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說到他,我們總能隨口吟出他的許多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詩詞、文章。的確,這些詩文早已成為我們廣大人民群眾血肉中豐厚的文化養(yǎng)料,須臾不可分離。他是這樣偉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灑脫,他的憂思,他的孤獨等等,無不吸引著讀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筆下都有著怎樣的表達?筆者不揣淺陋,試圖通過解讀他的人生軌跡,捕捉住他豪邁的笑容中隱藏的更深層的情感因素。 一、壯懷激烈立志報國 蘇軾少有大志,小時候在家讀書,讀到《后漢書》中的《范滂傳》,說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立即就問他的母親程夫人:“軾若為滂,母許之否?”可見他天性中就有忠義的一面。這種報國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可見一斑。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北方邊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舉進攻環(huán)、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zhàn)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zhàn),不但場面熱烈,音節(jié)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詞中,蘇軾自比孫權,表現(xiàn)了出獵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詞昂揚奮發(fā),豪邁遒健,一掃傳統(tǒng)柔婉的詞風,為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憂天下 與民同樂 蘇軾從來就是一個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總是心憂天下,勤政愛民。在任上,他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時治水患,在杭州時疏浚西湖,建造長堤(蘇堤)等等。老百姓的憂樂他時刻掛在心上,有文為證。 《喜雨亭記》是蘇軾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鳳翔府任判官時所作。蘇軾到鳳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美化環(huán)境,但不巧的是當?shù)卣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xiàn),災情就會是必然的結(jié)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們一樣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jié)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這些雨夠不夠呢?“百姓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要說好雨,喜雨,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好雨,喜雨!我們甚至可以想見作者與百姓們一樣為了這場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實上,這場大雨產(chǎn)生的歡快氣氛是顯而易見的:“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啊,我們仿佛也同蘇軾一起融入了慶祝喜雨的場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另外一首詞。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作者在“謝雨道上”,經(jīng)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nóng)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熬评烽L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叭崭呷丝省眱删洌m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nóng)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jié)、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梢娞K軾沒有什么太守的架子,他跟農(nóng)民的關系非常親近。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nóng)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同樣表達了作者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的那種濃厚的喜悅之情。 三、壯志難酬 感慨深微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顧蘇軾,他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一度做到“判官誥院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然而,因為反對王安石狂風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無法久留,于是請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在外任的八年間,他干了很多實事,向人們證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得民心的好官??烧l想到天有不測風云呢?44歲的蘇軾在調(diào)任湖州的時候,一個巨大的噩夢隨之而至。王安石的門生,一些變了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及其他詩文中的一些句子,羅列他譏諷新法、指責皇帝、謾罵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勸諫,蘇軾才從死神手里逃了出來,然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實際上就是一犯官。即便就是這樣,也沒破壞蘇軾的樂觀精神,他出獄之后就寫了幾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卻對酒杯疑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币馑际谴箅y之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場上的事,難道都是有原因的嗎?真是瀟灑之極!然而,畢竟他的政見得不到理解,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人到中年,功業(yè)無成,讓他倍感寂寞,感慨萬端。《卜算子》就是這種心境的反映。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于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詞中所寫的孤鴻,正是他自己的寫照。這首詠物詞句句寫雁,但同時又象征著某種高潔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寫環(huán)境,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樹頂,滴漏聲斷,顯得一片寂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緲高飛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著寫鴻雁。在江邊沙洲,鴻雁剛剛睡去,卻又驚醒,回頭看看,并沒有別的大雁來伴,它滿懷幽怨,但無人能理解。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驚醒呢?并不是什么聲響動靜,而是心里不寧靜。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獨。但它因為不揀高枝,不愿棲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獨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過夜。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筆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本詞托鴻以見人,自標清高,寄意深遠,風格清奇冷雋。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與這首詞同一時期寫的還有另外一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起筆高唱入云,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皝y石穿空”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靶坛跫蕖备@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zhàn)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一身鎧甲,而是羽扇便服,談笑風生。寫戰(zhàn)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zhàn)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蘇軾豪邁奮發(fā)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nèi)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生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與此感奮色彩不同,但同樣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感慨深微的是一篇短文《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全文僅八十余字,為讀者勾畫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月夜圖。文章先寫月色誘人而邀友賞月,次寫月夜景色,最后書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第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又自然流暢。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第三層便轉(zhuǎn)入抒情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閑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仕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四、身處逆境 自得其樂 前面提到,被貶黃州其實一點都沒妨礙到蘇軾的瀟灑豪放。誠然如此!雖然朝廷不給他俸祿,不分他住房,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自己耕種(東坡),和百姓們打成一片,活得自由自在!這期間寫的好些詞都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朵较场繁闶瞧渲幸皇祝?BR>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此詞是元豐五年三月,46歲的蘇軾遠謫黃州、抱病游清泉寺期間所作。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后景色。首句寫蘭剛發(fā)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凈無泥”突出了蘭溪的潔凈和一塵不染?!盀t瀟暮雨子規(guī)啼”點出了凈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凄涼環(huán)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guī)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無再少了嗎?何必自傷白發(fā),哀嘆衰老呢?這集中體現(xiàn)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表達了他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fā)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fā)自強。 再看《定風波》中他的俏皮和豪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shù)句,表現(xiàn)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下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fā)人生感慨作鋪墊。“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帮L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 蘇軾在黃州住了差不多有五年,宋神宗駕崩,反對新法的高太后垂簾聽政,召回司馬光,重用蘇軾。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蘇軾便由一個罪官被提為“翰林學士知制誥”,位置僅次于宰相,屬于正三品大員。可是“不合時宜”的蘇軾又和保守黨司馬光政見不合了,他不同意司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盡廢,認為應該保留其中有益的法令。結(jié)果在朝廷又呆不下去,請求離朝外任,來到了杭州做知州。然而,是禍躲不過,隨著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重搞變法那一套,新黨人物對蘇軾瘋狂的報復也就開始了,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蘇軾跌到了谷底,在短短的五年時間里,被一貶再貶,由一名正三品大員降為九品芝麻官,最后被貶到了蠻荒之地海南。 海南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蘇軾在《與程秀才書》中這樣寫: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可見條件極其艱苦。但六十多歲的蘇軾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樂趣。如《食荔枝二首》之一: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詩中前兩句描寫了嶺南的氣候和水果, 后兩句表達了他的恬適自在。盡管被貶謫了,他卻不流露出一絲哀怨, 反而顯得寧靜愉快, 這時的他雖處逆境但仍熱愛生活, 并能在司空見慣的生活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詩意和情趣, 表現(xiàn)出胸無芥蒂、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再來看另外一曲《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受使蘇軾險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nèi)心相統(tǒng)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fā)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五、懷念親友 深沉豁達 蘇軾和蘇轍兄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他們同為當時的大文學家,同在政壇上達到巔峰,彼此政治立場與人生經(jīng)歷驚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視對方為最重要的知己,兄弟情深自不消說。然而,走上仕途之后,兩人天各一方,這就難免常生思念之情了。其中抒發(fā)這種感情最著名的詞當數(shù)《水調(diào)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于云端,掩映于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李太白酒仙遺風,一片奇趣橫生。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是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出,余詞盡廢?!?BR> 另有一首《滿江紅·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來送、征鴻去翮。情亂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雕華發(fā)。一尊酒,黃河側(cè)。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這是蘇軾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為潁州 (州治今安徽阜陽) 知州時作。蘇轍當時在汴京?!肮仑摦斈炅窒乱?,對床夜雨聽蕭瑟”二句,追念過去兄弟一起生活——對床而臥,夜聽雨聲的情景,并嘆息當時相約退隱之語未能實現(xiàn)。此情此景溫馨之極,又令人不勝感慨。詞人和弟弟聚少離多,不知不覺就花白了頭發(fā),“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是說以前兄弟會面情景仿佛還像是昨天的事,但已過去了許多年月,表達了蘇軾對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這種思念之情太濃太深,以至于蘇軾特別希望能與弟弟重見。“眉間喜氣占黃色。便與君,池上覓黃昏,花如雪”是說兄弟倆不久將回家相聚,并且將一起欣賞自然美景了! 還有一首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抒發(fā)的是對亡妻王弗的思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鬃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正在山東密州做官,這一年也正是愛妻王氏謝世的第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詞人夢見亡妻,醒來后便寫下了這首詞。作者結(jié)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一片深情,情深到歸于寂靜無聲。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憶,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著淚一滴一滴積攢,和著淚一行一行流淌。無語相對處,字字瀝血,柔腸寸寸斷。夢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輝松影之下,一人獨對芳魂時,又是何等徹骨的凄涼!寫到此處如斷弦之音,逼人潸然淚下,真是無情到此也斷腸。 總之,我們看到的蘇軾是一位多么多情,可愛而又可敬的人。仕途沉浮,一生坎坷,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幾多失意,幾多惆悵,都化為天風海濤之音,一笑過去。他的豪放不羈,他的作品的光芒將永遠閃耀在中國文學的上空,給后輩們以無窮的啟示! 我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