊殲滅。 龐涓見齊軍撤退,認為齊軍怯戰(zhàn),下令軍隊急行追趕。第一天趕到齊軍留下的宿營地,清點軍灶數(shù)目,發(fā)現(xiàn)可供十萬人吃飯;第二天,軍灶減半;第三天,只剩下三萬人的軍灶了。龐涓中計,丟下步兵輜重,親率一支輕騎部隊追趕齊軍。 盡在孫臏掌握。他預計龐涓追兵將在第三天傍晚到達地勢險要的馬陵道,便在馬陵道布兵埋伏,挑選一萬名弓箭手,伏于道路兩旁,命令他們見到火光就放箭,并下令把路旁樹木砍倒,堵塞道路;只留下道旁一棵大樹,刮掉一截樹皮,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 當晚,龐涓軍到達馬陵,被樹木擋住去路,龐涓察看地形,見前面的大樹上有字,照明一看,大驚,知道中計。這時埋伏道路兩旁的齊軍弓弩手萬箭齊發(fā),魏軍登時大亂,龐涓料定無法脫身,拔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追擊,全殲十萬魏軍。不久之后,齊國取代魏國稱霸諸侯。 被臏雙膝卻不曾消沉,積極尋找大顯身手的機會,為自己報了仇,為國家報了效,確立了軍事家的地位,還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孫臏兵法》。龐涓想不到,失去行走能力的同學會踏著他的尸體上站立起來。 白起被逼 秦趙兩國長平一役,白起俘虜趙軍40余萬,挑出其中年幼者240人,其余全部坑殺。不管怎么說,活埋這么多人,用“人性殘忍”譬之似乎猶且不及。可是,在“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國時代,這只是一個用不著付任何戰(zhàn)爭責任、或許也沒有任何良心牽扯的軍事高潮。而其當事人,是功勛昭彰、無可質疑的英雄。 白起,戰(zhàn)國時秦國大將。 長平之戰(zhàn)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zhàn)略性決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260年。名將廉頗與國家一起成為秦國反間計的受害者,在此戰(zhàn)中引恨身退,接替他的書呆子趙括則成就了自己遺笑千年的大名。白起殲滅趙軍后本想擴大戰(zhàn)果,乘機滅趙,不想,危在旦夕的趙國急中生智,亦對秦國行起了反間計。 此時相秦的是著名縱橫家范睢。范睢在魏國被誤解,中大夫須賈參了他一本,國相魏齊毒打了他一頓,他裝死后被席卷棄于廁,沒少受過尿襲。后來他買通看守,逃了出去,化名為“張祿”,跟隨秦國使者入了秦國。他伺機主動,展現(xiàn)了世事洞明的才能,被受制于國舅的秦昭王大用,斬斷了大權旁落的支脈。他被封于應,號為應侯。魏人都以為范睢早死,須賈出使秦國時,范睢喬裝破落步行去見,須賈大驚之余,很覺憐憫,留其吃飯,并贈暖袍一件。范睢說自己服侍張祿,可以帶他去見,然后回府,駟馬大車來接須賈,至門口,讓須稍等,自己則進門去了。須賈長等不見,一問方知范睢便是秦相張祿,又是大驚,肉袒膝行向其謝罪。范睢數(shù)落了他一頓,而后入言秦昭王,要須賈回去對魏王說一聲,速送魏齊之首。魏齊聞風逃到趙國,藏在平原君家中。秦昭王為替范睢報仇,將平原君騙至秦國作人質,以換魏齊,魏齊無法,只得自殺了斷。 趙國的反間計正是瞅準了這個在異國他鄉(xiāng)低俗作品請刪除的范睢。間曰:若白起滅趙,功業(yè)蓋世,必定取他范睢而代之。深知“辱”是什么滋味兒的范睢心頭襲上了陰影。他不顧一切地鉆入了個人私利,進言秦昭王趙國難滅,最好罷兵了事。昭王從之。秦國失去一次滅趙的大好機會,范白之間也種下了障因。 第二年,范睢想彌補撤軍造成的損失,再次出兵。秦昭王欲再使白起為將,白起以形勢已變、攻趙難成為由,拒不出征。秦軍久攻邯鄲不下,魏楚援軍(援趙)又到,秦昭王大急,強起白起為帥,白起個性很大,說他病了,愣是不從。范睢便進言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逐出咸陽,隨后逼其自盡。 白起之死,給秦國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不久秦軍被諸侯聯(lián)軍大敗,按秦律,范睢應按任人不善之罪收三族,但秦昭王不忍,下令誰都不許再談此事,但不久之后又有與范睢牽聯(lián)的過節(jié)發(fā)生,范睢在憂懼之下,謝病歸相印,低俗作品請刪除身退,得以善終。 在秦趙兩國交惡的大背景下,趙國為歷史奉獻了一出著名的“將相和”;而白起,這位馳騁沙場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秦國上將,不期亡于將相失和,成為勾心斗角、爭權奪利的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韓非孤憤 關于韓非死因說法頗多。一說是死于李斯的妒嫉陷害,一說是他咎由自取,妒忌別人反害了自己,一說是秦王多疑,殺其人而用其說,一說是純粹與當時秦韓兩國的政治斗爭有關,談不上什么忌害,不過是你勝我敗的事情罷了。 在戰(zhàn)國七雄爭戰(zhàn)不休的形勢下,一方面是刀光劍影,戰(zhàn)火連天,一方面說客策士巧舌如簧,奔走于各國,忙活于天下。韓非懷抱治世之才卻不善口辯、不被重用,最后離鄉(xiāng)背井,死于秦獄,不管怎么說都是孤憤難遣,含憤而亡。 韓非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曾與李斯同為荀況的學生,有些口吃,不會講話,但寫文章是一把好手,又很有思想見識,是先秦“法”、“術”、“勢”學說的集大成者。他有感于韓王無道、法度日馳、國力日衰,上書韓王實行變法,但未被采納,退而著書立說,以抒郁結,以發(fā)心聲。其著作《孤憤》、《五蠹》傳到秦國,秦王大為傾倒,覺得能得此人,死亦無憾。日后送韓非毒藥的李斯也得意地說,寫書人是他的同學呢! 秦王下令攻打韓國,提出要韓非入秦,韓非在國內根本不受待見,韓王很樂意地拱手送出。秦王得到韓非后很高興,但卻并不十分信任,不予重用。至于原因,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其中一條是,作為實用主義者,韓非急于證明自己,不惜獻策滅亡自己的國家以證明其主張,功利心太過,欲速不達。何況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讒言流言不免因風得勢。最后被打入大牢,不能說沒有他自身的原因。 在感時憂國的心懷下,孕育自己的學說主張,希望得濟滄海天下,卻為己國所棄,又為他國所不容,孤獨地慘死于囹圄,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命運之悲莫過于此,更奈何送他毒藥以入冥府的,是昔時的同窗好友。細念其生平,悲意刺人心懷。聊可幸慰的是,他的思想學說被秦朝統(tǒng)治者采納應用,被及后世,光芒至今不息。 屈原縱身 縱觀歷史,為現(xiàn)實中的人物在一年之中單辟一個節(jié)日紀念的,惟有屈原。這個眾所皆知的故事發(fā)展到今天,有了一點荒誕的意味,――“端午節(jié)”的域名被一家韓國企業(yè)搶注,并且在一番交涉下,由韓方提出將此節(jié)日由中韓兩國共同申請為文化遺產(chǎn)。 一方面說明中國人保護傳統(tǒng)的意識滯后,一方面說明中國文化影響廣泛,還有一方面說明屈原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國貴族,“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有才有能,只是生不逢時,他在世的62年,是楚國走向衰落的時期。 楚懷王曾任命屈原為左徒,地位很高,相當于后來的副宰相。懷王起初很信任他,內政外交都讓他參與,遭到他的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有一次,屈原奉命草擬法令,上官大夫想將其奪走作為自己的成績。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懷恨在心,在楚懷王面前不斷散布屈原的壞話,懷王漸漸對屈原疏遠了。 當時,楚齊兩國交好,秦國想攻打齊國,派謀士張儀到楚國破壞楚齊同盟。屈原極力反對與秦聯(lián)合,懷王不聽,并且下令不準他參與政事。幾年以后,秦國又興兵伐楚,楚國吃了許多敗仗,一直受秦欺壓。楚懷王重新起用屈原,派他去重新聯(lián)合齊國。 秦昭王上位后,寫信邀請楚懷王去秦國會談,商定盟約之事,秦國吞并楚國的意圖十分明顯,屈原極力勸阻懷王,楚王幼子子蘭卻猛勸懷王去去去,千萬莫失這向秦王獻媚的大好機會。結果懷王剛入秦境便被扣留,秦國逼迫楚國割地贖人。楚國大臣拒絕割讓土地,立太子為新的國君,即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令尹。 楚懷王被押一年多,最后連氣帶病,竟死在秦國。楚國人為此不平,對勸王入秦的子蘭亦十分不滿,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言語詩作中不免有所流露。他勸楚頃襄王親君子,遠小人,操兵練馬,報仇雪恥。當然招來子蘭仇視,他的一干人等在頃襄王面前說盡屈原壞話,屈原因此被流放到湘南達十年之久。 滿朝奸佞,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心愿,被棄若敝履,屈原到了湘南以后,有感于舉世皆濁、舉世皆醉,經(jīng)常在汩羅江畔行吟哀歌,寫下許多悲壯詩篇。在他62歲那年,即公元前278年,楚國國都鄢郢為秦軍所破,眼看祖國即將覆亡,悲憤之下,于五月五日,抱起一塊大石,縱身投江,以身殉國。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不僅愛國,亦哀民生之多艱,情感之誠切濃厚,江水訴之不盡,是以得來后世的爭奪愛戴。 呂不韋飲鴆 呂不韋是戰(zhàn)國末年衛(wèi)國的奴隸主兼商人,為人精明鉆營,善于投機,賤買貴賣于各國之間,很快成為著名富豪。當時社會已禮崩樂壞,群雄并起,奴隸制日薄西山,呂不韋有感于此,將目光從商業(yè)轉向政治,希望能從政治中尋找到出路,并且,很快找到機會穩(wěn)準狠地進行了一次長線投資。 話從秦國質子異人說起。當時諸侯為取信他國常將本國公子派往他國做人質,人稱“質子”。秦國的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是其中之一,異人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因此他被挑中送到趙國。秦國多次攻趙,趙國對異人的態(tài)度自然不會太好,物資供應相當貧乏,他郁郁不得志,一副落魄相。有一次呂不韋在逛街時遇到了他,經(jīng)過一番交談鑒定,嗅出商機,認為這是個寶貝,奇貨可居,值得下注。 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沒有孩子,這就是呂不韋要鉆的空子。他回去和老爹商量了一番激昂了一夜,第二天帶上財物登門拜訪異人,開門見山亮明來意:鄙人可助你跳脫苦海,光大你的門楣。 消沉的異人對自己已不抱希望,勸他還是先回去光大自己的門楣。呂不韋坦言道:要等你的門楣光大起來之后,我的門楣才能光大喔! 異人聽出有話,將他引入密室。呂不韋替他分析了形勢理清了思路: 秦昭王年邁,安國君眼看就要繼位。華陽夫人雖然得寵,但是沒有兒子,她雖無子,可是將來立儲的事,安國君定會聽從她的意見。你有兄弟二十多,你既非長子,又不是惹人憐愛的幼子,而且長期流落在外,父子之情早就淡薄了,不具備絲毫競爭力。而我呢,卻可以幫你上下打點,建立人脈,廣播賢名,這樣一來希望也就來了。 異人那顆滄桑孤苦的心頓時興奮了,可轉瞬又茫然黯淡:“一切都是要錢的,錢從哪里來呢?” 錢,呂不韋有。他將自己的計劃托出,異人只有點頭稱是的份,這樁名動千古的政治交易很快敲定。有了合同,呂不韋開始有條不紊地展開活動,先送五百鎰黃金給異人作為廣結賓朋的經(jīng)費,以擴大他的名聲和影響力;另外花五百金買了珍奇玩好,翻山越嶺來到秦國首都咸陽。 先去求見華陽夫人的姊姊,獻上禮物,吹捧異人,邯鄲人民,無人不知這位秦國王孫的賢名,異人心中以華陽夫人為天,心里只有華陽夫人和父親大人,思之每每落淚。請她將一份厚禮轉交給華陽夫人,并代為轉達異人心聲。果然博得華陽夫人的歡心,拉上了關系。 呂不韋對華陽夫人說:“我聽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夫人現(xiàn)在受到寵愛,但是沒有兒子,要是不利用現(xiàn)在的時機選一個公子結為心腹,推舉他為王儲,將來年老難免失去依靠。如今異人賢達,對夫人敬愛有加,夫人若能助他成為王位繼承人,那么夫人便由‘無子’變?yōu)椤凶印?,異人由‘無國’變?yōu)椤袊瑢砭陀辛丝可?,一輩子不會失勢。正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何樂不為?” 說到心坎,正中下懷。不久華陽夫人便覓得機會要求安國君立異人為其嫡嗣,安國君不僅答應,而且賞了異人一批財物,同時受命呂不韋為異人的“師傅”。異人處境大為改善,呂不韋又挑了個豪家女子和他成親,就是趙姬。趙姬嫁時已有身孕,后誕下一子,取名為政,即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 此時秦趙關系處在惡化期。前有秦將白起坑殺趙卒四十余萬,后有秦昭王再次發(fā)兵攻打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國始得解圍。忍無可忍之下,趙國決定殺死異人。呂不韋得到消息,以六百斤黃金買通關卡,和異人一起逃回秦國。他教異人穿上楚國服裝晉見原是楚國人的華陽夫人,夫人愈加喜歡,給異人改名為子楚。后來昭王死,安國君繼位為孝文王,子楚被立為太子,隨后把滯留趙國的趙姬母子接過去。一年后,孝文王死,子楚繼位為莊襄王,呂不韋當上宰相,被封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后,莊襄王死,贏政即位,時年十三歲,呂不韋以“仲父”自居把持朝政。 至此,呂不韋成功地鉆進了秦王朝的中央統(tǒng)治機構,富貴得不行,家中有上萬奴隸,門下有食客三千。他收買了一個名叫嫪毐(音:澇矮)的人,讓他假冒宦官混進宮廷,以供秦王政的母親秦太后享樂。嫪毐被封為長信侯,有兩塊封地,幾千奴隸,在宮廷里窮奢極欲,胡作非為,和呂不韋勾結,共同控制了秦國國政,其黨羽遍布朝野,形成一個反動的復辟集團,妄圖恢復周禮,全面扶植奴隸制度。 除了玩轉商業(yè)與政治,呂不韋深知能真正名垂千古的,還是文章之事。他命食客集體創(chuàng)作,各抒己見,揖結成卷,成就了一部《呂氏春秋》,算是他的著作,并懸之于咸陽鬧市,懸千金于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即可獲得這筆巨賞。誰敢這么不識趣呢?呂不韋洋洋得意地收獲了一把名聲。 不過,《呂氏春秋》的確算是周秦諸子中的杰作,學術價值至今不減。 呂不韋尚儒、佩服管仲。秦王政卻討厭儒家思想,更反感呂不韋將自己與管仲相媲美,這時他已21歲,崇尚法家,對呂不韋和嫪毐的事跡已有風聞,《呂氏春秋》的出籠,更使得他意識到呂嫪權勢對中央集權制和統(tǒng)一大業(yè)是嚴重威脅。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歲,按秦律,要前往二百多里外的舊都雍城拜祭祖宗,舉行“冠禮”,然后親自主持國政。呂不韋和嫪毐深知秦王政不是一個甘受擺布的人,他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手中權力被收回,決心發(fā)動叛亂,除掉秦王政。秦王政早有警惕,臨去雍城前,他親自檢閱軍隊,在咸陽城耀兵三日,顯示武裝力量。他命令大將王翦鎮(zhèn)守咸陽,遇事火速馳報,又令三萬兵屯于岐山,控制險要,與咸陽互為犄角之勢。部署妥當之后,才與眾臣將前往雍城。心懷鬼胎的呂不韋勉強參加了這次加冕儀式。 在后方咸陽的嫪毐果然盜用太后和秦王的印璽調集了一批包括宮廷禁衛(wèi)軍、門下食客和亡命徒在內的烏合之眾,發(fā)動叛亂。結果被輕易擊潰,嫪毐被懸賞活捉,處以車裂之行,其食客死黨也各取其罪。秦王政考慮到呂不韋勢力大,黨羽多,加上許多人包括李斯為他辯罪,直到第二年十月,在各方面條件都成熟后,才宣布呂不韋同嫪毐叛亂一案有牽連,罷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命令他遷出咸陽,回到封地河南洛陽居住。 呂不韋自然不會甘心。暗中會通六國奴隸主貴族勢力,六國也經(jīng)常遣使跟他聯(lián)絡,后來索性公開來往,呂府門前,車馬不絕。秦王政洞察這一情形,大怒,親作詔書一封,質責你呂不韋有何功勞,秦國竟把你封在河南,坐食十萬戶?你跟秦國有什么親戚關系,竟敢自稱為“仲父”?要他帶上家眷遠遠地滾到蜀郡去。 當時的四川,是秦國流放罪犯的地方,呂不韋心里明了,大勢已去,顫巍巍拿起一壺毒酒,喝進了肚子。 無論史書還是百姓,對于呂不韋向無甚好評。不過他的眼光、魄力、口才、精確的市場把握、策劃以及施策的能力在今天看起來卻有著生動的先進性,可以說完美到無往而不勝的地步。他重視公共關系,精通各類人物心理,瞅準目標便不惜一切,積極為之,不愧為“大商人”的稱號。他的失敗則在于逆時而動,妄想恢復周朝禮樂,回到諸侯割據(jù)的局面,結果只會被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無情地輾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