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即傷于風邪之義?!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曰“故中風者,陽氣受也?!敝革L為陽邪,傷人陽氣,邪入則自表而里,從陽而陰,邪出則自里達表,由陰出陽。風性善變,為百病之長,變動而不居。因此《傷寒雜病論》認為凡疾病皆于風邪相關,把疾病陰陽機轉的變化過程類比,稱之謂“中風”。故三陰三陽各病程之中,皆有中風之證,甚至傷寒、婦人經期、五臟雜病也不例外。探討六經辨證論治體系中中風的含義,有助于解讀該病程的實質。 一、太陽病中風 定義:“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解讀:太陽病,病位在表,凡出現發(fā)熱、自汗出、惡風癥狀,脈象緩,為太陽病中風證。 脈法原理: 《辨脈法》:“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緩也?!?br>《平脈法》:“脈浮而大,浮為風虛”、“衛(wèi)氣和,名曰緩?!?br>《脈經卷第四·平雜病脈第二》:“緩則為虛”,又:“浮而大者,風;浮大者,中風,頭痛,鼻塞;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故知脈緩是傷于風邪之象,所謂“中風”即是傷于風,當左右三部脈象浮而緩。 《素問·至真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贝搜钥芍虏≡虼笸‘?,但疾病形態(tài)是時刻變化著動態(tài)過程。太陽病中風盡管皆傷于風邪而致,卻變化多端。1、表虛傷于風 相關條文: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保?2) 平脈辨證: 《傷寒論·辨脈法》:“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fā)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 陽為寸、陰為尺,從寸浮知衛(wèi)氣衰,從尺弱知營氣不足,提示患者素來體質虛弱。故陽浮而陰弱即寸浮尺弱,對應“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癥狀,推理出太陽病中風證表虛證的類型,桂枝湯方證即營衛(wèi)不和證。 本條文討論太陽病中風證陰陽俱不足的傷風正治方證。 2、表實傷于寒 相關條文: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方?!保?8) 平脈辨證: 《辨脈法》:“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又:“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當發(fā)其汗也”。 《平脈法》“微者衛(wèi)氣不行”、“弱者衛(wèi)氣微”。 《脈經卷第四·平雜病脈第二》:“微弱者,有寒,少氣”。 脈浮緊,主傷于風寒,對應“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癥狀。本條文冠名“太陽中風”,表明是遭受風邪的“榮衛(wèi)俱病”,但“脈浮緊”,證明是太陽病表實之證,體質壯實,故“當發(fā)其汗也”,治當火劑,取發(fā)汗峻猛的大青龍湯。為防止學者錯認大青龍湯方證,特別強調了太陽病表虛“脈微弱,汗出惡風”的脈證的鑒別。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笔菍Υ笄帻垳C誤治的警告。 本條文討論太陽病中風發(fā)生傳變由傷風不治,陰轉為風寒之證的脈證主治。條文冠名“太陽中風”,從脈與證的對比,告知讀者當鑒別太陽病中風有陽化、有陰轉的證型。 3、表虛夾水飲輕證 相關條文: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保?4) 平脈辨證: 本條文特別強調方證:發(fā)熱、煩躁、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冠名“中風發(fā)熱”,證明未經汗法,仍屬表證;病程歷“六七日不解而煩”,提示病邪有入里之勢,故說“有表里證”,告知讀者當領悟本方證的病機即外邪引動內飲,飲邪積蓄,水熱互結,是表虛夾水病,故曰“水逆”。 條文不載脈象,但“中風發(fā)熱”及“有表里證”,當推理本方證脈象必浮而數。若以“比類相附,方證同條”方法解讀,更能把握。同屬五苓散主治的(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均“脈浮”或“脈浮數”,《辯脈法》說“諸脈浮數,當發(fā)熱”、“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所以本條文主治的病程仍然辯證為太陽病中風。 本條文討論太陽病中風治療汗之不當,表證猶存,兼俱水飲內停,陽從陰轉,屬表虛夾水飲輕證的方證主治。 4、表虛夾水飲重證 相關條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保?52) 平脈辯證: 本條文特別強調方證: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其中“漐漐汗出,頭痛”,與太陽病中風表虛證類似,而“發(fā)作有時,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純?yōu)槔飳嵵C,故說“此表解里未和也”。冠名“太陽中風”,證明本方證未經發(fā)汗,直接用了下法,致使表邪陷里,水飲不化,積聚于胸隔,水逆而嘔,此其時治當峻攻猛下,取十棗湯。 本方證未出脈象,平脈辯證,脈當見寸關沉弦而緊,因表邪陷里而沉,水飲積聚于胸隔而弦,脅下痛而緊,從《脈經卷第四·平雜病脈第二》:“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故知。 本方證討論太陽病中風當汗而誤用下法而致懸飲,陽從陰轉,屬表虛夾水飲重證的方證。 5、表實誤治的轉歸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平脈辯證: 冠名“太陽病中風”,提示素有陽郁內熱,外感風邪。如投以溫熱之劑治之,必發(fā)汗太過,或者風邪與火熱之邪相合,迫血妄行,風火相煽,兩陽相熏灼,即太陽、陽明皆受病,已屬風溫范疇(見(6)條風溫定義),必從陽明病程論治。由此可見太陽中風,也可發(fā)生傳變。 本條文討論太陽病中風壞病即誤用火劑后傳變入陽明病程,陽盛而熱,屬表實誤治,必從溫病論治的預后。 小結:太陽病中風是太陽病的表證解讀,風邪初受,營衛(wèi)不和,大法宜解肌發(fā)汗,治當桂枝湯。但若錯過時機,陰陽機轉,風邪傳變入里,或治之不當,即是壞病,雖有表證,仍當從脈證鑒別而治。倘若治不當法,則從陰陽變化,隨感邪之輕重、稟賦體質的虛實發(fā)生機轉。從陰轉,風寒相依,屬風寒。氣化不利,水蓄下焦。寒濕重,從陰化,水停胸膈,為懸飲。從陽化,風火相煽,是溫病。張仲景至此在太陽病篇例舉了(38)條風邪傳變由輕到重的大青龍湯脈證,(74)條表證猶存,兼俱水飲內停的五苓散證,(152)條當汗而誤用下法而致懸飲重證的十棗湯證,(111)條誤用火劑后傳變入陽明病程,必從溫病論治的預后。并在(16)提出太陽病中風即桂枝湯證失治后的應對方法:“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br>其中語重深長的告誡“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m氉R此,勿令誤也”不但是太陽病中風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整個《傷寒雜病論》從“病、脈、證、治”這四方面倡導并架構六經病辯證論治體系的靈魂。 二、陽明病中風 定義:“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189) 解讀:從(180)條陽明病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可知。陽明病是以“不更衣,內實,大便難”等一系列以腸胃功能紊亂為主的病程階段。從傳變途徑、病程輕重分為三個類型: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即條文(179)的說明:“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病中風證的診斷是以食欲來鑒別的,(190)條說: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而(191)條更作進一步說明: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br>三陽之中,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 ,風邪自表而來,初受于太陽,太陽不解,則順傳陽明,但風性輕揚,居動而不羈,自當從樞機而解,故又變化于少陽。所以陽明中風的癥候見于三陽,而以少陽為主。陽明中風的癥候中,“口苦咽干”是少陽見證,“腹?jié)M微喘”是陽明見證,“發(fā)熱惡寒”是太陽見證,可見陽明病中風證,是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階段。 平脈辨證: 陽明病中風的脈象:“脈浮而緊”。《辨脈法》云:“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故此脈“浮而緊”,實即弦。 《辨脈法》云:“ 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證明有風邪之患,與太陽病中風脈理類同,因合并有陽明病病程見證,顧名思義而稱之曰“陽明中風”,治療當順勢從樞機而解。倘治之失當,仲景告誡“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故陽明病中風的病機在于樞機不利,為三陽合病,但偏于少陽。脈浮而緊,當對應寸關之位。 相關條文: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保?31) 平脈辨證: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為陰脈,主里證;浮大為陽脈,主表證?!侗婷}法》解:“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又:“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fā)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逼矫}知證,陽明中風是表里、臟腑、寒熱同病,病情復雜多變,治療棘手。從(189)條定義已辨陽明中風是樞機不利的三陽合病,但以少陽為主。 從脈象“脈弦浮大”對應的陽明中風主證,即“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等癥狀的分析,還可結合《傷寒例》中的脈法推理:“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以其脈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睆闹锌梢?,陽明中風的見證與陽明、少陽受病的主證有所符合,是“三經皆受病”。而“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的見證,表明病邪“已入于腑”,不可汗法。因此陽明中風證“脈弦浮大”的脈法部位對應當從寸、關、尺三關去辨認。 據上述條文分析可見,陽明病病程階段以中風辨別傳變與否,關鍵在于脈法定位、脈象特征。只要脈象不變,仍當從少陽條暢樞機,俾邪有出路。因此張仲景認為只要“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從脈象變化推理陽明病中風證的機理,討論陽明病中風的治療方法,特別強調方證辨識中脈法的應用價值。 三、 少陽病中風: 定義:“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保?64) 解讀:少陽居樞機之位,外接太陽,內陷厥陰,順傳陽明,處半表半里之間,故少陽病程有三個轉歸,或出太陽,或入厥陰,或三陽合病。(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少陽病提綱,少陽正病。 少陽病一般由太陽病失治傳入,(266)條有征:“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故知少陽病程是正邪互爭的相持階段,“脈沉緊”,(146)條解:“脈沉緊者,必欲吐?!笔潜硇坝錾訇栔蟆6?68)條:“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睆摹吧详P上”脈位對應之脈“浮大”以平脈辨證,表明病邪已居中焦肝膽脾胃,故有陽明病見證:“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屬“三陽合病”。 故(264)條所論,乃太陽傳入少陽的變證,因太陽病失治已成壞病,邪盛正虛,故引動火邪,而見“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的癥候。火性炎上,風行上揚,所以將此少陽病病程稱之為“少陽中風”,。 為防學者重蹈覆轍,故在(267)條強調“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讝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平脈辨證:少陽病中風,定義中未明脈象,《傷寒例》:“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法。以其脈循胸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提示少陽脈為寸關尺均呈弦象,但以雙關弦為主。 少陽中風,亦不載方藥主治。但知其太陽病誤治引動火邪之理,治當救逆,擬當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四、 太陰病中風: 定義:“太陰中風,四肢煩痛,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保?76) 解讀:太陰病病程是脾胃運化功能受損狀態(tài)的總結。其表現以中陽不振,消化機能減退引發(fā)的癥候群為主。如(273)條給予定義:“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導致太陰病的病因一即稟賦虛寒,陽不制陰,如(277)條示:“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绷砑此幷`致傷,陽從陰化,如(279)條示:“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辯證當辯虛實,虛證止痛倍芍藥以止痛,宜桂枝加芍藥湯;實證消導去積,桂枝湯加大黃治之。 但太陰病的本質歸根結底,稟賦虛寒是主要原因,故(280)條謂:“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北緸殛幉。热裘}浮,示有陽邪,可從表解,如(275)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桂枝湯本為太陽病中風證虛弱之人傷風主治之方,太陰病取桂枝湯主治曰“宜”而非“主之”,是斟酌、考慮之意,乃提醒讀者當注意異病同治之理。邪去正復,以得胃氣為先,胃氣即正氣,所謂“保得一分胃氣,便有一份生機”,胃氣漸復,生化有源,營衛(wèi)之氣即可調暢而營養(yǎng)周身。所以(274)條說:“太陰中風,四肢煩痛,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钡览砗卧谀??試作分析: 太陰病主脈為沉細,《傷寒例》示:“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碧幹酗L的脈象“陽微陰澀而長”,陽寸陰尺,即寸脈微、尺脈澀,兼有長脈之象;微、澀屬陰脈,長脈屬陽脈,是陰陽相兼、陰陽相乘之脈,本太陰病,脈當沉細,與陰病相符,今兼見陽脈,示從陰而陽,病邪由里達表,病勢由重趨輕,符合“凡陰病見陽脈者生”的定義,故可斷太陰病此時當“欲愈”。 《辨脈法》云:“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故知本病證是個醫(yī)源性的壞病。因藥毒貽害導致免疫功能紊亂,消化系統(tǒng)受損的太陰病在現代尤為多見。 《平脈法》再解:“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蓖普撈淞x,脾胃居中焦,脈法對應在關。脾主運化,脾氣宜升,胃主受納,胃氣宜降,升降相因,清濁自分,氣機條暢,對應的脈象當濡弱而和緩,是生機盎然之征兆,是有谷氣能食的胃氣之脈,也是陰陽調和之脈。而“寸口脈微而澀”,反證為脾胃受傷,運化不及,生機乏源,則營衛(wèi)不和,三焦不利。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的盛衰是五臟六腑功能協(xié)調的決定因素。平脈辨證:太陰病中風的條文是從脈象變化判定太陰病的轉歸的機理,“四肢煩痛”,是營衛(wèi)漸行之象;“陽微陰澀而長”,是胃氣漸復之征,所謂“太陰中風”,是陽氣來復之象,是判定脾胃功能恢復、疾病好轉向愈的一個指針。 五、 少陰病中風: 定義:“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290) 解讀:少陰病程是生理機能代謝低下,甚至多臟器功能損害以致衰竭的階段。其表現以陰盛陽微,三焦不利,精神狀態(tài)異常的癥候群為主。如(281)條予以定義:“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此為少陰病提綱。在主脈與主證兩項診斷缺一不可的前提下,從(282)條進一步界定:“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惫蚀耍訇幉〕痰谋赜小坝虏煌?,心煩,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的見證,且小便的顏色清白與脈象微細,是鑒別少陰病的典型特征,也是少陰病的常態(tài)。反之,則為少陰病病程頻臨陰陽離絕的生命垂危階段,若(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鄙訇幉”井敗懊}微細”,現反而“陰陽俱緊”,當無汗,反“汗出”,是陰竭陽亡,真陽外越,當有少陰病程真寒假熱的見證,故說“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傷寒例》中解釋:“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贝恕懊}陰陽俱緊”,是三焦不通之象?!侗婷}法》有佐證:“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三焦相溷,內外不通?!?br>五臟六腑之中,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三焦為決瀆之官,主持水道,三焦氣機不利,則膀胱氣化異常。三陰生理之常陰多陽少,陰陽以離合各得其所,互為其用,其中太陰為開,開營衛(wèi)生化之源;厥陰為合,合陰陽氣機之升降,少陰為樞,樞三焦水火之共濟。少陰病病程階段,陽微陰盛,下焦虛寒,陽不制陰。樞機從陰化,屬寒化水證,水盛而火衰,故見證必以脈微,下利,惡寒,身痛肢冷為主證,如四逆湯證;樞機從陽轉,屬寒化火證,真陽外現,迫血妄行,故見證必以細沉數,心煩,不得臥,咽痛或便血為主證,如黃連阿膠湯證。 少陰病寒化火證與“伏氣之病”相關,《平脈法》載:“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br>平脈辨證: 少陰病主脈“微細”,《平脈法》云:“寸口諸微亡陽”。又,“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由此知,少陰病的病機在于陽氣衰微。少陰中風定義:“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陽寸陰尺,寸脈微,尺脈不沉不緊,反見“浮”象示有陽氣來復,是腎氣漸充的表現,與“凡陰病見陽脈者生”的陰陽脈法原理一致。故從少陰病主脈“微細”轉現為“陽微陰浮”,是對三焦調和,膀胱有約,水火共濟,水液代謝恢復正常的界定,也是斷證為“欲愈”的根據。這個陰從陽化、轉危為安的動態(tài)過程,即少陰中風的真正含義。 六、厥陰病中風: 定義:“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327) 解讀:厥陰病病程是陰盛陽微導致陰陽氣機不通、表里內外不和的階段,表現為寒熱夾雜、虛實并見、水熱互結的癥候表現。如(326)提綱所謂:“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背尸F復雜多變的癥狀。 厥陰病之厥的本義,(337)條解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br>厥陰病病程本虛標實,陰陽俱弱,故提綱說“下之利不止”,(330)進一步強調“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庇纱艘?,厥陰病的病程轉歸在于“下利”與否,所以“下利”脈證的辨識,是厥陰病篇的主要內容,如下: (360)條:“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贝酥小懊}弱者”,示陰陽自和。 (361)條:“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贝酥小懊}數”,示陽氣來復,榮強衛(wèi)弱。脈“復緊”,示陰寒盛。 (362)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贝酥小盁o脈,脈不還”,示陽氣已亡?!吧訇庁擋藐栒摺?,少陰脈即尺脈,趺陽脈指胃氣脈,尺脈弱,而趺陽脈較強,是胃氣之象,示有生機。 (363)條:“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贝酥小按缑}反浮數,尺中自澀”,示上實下虛,寸指右寸肺熱,肺與大腸相表里,脈反浮數,知肺熱下移于大腸,大腸受熱,血絡腐敗化膿,對應之脈當尺脈澀。 (365)條:“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贝酥小懊}沉弦者”,示邪氣未除,阻滯氣機;“脈大者”,示邪氣正盛;“脈微弱數者”,示邪氣已衰,正氣來復,正氣抗邪有力,故“雖發(fā)熱不死”。 (366)條:“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贝酥小懊}沉而遲”,示陽不制陰,里寒盛,陰陽氣不相順接,陽浮于上,故“面少赤”即面色鮮紅,是“戴陽”之象。 (367)條:“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此中“脈數”,示陽氣盛,抗邪有力,邪正相爭,若不愈,表明邪氣仍劇,故“必清膿血”。 (368)條:“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贝酥小懊}絕”,示陰陽氣不相順接;“脈還”,示陰陽交合,故手足由涼轉溫,表有生機,反之,“脈不還”,示陰陽離絕,故死。 從上述可見,厥陰病程的脈象因陰陽之氣的盛衰而表現各異,所以(326)條厥陰病提綱無主脈提示。《傷寒例》中釋:“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备误w陰用陽,主氣機疏泄,故厥陰病程主證為厥逆氣滯,兼證必寒熱夾雜、虛實互見。 《平脈法》又解:“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惫仕炔换隆跋吕?,亦即厥陰病主證。 平脈辯證: 厥陰病病程與陰陽相乘的氣機變化相關,盡管病機復雜,癥候多變,但陰盛陽衰,脈象以“寸口脈微而緩”為主。(327)條指“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從脈象而論,微為陰脈,浮為陽脈,微浮兼俱,從脈法原理則謂之“凡陰病見陽脈者生”,脈微浮,是陽氣調暢之象,故厥陰中風以脈象的“浮”與“不浮”的動態(tài)變化作為厥陰病轉歸的指針。(370)條通脈四逆湯證方后解“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同為此理。所以厥陰中風的實質,即陰陽氣機調暢與否的界定。 七、傷寒中風 定義:“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 解讀: “傷寒”即一類具有傳染性強、病勢進展快,病程復雜多變的疾病的總稱。張仲景運用《湯液經法》、《黃帝內經》等遠古醫(yī)學典籍中三陰三陽六經病論治經驗,以“傷寒”的治療例證簡約,從“病、脈、證、治”四方面演繹拓展臨證思維,提煉方治法規(guī),力圖規(guī)范醫(yī)療行為,架構而成六經病辨證論治體系。 “傷寒”的病程貫穿于三陰三陽病程的始終。傷寒之邪的傳變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邪毒從表傳里,病情由輕趨重,或從太陽順傳入陽明、再少陽,或從太陽未經陽明,過經徑入少陽,或直中太陰、或少陰、或厥陰,數經并病,謂之合病。 “傷寒”傳變與否可從發(fā)病的時間或脈法推理、病證特點而辨識,如(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保?)條:“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睆臅r間或病證特點辨識“傷寒”的傳變途徑,預測病情的輕重緩急,是“傷寒中風”的基本內涵。因此,(96)條定義說:“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提示病邪居于半表半里之間,從太陽轉入少陽,如(266)條所示:“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被蛉蛔C的出現,指病邪的傳變趨勢,病邪居于三焦,不出太陽,即入三陰,如(269)所示:“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br>平脈辨證: 傷寒中風證的辨識,以識別癥候為主,但其脈法可從“主之”之方小柴胡湯證的脈法予以推理,如: (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贝酥行〔窈鷾C的脈法鑒別為“脈浮細”。 (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贝酥行〔窈鷾拿}法鑒別為“陽脈澀,陰脈弦”,即寸脈澀,尺脈弦。 (231)條: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贝酥行〔窈鷾C的脈法鑒別為“脈浮弦”。 (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此中小柴胡湯證的脈法鑒別為“脈沉緊”。 上述可見,小柴胡湯的脈法鑒別比較龐雜,據此也可知,小柴胡湯的主治范圍廣泛。 但是,由于傷寒中風證居于少陽病程有半表半里的特點,故265條對傷寒少陽病程的脈證辨識予以提煉:“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辟聦W者尤可提綱挈領。 相關條文: 1、(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br>平脈辨證: 此條文是對傷寒中風的治則規(guī)范化,提倡“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從(96)條定義可知,傷寒中風在少陽病程,病機與三焦氣機不利相關,癥候表現復雜多變,故此強調了抓住與病機相關的任一主證的重要性。所以從脈法,只要見少陽脈即兩關脈弦細,即可定方。 2、(158)條:“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br>平脈辨證: 本條恰如(131)條解:“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提示本傷寒中風,是痞氣因發(fā)于陰而生的類型。治當調和,今誤治致下利,陽陷于陰,氣機升降不利,胃中虛,因而作痞。傷寒中風,病邪竊居于半表半里,清解必從少陽樞機轉歸,不可汗,不可下,故當和胃,胃氣即正氣,有胃氣即抗邪有力,若定義(96)條所示小柴胡湯即為正治。本傷寒中風,不當下而下,此為壞病。(267)條指出:“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讝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故此冠名“傷寒中風”,提示“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故治已非小柴胡湯所宜,故取甘緩和中、辛苦消痞的甘草瀉心湯。 八、婦人中風 定義:“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143) 解讀: 婦人中風,指婦女行經期遭受外邪的疾病。致病機理如(97)條解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正虛邪實,樞機不利,病邪從氣分乘虛入于血分,此為血分之病。陰血不足,陽郁而熱,血氣不和,正邪相搏,結于血海,故謂“熱入血室”。 本條文提示“經水適來”,即經血溢下之際,血脈空虛,正邪分爭,故發(fā)熱惡寒;“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示病邪已由表入里;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 示邪氣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肝為血海,體陰用陽,位居于兩脅,受邪而熱,瘀熱在里,邪熱有從厥陰轉入陽明之勢,“讝語”為陽明病見證。故而病邪雖入于血分,治療卻不可下法,“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期門為足厥陰肝經募穴,刺之出血可瀉熱?!秼D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提出:“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此中“熱入血室”冠名為“陽明病”,提醒“熱入血室”證非“婦人中風”專有,但強調血熱邪實,必須陽明經病治療,。又,《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進一步提出:“婦人傷寒發(fā)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贝酥袕娬{只要“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對調和之法的肯定。若從方治,可取三陽合方即小柴胡湯合葛根湯。 平脈辨證: 本條文脈法示“熱除而脈遲身涼”,《平脈法》云:“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據此可知婦人中風的病機,是因經血溢下而榮血受寒,衛(wèi)氣不和而發(fā)熱。又,《辨脈法》云:“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睉{此而曉,婦人經期受寒,病邪循經感傳,已從血分入于肝。因此婦人中風“熱入血室”證的實質即陰病從陽化,血熱而肝實。本條文為“經水適來”的見證,主證:發(fā)熱惡寒,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提示正邪相博、陰陽俱盛,是“熱入血室”重證。,故治當瀉肝和血,和陽以助陰。 相關條文: (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平脈辨證: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的病機即正虛邪實,病邪從氣分乘虛入于血分,血分受邪,邪入于血海,“經水適來”,血氣尚旺,正邪相搏,陰陽俱盛,則為“熱入血室”重證;本條文“經水適斷”,示血氣已虛,正邪相爭,陰陽不和,則為“熱入血室”輕證,主證:寒熱如瘧狀,發(fā)作有時,提示病邪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相爭,勢均力敵,汗法、下法皆不宜,故治當調和陰陽,主方小柴胡湯。故從小柴胡湯證推其脈,當兩關弦細為主。 九、五臟病中風 定義: :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肝中風者,頭目目閏,兩脅痛,行帶傴,令人嗜甘。 心中風者,翕翕發(fā)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脾中風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膶膶而短氣。 解讀: 以上“肺中風、肝中風、心中風、脾中風”條文均載于《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五臟中風之中獨少“腎中風”,本著作整理者備注:“臣億等:詳五藏各有中風中寒,今脾只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它可以補綴也。” 五臟中風的名稱源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贝酥兄^五臟中風,由于臟腑陰陽俱虛,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臟腑各有主氣,各有經脈,各有部分,功能不同,故其主病,見證亦各異。病有虛實,證分陰陽。風邪自陽受,寒邪自陰從。凡五臟中風,以“中風”稱謂,實質指各臟病變乃從陽而來,病機為實。相反,若自陰受,則病機為虛,名為“中寒”。是以五臟皆以“中風”名稱,意喻其病機乃是從陽化熱,病候表現為實證。故五臟中風,皆指五臟實證。 五臟中寒,即五臟中于寒邪的癥狀歸類。《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記載的五臟中寒僅見如下: “肺中寒,吐濁涕。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br>《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載五臟病理及特征可佐證并補充林億等人所謂缺少者,摘要如下: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盳盳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br>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結論: 疾病的過程是一個正氣與邪氣相爭的動態(tài)的過程,三陰三陽即是對疾病狀態(tài)及其變化的總結。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從陰陽消長變化的機理,把正氣與邪氣相爭引致疾病發(fā)生變化的態(tài)勢從“中風”予以充分認識與把握,“中風”即病機發(fā)生轉變。三陽病中風提示病邪從淺入里,病情加重;三陰病中風提示病邪由里出表,病情減輕。傷寒中風,強調對傷寒傳變時機的把握與規(guī)范性治療。婦人中風,強調經期受邪疾病的特點及分期論治。五臟中風則強調了病變?yōu)閷嵉奶卣?。疾病過程轉折點的充分把握,就是《傷寒雜病論》中“中風”問題的實質。 |
|
來自: johnney908 > 《脈理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