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楊修是個聰明人,天資聰穎,精于揣摩,通達(dá)權(quán)變,深得曹操父子器重。 曹操率軍攻打劉備的漢中之地,久攻不下,心中躊躇:退兵吧,無功而返,前功盡棄;繼續(xù)吧,一時又打不下,糧草也快用完了。 正在這時,有人請示晚上軍中口令,曹操便隨口道:“雞肋!” 楊修得知曹操以“雞肋”作為口令,便開始打點行裝。其他人忙問楊修何故,楊修說:“丞相已使用‘雞肋'為口令。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這雞肋指的正是漢中??梢娯┫喱F(xiàn)在心中正猶豫不決,但不久定會退兵。我早作準(zhǔn)備,收拾行裝,以免到時慌亂?!?/p> 大家聽了楊修解釋,結(jié)合近來戰(zhàn)況,覺得有理,便也都著手收拾行裝。曹操知曉后,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為名,將楊修斬首示眾。 三國演義當(dāng)然是戲說,其實楊修被殺原因很多,《三國志》說:“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但其中就有“頗有才策”一條,也即是說太聰明了。 僅憑一句“雞肋”,就揣測到曹操退兵之意,楊修可謂聰明絕頂,但結(jié)局卻不得善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楊修透頂?shù)穆斆?,正如一把鋒利的匕首,深深的插在心窩。人人都渴望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但又有幾人真正知道該如何駕馭這把寒光閃閃的匕首,避免傷及自身,而后立業(yè)建功?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我們念叨了幾千年,但如若不是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行自負(fù)其才,恃才傲物,好行小惠,猴子搏矢之實,而重做楊修覆轍?殊不知蚌因珠剖體,象以牙亡身,正是一次次的賣弄聰明之舉,才把自己一步步置于危險之境,讓那把鋒利的匕首,慢慢的接近心臟。 “天地之化,在高與深;圣人之道,在隱與匿”。博學(xué)多才,通曉機變,自然是自身努力的結(jié)果,是上天賜予的資質(zhì)和能力,更是稀有“利器”,大可救國安邦,小可修身齊家,但若不堅守“用之有道,其道必隱”,而“潛謀于無形”,卻把“聰明”當(dāng)做炫耀和自負(fù)的資本,那這把天賜利器將淪為自作聰明的雕蟲小技。如此,定會反被聰明所縛,招致不測之禍。 自作聰明乃禍本,大智若愚顯境界,難道不是嗎?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平臺:錦衣霸王(bwjinyi),弘國學(xué)陽謀之道,解帝王秘傳之術(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