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成就未來-美歌者 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 被稱為“第四大男高音” 的世界頂級的著名歌唱家 Andrea.bocelli 安德烈·波切利 自小是一個弱視兒童,12歲時一次踢足球的意外使他雙眼全盲,但他不自暴自棄,堅持學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般的歌者會拘泥于演唱形式或技術(shù),而藝術(shù)家會用全部的生命完成突破與超越,從這一點上看波切利就是一位真正的藝術(shù)家。 最早接觸波切利是他和莎拉·布萊曼在1996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閉幕式上合作的那首《Time to Say Good-bye》。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覺得很迷人,很新鮮———在現(xiàn)代音樂手段的烘托映襯下,巧妙地運用傳統(tǒng)的意大利美聲唱法達到震撼人心靈并產(chǎn)生共鳴的效應,的確有別于一般的流行音樂。 的 時間 帕瓦羅蒂和安德烈·波切利《Medley》 他充滿金屬質(zhì)感的嗓音可以在抒情時壓得很低,也可以在高音時充滿激情,洋溢出鮮活的生命力。 莎拉布萊曼和安德烈·波切利《Time to Say Goodbye》 盡管在很多大型音樂會中他使用麥克風,但他的聲音聽上去還是非常遙遠和飄渺,像是云端蕩漾的聲音。 席琳·迪翁和安德烈·波切利《The prayer》 在他的演唱會現(xiàn)場,你傾聽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順暢自然、娓娓道來的感覺,這樣的他,能讓所有的聽眾為之著迷。 的 歷程 在被他音樂魅力折服的同時 你是不是也對他背后的故事很感興趣呢? 當世界在一個12歲的少年眼前突然消失,他也曾抗議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這么美的世界,我卻再也看不見了……這一生,我除了在黑暗中無聲無息地死去,還能做什么?我這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那時的他淚流滿面,聲嘶力竭。 悲觀消極是有的,頹廢失意也是有的。 可后來,他還是在家人的撫慰下堅強起來,去了博洛尼亞盲人學校,靠“點字樂譜”重學音樂。然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了比薩大學法律系,并取得法律博士學位。 再后來,他機緣巧合地成為了世界著名音樂大師弗蘭科·科瑞利的得意門生,再后來,他終于聽到了來自世界的褒獎…… “這個人是誰?我認為你們不需要我了,我不會比他唱的更好?!?/strong> --帕瓦羅蒂 “如果上帝會唱歌,那聽起來一定像是波切利的歌聲。” --席琳·迪翁 --伊麗莎白·泰勒 --艾爾·賈諾 --奧普拉·溫弗里 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的榮耀,也那么多的付出。 而現(xiàn)在,他是盧卡Boccherini音樂學院的院長,同時還擁有自己的制作公司。 2007年秋天,在自己49歲的生日宴會上,在妻子和兩個兒子的簇擁下,他湊近父親的耳朵,輕聲說:“我要感謝你,我的父親——37年前我情緒極度低落,是你在我耳邊說,小家伙,別氣餒!這個世界屬于每一個人。雖然你看不見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走到世界面前,走到人群中間,讓這個世界看見你。后來,我有過多少次哀怨、氣餒和膽怯,這句話就在我耳邊回響了多少次……” 是的,波切利看不見全世界音樂愛好者在為他癡狂,看不見人們閉目凝神傾聽他歌唱時的一切。但是,他已經(jīng)走到了世界面前,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他,我們不得不承認,身體的缺陷并沒有讓他更加不幸,而是讓他的生命更加孤巍和壯麗,讓他更加完美。 你看不到光明,可你用歌聲飛翔 你在藍天下,世界在你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