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和平路連接著哈爾濱香坊區(qū)、南崗區(qū)、道外區(qū),是哈爾濱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它位于香坊區(qū)(原動力區(qū))東北部,東西走向,東起中山路,西止三大動力路。該路始建于1935年,建設(shè)初期為方形石路面(哈市人稱方形石為面包石),滿洲國時期,稱靖國大街,1950年市政府將這條路正式命名為和平路(文革期間曾暫短的改名為赤衛(wèi)隊路)。 1931年9月18日(史稱9.18事變)以后,日本占領(lǐng)東北,1932年2月5日哈爾濱淪陷。日本侵略者為了放置戰(zhàn)歿者的靈牌,于1935年在這條大街的東南側(cè)修建了“忠靈塔”,塔高約69米,呈五棱椎體造型,空心,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下層墻壁厚1.5米,上層墻壁厚0.30米。1956年哈爾濱市政府將其改造成國防體育訓練跳傘塔,在其外部頂端隨五棱加上5根向外探出的鋼梁用于懸掛傘具,供跳傘運動員訓練和比賽使用。1993年該塔被拆除,直至拆除時為哈爾濱最高建筑。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shè)城市之一。前蘇聯(lián)援建我國156項重點工程,其中有13項落戶哈爾濱,在和平路兩側(cè)就建有“共和國嬌子”的量具刃具廠、亞洲最大亞麻紡織聯(lián)合企業(yè),毗鄰的還有重型機械廠、東光廠等。近年來隨著老工業(yè)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這些企業(yè)先后搬離了主城區(qū),使這條街恢復了文化居住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街。 上世紀80年代,在實施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市政府對和平路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造,機動車道加寬至20米,非機動車道加寬至8米,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兩側(cè)分別設(shè)有6米的綠化帶。在和平路的中段,和平路與規(guī)劃路濱綏鐵路交匯處建設(shè)了哈爾濱第一座立交橋,成為哈爾濱一條著名的現(xiàn)代化快速干道。 這條路還是哈爾濱著名的“學府路”,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就坐落在這條路的兩側(cè),還有兩所重點中學,“哈爾濱第九中學”,“哈爾濱第一二二中學”(2004年搬離,現(xiàn)址為工農(nóng)兵小學),以及民生小學、華僑小學、風華聯(lián)合小學、哈爾濱第四十九中學等學校,每日清晨或下午放學時間穿著各式校服展示著青春和朝氣的眾多學生便成了這條街特別的景觀。 在這條近3000米的道路兩側(cè),風格迥異錯落有致的俄式、日式、古典主義、新藝術(shù)運動、巴洛克建筑匯聚,帶有濃郁異域色彩的別墅群亞麻小區(qū)為國家級保護街區(qū)。 當年供中外達官顯貴一擲千金驕奢豪賭充斥著紙醉金迷的曾經(jīng)是遠東最大的賽馬場,就坐落在這條路的東南側(cè)。鼎盛時期,每到賽馬日,成千上萬人涌入馬場,場內(nèi)場外人山人海,有錢有勢的就坐前排雅座觀看,沒錢的擠在場外看熱鬧,馬起跑后,瞬間一片吶喊聲,馬到終點時,有人歡喜有人憂。建國后在原址附近建成省體育場,能容納萬人觀看的梯型看臺與近10米高有羅馬柱、火炬造型以及圓形橄欖枝等圖案的外墻立面,是典型的歐式建筑風格,堪稱東方羅馬競技場,曾舉辦過亞冬會、城運會等大型賽事。每到夏天幾乎每個星期六、星期天都有學校、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在這里召開運動會,那擴音器傳出的賽事報道、播放音樂以及加油助威的吶喊聲間或嬉笑起哄的吵鬧聲隔著幾條街都能聽得到。 歷代建設(shè)者對街道兩側(cè)進行了大量綠化,路中間的兩條隔離綠化帶種植著哈爾濱市花丁香間隔著柏樹、槐樹枝葉繁茂;道路兩側(cè)的白樺、糖槭、落葉松,雙人合抱的百年古榆、白楊更是樹木參天。傍晚時分,卸去一天嘈雜浮華的老街開始沉靜下來,在六角街燈橘黃色燈光映照下,顯得冷寂而空曠,行人在斑駁的歐式建筑旁,在拙撲古老的線條中,感受著歷史的滄桑和時光的流逝。只有川流不息的車輛,才能讓人感到這里的現(xiàn)代氣息和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 哈爾濱建城以來以“和平”命名的廣場、飯店、商店、電影院何其多。和平路濃縮的這段歷史,是這座百年老城滄桑變換的見證。 |
|